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越调】天净沙秋思教学目标1.能朗读、背诵、默写天净沙秋思。2.掌握有关作者马致远的文学常识,了解元散曲的文体知识。3.能理解全曲所描写的意象,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4.初步具有鉴赏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小令的内容,品味曲中情趣,背诵、默写小令。难点:从语言角度赏析诗歌,领悟小令中情趣,提高文学修养,体会意象并列的好处。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也许是多愁善感的。那么,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二、学法指导1.反复朗读,体会情感;2.读景组画,感悟意境
2、;3.抓关键词,品味语言。三、学生先学,教师巡视(一)走进作者,了解常识。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生卒年不详,元代杂剧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合称“元曲四大家”。他的杂剧代表作是汉宫秋,因为这首小令,他还被称为“秋思之祖”、这首小令称为“思乡绝唱”。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分别代表着那个时代文学作品的最高成就。元代,另一新兴的体裁就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杂剧,一是散曲。散曲包括套数和小令。越调,宫调名。天净沙,曲牌名。秋思,题目,秋天的思绪。(二)初读小令,整体感知。1.听课文范读,划出节奏。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
3、/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三)再读小令,理解诗意。枯萎的藤蔓,缠绕着古树,黄昏时分的乌鸦飞回树上栖息。小桥下,溪水流过两岸的人家。有个旅人骑着一匹疲惫的瘦马,迎着凛冽的秋风,缓缓行进在古老苍凉的道路上。傍晚的太阳正在西面落下,旅人极度忧伤,漂泊在远离故乡的地方。(四)品读赏析,感受诗情。1.本小令前三行列出了哪些景物?分别渲染了怎样的氛围?体会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词对表达作者感情所起的作用。明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
4、、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前三句渲染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渲染了秋天悲凉、肃杀的情调。笼罩在苍茫暮色中的枯藤、老树、乌鸦,呈现出一派衰残萧瑟凄凉的景象。2.你能为这三句诗拟一个小标题吗?明确:深秋郊野晚景图、古道秋风独行客、凄苦羁旅图。3.“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明确:前两句是写景,末二句为抒情。“断肠人在天涯”是这首小令的主轴,贯穿着整首曲的情思。“天涯”二字的指出,与夕阳配合,正应了“日暮途穷”的成语,加重了悲凄衰残的色彩,说尽了千古羁旅人沉重的脚步与无限的愁闷。4.这首小令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这首小令寄情于物,通过对众多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羁旅天涯游子的
5、思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5.这首小令是如何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的?这样写有什么处?明确:作品中动景与静景、暗淡的色调与明亮的色调、天伦之乐与羁旅之苦,都形成鲜明的对比映衬,增强了视觉效果和感情色彩。藤、树、桥、人家、古道是静景,鸦、水、风、马、夕阳是动景,动静结合,相互辉映。落日余晖的明亮,深秋晚景的暗淡,色调一明一暗,相反相成。昏鸦归巢衬托了游子归宿无处,小桥流水人家的天伦之乐衬托了羁旅生活的艰难凄苦,感情上成鲜明对照。四、学生讨论、更正,教师点拨(一)这首曲前三句都是名词并列,九个不同景物并列有哪些好处?明确:“意象并列”为古代诗歌的重要表现手法。1.给读者更大的想象空间,更多的想象自由
6、;2.独立的景象(意象)之间存在构成某种统一情境的内在联系;3.在有限的字数中增加了意象数,增加了信息量。(二)这首小令语言运用有什么特点?明确:语言极为精炼确切,而且富有特色。通篇只有短短5句28字,却描绘出诗情浓郁的画面,创造出凄冷悲寂的意境。前三句句法结构完全相同,全用名词和形容词,没有一个动词,描写了九个形象九个小景,每三个形象构成一幅小画面。五、课堂小结前三句全属写景,但又句句写出了游子的客愁和乡思。“枯藤”一句写秋末之景,干枯的老藤,苍老的树木,乌鸦哀鸣,渲染出一种萧瑟荒凉的环境,含蓄地表示出了游子无家可归之意。“小桥”一句推出一幅恬静温馨的画面,与前两句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引动游
7、子的乡思。“古道”一句写古道荒凉,西风骤起,马也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从侧面反映出游子在客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最后两句,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夕阳”点出了时间,并照应了上文的“昏”字。“断肠”句直抒胸臆:游子远离家乡,孤独漂泊。秋景苍凉,时近黄昏,怎不叫人痛断肝肠呢!这首小令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过众多自然景物的罗列,就把浓重的深秋色彩,刻画得淋漓尽致。有情有景,情景交融。因此,被后人称赞为“秋思之祖”。板书设计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 荒凉写景 小桥流水人家, 恬静 对比 反衬古道西风瘦马。凄凉夕阳西下, 抒情 思乡 断肠断肠人在天涯。作业布置1.完成本节课的同步
8、练习。2.预习秋词(其一)导学案中的“探究案“。3.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经典画面,生发凄凉与思念的意境,形成一段优美的文字。点拨展示:秋日的枯藤缠绕着老树,这是傍晚的乌鸦落脚的家,眼见着有一处小桥独立、流水潺潺的人家,却不能进,只好骑着这匹瘦马,继续行进在古老的小道上,迎着西风,看着夕阳,肝肠寸断,沦落天涯。4.根据天净沙秋思中描绘的情景,发挥自己的想象,绘一幅“天涯游子图”。教学反思诗歌鉴赏的教学,应该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感知体验,从此来培养文化的感悟能力,形成素养。在过去的诗歌教学中,由于应试专家和老师们精心炮制诗歌鉴赏的解题技巧,学生并没有进行真正的鉴赏活动,而是追求技巧的运用和答案的要点的完整性,跳过了感知和想象的心理层面。我认为诗歌鉴赏的教学要充分尊重审美心理的形成规律,从术语、文化知识的抽象的植入转变到文化感悟的培养,展开合理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有关诗句的意象、意境,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