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大版七年级下桃花源记教案6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 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教学方法:1、朗读法2、讨论与点拨相结合3、品读法4、复述法教学程序:一、 课前导入到今天为止,我们已经学习了第一单元的5篇课文,即:毛泽东的新闻两则,孙犁的芦花荡,西蒙诺夫的蜡烛,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以及聂
2、华苓的亲爱的爸爸妈妈。这些作品的题材上的一个共同特点是什么?明确:以战争为题材。掩卷沉思,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战争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人类渴望和平,拒绝战争,这种朴素的愿望由来已久。我国古代人民就曾希望有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们都能生活幸福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反映这种朴素的愿望的一篇文言文桃花源记。板书课题:桃花源记陶渊明思考:从课文题目中,你能联想到一个什么成语?明确:世外桃源什么意思呢?明确: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亦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亦指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大家了解作者吗?课件展示陶渊明及写作背景。二、初步感知: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一遍
3、(一读),学生提出学习目标,注意朗读要求。(课件展示)。2、指导朗读:要求:a、读准字音,停顿分明,不读破句。b、带着感情,声音洪亮,读出韵律。具体是:a、第一段平缓语气,第二段读出探险及释然惊讶语气,第三段读出热情和惊叹的语气第四、五段读出感慨语气。3、学生按以上要求齐读全文。(二读)积累本文的“一词多义”及“古今词义差异”的现象。(课件展示)4、同学们,请找出还有哪些文中难解的、注释中没提到的、应特别予以重视的字词。5、学生找出文中自己认为难以翻译的句子,其他学生解答,教师点拔。(此项活动意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敢于直面疑难、大胆探索的热情。)全体同学齐读课文(三读)。三、 品读赏析
4、1、请用简洁的语言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提示:文章以什么为线索?分为哪几个部分来叙述?展示课件。即:全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渔人的行踪的不同地点分五部分: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2、其中重点是写哪些部分?主要描写了桃花源的什么?明确:第二、三两部分。描写了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3、文中的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明确:桃花源是个风景优美、民风淳朴、宁静安乐的理想社会。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这两段(四读)。四、 合作探究1、 渔人再寻桃花源,找到了没有?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风景优美、民风淳朴、宁静安乐的理想社
5、会?2、 这个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学生分组讨论)明确: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他生活的东晋末年是一个战乱不断、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社会。他深感痛苦和不满,但是要想改变这种现实又根本不可能,于是他憧憬着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民生活宁静和乐,风气淳朴、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本文正是他这种理想的写照。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但这样的社会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能是一种空想。桃源究在何处,无处找寻。五、 拓展延伸1、生活在东晋的陶渊明描绘了这样美好的境界,却
6、是并不存在的,而生活在今天的你们,已经拥有了美好幸福的今天,一定对明天有着更为美好的憧憬。你希望自己生活的未来社会是什么样的呢?请用美丽的语言加以描绘。参考题:我心中的世外桃源2、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二段有感情的朗读,背诵(五读)。3、全班齐背(六读)。六、 归纳总结这节课,我们走近了陶渊明,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试看,今天的社会,经济发达,社会稳定,人们安居乐业,各族人民正在党的领导下,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愿同学们在这美好的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七、课后作业1、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 由桃花源你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试着写一篇桃花源后记或给桃源人写一封信,谈谈你对和平的认识。(本周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