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海燕》说课教案
一、教材的把握
(一)《海燕》是一篇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
1、形象美
在苍茫的大海上,海燕那闪电般黑色的身影,那箭一般高傲飞翔的雄姿,那充满自信的叫喊,让我们感受到的是生命的勇敢之美。
2、语言美
具有强烈抒情性的语言
精练、形象、优美,有一定的跳跃性,节奏感强。
全诗语言充满激情,使人振奋 。
比喻、夸张、拟人、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语言优美而有气势。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在分析海燕的形象,应从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两方面来理解,但不宜过细。
难点在对象征手法的领会。要引导学生从作品整体和主要方面去领会象征意义,不纠缠细节,不过分渲染,以免牵强附会。
二、教法、学法的选择
语文课上对学生(特别是对初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形象的感染手段。学生受感染的过程一般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依据作者所提供的全部艺术细节,在自己的头脑里初步再现作品的境界,把握其中的主要形象,并在思想感情上跟作者产生共鸣——爱作者之所爱,恨作者之所恨。第二阶段是在教师的启发、帮助下,学生能运用自己的想象去感受作者曾经感受过的生活,据此,再逐步深入领会作者怎样按照自己的写作方式把他的感受凝聚成作品中的形象。到这一步,也只有到这一步,学生才能接受作者美学观的影响,变作者的追求为自己的追求。历来的教学经验证明:形象的感染是深入理解的基础,也是学生从作品中获取审美感的必经途径。
教《海燕》这篇作品,尤其离不开形象的感染。
《海燕》写于1901年,正是俄国第一次革命(1905年革命)的前夜。它以象征和对比的手法塑造了海燕的艺术形象,热情地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坚强无畏和乐观战斗的精神,号召人民群众跟沙皇专制制度进行决战。由于高度集中地表现了当时俄国革命群众的斗争要求,这首诗发表后立即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作者高尔基也因此被誉为“俄国革命的海燕”和“反抗的群众的天才表现者”。要使学生深刻理解这篇作品的主题,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是,使学生真正进入作品中所描绘的暴风雨到来之前海上风云变幻的壮阔境界,并在自己的想象中出现那高傲飞翔的海燕的形象,进而体会在作品的字里行间渗透着的作者渴望用战斗迎来光明前景的炽烈感情。这就意味着必须有效地利用形象感染的手段。
以《海燕》为例,扫除文字障碍后,就要对作品进行综合分析。这篇作品以象征手法,通过暴风雨来临之前。暴风雨逼近和即将来临三个画面的描绘,塑造了一只不怕电闪雷呜,敢于搏风击浪,勇于呼风唤雨的海燕一--这一“胜利的预言家”的形象。而这部作品诞生之后立即不胫而走,被广大工人和革命群众在革命小组活动时朗诵,被视作传播革命信息,坚定革命理想的战歌。综合分析之后,朗诵时就不难把握其主题是:满怀激情地呼唤革命高潮的到来。进而,我们又不难把握这部作品的基调应是对革命高潮的向往、企盼。
基于上面的简要分析,这篇课文拟用“诵读法”来进行教学。在教学中,要自始至终抓住朗读这个环节,使学生体会散文诗的节奏、韵律感,体会课文描写的情境、氛围。但这里说的诵读法,不是叫学生一味地死读课文,而是按照“朗读——理解——朗读”这一辩证公式,以朗读引起学生理解作品的愿望,又通过朗读理解作品中形象的意义,体会语言的美感,从而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具体地说,就是用朗读作为纽带,把时代背景的介绍、词语的理解、内容和写法的分析、情感表达等教学环节联结在一起,以声音的形象促使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积极地活动起来。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师的工作始终是给学生的独立领会作品创造条件,并启发学生怎样去领会作品,而不是把现成的结论交给学生;他所追求的主要目标是学生对作品的完整认识,而不是某些空洞的条文。至于学生能流畅地诵读全文,则是上述工作的必然结果。这样的诵读法,跟死记硬背方法是有本质区别的。
(二)教师的角色选择
我力求做好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合作者:给学生的独立领会作品创造条件,并启发学生怎样去领会作品,而不是把现成的结论交给学生;我所追求的主要目标是学生对作品的完整认识,而不是某些空洞的条文。
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三)力求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本节课中,我力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三、教学环节设计说明
1、导入:我与学生是初次见面,因此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导入新课,力求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同时引导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外阅读名著的兴趣。
2、诵读理解作品中的形象意义。
(1)听读——以朗读引起学生朗读理解作品的愿望,以声音形象感染学生, 初步的整体理解海燕的形象,感受全文情感。
(2)简要交流听读的感受。——合作交流,培养整体感悟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学生自由读。
方法:自己放声朗读。
读的过程中讨论给“海燕”加一个副标题,理解海燕的象征意义。
用拟副标题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本课内容。在课文原题目的基础上,给文章再加上一个切合内容的副标题,并非轻而易举的事。不认真读原文不行,对原文没有一定的理解不行,不理解原题目也不行。因此,拟副标题利于打开学生阅读的思路。当学生拟出一个切合要求的副标题的时候,其实对课文的理解已经有了一定深度。
(4)交流自由读的收获。
边交流讨论,边图文结合指导朗读,品读全文,通过朗读加深理解。
通过朗读,以加深对作品中的形象象征意义的理解。但我以为没有必要每讲一个细节都要说它象征什么,这种“索隐”式的讲法对学生理解作品内容其实并无好处。应体现一种整体理解感悟的过程。
通过朗读练习,引导学生结合作品中具体的语言来品析形象,学习联系时代背景与把握作品具体形象特征来分析文学作品的赏析方法,体现方法的指导。
海燕、暴风雨、大海的象征意义是让学生明确的重点;其他事物的象征内容,学生理解有困难,教师适当给予讲解。讨论这些事物的象征内容,也结合朗读进行,读读议议,做些比较,利于学生对象征内容的认识。
3、情感迁移。——鼓励学生勇敢面对生活,树立生活的信心,勇敢、乐观的挑战生活。
四、课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