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七下口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停顿准确 二、理解一般文言实词的意义 教学重点 一、准确、规范地翻译文言语句 二、古今异义词的识别与辨析 教学难点 一、感受和体味民间艺术的精湛技艺 二、文中对声音的描写 教学引入: 引入一:视频引入 构想1、播放洛桑学艺中洛桑用嘴摹仿各种声音的表演片断。2、设问:在上一个片断中,你知道洛桑采用的是什么表演方式吗?3、生回答后,屏幕上打出课题口技。 引入二: 构想1、你知道什么是口技吗?根据你的理解,说说“口技”一词的含义。2、播放一个口技表演片断(可从相声表演中寻找)。3、看了这个片断后,请为“口技”下一个定义。4、学生发言后,屏示口
2、技的准确定义:口技,是运用口部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的一种杂技。由此,导入课文。 引入三: 构相1、播放一段百鸟朝凤乐曲,你从刚才这段乐曲中听出几种鸟的叫声?2、生回答后,你能用自己的嘴摹仿鸟的叫声吗?3、生作摹仿表演。4、刚才同学们表演的形式叫口技,屏示:口技的定义及其简介: 口技,是运用口部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的一种杂技,它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据记载,孟尝君田文因秦昭襄王准备杀害他,就让门客学狗叫,盗得狐面裘,贿赂宠妃,因得脱,旋又使门客学鸡叫,使守关官吏打开城门,因而逃脱。口技作为表演技艺不晚于宋代。宋人杂记,说在游艺场里,有“学乡谈”和“百鸟鸣”,可能都是口技。宋元戏剧中的“犬吠”、“鸡叫
3、”之类的舞台效果,大都是口技者在后台完成的。到了清代,口技从单纯模拟某一声音,发展到能同时用各种声音,串组成一个故事,被列为“百戏”之一, 即“口戏”,俗称“隔壁戏”。它表演“军旅狩猎”、 “群猪争食”等,无不维妙维肖。 口技至今仍流行。在演出时,演员掌握声音对“麦克风”不同距离的不同效果,模拟出枪声,风声,更加真切。但“口戏”已渐消亡,因为“口戏”需表演者有高超技艺,许多条件和作用,已为现代技术设备所代替。 教与学 一、 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1自由读课文,标出不认识的生字。 生提出生字后,讨论完成。 课件演示 吠(fi) 叱(ch) 咳嗽(kshu) 少(sho) 呓(y) 间(jin
4、) 曳(y) 许许(hh) (注:黑色字体先显示,红色字体后显示) 2抽生朗读课文,其余同学听看课文,在朗读有误的地方作好标记。 3订正谬误之处 4全班齐读 二、再读课文,感知大意 1生根据注释或工具书口译课文 2学生一边口译,一边标出疑难字词。 3质疑问难,讨论释疑。 课件显示 善:擅长 者:的人 而己:罢了 哗:大声说话 当是时:在这个时候 稍稍:渐渐 以为:认为 百千人:成百上千的人 色:脸色 走:跑 (注:按序号依次显示,每序号内黑色字体先显示,红色字体后显示) 4抽生口译课文,其他同学听译课文,在翻译不当之处作标记 5交流订正翻译错误之处。 6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内容 鼓励学生有创见
5、地表述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本文描写了一次精彩的口技表演,赞扬了京中善口技者的高超技艺”均可。 三、品读课文,理解内容 探究下列问题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口技表演的?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明确:(按表演的先后顺序来写的,可分为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文中有大量表示时间的词语。) 2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口技表演的? 明确:(主要从声响场景、听众反应两个方面来描写的) 3分析第2、3、4段,理解课文描写层次的有条不紊。 (1) 齐读第2、3、4段。 (2)思考:这三段描写了几个场面? 明确:三个场面:一家四口人由梦而醒。一家人醒而梦。火起后众人的慌乱惶恐 (3)让学生在书上画出这三段所描写
6、的声音种类井口头作答。 思考:三个场面声音的变化有何特点? 明确:声音的变化总的来说是按“小一大(第一个场面)一小(第二个场面)一大(第三个场面)”的顺序来写的,其中又各有特点,如:第一个场面声音,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第二个场面突出鼠倾盆器的声音来烘托屋内的静;第三个场面更是写得有生有色,达到高潮,声音由少而多,应接不暇。另外,声音有的是单独相继而出,有的是同时发出, (4)思考:课文第3段的描写可否省略?这一段有何作用。 不能省去。这段写家四口人渐渐由醒而睡,又用鼠声衬托这种宁静,既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又有情节上突兀变化由起先的喧闹陡然落为平静,也为下一个情节积势蓄力,暗示必将有更猛烈的情形出
7、现。这样处理,使课文情节显得起伏跌宕,生动曲折。 4分析课文开头和结尾两段。 (1)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这两段。 (2)思考:课文第一句“京中有善口技者”在全文起何作用? 明确:这一句交代口技表演者名气大、技艺高。“善”字统领全篇,全文的内容情节都是围绕“善”来展开的。 (3)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 明确:不是简单重复既有呼应作用,更主要的区别在于:开头以交代道具为主,为下文作铺垫,结尾再次强调道具的简单,称赞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让人对这场表演还回味。 一是可以使文章首尾呼应,形成有机的整体;二是能表现口技者的精湛技艺,简单而普通的道
8、具,繁复的声响情景,有层次、有情节、有人物、有情调,将口技者高超的技艺渲染得精妙入微、出神入化,让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极具魅力。三是开头以普通道具示人,抛出悬念,这么平常的道具,也可用来表演节目;文末再展示道具,有释疑之效,这么繁复的声响真的就是用这几样道具表演的,这既是听众的疑惑,也是读者的疑惑,两次展示道具,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反复映衬出表演者演技的精湛。 5课文直接描摹表演的内容和过程,这是从正面表现口技者的技艺精湛。试分析这两种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正面描写主要是作者对口技表演过程中的各种声响的描绘细腻生动。如“遥闻深巷中犬吠”一句就机智地暗示了夜深人静;“便有呓语”等句交待了由睡至
9、醒,“当是时”等句,掀起了表演的第一个小高潮。整个表演过程情节张弛有度,摇曳生姿,将听众带入艺术的境界,给人以美的享受。 侧面描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几个场面表演中观众的不同神情举止的变化,二是在首尾两段中对道具和场地气氛的描写。侧面描写从不同角度衬托出表演者的高超技艺,使文章表现手法富于变化,增强了感染力,显得真实可信。 6比较第2、3、4段中听众的反应,看看有何不同并加以品味。 明确:第2段中听众的反应是:“伸颈”、“侧目”说明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微笑”、“默叹”表明对表演者的赞赏,观众初人情境,尚能自持;第3段中写“意少舒,稍稍正坐”,几个字已说明观众已渐渐融入表演情境,开始随表演内
10、容而变化心态了;第4段写听众“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恨不得赶紧逃脱这场火灾,说明已完全进入到表演者创造的生活情境中,都失去了自持能力。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而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 学生一边整理,一边显示下列提纲: 课件演示 声响场景 听众反应 (2) (2) 施 屏 表演前 一而已 满坐寂然 (1) (少顷)抚尺一下 (3)逐行显示 (4) 口 睡 犬吠、欠伸、呓语 伸颈、侧目 醒 (既而)醒、啼、抚、乳、呜、絮 微笑、默叹 入 (当是时) 睡 (一时) 众妙毕备 以为妙绝 (5) (6)(逐行显示) (7)(逐行显示) (未几)(hu)、止、鼠、咳
11、 意少舒、稍正坐 (8) (9) 善 表演中 (14) (1) 深 (忽)呼 哭 变色离席 技 夜 (俄而)百千声 奋袖出臂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火 不能指其一端 两股战战 警 不能名其一处 几欲先走 (5) (10)逐行显示 (10)逐行显示 (忽然)抚尺一下 撤 屏 群响毕绝 表演后 一而已 (1) (12) (13) 正面描写 侧面烘托 (15) (15) 首尾呼应 (16) 四、揣摩语言,领会主旨。 1 课文中写犬吠用“遥闻”,写鼠声用“微闻”,有什么好处? 明确:“遥闻”表远远地听到之意,营造出小巷幽深、夜黑宁静的氛围,一开始便把人们带入了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微闻”是指声音轻而慢,从
12、侧面突出房间的寂静。这两个词用得恰如其分,符合人们在生活中的听觉感受。 2课文写小儿“含乳啼”,大儿“絮絮不止”,好在哪里? 明确:准确传神,让人一下子就在脑海里浮现出这幅画面。 3文中用了许多表示时间的词语,这些词语有何作用? 明确:表示突然发生的有“忽”、“忽然”;表示几件事同时发生的有“一时”;表示相继发生的有“既而”;表现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的有“是时”,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的有“俄而”、“少顷”、“未几”。这些词语运用灵活多变,准确地反映了表演者在不同情况下制造出的声响种类和听觉效果,表现出其技艺之高深。 4课文第4段中写起火。救火场面,连用五个“百千”,表达效果怎样? 明确:“
13、百千”指多、杂,突出了火情急、火势猛的特点,也宣染出人们的紧张和慌乱。 五、拓展延伸,迁移练习 1、课件播放百鸟朝凤选段, 要求:学生用文字将自己听到的乐曲描绘下来,字数在200字左右。 2、课件播放一段口技表演片断, 要求:学生用文字描述下来,字数300字左右。 A级(见课后练习) B级:阅读下列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芒山盗 宣和间,芒山有盗临刑,母亲与之诀。盗对母云:“愿如儿时一吮母乳,死且无憾。”母与之乳,盗啮断乳头,流血满地,母死。盗因告刑者曰:“吾少时,盗一菜一薪,吾母见而喜之,以至不检,遂有今日。故恨杀之。”呜呼!异矣,夫语“教子婴孩”,不虚也! (选自明陈继儒读书镜) 注释宣和:宋
14、徽宗赵佶年号(公元11191126)。芒山:山名,在河南砀山北。诀:永别。检:约束,制止。夫:发语词,表示后面有所议论。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释义。 愿如儿时一吮母乳 音: 义: 盗因告刑者曰 音: 义: 以至不检 音: 义: 夫语“教子婴孩” 音: 义: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芒山有盗临刑 愿如儿时一吮母乳 A B 盗一菜一薪 母与之乳 吾母见而喜之 母亲与之诀 C D 故恨杀之 母与之乳 3翻译下列句子 吾少时,盗一菜一薪,吾母见而喜之,以至不检,遂有今日。 译文: 夫语“教子婴孩”,不虚也! 译文: 4这个故事留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答: 参考答案1、shn吮吸y
15、n于是jin约束、检点f发音助词2、D3、我小时候,偷来一棵菜一根柴,我的母亲看见了,却很喜欢我的这种不良行为,以至于后来不能约束自己,才有今天的下场。俗话说:“教育孩子要从幼儿就开始。”这真不假啊!4、教育孩子要从小开始。(意思对即可) C级: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口 技 清蒲松龄 村中来一女子,年二十有四五,携一药囊,售其医。有问病者,女不能自为方,俟暮夜问诸神。晚洁斗室,闭置其中。众绕门窗,倾耳寂听;但窃窃语,莫敢咳。内外动息俱冥。 至夜许,忽闻帘声。女在内曰:“九姑来耶?”一女子答云:“来矣。”又曰:“腊梅从九姑耶?”似一婢答云:“来矣。”三人絮语间杂,刺刺不休。俄闻帘钩复动,女曰:“
16、六姑至矣。”乱言曰:“春梅亦抱小郎子来耶?”一女曰:“拗哥子!呜呜不睡,定要从娘子来。身如百钧重,负累煞人!”旋闻女子殷勤声,九姑问讯声,六姑寒暄声,二婢慰劳声,小儿喜笑声,一齐嘈杂。即闻女子笑曰:“小郎君亦大好耍,远迢迢抱猫儿来。”既而声渐疏,帘又响,满室俱哗,曰:“四姑来何迟也?”有一小女子细声答曰:“路有千里且溢,与阿姑走尔许时始至。阿姑行且缓。”遂各各道温凉声,并移坐声,唤添坐声,参差并作,喧繁满室,食顷始定。即闻女子问病。九姑以为得参,六姑以为宜得芪,四姑以为宜得术。参酌移时,即闻九姑唤笔砚。无何,折纸然,拔笔掷帽丁丁然,磨墨隆隆然;既而投笔触几,震笔作响,便闻撮药包裹苏苏然。顷之女
17、子推帘,呼病者授药并方。反身入室,即闻三姑作别,三婢作别,小儿哑哑,猫儿唔唔,又一时并起。九姑之声清以越,六姑之声缓以苍,四姑之声妖以婉,以及三婢之声,各有态响,听之了了可辨。群讶以为真神。而试其方变不甚效。此即所谓口技,特借之以售其术耳。然亦奇矣! 昔王心逸尝言:“在都偶过市廛,闻弦歌声,观者如堵。近窥之,则见一少年曼声度曲。并无乐器,惟以一指捺颊际,且捺且讴,听之铿锵,与弦索无异。”亦口技之苗裔也。 1本文与课文同是描写口技表演的,两篇文章在立意是否一样,为什么? (参考答案:不一样,课文描写口技表演,意在讴歌口技者的精湛技艺。而本文立意则要复杂一些,既有揭示江湖骗子的行骗伎俩,也有对其精
18、湛技艺的感叹。) 2本文与课文相比在写法有何异同,试作简要分析。 (本文与课文相同点是都对口技表演从正面进行细致深入的描绘,以表现口技者高超的技艺。不同的是课文正面描写和侧面相结合,且侧面描写也占相当重的笔墨,将听众的反应也描写得非常具体,使之对口技者的技艺起到烘托作用。而本文则重点对口技者表演的声响进行描写,对听众的反应则是一笔带过。 附:相关资料 1、口技教学图片: 2、口技资料:谈口技中两个声响场景之间的联系。 口技一文中第二部分是描写精彩的口技表演,其内容是两个声响场景组成的一次深夜火警。第一个声响场景表演深夜一家四口由睡到醒,再由醒入睡的过程;第二个声响场景是表演一次从发现“失火”到
19、“救火”的情况。好像“失火”是从“忽一人大呼火起时开始的,其实不然。在讲解课文时应该补充说明如下: 第一个声响场景(一家四口由睡到醒)是因“深巷中犬吠”引起(“惊觉欠伸,而犬吠又是由失火引起的。此时就应讲清:因犬的听觉和嗅觉特别灵敏,所以火灾初起时能惊而“吠”。此时微火蔓延,犬吠声声惊醒了一些人(口技只能表现一家,实为多家。)火势还在不断蔓延,但狗叫了一阵以后,习惯了火发出的“声”“光”,停止了“吠”声,因而这一家又由醒入睡,从而结束了第一个声响场景(静动静)。 火势继续发展,光与声逐渐增强,总得要惊醒附近的某一个人(况且有许多人已被前次“犬吠”声惊醒,正处于半寐之中),一发现火光,必然“大呼
20、火起”,“俄而百千人大呼”。这就自然引出了第二个声响场景。 以上内容在讲解口技表演时,用简单明了的口头语言向学生交代清楚,既不耽误课堂时间,又可使学生懂得两个声响场景的内在联系。前为“火惊犬吠”“犬吠人醒”,但人末发现火情而又入睡;后为“一人大呼”“百千人大呼”,引起“百千犬吠”。 这样,使学生对本文层次领会得更加深刻,从而进一步理解我国古代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及其智慧和才能。 (多媒体教学支持系统九年义务教育语文第二册人教社) ./200305/ca208087.htm 3、揭东奇童逼真口技 揭东县曲溪镇路篦村有个奇童,无师自通练就一口奇特的口技,能模仿多种动物的叫声,维妙维肖。他的梦想是能当
21、一名口技演员。 奇童叫吴两发,今年才10岁。在路篦村,有关吴两发的趣事一直为村民茶余饭后所津津乐道。小两发5岁时,有一次他看到邻居的小羊在吸母羊的奶汁,感到很好奇,便跟着爬上去吸,没想到被母羊后脚踢得鼻青脸肿。小两发灵机一动,便模仿羔羊的叫声,然后再爬上去吸,母羊果然很驯服,以后任他怎么吸奶也不踢了,这事一直持续了10多天才被邻居发现。 村民们说只要晚上他趴在田里学蛙叫,便会有不少青蛙聚集到他跟前,有时学几声母猫叫,竟能引来几只公猫。 小两发的父亲说,发现儿子这一天赋是在几年前,一次当他给儿子洗澡时,儿子忽然模仿了几声鸡啼,谁知竟引来了成群结队的鸡,叫声欢腾。 采访中,小两发即兴表演了几声鸡啼
22、,只见他屏心静气,张口发音,几声清脆的公鸡啼唱便十分逼真,特别是尾音更加维妙维肖,周围的公鸡听到后跟着叫起来,颇为壮观。 但想当技演员的吴两发学习成绩却老是赶不上去,为此他的父母忧心忡忡,他们希望有人能帮助他梦想成真。(据汕头都市报9月16日报导) 4、口技资料:作者简介 据乾隆晋江县志卷一说:“林嗣环字起八,由安溪徙晋江。”又据乾隆泉州府志选举志称:“林嗣环,崇祯十五年壬午科(1642年)举人,顺治六年已丑科(1649年)进士。”他官至广东海南副使,驻琼州。县志称他:“有风裁,在任多惠政。以拒琼帅府(琼州驻军统帅)执戮番舶之议,尚、耿二潘(清朝派去统治广东一带的平南王尚可喜和靖南王耿精忠)共
23、嗾帅劾之,被逮问。慷慨力陈潘兵不法事,由是调耿藩于闽,嗣环落职。”罢官之后,因原籍福建已是耿精忠的辖地,为防备耿的报复打击,他不敢回家,就“寓西湖,日倘徉湖山诗酒间”。因他对海南岛人民有善政,“卒,琼人设主祖包拯祠中”以纪念他。 林嗣环的著作有铁崖文集海渔篇南纪略和荔枝话等书。荔枝话署名“晋林嗣环铁崖著,”可知他又号铁崖。林嗣环颇关心生产,荔枝话记载明末清初闽南荔枝的品种、生产和供销情况。 亦有人认为口技是金圣叹所写。早在1962年,聂绀弩先生就宣布:林嗣环抄袭金圣叹的文章被他“捉住”了。聂先生说,林嗣环秋声诗自序(即口技)与金圣叹第五才子书水浒第六十五回总批文字大同小异,而金批水浒刊行早于收
24、录秋声诗自序的虞初新志四十年;又说:“秋声诗自序是康熙癸亥(二十二年)的时贤所作,而金圣叹的水浒序三,记时为崇祯十四年二月二十四日,去康熙二十二年已四十一年,金氏本人已死二十二年(被杀于顺治十七年)”,著名水浒专家张国光先生著文,指出应将口技的著作权归给金圣叹,他从行文整体角度,论证了林嗣环抄本拙劣。这个意见,亦未引起足够重视。 (多媒体教学支持系统九年义务教育语文第二册人教社) ./200305/ca208085.htm 5、福建一“打鼠英雄”靠口技诱杀老鼠两万余 中新社福建网站四月十七日消息:厦门市杏林区前场村农民林跃辉,模仿老鼠“吱、吱”叫的声音维妙维肖。方圆10多米内的老鼠一闻其声,好
25、像听到集合的哨声一样成群结队出洞。出洞的老鼠纷纷死于他的气枪、弹弓、木棍之下。 据厦门晚报报道,今年39岁的林跃辉貌不惊人,是村里修理手扶拖拉机、农用车的好把式。口技捕鼠不是祖传功夫,是他因96只雏鸡惨遭鼠害发愤学来的。1983年5月,他在灰窑附近的一块荒地上,搭起鸡舍养鸡。可是,有一天一大早到鸡舍,他一瞧就傻眼了,整个鸡舍空空荡荡,昨天买来的96只雏鸡无踪无影,只留下一地的鸡毛和血迹。一气之下,他翻遍了这片荒地,在一处可疑的地方,掀起一块大石头,发现96只雏鸡全被叼进石头下的大鼠洞里,只有一只被蹂躏成跛脚的小鸡幸存。 初次养鸡不利,对林跃辉震撼不小,甚至连晚上看电视也心不在焉。这时,一阵阵“
26、吱、吱”的叫声却引起了他的注意。原来,屋梁上两只老鼠正在追逐嬉戏。林跃辉好奇地仰起头仔细瞧,认真跟着叫,可是功夫还欠火候,引诱不了老鼠下来,两只老鼠瞪大眼睛好像生气一样瞧着他。他猛然悟出道道:动物之间也有语言交流,只不过表达方式和发音不同罢了。他突发奇想,要用口技灭鼠。经过反反复复地模仿鼠叫,他居然能使梁上的老鼠听命于他来回奔走。 证实口技管用后,他迫不及待地到鸡舍寻找偷鸡的老鼠,报一箭之仇。他精心设下了捕杀的圈套,把受害的跛脚雏鸡放入鸡窝引诱老鼠叼鸡,人手持气枪躲在角落,不时发出阵阵轻微的鼠叫声。直至晚上10点多钟,林跃辉终于看到两只老鼠贼头贼脑地出现,他首先一枪撂倒了大鼠,紧接着一枪崩掉另
27、一只小的。打扫战场时,他称了一下大鼠,足足450克。 林跃辉学鼠叫,越叫越逼真,越神乎。要是发出阵阵缓缓悠悠的叫声,就像母鼠发情求爱的信号,捕杀到的全是公鼠;要是发出急切切的叫声,仿佛是老鼠招呼同类吃食,出洞觅食的都是大大小小的老鼠。他还掌握了捕鼠最佳季节和时间。老鼠繁殖期和夏收夏种,秋收冬种前的黄昏,是他收获最多的时候。他也由过去捕杀自家的老鼠变成了为当地百姓除害的捕鼠能手。本村农民林泉华一家深受鼠害,妻子每次煮好饭菜放在桌上,一转身就被老鼠偷吃,老鼠甚至肆无忌惮地在饭桌上拉屎拉尿,闹得主人惶惶不安。林跃辉到现场缜密观察后,吩咐主人照样把饭菜放在桌上。 他便在厨房外小心翼翼地把气枪伸进门缝,
28、并发出鼠叫声。一会儿功夫,这只老鼠从水缸边悄悄地溜出来,立即被一枪击中。类似的捕鼠行动,林跃辉一而再,再而三已不胜其数,连村花生榨油厂、水泥厂食堂等老鼠横行霸道多年的地方,也恢复平静了。 几年后,村里的老鼠几乎被打光,这时他把重点转移到“狩猎”田间、荒地里的田鼠。去年底,邻村一位老农叫苦不迭地向他诉说,山上种的地瓜被老鼠糟蹋得一塌胡涂,请求帮助灭鼠。林跃辉二话不说,带上两位伙伴,黄昏时分进入地瓜地埋伏。阵阵仿鼠的叫声回荡在这小山坳不久,许多老鼠循声从地里、草堆里先后冒出来。一只硕鼠在10多只老鼠簇拥下朝仿鼠声方向而来,此刻,林跃辉立即操起气枪对准大鼠脑袋一枪,只听大鼠“吱”的一声惨叫,窜入附近
29、的干草堆内,四周老鼠顿时逃之夭夭。寻着血迹,他和伙伴迅速掀掉草堆下一块大石头,捡起了那只死在洞里的大鼠,把它做成晚上下酒的佳肴。 到后来,林跃辉口技捕鼠不光靠气枪、弹弓、木棍,还用上一种名叫“电猫”的玩意儿。他常常邀上伙伴带上“电猫 ”,在老鼠出没的地方布下电线,引诱出洞的老鼠碰上带电的电线,立刻被击倒,捕鼠效益大大提高。有人估算过,他捕鼠1 0多年,至少灭鼠2万只。林跃辉不愧是为民除害的“打鼠英雄”! 6、口技字词总汇 一 字 少(sho)顷(qng) 犬吠(fi) 呓(y)语 絮絮(x)不止 叱(ch) 伸颈(jng) 齁(hu)声意少(sho)舒 中间(jin)曳(y)屋许许(h)声 几
30、(j)欲先走 二 词语 少顷 一会儿。 满坐寂然 全场静悄悄。 施 设置,摆放。会 正巧,恰好。 呓语 说梦话。 既而 不久。 絮絮 连续不断的说话。众妙毕备 各种妙处都具备,意思是各种声音都摹仿得极像。毕,全、都。意少舒 心情稍微放松了些。少,稍微。舒,伸展、松驰。曳屋许许声 (众人)拉塌(燃烧着的)房屋时一齐用力的呼喊声。曳,拉。许许,拟声词。名 作动词用,说出。股 大腿。战战 哆嗦的样子。(人教长城多媒体教育平台) 7、关于口技的场面描写 李志勇 口技一文,在场面描写上,尤其对热闹场面的描写十分生动、形象、细腻,颇具特色。 首先,大凡要写好一个场面,尤其是热闹场面,先要有一个全面的鸟瞰图
31、。 口技一文的第一部分(第一段)是写表演前的准备和全场的情况的。而在这段文字的开头,就有一幅“鸟瞰图”似的场面描写。文章开头一句“京中有善口技者”,落笔扣题,总写一笔,点出了地点(“京中”)和人物(“善口技者”)。接着就点明表演的场合“会宾客大宴”。作者在此着墨寥寥,未加铺陈,但是,却从总体着眼,概括地写出了全场总的气氛和景象。作者将一幅热闹的生活画面鲜明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其次,除了全面的鸟瞰图似的描写外,作者又摄取了有典型性的特写近镜头。 如在“会宾客大宴”描写之后,紧接着就写了“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无敢哗者”这一场面。作者至此使用了工笔的画法,把那种在场面中有代表性的典型场合(
32、“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人物(“口技人坐屏障中”及“众宾团坐”)、道具(“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表演效果(“少顷无敢哗者”),都作了细腻的、真实生动的刻画和描绘。 总之,用全场鸟瞰笔法,写出了总的气氛;而近镜头的特写,则将人物、道具、口技效果具体真实地显现出来。而在场面描写中鸟瞰和特写是经常结合在一起而又是交叉使用的。它不可舍此而就彼,亦不可舍彼而就此。 再有,口技一文对场面的描写,尤其是对热闹场面的描写,除写得有条不紊,严谨有序外,还写得错综复杂,变化多姿。 如在第二部分(第二、三、四段)中,是写表演者的精彩表演和听众反应的。这段文字写得有条不紊、严谨有序,如: 表演的
33、顺序:首写表演前的情况;次写表演者的表演;末写表演的结束,再现表演者和道具。 表演的过程:有开端,有发展,有高潮,有结束。 场景的交代:设置屏障的场地;在表演进行中有:一家四口人在室内活动的场面,在救火时喧闹纷乱的场面;表演完毕后场景的再现。 对口技本身的描绘:如以声响而言,它是由远及近,由外及内,由物及人,由小及大,由少及多,由微弱而喧闹,由缓慢而急快,由简单而纷繁,由一家而涉及乡邻。各声并出,纷至沓来,直至万籁俱发,莫名其端时,真使人应接不暇,叹为观止! 写听众的反应:开始“抚尺一下”之后是静场,“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在表演进行中,写一家四口人的活动时,始则写其“满坐宾客无不伸颈,”,继
34、则写其“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在救火的场面中,则写其“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几欲先走”;最后表演完毕,“撤屏视之”,仍是简单的道具。宾客惊叹的神态,可想而知。 作者的赞语:由“众妙毕备”“以为妙绝”,到“凡所应有,不能名其一处也”。在写出其精妙的表演和观众的反应之后,又加上作者的赞语,更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以上所有这些,无不写得有头有尾,眉目清晰,层次井然,严谨有序。同时在这中间,作者又根据表现口技表演的需要,从听众的角度,按照表演的先后顺序,把其他各个方面穿插其间,交替照应,糅合熔铸,连缀编织,把一个写得有条不紊、严谨有序的场面又描绘得错综复杂、变化多姿。如在第二部分中: 第二段写一家四口人
35、的声音,“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形成文章第一次高潮时,作者却把笔锋一转,将视线投向听众,引出“伸颈,侧目,微笑,默叹”八字,把全神贯注、赞赏陶醉的听众神情刻画得惟妙惟肖。 第三段写一家人复睡入梦,恢复安静的情景时,有鼠声、盆器翻倾的响声和梦中的咳嗽声,却以动见静,衬托出静夜的特征。这是前面高潮的余波,一起一落,又增波澜。 第四段写一个紧张救火的场面时,文章起得突然,犹如平地风波,打破了宁静状态,由卧室引向火场,将两个场面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文章的高潮。把一个千头万绪、千变万化、千言万语、千呼万唤、千钧一发、千难万险、千差万别、千真万确的场面刻画得淋漓尽致,热闹极了! 如此行文的错综复杂,跌
36、宕不已,就使得文章波澜迭起,摇曳多姿。 还有,它既要描写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又要反映丰富多彩的斗争生活。前者如描写了以一家四口人在卧室内的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后者又反映了在救火场面中的斗争生活,从而展现了复杂多变的故事情节,并刻画了众多人物的音容情态。 至于文章的结尾,则与开头相呼应,起落分明。表演结束,场景再现,文亦戛然而止,煞得干脆有力。道具的重现,强调其表演工具的简单,突出其技艺在“口”,点明题意。这种绘声绘色的描写,读来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怎不令人心驰神往,为之喝彩叫绝! 总之,场面的描写是要有所选择的,是应有其明确目的的。而在文艺作品中,场面的描写是用来显示人物活动的典型环
37、境,烘托人物,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思想的。口技一文中的场面描写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口技的场面描写,课文分析集初中第一册,广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语文第二册教参) ./200303/ca175450.htm 8、关于口技的艺术特色 陈鼎如 本篇节选自清代张潮所辑的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作者林嗣环,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年间进士,著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等书。口技一文,原是作为其秋声诗的序言。作者曾说:“嘻,若而人者,可谓善画声矣!遂录其语以为秋声序。”原意是借口技艺人的“善画声”,说明秋声诗亦是“善画声”的诗作。而所谓“善画声”,就是今天人们常说的善于绘声
38、绘色地描写生活。他的秋声诗如何,且不去论它。但是玩味口技一文,却可以看出笔者所说的这种艺术匠心及艺术特色。 篇首点题,侧面写“善”。“京中有善口技者。”开门见山,点明题旨。所谓“善”,即擅长之意,指口技艺人技艺之高超或精湛。不仅如此,从谋篇上看,“善”又是统领或连贯全文的关键字眼(亦似乎可说是“文眼”)。层层紧扣“善”字,展开记叙、描写与议论。先描绘演出背景或场面:围客厅之一角,设“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不需复杂的布景,只要简单的道具,表明口技表演者并非借助外物吸引人,而是靠超人的技艺或真实本领演出的。“满坐寂然,无敢哗者”,突现听众这种聚精会神的情态,着意渲染演出前的肃静与紧张气氛
39、,亦是暗示表演者有“压场”或吸引观众的艺术声望。这样描写演出前的静态环境,既是烘托艺人之技“善”,又是为下文表现千奇百怪、惊险万状的声响作衬托或作伏笔。这是文章的第一部分。 全文的中心部分,则是正面写“善”。形象而逼真地描述口技艺人精心摹拟的复杂而多变的声响所构成的三个场景,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夜阑人静,一家人惊醒后的喧闹情景。“遥闻深巷中犬吠”。表演从摹拟远处“深巷”里传来的狗叫声开始,用“遥闻”二字恰切地表现了深夜远方回响的隐约可闻之声,顿时把人们引入夜阑人静的境界中。夜半“犬吠”引起妇人“惊觉”,行文着一“便”字,转入详写近处四口之家卧房内传出的连锁反应的声响。妇人打呵欠、伸懒腰
40、的响动,丈夫的“呓语”,小儿子醒来的大哭、哺乳、含乳声、大儿子“絮絮不止”声,“夫叱大儿声”。至此,文章来一概述:“一时齐发”。形容人声嘈杂,掀起文章波澜。同时,在叙述的基础上,又下一“众妙毕备”的评语,要言不繁地反映了演出的种种难以尽言的妙处。继用“妙”极写听众的观感。人人竟是如此出神:“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绝妙。”听众的激动神情毕现纸上。这一传神之笔,虽是状写全场听众,而意在彼,在于反衬与赞美艺人之技“善”。 闹而复静的情景。经过一阵喧闹,四口人旋即酣然入睡。所以,这里的静,并不是寂然无声,而是酣睡中室内出现的情状。“夫声起”,点明由喧闹复归于安睡,亦即由动转静。尤其叠用两“渐”字
41、,细致而酷肖地表现了“拍儿”动作由大到小,从有到无的过程,更衬托出静的境界。可以想见,此时卧室中当是一片宁静。但是,更深人静之时,往往是鼠类放肆活动之机,偷噬食物,撞倒“盆器”,以及发出“作作索索”的细微声响。“微闻”云者,最恰切地反映了宁静的微响之感,或者说是静中见动之境。又出现妇人酣睡后“梦中咳嗽”声,更加强了安睡的气氛,则又是动中显静。这里的表演,主要是突现“静”的情景,所以给人一种轻而且慢的声感,文字节奏似乎亦比前后两段更舒缓。“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听众的情绪,时时随着表演的起伏而变化,再一次表现口技的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和艺术感染力。这个场景的写法,也与表演一样,既是前段喧闹的余波
42、,又是下节高潮的前奏。 深夜失火、救火的情景。“忽一人大呼火起”,声响突如其来,文字奇峰突起,恰似平地风雷,情势步步紧逼。一家人又喧闹并骚动起来了,夫妇“大呼”,“两儿齐哭”。四口人突然感到祸从天降,陷入急难之中的情状可见。接着连用五个“百千”,浓笔重彩点染由于失火从屋内卧室到邻近火场而传来的多少人和物发出的各色声响:大呼声、哭声、犬吠声、力拉崩倒声、火爆声、风声,急切相混,“求救声”“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呼号交加,情势越来越危急,声响愈来愈复杂,情节逐渐推向高潮。这里,重叠使用五个“百千”,读时不仅不使人感到文字重复,而且大有增浓气氛之妙,非如此不足以表现此种凶猛的火势和紧迫的情状
43、。五个“百千”交织成十种不同的声响,惊慌忙乱之境,跃然而出。再用“凡所应有,无所不有”一句,说明在火警中凡是应有的声响,无哪一种声响没有出现,用以总括不及一一描摹的声响。同时,又以四个“百”字组成两句对偶,用这种夸张手法,极写声响的复杂,盛赞口技人技艺之“善”。然后笔锋一转,写听众异常激动的反应:“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听众的神色、动作、情感、心理无不形容尽致,犹如一场火灾就发生在眼前。这种惊心动魄的情景,使读者亦感到口技表演真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迷人地步,不能不为之拍案叫绝。 三个场景的描述,都是先描摹表演的情节内容,再写听众的情绪变化,其间插入笔者的简要赞语。这种正面描
44、摹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为文章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整个口技表演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弛缓而渐趋紧张。而三个场景,则犹如三个乐章,既各有不同的“乐”趣,又构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文章按表演顺序依次描述,第一个场景描写四口人四声齐发,形成第一个波澜;第二个场景主要起过渡作用,承上启下,声情潜伏;最后失火、救火的情景,是整个表演的高峰,情节发展的高潮。随声换形,场次分明。 结尾写表演结束,呼应篇首。假如说开头对演出场面的描写是为了“亮底”,那么此处重复一笔则是为了“印证”。文章前后照应,有力地表现了口技人技艺之“善”。全文情节完整而曲折,开端、发展、高潮、结束,井然有序,委婉多彩。结构开阖自如
45、,起落分明,完整而严谨。行文善于随声赋形,因物敷采,语言简练而又细腻,形象而又传神,构成自然、清新、感人的格调。 (口技的艺术特色,课文分析集初中第一册,广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语文第二册教参) 9、口技资料:创作背景 口技一文选自清代张潮所辑的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多系浙江人士的文章。林嗣环以福建人的撰述杂于其间,可推想口技是他流寓杭州时所作,时间应在清康熙初年,即17世纪70年代前后。 口技一文,原是作为林嗣环的秋声诗的序言。作者曾说:“嘻,若而入者,可谓善画声矣!遂录其语以为秋声序。”原意是借口技艺人的“善画声”,说明秋声诗亦是“善画声”的诗作。而所谓“善画”,就是今天人们常说的善于绘声绘色地作描写。他的秋声诗如何,且不去论它。但是玩味口技一文,却可以看出笔者所说的这种艺术匠心及艺术特色。 口技作为秋声诗自序的一部分,它的前面有这样一些话:“彻呆子当正秋之日,杜门简出,毡有针,壁有衷甲,若无可排解者。然每听谣诼之来,则濡墨吮笔而为诗,诗成,以秋声名篇。适有数客至,不问何人,留共醉,酒酣,令客各举似何声最佳。一客曰:机声,儿子读书声佳耳。予曰:何言之庄也?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