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 题竹学 习目 标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2. 理解“胸中之竹”“眼中之竹”“手中之竹”的含义。3. 体会本文的哲理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重 点难 点重点:翻译课文,理解“胸中之竹”“眼中之竹”“手中之竹”的含义;领悟文中的文艺创作之道。难点:体会本文的哲理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教法选择讨论法、讲解法、练习法课型新授课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课文是否采用多 媒 体是教 学时 数1课时教学时数第 1 课时备课总数第 54 课时课 堂 教 学 过 程 设 计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一、揭示学习目标(略)二、指导学生先学郑板桥爱竹,也喜欢画竹,本文借画竹之道,实则谈论文艺创作之道。三、学
2、生先学,教师巡视1借助课下注释及配套练习摘录作者有关资料。2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3默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4讨论出示的疑难问题。四、检查学习效果1郑燮(x),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性格落拓不羁,常放言臧否人物,慷慨笑傲,因得狂名。乾隆元年进士。先后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十二年,有政声,因办理赈济等事得罪富豪而罢官,归里后往返于扬州、兴化间,以卖字画为生,他善诗,工书画,且能熔于一炉,自成一格。散文亦有独特风貌。有板桥集。2默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倏作变相:很快变形。 独画云乎哉:唯独画画是这样的吗?趣在法外,化机也:易趣在方法之外,是自然形成的精妙境界。定则:固定的
3、法则,指创作规律。3翻译课文。秋天在江边馆舍,早晨起来观看竹子,清晨的烟氲、旭日之影、露水、蒸汽等,都浮动在零散的竹枝与茂盛的竹叶当中。欣赏如此美景,胸中勃然有了要作画的意趣。其实心里面想画的竹子,并不是眼睛里面所看到的竹子,所以磨好墨展开纸,下笔飞快地变形,画出来的竹子总是有所改变,并不跟想象好的一样,因为用手画出来的竹子,也不是心里想要画的竹子。总而言之想象的意境永远超越下笔所要的情形,这是不变的法则。意趣在方法之外,是自然形成的精妙境界。唯独画画是这1看屏幕朗读目标,明确学习任务。2看投影,听老师要求,掌握先学方法。3朗读课文,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质疑问难,写批注。4后进生翻译课文。
4、1课件出示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探索目标。2多媒体出示学法导航,进行具体学法指导3评价,纠正。4指名学生补充,并板书难点。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样的吗?五、学生讨论、更正,教师点拨 文章的第一句使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描写。创设了朦胧迷人的意境,写出了竹子的可爱。为下面作者画竹以及由此生发议论做铺垫,自然顺畅、水到渠成。)你是怎样理解“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的? (要抓住“意在笔先化机也”。即主观的情感、想象、想法等影响着、指导着,甚至决定着作家的创作,这就是“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又由于作家的主观状态不断变化,包括最后下笔之前还在努力精益求精
5、,结果落笔成形的“手中之竹”又不是最初的“胸中之竹”,但作品是主观、客观、艺术形式三者的巧妙统一。)如何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你能举一个现实中的例子加以说明吗? (世间任何事情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掌握规则之后。方能参透玄妙,取得独特的趣味。)六、当堂练习1朗读课文,加深感悟。2填空。郑板桥把画竹的过程分为( )、( )、( )(按照认识顺序)(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七、小结:对于画竹郑板桥能够从竹子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象中得到启示,激发情感,经过“眼中之竹”转化为“胸中之竹”,借助于笔墨,挥洒成“手中之竹”即“画中之竹”。这一番精辟的论述言简意赅地道出了艺术创作的规律。更可贵的是,文章并没有戛然而止,而是以启发式的反问,把自己对于艺术的领悟开掘到现实生活中更为广阔的层面,使我们不得不叹服和惊羡。八、板书设计:晨起看竹 眼中之竹竹着笔画竹 手中之竹,非胸中之竹 意在笔先,定则得出感悟 趣在法外,化机5汇报交流探究结果。6自由讨论、更正,各抒己见。7学生朗读课文。8练习5指名回答,引导补充明确答案要点。6引导学生讨论、更正,并点拨补充归纳。7巡视指导8点拨指导。作业设置预习“表达交流”综合实践-知趣教学反思等级评价(A/B/C/D)检查签阅第 周, 应备 课时 实备 课时, 共 课时评价: 时间: 签查(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