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教学目标 理解诗意,诵读诗情,感悟诗人豁达情怀。2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没有了七年级的幼稚,八年级的冲动,他们开始一步步走向沉稳,走向人生观的形成期。况且,他们自认为已经历了所谓的人生坎坷,所以他们能理解诗人的苦闷,能和诗人在豁达上达到共鸣。3重点难点 品味诗歌,在反复诵读中领悟诗人豁达情怀。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语设计 导语设计(放背景音乐二泉映月,)(课件)同学们,“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佳节,圆月当空,家人团圆之时,假如你却一个人身在异乡,不能回家看看,此时,你的心情如何呢?中秋佳节,月圆人不圆,假如你的学业又屡遭挫折,不尽人意,
2、此时,你的心情又如何呢?(稍停顿)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去感受一下他在此种情况下的心境吧!(打出课题)(关音乐)活动2【讲授】新授 分析小序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学苏轼的水调歌头。苏轼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为什么要做这首词呢?请同学们齐声朗读小序,然后作答。(学生朗读)(学生作答)大家懂得“兼”字的意思吗?(若学生懂则请学生回答)比如,有一个同学担任了两项职务,既是班上的班长,又是班上的语文科代表,我们就说,这个同学担任了班长兼语文科代表。指导小序朗诵既然小序是交代写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那么,哪些词语重读才能让写作背景、写作目的一目了然呢?学生回答后老师明
3、确:大醉 兼怀子由学生自行练习后请一个男生朗读。三、释义由此可见,苏轼作此词的目的也有几个?两个。“怀子由”只是苏轼作此词的一个目的,那他的另一个目的是什么呢?我们来看下文。首先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这首词,碰到不认识的字请做上记号。(学生自由朗读)停,有不认识的字吗?请两个学生朗读(学生朗读,师生评点)学生齐读大家读得非常准确。接下来,我们来听听课文录音,看看你们的朗读和课文录音的朗读是否有不同?放课文录音你们的朗读和课文录音有不同吗?你认为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学生可齐答)对,课文录音比大家的朗读要有感情。朗读课文,讲究的就是有感情的朗读。而要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首先就必须了解此词的意思。接下来请
4、大家结合“注释”来了解此词的意思,有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我们共同来做答。(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疑)请一个同学解释全词的大意。四、分析全词要有感情的朗读词,不仅要疏通此词的文意,还必须领悟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此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呢?我们先看词的上片。学生(一半)朗读词的上片。(板上片)(打课件)屏幕上的这个人就是苏轼,请大家结合词的上片说说,他在干什么呢?(学生回答)(并板:问天)他问了青天一些什么问题呢?(学生回答)(并板:几时何年)朗读指导:这几句词均是词人有疑而问,那么如何有感情地朗读这几句呢?学生自行练习后回答,师明确:既然是有疑而问,就要读出询问的语气来,并要重读:
5、几时、不知、何年学生自行练习后请一个女同学朗读。作者问青天,什么时候才会有如此美的月光呢?天上的宫殿中,今晚也不知到了哪一年?此时苏轼的思绪便开始飘飞,他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你能随着苏轼想象的翅膀,结合你的所见所闻,猜测一下:此时的天上正在发生什么事呢? (学生畅所欲言)(均给予肯定)天上的生活如此美妙,苏轼会有什么想法呢?请大家看下文。(学生回答)这是对苏轼的什么描写?(学生回答:心理)你能找出最能体现苏轼心理的两个字吗?(学生回答:欲恐)(并板书)苏轼为什么会产生“飞天”之想呢?我们先来看看他的写作背景(打课件)苏轼写作此词时,因反对当朝宰相王安石的变法,而被贬谪到密州任太守,政治上不太得意
6、,与弟弟有七年没有见面了,而且又丧失了妻子。此时的苏轼心情当然是非常抑郁的了。现在大家知道苏轼为什么会产生“飞天”的想法了吗?(学生回答)回答得非常不错。那么苏轼真的飞上天了吗?为什么?(学生回答)又想去天上,有担心自己忍受不了天上的清寒,这是一种什么心理?,(学生回答:矛盾)朗读指导:既然是矛盾的心理,意味着词人内心是怎样的?学生回答:苦闷。师明确:对,所以在朗诵这几句词时要读出词人的苦闷。要怎么读?学生联系后师明确:重读“欲、恐”,且“乘风归去、琼楼玉宇”要读得稍慢。学生自行练习后全班女生齐读。面对这一矛盾,苏轼做出了怎样的选择?(学生回答)朗读指导:这个选择,苏轼自己满意吗?不满意。虽不
7、满意,但他又无法找到更好的选择。所以大家在朗读这两句词时要读出那种无可奈何的语气来。学生自行练习后全班男生齐读。整个上片指导朗读请同学们自行练习朗读,练习的时候要注意:要根据作者在上阕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词。(学生自由练习)请同学们随着词的意境的再现,跟着课文录音齐读这首词 (打出课件,学生齐读)学生(一半)朗读下片(板:下片)(课件)月光慢慢地移动,照遍了华美的楼阁,又低低地透进了雕花的门窗,照到了不能入眠的人身上。这个不能入眠的人是谁?对,是苏轼。他为什么久久不能入眠呢?因为他心中又有疑问了。他又在问谁?问了一些什么问题?(学生回答)(板:问月何事)朗读指导:既然又是一问,所以
8、还是要读出问的语气来。学生自行练习,一生朗读,师指点。作者为什么会问月亮这个问题呢?(提示:大家可以联系一下写作背景)(学生回答)作者的这一问题是由谁来回答的?他是怎样回答的?(学生回答)月有阴晴圆缺的时候,这是一种什么现象?(学生回答:自然现象)人能改变吗?(学生回答)不能人有悲欢离合的事情。同学们来到人世间已经十多年了,你们有悲欢离合的事情吗?能举个例子说说吗?(学生回答)这些悲欢离合的事情,人能够改变吗?(不能)这些事情自古以来就很难圆满。 当碰到欢乐、团圆的事情时,老师相信,大家都懂得怎样去面对。但是,当大家碰到悲伤、离别的事情时,你们是怎么对待的呢? (学生回答)朗读指导:对呀,人生
9、无常,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坦然面对,积极应对。这几句词是词人大彻大悟之语,所以大家朗读时要读出大彻大悟。学生自行练习,一生朗读,师指点。苏轼和他的弟弟子由已经有七年未见面了,他又是怎样对待这种离别的呢?我们继续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词是什么意思?(师生可一齐回答)但愿人长久,这里的“人”仅仅指苏轼和他的弟弟子由吗?(不是)那是指哪些人呢?对,是既指了苏轼和他的弟弟子由,又指了天下所有的离别之人。苏轼用月光的普照表达对天下所有离人的祝愿由此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课件)(学生讨论后回答)既然人生悲伤离别之事不可避免,那就只好正视现实,在别离中求得安慰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0、”就是苏轼的愿望,就是苏轼对待悲欢离合的态度。人长团聚月长圆的想法是不现实的,那就不必为这些事而苦恼了,但愿大家都平平安安的生活,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享一轮明月,借这美好的月光传达彼此的情谊,不要为分离而伤心了。可见,苏轼的胸怀是多么的豁达呀。“怀子由”是苏轼做此词的一个目的,那他的另一个目的就是表达自己能够不为离愁别苦所束缚的豁达胸襟。这就是这首词的主题。朗读指导:这个主题是积极的,它道尽了千古离人的心声,直到现在我们都用这两句来宽慰别人、宽慰自己,所以朗读这两句词时语调要高,“人长久、共婵娟”六字要读得重且慢。师范读,学生练习后全班齐读,师指导。整个下片朗读指导请同学们自行练习朗读,练习的
11、时候要注意:要根据作者在下阕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自由练习)请同学们随着词意境的再现,跟着课文录音齐读这首词。 (打出课件,学生齐读)学生齐读 下面请全班同学随着课文意境的再现,跟着课文录音把这首词完整地齐读一遍。 (打出课件,学生齐读)活动3【练习】总结练习 汇报做小结。学到这里。大家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吗?(学生回答)六、拓展练习(打课件)在我们的古今文化和当今生活中,关于月亮 的诗词,不胜枚举。你能在你的记忆仓库中搜寻有关“月“的诗句吗?活动4【活动】拓展活动 七、欣赏歌曲苏轼的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是被人推崇备至。台湾著名歌手邓丽君也对这首词情有独衷,她给这首词谱上了曲,
12、还用她美妙的歌喉唱了出来,最后我们来欣赏一下这首歌。活动5【作业】课后作业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课后作业1、背诵全词。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后来成为了千古名句,你能说说它成为千古名句的理由吗?活动6【活动】教学反思 水调歌头教学反思湖南省临澧县丁玲学校 李丽从教十多年,苏轼的词作 水调歌头我已经教授过很多遍了,今天再教一遍,仍能被苏轼的人格魅力感染得热血沸腾。从词作中领悟到苏轼的豁达是教授这首词的重点,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设计了一些环节、采取了一些教学手段,成功地完成了教学重点。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诗人生活的时代已经距离我们久远,要想拉近学生与诗人之间的距离,仅仅依
13、靠我这位老师苍白的语言是难以达到的。为此,我制作了课件,尽量缩小学生与诗人之间的时空差距。如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以阿炳苍凉悲伤二泉映月为背景音乐。再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制出一幅画面:一轮圆月高悬空中,苏轼孤独的身影在月下徘徊,只有影子相随。再配以我的语言:同学们,“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佳节,圆月当空,家人团圆之时,假如你却一个人身在异乡,不能回家看看,此时,你的心情如何呢?中秋佳节,月圆人不圆,假如你的学业又屡遭挫折,不尽人意,此时,你的心情又如何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去感受一下他在此种情况下的心境吧!这样情景交融的境界,立马就将学生带到了那个久远的时代,带到
14、了苏轼的身边。像这种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之处,课堂上还有很多。比如,找出与诗歌意境相匹配的人悲欢离合、月亮阴晴圆缺、苏轼举杯相问、月宫繁华景象的图片等等,让学生能更具体地了解诗意,领悟诗情。富有情感的课文录音的运用,让学生懂得了领悟诗情的重要性。教授词作时,我是按“读准诗词读懂诗词领悟诗情”的环节来教学的。这个设计是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的。读准诗词之后,为了激发学生对诗词情感的领悟,我千挑万选,在网上众多的课文录音中,选择了一段感情特别充沛的课文录音。播放课文录音后,我让学生说说课文录音和他们朗读的区别,学生一下就明白了:最大的区别是课文录音特有感情,要想朗读出感情就必须要领悟诗词的感情。接下来“读
15、懂诗词”“ 领悟诗情”环节就水到渠成了。在这节课快要结束时,我还给学生播放了台湾著名歌手邓丽君演唱的歌曲水调歌头,这首歌不仅让学生再一次领悟了诗歌的情感,还给了学生一个记忆诗词的方法歌词记忆法。这种数字教育教学资源的使用,帮助学生突破了此课难点领悟诗情。巧设问题,开拓学生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诗词的文字是凝炼的,在凝炼的文字里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为了挖掘出这些内涵,我设计了一些问题,帮助学生充分理解诗歌内涵。如在分析“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一句时,我就设计了一个问题:作者问青天,什么时候才会有如此美的月光呢?天上的宫殿中,今晚也不知到了哪一年?此时苏轼的思绪便开始飘飞,他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你能随着苏轼想象的翅膀,结合你的所见所闻,猜测一下:此时的天上正在发生什么事呢?学生是富于想象的,这一问题一提出,学生们立即举起了他们的手,答案也是五花八门,远远超过了我所预设的答案。我想,课堂上不就是需要这样的自然生成吗?总的来说,我认为这堂课上得还是很成功的,通过顺畅的教学设计、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理解了诗意、领悟了诗情,还懂得了在生活中,要像苏轼一样,做一个豁达的人。当然,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一堂课是不可能没有一点瑕疵的。不过,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尽量做到:没有最好,只有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