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七年级语文上册 《童趣》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

上传人:s4****5z 文档编号:7646122 上传时间:2025-01-1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 《童趣》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童趣》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童趣》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童趣》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童趣》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4、童趣 教案教学目标:1、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通过反复诵读直至背诵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味文中的童真童趣。2、理清作者对童年趣事的记叙。3、培养学生的联想力和想像力4、学习具体生动描写事物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文言词句,对“物外之趣”的理解。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1、“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们知道其中“竹马”是什么意思吗?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其中“竹马”就是小孩子将竹竿跨在裆下当作马来骑。2、李白的那首古朗月行吗?“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写的是一个天真的小孩子对月亮的想像,今天我们将结识另一个孩子

2、,他也很天真,很愿意联想,但他不是再看月亮,而是对其他的事物发生了兴趣,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板书课题、作者)一、相关知识介绍:(1)简介作品及作者 闲情记趣选自浮生六记。浮生六记是一本自传体散文,记叙了作者夫妇的家居生活和自己的坎坷经历,文字朴素自然,情感真挚。 作者沈复(17631807年以后),字三白,清代苏州人,文学家。沈复儿时就表现出富于想像、幻想的性格特点。沈复写浮生六记,忆及童年时仍充满童心童趣,这是很珍贵的。 (2)解题 本文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浮生六记包括: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题目闲情记趣中,“闲情”:清闲、无拘束时的情致;“记趣”:将

3、乐趣、情趣记录下来。题目本身就蕴涵着对童年生活的无限留恋。(3)文言文介绍: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这是我们学习语文以来第一次正式接触文言文,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入门”,所以先来讲讲学习古汉语的方法。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1、熟读、背诵课文,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2、用心领悟,见“言”而知 “意”;3、注意不断积累词汇。二、了解文言文的特点: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句式变化。

4、三、文言文翻译要注意的几点问题:1、抓住关键字词。 2、不译的字词。3、用现代汉语的句式代替古代汉语的句式。(意译)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大多数,现代文中双音词占大多数,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就可以了;有的词,可用同义词解释,不大好变的词语,就是你要特别加深印象记住的。二、学习课文:1、拼音与重点实词余我。 童稚(zh)幼小。稚,幼小。 藐(mio)小 故所以。物外超出事物本身。 私暗自,暗暗的。 拟作比作。拟,比,比拟。 向接近。 昂首抬头。昂,抬。 项颈,脖颈。 素帐未染色的帐子。 徐慢慢地。 观看,观赏。 果果真。 唳(l)鸟鸣。 怡(y)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定神使精神安定

5、。 砾(l)碎石、碎瓦。壑(h)坑谷、深沟。 神游游览于假想境界中,愉快而满足。 兴兴趣。 盖有“原来”的意思。为(wi)被。 方正。 鞭用鞭子打。数十几十。 驱赶,驱逐。 心之所向 之: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所向:名词性短语,指想像的景观。昂首观之 之:指“群鹤舞空“的景象。项为之强 之:代“昂首观之”的动作。舞空:即舞于空,介词“于“省略徐喷以烟:即以烟徐喷之。宾语“之”省略,介宾短语“以烟”置于“喷”后。作观:即“当看”以为:把当做为所:表被动2、教师范读,学生齐读。3、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和预习资料初步理解课文。4、通假字 :“强”通“僵”,僵硬的意思。5、成语:明察秋毫明,视力。察,看清

6、。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本来形容目光敏锐,连最微小的东西也看得清。后形容人洞察事理。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庞然大物外表上庞大的东西。6、学生再次齐读课文。三、诵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1、找一找文中的画龙点睛之语?即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明确:围绕“物外之趣”来回忆了三件事。2、试说说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

7、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3、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 明确: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把“夏蚊成雷”比作“群鹤舞于空中”。第二件是把土墙凹凸、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把草丛、虫蚊、土砾比作森林、野兽、丘壑。第三件是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并惩罚癞蛤蟆。观“二虫斗草间”,惩治癞蛤蜞。(或:一观蚊成鹤;二是神游山林;三是鞭驱虾蟆。)4、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明确:需要“仔细的观察”和“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要强调两者如果只有一点是不够的,两方面都要进行强调。要善于利用学生

8、中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结合书中有关句子来启发,比如作者幼年视力极好的描写。四、小结全文。本文的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第二课时一、朗读引入。二、研讨课文。1、集体订正课文翻译。2、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3、分析第1自然段“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观察的本领。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观察的习惯。 时有物外之趣观察的

9、收获。 4、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确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学生思考: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欢那一个?背诵并用自己的话形象地叙述。 5、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文章脉络。明确:文章没有连贯的情节,先总后分地叙述了童年生活中的趣事,全文紧扣一个“趣”字来写,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总写童年视觉敏锐,常常明察秋毫,故时有物外之趣。 (1)、第1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答:第一段总述物外之趣,起着总领全文的作用。(2)、从第一段来看,小时的我有怎样的本领、习惯和收获?本领:张目对日,明察秋

10、毫。习惯: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收获:时有物外之趣。(3)、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答:“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4)从文中可以看出“物外之趣”是怎样得来的?答:有强烈的好奇心。有细致的观察力。有丰富的想像力。(5)作者获得“物外之趣”的基础和关键是什么?基础:细致的观察关键:丰富的想像。(6)本文作者在观察事物时,感受到什么样的不寻常的情趣? 物外之趣(7)本文以“童趣”为题,作者着重写了其中的哪一个字?文中是怎样体现出来的? “趣”字;本文紧紧围绕“趣”字,写夏天观察蚊飞的乐趣

11、;写“我”观察土墙、花台和小虫争斗的乐趣;写出我童年观察景物的奇趣,揭示出儿童神奇美妙的内心世界。(8)“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写出小孩那些特点? 反映小孩儿视力强健,视觉敏锐,又表现孩子的稚气、天真(9)“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说明了作者小时候有什么样的独特感受? 说明作者小时,善于细致地观察细小事物,看到细微的事物中,那些别人所不能顾及的妙处,产生超然物外的乐趣。 (10)作者有什么特长?他在文中交代其特长的目的是什么? 特长:“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为下文写出其物外之趣作铺垫。(11) 作者之所以“时有物外之趣”,除了其有“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的特长外,还有什么原因? 答:还因为其

12、对事物的细致观察,有极强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 第二部分(2-4段)具体叙述童年观察事物的奇趣。 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2段)写“夏蚊成雷”景象,把蚊比作鹤,把它想像成“鹤唳云端”。表现出作者幼时富于联想、想像的性格特点。 (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比喻、夸张 内容上:表现了作者童年天真烂漫的童趣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勒。在结构上起照应上文,为下文作铺垫的作用。(2)第二段写童趣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的?听觉:由蚊子飞舞时发出的声音联想到夏日的雷声;视觉:由蚊子飞舞时的形象联想到鹤飞舞时的形象。(3)作者把“蚊”写成“鹤”是比喻的写法,但作

13、者一大一小,一丑一美,一善一恶,这怎么能相比呢?对此,说说你的看法。(4)表现作者心情的词语有哪些?有怎样的作用?词语:“怡然称快”、“怡然自得”、“神游”、“呀然”等。作用:形象真实地反映了儿童观物时的心理,表现了“物外之趣”,使读者如身临其境第二层(3-4段)写神游山林,观虫斗、驱虾蟆的情景,充满童真童趣。 (1)“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句中的“其”具体指代什么?怡然自得照应上文哪句话?指代:“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 照应:“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2)文中的“林”“兽”“丘”“壑”各指什么?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3)推测

14、作者将癞虾蟆“驱之别院”的目的是什么?可能为“二虫”复仇,主要原因是它破坏了自己的审美情趣(4)蛤蟆吃虫、鞭打蛤蟆的情景,表明作者幼小的心灵已有什么样的感情?“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蛤蟆处死?答:惩罚强暴,同情弱小 同样是生命,不必厚此薄彼,善恶有报即可。(5)事实上,癞蛤蟆不能算是“庞然大物”,也不可能“拔山倒树”,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事实永远没有想象美妙。在作者的小世界里,想象与现实水乳交融,在那里,癞蛤蟆的确是丑陋的庞然大物,确实踏翻土砾,踩倒丛草(6)文章末一句“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表现了作者幼小心灵中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反映了作者严惩强暴、同

15、情弱小的纯真的童心(7)作者描写癞蛤蟆吃虫时用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表现了什么?真实地再现了癞蛤蟆吃虫时的形态,说明作者观察细致,有极其丰富的生活经验。6、找出第三件趣事中描写动作的语句,并谈谈理解。明确: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癞蛤蟆已捉在手,又打了几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样的鞭子?癞蛤蟆竟没有死,是为什么? 明确: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条。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癞蛤蟆,说明他心中是热爱小动物的(学生言之成理即可)。(2)“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蛤蟆处死? 提示:a、珍惜生命。b、处置有度7、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热爱自然

16、,热爱生活;要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富于联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三、总结课文。1、朗读课文。2、你认为童年的作者是怎样的一个孩子?作者的童年生活是什么样的?有特长,视力极佳;同时又善于观察,善于联想和想象,天真 。 生活 快乐而丰富多彩。3、学了本文,你得到什么启示?要热爱动物、热爱自然,与大自然中的生命和睦相处。获得美好的体验要有强烈的好奇心、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要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怀有一颗童心,做一个有情趣的人。4、你的童年也一定有“物外之趣”的美好体验,写下来,与大家分享。5、闲情记趣文章紧扣“趣”字落笔,揭示出儿童神奇美妙的内心世界。文中处处有情、处处有趣,因作者“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作者观物有情,嬉蚊有情,鞭癞虾蟆,简直就是用情在鞭;正因闲中有情,才写出让人体味不尽的“物外之趣”。 请同学们课下反复诵读这篇文章,体会文章表达的“物外之趣”;在生活中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联想、想像能力,学习作者的下笔细腻,笔端存真的风格,写好自己的“闲情记趣”。四、 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2、完成童趣作业。板书设计:5、童趣 沈复自然景物 思维方式 新的形象 物外之趣夏蚊成雷 联想 群鹤舞空 怡然称快草丛森林虫蚁和野兽怡然自得土砾丘壑癞蛤蟆想象庞然大物 大快人心(鞭打、驱赶)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