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八年级语文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备课资料3长春版.doc

上传人:s4****5z 文档编号:7653012 上传时间:2025-01-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备课资料3长春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备课资料3长春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备课资料3长春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备课资料3长春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备课资料3长春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长春版八下应有格物致致知精神备课资料3我们常说,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起码要有一杯水。近日翻看丁肇中博士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教学参考,发现只有“课文说明”“有关练习”“有关资料”几项,而“有关资料”里,也只有“J粒子”的发现者丁肇中一则。我想,如果教师只掌握这么点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恐怕还达不到“一杯”的要求。所以,不顾自己的鄙陋,冒昧补上几滴,再发表一点商榷意见,最后谈谈我怎样教这一课。一,几则参考资料.“格物致知”及其出处“格物致知”出自大学开篇之“大学之道”,原文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

2、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后来人们把这几句话叫做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格物”和“致知”即“八条目”之二。.关于王阳明格竹这个故事许多书里都提到过,许多哲学著作都把它当做一个典型事例,用来阐述王阳明的哲学思想。这个故事最早见于王阳明传习录第318(钱德洪序):先生曰:“众人只说“格物”要依晦翁,何曾把他的说去用!我着实曾用来。初年与钱友同论做圣贤要格天下之物,如今安得这等大的力量:因指亭前竹子,令去挌看。钱子早夜去穷格竹子的道理,竭其心思至于三日,便致

3、劳神成疾。当初说他这是精力不足,某因自去箬格,早夜不得其理,到七日,亦以劳思致疾,遂相与叹圣贤是做不得的他大力量去格物了。及在夷中三年,颇见得此意思,方知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决然以圣人为人人可到,便自有担当了。这里意思,却要说与诸公知道。”.胡适的文章格致与科学此文论述王阳明格竹的故事,观点与丁肇中先生相似,可以为佐证。现节选与本课相关部分。科学初到中国的时候,没有相当的译名,当时的学者就译做“格致”。格致是“格物致知”的缩写。大学里有一句“致知在格物”,但没有说明“格物是什么或是怎样做。到了宋朝,许多哲学家都下过“格物”的解说,后来竟有六七十家的不同界说。其中最有势

4、力的一个解说是程子(程颐)朱子(朱熹)合作的程子朱了确实有了科学的目标、范围、方法。何以他们不能建立中国的科学时代呢?他们失败的大原因,是因为中国的学者向来就没有动手动脚去玩弄自然界实物的遗风。明朝有个理学家王阳明(王守仁),他曾讥笑程子朱子的格物方法。他说:“即物穷理是走不通的路。我们曾实地试验过来。有一天,一位姓钱的朋友想实行格物,我叫他去格庭前的竹子。钱先生坐在竹子边,格了三天三夜,格不出道理来。我就自己去试试,一连格了七天,也格不也道理来。我们只好叹口气,说,圣贤是做不成的了,因为我们没有那么大的精力去格物!”王阳明这段话最可以表示中国的士大夫从来没有研究自然的风气,从来没有实验科学的

5、方法,所以虽然有“格物致知”的理想,终不能实行“即物穷理”,终不能建立科学。.丁肇中先生的几张照片还可以有其他一些参考资料,例如丁肇中的自述在探索中一个物理学家的体验,以及丁肇中谈实验物理、谈反物质、谈宇宙大爆炸等。这些文章较长,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录出了。二,关于本文结构层次的商榷教师教学用书认为,本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论题:“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第二部分(第212段):论述论题。可分为两层:第一层(第25段):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病我认为这种分法不当,对段意的概括也不准确。理由如下:1.第一段并不是“提出论题”。此文是一篇讲演稿,第一段只是讲演开始前的

6、概括介绍,介绍这次讲演的内容和范围。至于“论题”,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真实性需要证明的命题。据此,这篇文章的论题应是其题目“应有格物致知精神”。2.文章不能分为三部分,而应分为两部分:第一自然段是一部分(如前所述),其余是一部分论证“应有格物致知精神”。3.说第2-5自然段是论述“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病”也不准确,太宽泛了。准确的说应是:中国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及其原因。那么准确的分层应当是怎样的呢?我认为应当是:第一部分(1段),概括交代讲演内容: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第二部分(2-12段),论述“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又分4层:1.(2段):“格物致知”的出处和

7、意义。2.(3-5段):中国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及其原因。3.(6-12段):实验精神(真正的格物致知)在科学上的重要性。4.(13段)得出结论:希望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另外我给课本编辑先生提一个建议:第一自然段是可有可无的,如果把它删除,本文内容会更集中,更严谨。当然,这需要征得丁肇中先生同意。三,我的教学设计.介绍作者。提供丁肇中教授照片5张,照片加动感美术字:“追星当追这样的星”等。另通过超级链接进入丁肇中主页,推荐学习浏览。.预习课文,整体感知,弄清下列问题:什么叫“格物”和“致知”?课文中怎样解释?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本文的

8、结论是什么?.阅读2-5自然段,讨论下列问题:作者说: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是什么书?“格物致知”出自何处?引原文,让学生背过“三纲领”和“八条目”。作者对大学“格物致知”的主张怎样评价?传统的中国教育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吗?为什么?作者用什么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为什么用这个例子证明?王阳明是什么人?王阳明“格竹子”是怎么回事?课文是怎样介绍的?想深入了解请参看王阳明传习录原文,附带进行文言文阅读练习:(1)解释加红色的词语。(2)“格天下之物”的思想出于何处?(3)二人“格竹”的结果如何?他们得出什么结论?(4)这样“格”竹子的方

9、法对吗?为什么?参读胡适格致与科学(节选),回答下列问题:(1)“格致”有哪两种意思?(2)胡适写此文想说明什么?(3)胡适与丁肇先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观点相同吗?作者认为王阳明“格”竹子为什么失败?然后提供佐证材料:王阳明传习录在叙述“格竹子”后说:“方知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讨论:按照现代科学的方法,竹子应当怎样“格”?.阅读6-12自然段,讨论下列问题:提示这一段大意的语句哪一句?揭示本段论点的语句是哪一句?“实验精神”与“格物致知”是什么关系?作者认为: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其具体表现是什么?作者用什么证明中国学生“大都偏向

10、于理论而轻视实验”?这个例子典型吗?作者认为今天的教育应当怎样发扬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有哪两个方面?.归纳练习作者举了哪些事例来阐明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讲了哪些道理来阐明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学生论坛课文说:“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讨论一下,这是不是符合实际?如果是,应该怎样改进?此题系发散性的讨论题,不必得出一致的标准的答案;如果你对这一课还有什么见解,也请你在讨论中展示你的思想、知识和文采。)。.扩展迁移一是提供一组图片,让学生了解丁肇中先生是怎样从事“实验科学”的:1.丁肇中教授负责实施

11、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最大的研究项目L3实验室。2.大型正负电子对撞机加速器使用的环状隧道,位于地下50至170米之间,周长27公里,规模在世界上独一无二。3.由中美等国家共同研制的阿尔法磁谱仪。这是为了在外层空间寻找反物质、暗物质以及研究宇宙射线实验研制的首台太空磁谱仪。该实验由丁肇中教授主持,中国承担关键部件永磁体系统的研制。二是“网上阅读”:你想更多地了解丁肇中博士吗?点击进入下列网页:“丁肇中网页”“丁肇中自传在探索中”“丁肇中谈实验物理”“丁肇中谈反物质”“丁肇中谈宇宙大爆炸”“丁肇中与阿尔法磁谱仪”“寻找宇宙中的基本粒子”“粒子史话”此外还可以指导学生自己搜索资料。看了以上设计,可能有

12、的教师会认为课外内容多了一些,难度也大了一些,甚至怀疑搞这些不考的东西是不是得不偿失。对此我想说明以下几点:.新制定的课程标准“前言”部分规定: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我这样设计,就是为了实现这一要求。.新课标“课程目标”规定: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我这样设计,就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新课标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

13、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其“实施建议”部分提出了扩展语文学习资源的任务: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我这样设计,也是为了扩展语文学习的资源;这样安排,也可以说是一种综合性学习。.当年,清华大学的沈元教授在中学数学课上讲“哥德巴赫猜想”,使陈景润受此激发将攻克哥德巴赫猜想作为自己终生奋斗的目标,这才有了后来的数学家陈景润和陈氏定理。今天,我们在语文课上提供一些“反物质”之类的实验物理知识,说不定也会有学生把发现反物质作为自己终生奋斗的目标,并且说不定还会成为丁肇中这样的实验物理学家,真的发现反物质。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