1、第二单元走进小康时代【课标要求】 本单元涉及的课标内容有:(1)感受身边的变化,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国家、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2)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理解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使命感。【教材分析】 走进小康时代凝结了中国人民由来已久的社会理想,也是我们国家新时代的奋斗目标。本单元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小康目标,感受我们的小康生活,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懂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新世纪的理想。这个理想也与我们中学生息息相关,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人人有责,它需要我们大家从现在做起,不懈地努力和追
2、求,齐心协力奔小康,共同建设我们的小康社会。 教材首先是引导学生感受小康,包括小康目标和我们身边的小康生活,让学生体会到小康生活已来到我们身边,我们千百年来的小康理想已初步得到实现(第一节)。我们是如何实现小康的呢?我们一步步走上小康之路,与改革开放是分不开的。“改革开放富起来”,我国的改革开放取得r巨大的成就,我国的市场经济激发了巨大的活力,我们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二节)。但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我们要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作为中学生,要积极投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洪流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第三节)。 第一节感受小康
3、。本节意在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小康目标的奋斗历程,从而更加珍惜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生活,并细心体味我们现在的小康生活。本节包含两个话题:我们的小康目标,感受小康是什么;我们的小康生活,感受小康生活来到我们身边,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第二节改革开放富起来。通过引导学生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成就,体验市场经济的巨大活力,让学生理解改革开放与我国小康生活目标实现的关系,理解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的道理。本节从“我们一步步走上小康之路,这是与我国坚持改革开放分不开的”引出话题改革开放富起来。从两个方面展开本节的内容:通过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这个话题帮助学生理解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内容和巨大成
4、就,引导学生认识“改革开放是我国强国之路”的道理;通过市场经济的巨大活力这个话题,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市场经济,感受市场经济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和实惠,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信心。 第三节走向全面小康。基本实现小康,并没有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共同富裕。因此,本节重在帮助学生认识到我国目前小康建设中的差距,我们要实现共同富裕,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也是我国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内的奋斗目标,激发学生关注小康,并投身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热情和动力。本节分为三个部分:共同富裕的目标,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共同富裕的实现方式;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建
5、设全面小康我有责,帮助学生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我”的关系,引导学生齐心协力,投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潮流,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充满信心,当然也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艰苦奋斗的教育,树立科学发展观。 我国已走进了小康时代,人们过上了小康生活,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这也是我国坚持改革开放的具体成果;社会主义的中国在不断发展,我们迈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我们的社会将越来越美好。【课时安排】 本单元共安排8课时。其中第一节2课时、第二节2课时、第三节3课时、单元活动设计1课时。【知识网络】 小康目标的提出 我们的小康目标 小康是什么 感受小康 小康目标的内容 我们身边的小康生活 我们的小康
6、生活 物质生活的显著改善 精神生活的日益充实走 改革进 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开放小 改革开放的巨大作用康 改革开放富起来时 市场经济方便人民生活代 市场经济的巨大活力 市场经济的概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共同富裕的地位 共同富裕的目标 共同富裕的实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全面小康的特点和意义 走向全面小康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艰巨性 建设全面小康与中学生密切相关 建设全面小康我有责 担负全面小康建设的责任第一节感受小康第一课时我们的小康目标【三维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身边的小康生活,知道我国已经总体上达到小康。 2能力目标:理解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
7、之路。 3知识目标:小康目标是什么?怎样的生活才是小康生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同时期,我国的小康生活的具体标准是不同的。【重点难点】 1重点:小康目标是什么?怎样的生活才是小康生活? 2难点: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同时期,我国的小康生活的具体标准是不同的。【教学方法】 话题教学、讨论讲解。【学情分析】 1针对的问题:小康生活本身是与以往生活相比较的一个概念,大多数学生由于年龄原因对前后变化感触不深,这就增加了学生的理解难度。 学生对小康目标定位认识相对模糊,这一问题也难以界定,在教学过程中他们很想弄清楚小康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什么样的生活水平才是小康生活水平。这些问题和状况需要师生共同联
8、系社会生活实际,从而形成清晰的认识。 2学生的需要:因本课时是第一课时,学生的疑问会不少,比如说,目前我国的小康有何特点?其具体发展状况如何?未来如何发展?全面小康社会是怎样的?它能实现吗?如何实现?以上部分疑问不能在本课时教学中加以解决,要通过本单元其他课时教学来加以解决。【教学过程】 I导入新课 呈现材料: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中的一句话:“有衣同穿,有饭同食,无人不饱暖,无处不均匀” 活动:议一议 师:这个愿望表达了老百姓的什么渴望? 生:老百姓希望丰衣足食。生:安居乐业、国泰民安。 师:太平天国运动实现这个愿望了吗?为什么? 生:没有。 师:结合教材第37页“信息平台”材料导入“小康”话
9、题。小康思想在中国民间影响深远,盛行千年而不衰。但由于封建社会的历史局限,小康生活没有真正实现过。 新课学习 板书:第一节感受小康 一、我们的小康目标 活动:谈一谈 师:请同学们谈谈古往今来人们对小康的理解与追求。 (目的是通过探讨与交流让学生形成对小康的一般性的认识) 生:“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生:天下为家、温馨和睦、讲究礼仪。 生:衣食无忧、丰衣足食、安居乐业。 板书:l小康是什么 师总结:小康是我国人民由来已久的社会理想,它表达的是普通百姓对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的追求。邓小平同志在1984年说:“所谓小康,从国民生产总值来说,就是年人均达到800美元。”1
10、991年国家统计局与计划、财政、卫生、教育等12个部门的研究人员组成了课题组,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小康社会的内涵确定了16个基本监测指标和小康临界值。2000年,根据测算结果,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活动:情境对话 师:利用教材第38页图片材料进行情境对话,你认同哪一种观点? 生:我同意小康就是不愁吃、不愁穿,丰衣足食。 生:我同意小康就是安居乐业,生活便利舒适。生:我同意小康就是能接受良好的教育,精神生活充实。师:结合学生的发言因势利导,转入下一话题。活动:说一说板书:2小康目标的提出师:你心目中的小康生活是怎样的?生:最重要的是人们能吃得放心。生:人民生活富裕,人良充分薅教
11、育生:环境优美、碧水蓝天 师总结。围绕这一话题,让学生自由发挥,学生提出的目标可能过高或不全面,老师适当点拨引导,结合教材第38页的说明性材料和第39页“信息平台”材料让学生弄清: (1)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小康生活,即小康目标。(2)从“小康”目标确立的发展过程,从而得出小康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体系,是一有步骤、分阶段实现的过程。 对“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同时期,我国的小康生活的具体标准是不同的”进行解释说明。 板书:3小康且标的内容 (1)国际的小康标准:在国际上,小康实际是现代化的概念,它主要按照人均GDF,(国民生产总值)为参照标准,根据世界银行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的分类,人均国民生产
12、总值545美元以下为低收入国家,5452200美元为中下收入国家,22005999美元为中上收入国家,6000美元以上为高收入国家。 (2)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达到全国小康目标(详见教学素材)。 (3)我们要追求的小康,是在实现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这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 课堂小结 1我们今天所说的小康目标比以往任何时代所提出的小康愿望要来得更加科学和现实,也给人们指明了明确的方向,它不再是停留在人们的思想认识上,它已经逐步化为现实。 2活动安排 以你的家庭为例,选取几个指标与
13、教材第39页小康基本标准进行对照,对自己的家庭生活是否达到小康作一评价。【板书设计】 第一节感受小康 一、我们的小康目标 1小康是什么 2小康目标的提出 3小康目标的内容【创新作业】 1八年级某班的同学在一起讨论有关小康生活的话题,下列观点中符合小康生活的目标的是( )。 A周理同学说:“我心目中的小康就是不愁吃,不愁穿,丰衣扈食 B聂明龙同学说:“我心目中的小康就是安居乐业,生活舒适便利” C张幅同学说:“我心目中的小康就是能接受良好的教育j精神生活秃婪” D秦雅文同学说:“我心目中的小康是物质生活的改善和精神生活的充实,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福利、劳动环境的改善” 答案:D 2下列观
14、点中,错误的是( )。A我们要达到的小康,是一个有步骤、分阶段实现的过程 B我们要追求的小康,是在实现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 C我们要实现的小康,只是指物质生活的改善,不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 D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同时期,我国小康生活的具体标准是不同的 答案:C 3辩一辩:小康就是不愁吃,不愁穿,丰衣足食。 答案:该观点是片面的。我们所追求的小康不只是不愁吃、不愁穿、丰衣足食。我们追求的小康,是在实现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这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 4我们要在本
15、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最关键的目标是什么? 答案:最关键的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教学素材】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涵义与衡量的四个重要量化指标 什么是全面小康社会?十六大报告提出的“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就是全面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涵义可以理解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从时间上看,是以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的第
16、二步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00美元、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为起点,以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即到本世纪中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500美元,基本实现现代化为终点。从空间上看,在结构方面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环境等全面发展,其基本要求是: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接受良好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人与自然更加和谐;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足、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布局方面是要求发展比较均衡,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缩小,城镇人口比重超过50,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家庭财产普遍增加,广大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生活的过
17、程。从质量上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由低水平向更高水平趋进的过程,就是用大约20年的时间,使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人均超过3500美元,相当于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使我国进入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较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全面小康社会不是一两个指标,可有若干个指标来衡量,至少有四个重要指标:一是人均收入指标,二是恩格尔系数,三是人类发展指标,四是贫困人口比例。 量化一:人均收入。 所谓人均收入,根据世界银行划分的四类收入组:一是低收入组,2000年人均GDP国际美元值为1980美元;二是下中等收入组,人均GD
18、P国际美元值为4600美元;三是上中等收入组,人均GDP国际美元值为9210美元;四是高收入组,人均GDP国际美元值为27770美元。 根据世界银行2002年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库,按人均购买力评价(fWP):国际美元(现价)计算,1978年中国人均总国民收入为340美元,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36。到1995年上升为2650美元,开始进入到下中等收入国家,到2000年上升为3920美元,在世界排名第24位,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53,。中国大约花了22年使人均收入与世界人均收入水平的相对差距由73倍缩小为19倍。中国还有一半人口仍处在低收入水平。所以说,从中国未来看,需要花几十年才能使我们进入到所
19、谓中等发迭国家的收入水平。第一步我们要用10年的时间先达到世界人均GDF的34的水平;第二步再用另一个10年达到世界人均GDP水平,那时中国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比重不足l5,中国GDP约接近世界GDF。总量的l5;第三步,再花2030年的时间,达到那时中上等收入国家的水平。中国是有条件实现这一宏伟发展目标的,因为中国具有世界最大的发展潜力。 量化二:恩格尔系数。 所谓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居民消费总支出的比重。由于各国居民消费商品及服务价格水平不同,通常将恩格尔系数作为人均收入指标的相关与互补指标来衡量一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动特点。不同恩格尔系数直接反映了不同的消费结构,也间接反映了不同的发展
20、阶段。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恩格尔系数大于60为绝对贫困,在5059之间为勉强度日(中国称为温饱阶段),4049之间为小康,:30:39之间为富裕,2029之间为最富裕。例如1998年美国、英国、日本这一比例都在12。18之间,韩国为18,墨西哥为30,菲律宾为37,印尼为47,越南为49。因此,通过恩格尔系数的观察,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变化的趋势,1978年我国城乡居民分别为575和677。这说明了农村家庭属于绝对贫困,或者是饥饿型;城镇居民属于勉强度日阶段。1995年,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仍高迭586,仍属于勉强度日阶段,而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已降至50以下,相当于进入小康阶段;到200
21、1年,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降至477,开始跨入小康阶段;而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降至379,开始跨入富裕阶段。中国用二十多年的时间,城乡居民都跨越了两个阶段。当然,全国各地区消费结构变化是不平衡的。例如,在农村地区,西藏、贵州、海南以及其他西部省区,恩格尔系数相当高,仍处在勉强度日阶段,还不能称全国进入小康社会。目前城市还有近2000多万贫困人口,绝大多数属于“转型贫困人口”,这是由于经济转轨引起的下岗失业人员进入贫困人口,需要通过就业培训帮助再就业或灵活就业,通过社会保障达到基本生活水平;在农村还有几千万贫困人口,如按国际贫困人口数量看,可能贫困人口更多,这是“发展型贫困人口”,可通过发展
22、摆脱贫困。 量化三:人类发展指标。 所谓人类发展指标,是反映人民生活质量以及社会公平性的国际通行指标。一是指人均收入,通常是指人均GDF国际美元值;二是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以反映卫生发展状况;三是总入学率,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以反映教育发展水平。每年联合国计划开发署计算和发布世界各国人类发展指数。通常,国际上将人类发展国家分为三类:一是低水平人类发展国家,在00.5之问;二是中等水平人类发展国家,在05l079之间;三是高水平人类发展国家,在08110之间。根据美国经济学家估算,1950年的时候,中国0160。过去20年,中国人类发展指标迅速上升,已超过世界水平,并已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198
23、0年中国为0. 554,1990年为0625,2000年为0726,在174个国家和地区,排第96位,中国人类发展指标明显高于印度(为0577,相当于中国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水平),略低于俄罗斯水平,俄罗斯的人类发展指标是从1990年转轨初期的0824下降到2000年的0781,在世界位于第60住,中国还明显低于美国和日本。中国人类贫困指标为14 9,在发展中国家中排位第24位,属于排位比较靠前的国家。 量化四:贫困人口比例。 所谓贫困人口比例,是指国内贫困线和国际贫困线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按照国内贫困线1978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在25亿,到2000年已减少至不足2200万人,占农村总人口比例降至25。1997年我国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线人口88万人,占城镇总人口比例为02,2001年分别为117l万人和24,2002年上升为约2000万人,占城镇总人口的4左右。 (作者:胡鞍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