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现代诗两首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了解背景来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全诗的主题。教学重点课堂教学主要采用以读代讲的方式进行,辅以朗读方法的指导,通过朗读促进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并进一步体会诗中运用比兴、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的表现力量,学习运用比兴的修辞方法。教学准备由于这是一首距离学生所处年代较远的诗歌,所采用的形式又不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因此应以“信天游”的歌曲艺术导入,对信天游的形式加以介绍,使学生在对信天游的感受之中走入课文。教学内容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爱听歌、唱歌,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种距离我们这个时代较远的歌曲形式,它就是主要流行于陕北一带
2、的“信天游”。“信天游”,顾名思义,即是一种随心所欲任意发挥的民歌形式,又叫“顺天游”,是生活在陕北的人们都熟悉的一种旋律,它奔放热烈,感情浓郁,充满了高原的苍凉质朴。 “信天游”的产生有很强的地域性。由于陕北地处高原,过去交通不便,这里的生产全靠驴、骡驮运,当地人把从事这种劳动的人称为“脚夫”,脚夫们长期走在寂寞的山水沟壑间,便以唱歌自娱,这就是“信天游”。随着时间的迁移,“信天游”逐渐变成陕北人表情达意的主要手段,人们的喜怒哀乐都可以用民歌的形式来表达。在陕北,随处都可以听到顺风飘来的悠扬歌声。人们可以通过“信天游”来抒发各种情感,也可以用民歌形式来为日常生活服务:货郎用歌声来叫卖,农民用
3、歌声来祈雨,逢年过节时用歌来庆祝、娱乐,男婚女嫁用歌来举行仪式,甚至上坟哭灵时也以歌代哭。 被誉为劳动人民代表作的“信天游”,反映的内容多与爱情婚姻有关。因此,“信天游”又被说成是“爱的海洋”。陕北人有句俗语:“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无法解忧愁。”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信天游”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那么,这样一种为大众所接受的艺术形式究竟是怎样的呢?下面就以两首流行最广的“信天游”为例,请大家感受一下它的独特韵味。(教师演唱或播放歌曲兰花花及赶牲灵的片段,学生通过欣赏歌曲初步体会信天游的曲词特点,简单谈听后感受。) 无论是土生土长的陕北人,还是外来的异乡人,都会被这淳朴炽烈的歌声所吸引,也正
4、因为这样,出现了许多以“信天游”形式写成的诗歌,比如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贺敬之的回延安等等,这些诗歌的产生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贺敬之在1956年写下的这首回延安,看看作者是怎样采用“信天游”的表现形式以诗的语言来抒写自己的情感的。 二、贺敬之与延安。 1.延安简介。 由于国民党的疯狂围剿,中国共产党被迫开始长征,而延安就是中央红军万里长征的最终落脚点。从1935年到1948年,延安一直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13年间,这里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中共七大等一系列影响和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在革命的年代里,延安为我们留
5、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一直影响着中国几代人的三种精神: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2作者简介。 贺敬之,1924年生于山东峄县一个贫农家庭。在亲戚的资助下读完小学,考入师范学校。抗战爆发后,流亡到湖北,入国立湖北中学。1939年在四川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40年赴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第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1946年,贺敬之一直在延安学习、工作,之后奔赴新的战场。这首诗是作者1956年从北京回到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怀着激动的心情写下的。这就是给我们带来这首精彩诗歌的作者贺敬之。介绍贺敬之的作品,歌剧:与人合创新中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 诗歌:回延安桂林山水歌三门
6、峡梳妆台雷锋之歌。 三、课文分析。 1.学生放声朗读诗歌,注意字音。 白羊肚 延河 柳林铺 糜子 打发 油 馍 2.延安是以怎样的形象出现在贺敬之的诗歌中的? 延安是以一位“母亲”的形象出现在诗歌中的。 具体语句:“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母亲延安换新衣”“再回延安看母亲”等。3.结合贺敬之的经历,谈谈你如何理解作者把延安比为母亲。 贺敬之15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6岁到延安,可以说是吃延安的小米饭、喝延河水长大的,对延安有着特殊的感情。因此在作者的心目中,延安就是养育自己的“母亲”。 4.诗歌主要通过哪些回忆表现了作者对延安母亲的情感? 学生回答,明确五个部分: 回到延安、
7、忆延安生活、亲人团聚、看延安新貌、歌颂延安历史。 (回、忆、聚、看、赞。) 5.既然作者称延安为“母亲”,在阔别了10年之后,必然有许多想对母亲倾诉的情感,那么作者在诗歌中倾注了自己对延安的哪些情感?找出相关的部分,给大家读一读。 (学生在寻找这些内容的同时结合朗读进行,注意重读的词句及修辞。此处可结合学生的思路进行分析,分析的过程中进行片段的朗读,朗读形式多样化,个读、齐读、男生读、女生读、教师范读穿插进行。)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 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学过了不止一篇送别诗作。古人云:黯然伤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豪迈,也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更有“杨
8、柳岸,晓风残月”的伤感,这些都是古人对于离别的理解,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看待离别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板书:再别康桥)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1、阅读注释 回答问题:由康桥你想到了什么? 解释:康桥=剑桥,想到了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以及美国的哈佛大学等世界名校。 2、作者徐志摩出身于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曾经在美国、英国留过学,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用他本人的话说,在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文学期间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这首再别康桥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来到康桥后的归国途中写下的切身感受。很可惜
9、,诗人在他35岁时乘飞机从南京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 三、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2分钟) 2、指名朗读 3、欣赏配乐诗朗诵 4、体会、找差距 感情:可以感受到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感情,那么这种感情是浓还是淡呢?(浓)(板书:依依惜别的深情) 全诗的高潮在第几节?(第五节)因此全诗的感情是起伏跌宕的。 句式:四行一节(整齐) 节奏:每节押韵、节节换韵 语气:舒缓、轻柔、低沉(悄悄、轻轻、沉默) 5、学生默读、体会感情(2分钟) 6、指名朗读,注意感情与节奏 四、分析鉴赏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 问:读了许多遍课文,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外,对于作者
10、所描写的康桥有什么印象? (美丽),可以说是风光如画。苏轼在评价王维的诗时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如今我们品味着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桥是不是可以称得上“诗中有画”。 五、比较阅读 与李白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比较本诗的艺术特色。 特点:构思别出心裁,不落俗套。 一般别离的诗,告别时会有千言万语的嘱托与叮咛,或牵手顿足,或肝肠寸断;而此诗却从“轻轻、悄悄、沉默”渲染出了一个只着色不摹声的寂静环境,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独具特色的意象选取。没有告别送行的人,以及车水马龙,有的只是云彩,金柳,青荇,星辉等自然景物,造成一种清新感。 六、学生讨论作鉴赏小结 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康桥如画的美景,景中又蕴涵了诗人浓浓的深情,情于与景的交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意象的选取也值得我们学习。鉴赏这样的诗歌精品,朗读与理解互相促进,我们便仿佛步入艺术殿堂与作者做心与心的交流这难道不是一种美的享受吗? 七、再次朗读 找一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配乐朗诵,全班深入体会。 八、迁移拓展。 分析徐志摩诗偶然。其诗如下: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然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毋须欢喜,转瞬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是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