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孔乙己(二)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2. 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了解作者对腐朽的封建制度和病态冷酷的社会的揭露和批判。教学重点:了解小说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了解作者对腐朽的封建制度和病态冷酷的社会的揭露和批判。教学方法:朗读法、研讨法教学过程:一、导:导出目标二、学:自主预学1. 作者没有采用小说常用的第三人称的写法,而是以“小伙计”的口吻来叙述。这样安排角色的作用是什么? 2. 酒客、掌柜、伙计等人是怎样对待孔乙己的?丁举人是通过科举爬到上层的读书人,他又是怎样对待孔乙己的? 三、议:互动探究(一)交流讨论“预习导学”部分的知识点。(
2、二)合作探究,析原因。1. 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这是一个病句,孔乙己到底死了么?思考:孔乙己的结局如何? 2. 如果孔乙己死了,请想一想,谁应该对孔乙己的死负责?是丁举人吗?是掌柜的吗?是伙计吗?是酒客吗?还是孔乙己自己呢?(1)丁举人要负责吗? (2)掌柜、伙计、酒客要负责吗? (3)孔乙己自己要负责吗? (4)孔乙己悲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三)合作探究,赏写法。思考:孔乙己的人生是悲苦的,所处的世态是炎凉的,封建科举制度是罪恶的,这一切在小说中之所以表现得那么突出、强烈,与对比手法的运用有很大关系,文中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手法,把它找出来,看有什么好处。 (四)拓展延伸。丁举人和孔乙己都是
3、封建社会里的知识分子,本是科举道路上的同路人,不同的是一个“爬”了上去,一个“掉”了下来。假如孔乙己“爬”了上去,他会是什么样的形象? 四、结:课堂小结作品通过 的描写,有力地控诉了 的罪恶,也真实地表现了一般民众的 ,暴露了 。五、练:课堂检测课内阅读中秋之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
4、,“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1.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动词“摸”生动传神,其作用是什么? 2. 最后一句中的“大约”和“的确”是否矛盾?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