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比较探究 山海经两篇教学目标:1、继续训练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表达能力。3、理解中国古代神话的特点,学习鉴赏中国古代神话。重点、难点:重点:拓展练习,培养想象能力。难点:鉴赏中国古代神话之美。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1、学生课外诵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2、从网上查阅有关中外古代神话的资料,准备课堂交流。3、教师查阅中国古代神话的资料,了解中国古代神话的特点,准备有关的神话故事和图片、多媒体设备等。教学设想:本课三篇课文都比较浅显,表达上比较简单,所以本课设计让学生在学习中把本课与前面的课文加以对比探究,理解中国古代神话的特点;其次让学生进行拓展训练,提高想像、表
2、达的能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示例。同学们,小时候,几乎每个人听过像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等神话故事。这些神话故事在我们幼小的心灵中曾经引起过多少美丽的幻想啊。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再次走进这绚丽的花园,去领略它的风采。你认识下面这些神话故事吗?投影出示老师准备的神话故事画面,让学生说出神话的名称或简单讲述故事。参考图画: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钻木取火、羿射九日、鲧禹治水等等。(如果有动画片则更好)神话故事产生于生产力水平很低的原始社会时期,反映了古代人民借助想象和幻想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这些故事,大都反映了古代先民对世界的起源的推想、人类战胜自然的愿望。今天,我们将
3、要重点鉴赏的是课文精卫填海、夸父追日。二、探究、理解课文。(一)请学生翻译课文精卫填海,其他学生对照课文,指出翻译不够准确的地方加以纠正。应强调的词语(课文注释比较详细,只须注意个别词语):其本篇课文共出现3个“其”字,前一个指代发鸠之山,后两个指代精卫鸟。是解释为“这”,不能解释为判断词。(二)请学生翻译课文夸父追日。应强调的词语:饮本篇课文出现3个“饮”字,前一个指喝的水,后两个指喝的动作。北到北边。道在路上。说明:强调以上词语,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和名词作状语的现象,强调翻译文言文要结合语境。(三)读了这两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呢?学生自由发言。学生可能回答的几种答案:1
4、、对精卫填海的精神予以肯定,肯定她敢于与大海搏斗的精神。2、认为精卫不自量力,以其微小的力量与浩瀚的大海抗挣,是毫无结果的,愚蠢的。其方法也是不足取的。3、夸父是个失败的英雄。4、夸父是个愚蠢的人,与日逐走没有意义,最后也是失败的。5、夸父没有科学知识,当然失败。6、故事是迷信的。(这个问题若学生提出来,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没有提出,可以放在后面由老师提出让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下列问题,从文本出发思考课文的意思:1、精卫为什么要填海?2、作者是怎么样描绘精卫的?3、夸父与太阳竞走的目的是什么?4、竞走的结果怎么样?根据以上的问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内容要扣紧文本,要联系当时的社
5、会状况(原始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而不是主观乱猜。同时理解:精卫填海的原因是炎帝的小女儿女娃不慎淹死在东海里,她衔木石来填东海的目的是复仇,是想填平东海,以后不再发生淹死人的情况。作者对她的行为显然是肯定的,所以对精卫的描写也是正面的文首、白喙、赤足,短短6个字,突出它美丽的颜色,描绘出精卫鸟可爱的形象。夸父的故事更简单,他为什么要与太阳竞走,从文中看不出来,但从原始人的社会思想、生产力发展水平推想,当时人对自然几乎是毫无反抗能力的,人们常常受到水旱灾害的困扰,严寒酷暑的煎熬。夸父追日,也许是为了与太阳搏斗,如后羿射日一样,也许是为了跟太阳比赛速度,战胜太阳。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敢于与太阳比赛,
6、就是一个壮举了。结果是夸父失败了,但他把手杖留下,化为大片的桃树林(据说有数千里之大),给后人遮荫,给后人甜美的果实。因此,在古人眼里,这两个形象都是敢于挑战大自然的英雄,他们虽然都失败了,但是他们的精神反映了人类不畏艰险、矢志不渝、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和乐观进取的精神。他们是失败的英雄,甚至他们个体的生命结束了,而斗争还在继续,他们代表了古人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坚定意志。(四)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夸父追日三篇课文都有神灵出现或者神化、幻想的成分,这是不是在宣扬封建迷信?学生讨论。教师引导:是不是迷信,关键在讲述这个故事的目的。封建迷信着意宣扬人力的渺小和神力的无边,如鬼神故事、星占、卜筮、风水
7、、命相等,它们愚弄人们要害怕自然,相信命运,屈从于不可捉摸的命运的安排。而神话是产生于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社会时期,那时人们对大自然不了解,受到大自然中水旱寒暑的侵害,人们总是希望战胜自然,改善生活状况,所以神话中人们所遇到的困难一般不是个人的,而是与整个人类的生存紧密相关的。他们实际上是人类力量的代表,他们以自身的力量与险恶的环境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是人类征服自然斗争的写照,他们斗争的目的是战胜自然。所以虽然他们的斗争往往是失败的,但是他们并不服输,借助神灵或者神化、幻想的形式,是为了曲折地表达他们的愿望。三、课外作业。(一)熟读课文,掌握课文内容。(二)完成课文后的练习。第二课时一、导入示例。
8、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精卫填海、夸父追日两篇课文,大家喜欢它们吗?说说理由。对比我们读过的其他课文,显然它们比较简单。简单的原因可能是当时表达的技巧还不成熟,也可能是最早记录这些故事时书写的难度还很大。今天,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来丰富它们,使故事更加动人,更加有意味。二、想像、表达能力训练。(本训练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练习加深记叙文特点的理解,训练想像能力,提高表达水平,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一)对比本课的两则神话与学过的课文黄河化险,谈谈两篇神话简单在什么地方。学生讨论,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归纳和补充:1、情节十分简单。2、对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缺乏细节描写。3、缺少细致的环境描写。教
9、师引导:1、过于简单的叙述,不容易打动读者,所以要使作品能够感染读者,就要丰富作品的情节,细致地刻画人物的语言、行动、外貌、心理等活动的过程。例如“夸父与日逐走”,要补充他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决定与太阳逐走的,逐走的具体过程怎么样等。如果把这些“怎么样”细致地描写清楚,文章就可以生动得多,感染力也就增强了。2、但是也不能不分巨细,所有地方都展开细致的描写,古人说写文章有时要“惜墨如金”,有时又要“用墨如泼”,就是说该详则详,该简则简,要繁简得当。用墨繁简的标准是看所写是否能够更好地表达出所要表达的中心,表达中心需要你用墨如泼时,尽管细致描写,如果用少量文字可以把内容和中心充分地表达清楚时,就要力
10、求简省。(二)学生根据要求展开想像,根据课文丰富故事情节,并交流改写的故事。可以出示袁珂改写的神话故事与原文对照,作为学生的示范。(参见本教案附录女娲造人的原文和改写)各学习小组推选代表讲述。其他同学评点。三、拓展练习。中国古代的神话故事是十分丰富的,除了课文学到的这两则,你还能说出其他的神话故事吗?学生交流收集到的神话故事,加深对神话特点的理解。(可以采取小组竞赛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每个故事限定一分钟,看哪个小组说得多,说得好。)(一)学生各学习小组推举1人汇报收集到的中外神话。(二)其他学生评议。(三)教师对学生的竞赛予以讲评。布置没有机会发言的同学回家后把收集到的故事讲给弟妹或邻居
11、的小朋友、父母听。四、师生根据同学所讲的神话故事,再阅读课文附录古希腊飞人,进一步探究神话、寓言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一)学生按学习小组讨论,取长补短,形成小组意见。也可以各抒己见,能归纳几点都可以,不一定要求形成条理分明的意见。(二)各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归纳:共同点:都有一定的故事情节,这与孟子的议论文是不同的;故事都是虚构的,是超越现实的想像;情节都比较简单;都体现了人类以弱小的人力挑战强大的自然力时那种不畏艰险、矢志不渝、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和乐观进取的精神。不同点: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古希腊飞人是纯粹的神话,是原始社会中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的解释,幻想成分多,幻想自由,富于浪漫色彩。愚公移山
12、是寓言,它主要通过故事阐明道理,幻想的成分较少,哲理性较强,寓意明显。如外国的伊索寓言,每个故事后都有一段的哲理。五、课外作业。(一)每个学生试编写一则寓言。(二)课外阅读寓林折枝(北京出版社)、伊索寓言(人民文学出版社)。(三)预习老翁捕虎。 附录:女娲造人太平御览引用风俗通义原文: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袁珂中国古代神话改写:当天地开辟了以后,虽然大地上已经有了山川草木,甚或也有了鸟兽虫鱼,可是没有人类,世间仍旧荒凉而且寂寞。行走在这一片荒寂的土地上的大神女娲,她的心里感觉着非常的孤独,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当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才有生气了
13、。 她想了一想,就在一处水池旁蹲下身子来,掘了池边地上的黄泥,掺合了水,仿照水里自己的形貌,揉团成第一个洋囡囡样的小东西。刚一放到地面上,说也奇怪,这小东西就活了起来,呱呱地叫着,欢喜地跳着了,他的名字就叫做“人”。人的身体虽然渺小,但因为是神亲手创造的,和飞的鸟、爬的兽都不相同,看来似乎就有管领宇宙的气概。女娲对于她这优美的创造品是相当的满意的,便又继续用手揉团掺合了水的黄泥,造成功许多男男女女的人。赤裸的人们都围绕着女娲跳跃、欢呼,然后或单独、或成群地走散了。心里面充满了惊讶和慰安,女娲继续着她的工作,于是随时有活生生的人从她手里降到地面,随时听得周围人们笑叫的声音,她再也不感觉着孤独了,因为世间已经有了她所创造的儿女。她想把这些灵敏的小生物来充满在大地上,但是大地毕竟太大了,她工作了许久,还没有达到她的志愿,而她却已经弄得疲倦不堪了。最后,她只得拿了一条绳子想来就是顺手从山崖壁上拉下的一条藤罢,伸入泥潭里,搅混了浑黄的泥浆,向地面上一挥,泥点溅落的地方,居然也还是成了呱呱叫着、欢喜的跳着的一些小小的人。这方法果然省事得多,藤条一挥,就有好些活的人类出现,大地上不久就布满了人类的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