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细菌的启示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把握本文的主题。能力目标:学习本文如何将抽象,陌生的科学知识化为明白易懂的感性表达。情感目标:培养大家从小热爱科学的精神。教学重点:把握本文的主题。教学难点1、了解本文语言表达的特点。2、培养大家从小热爱科学的精神。计划课时三课时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假如世界上的细菌全部被消灭,地球将会是什么样子?二、作者郑也夫,1950年生,现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走出囚徒困境、代价论、信任论。文化大革命当中,北上黑龙江建设兵团852农场务农,当过农民,八年半后返回北京,后考入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1979年,郑也夫马不停蹄,跳跃式考入中国社会科学
2、院宗教所,攻读哲学硕士,八十年代中期,郑也夫奔赴美国,攻下“丹佛”大学社会学硕士,取得双硕士。他对社会生活的杂质,仍然不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本文是作者2003年5月12日“非典”期间在中国人民大学的一次精彩的演讲。三、内容分析1.世界上的物种有哪五类?原核细胞生物(其中包括细菌),真核细胞生物,真菌,植物和动物。2.细菌有哪些性质和特征?第一,细菌是生物界当之无愧的元老。第二,细菌无所不在。第三,细菌在我们这个世界的各个角落发挥着重要作用。第四,细菌的不可毁灭性。第五,细菌靠寄生生存。第二课时3. 什么是寄生?所谓寄生就是吃别人,不劳动,不去捕食。4.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什么叫“寄生”?所谓寄
3、生就是吃别人,不劳动,不去捕食。不但不去捕食,并且不必自己消化先咀嚼,后进入胃肠,经过复杂的化学过程,然后吸收。采取寄生的策略,这些事情统统不干,去打猎去采集去干活,那多愚蠢哪!它就吃你,哪儿也不去,就在你体内。你把食物给消化了,它直接吸收到它的身体里。解析:细菌的特点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讲到“寄生”这样抽象的科学概念时,作者用了一种“拟人化”的修辞手法。好像细菌是有意志、有目的的人,还活灵活现,就在你面前似的。5.生物进化有哪两个方向?一个是结构往简单化走,另一个往复杂化走。6.作者认为对待寄生现象应该有怎样的态度?对待社会生活中的寄生行为,不要过于激动烦恼,要以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态度,心
4、平气和的与这些不良行为作漫长的斗争。第三课时7.这篇演讲是如何将抽象、陌生的科学知识化为明白易懂的感性表述的?通过讲故事、形象比喻、拟人化写法、形象命名、接通日常化经验、通俗的口语表达等手法。8.举例说明,作者运用数字时有何特点?作者运用数字与比较相结合,两种手法同时说明事物。示例:“细菌平均1至2周可繁殖300代,平均一天可繁殖30代,而人类繁殖30代则需要1000年,在繁殖的速度上细菌的一天等于人类的1000年。”运用数字和比较说明了细菌的不可毁灭性的特征。9.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解析:这句话从自谦的口吻与大家互相勉励,在与社会上存在的寄生现象斗争中要树立信心,要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要与“寄生虫”斗争到底。10.本篇演讲的语言表达有何特点?1. 大量的通俗口语表达,包括通篇为简洁明快的语言、使用为数不少的传神的口语词汇和明快的口语短句。2. 使用听众熟悉的、典雅、贴切乃至传神的书面词汇。3. 因大词小用和事物间的巧妙联系等产生风趣幽默感。4. 由于简短、明快、风趣、设问、感叹等,使其充满对话、交流的语气。四、小结-主题本文通过介绍细菌的性质与特征,以及生物界中的寄生生存策略,告诉人们对待社会生活中的寄生行为,不要过于激动烦恼,要以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态度,心平气和的与这些不良行为作漫长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