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模块综合训练(二)(二)古代文化常识1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男子20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B宾礼用于朝聘会同,是天子款待来朝会的四方诸侯和诸侯派遣使臣向周王问安的礼节仪式。C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D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仪制祠祭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曾称地官、大司徒、计相、大司农等。解析:户部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答案:D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字,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
2、另取一与本名含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如司马迁字子长,李白字太白,苏轼字子瞻。B玉玺,专指皇帝的玉印。秦汉以来,皇帝所用的印章称为玺,臣民所用的印章只能称为印。C表,是封建社会臣子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特殊文体,如出师表陈情表。D朔日,指中国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望日,指农历小月十五,大月十六;晦日,指农历每月的三十。解析:中国农历将每月的最后一天称为晦日。答案:D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进士:隋唐科举考试设进士科,其时凡举人试于礼部合格者,称为“进士”。明、清之制,殿试后赐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皆通称为“进士”。B“迁苏州同知”“擢按察佥事”“进环右
3、参政”中的“迁”“擢”“进”三个词语,在古代都是晋升官职的意思。C荫:庇荫,庇护。封建时代官僚的子孙因先代有功勋而受到封赏。“封妻荫子”中的“荫”就是此意。D母忧:母丧的婉辞。文言文中常有“丁父忧”“丁母忧”的说法,即遭逢父亲丧事和遭逢母亲丧事。解析:迁: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答案:B4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教授”是指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后成为一种学官名,掌管学校课试等事,位居提督学事司之下。现在是高等学校教师学衔或职务名称之一。B“母忧乞身”是指遭逢母亲去世,在朝廷任职的官员,请求辞职前去为母守孝。C“五更”是指年老还乡但富有学识经验的德高望重之人。古代设五更
4、之位,天子要以父兄之礼来对待。D“结发”,汉族婚姻习俗,一种象征夫妻结合的仪式。当夫妻成婚时,各取头上一根头发,合而作一结。解析:此题考查了解古汉语文化常识的能力。此处“结发”意为“束发,扎结头发”。古代汉族男子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答案:D5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牙将”即牙门将,负责在防御工事“牙门”里统领士兵指挥作战的将领被称为牙门将,后来演变成类似于主将帐下的偏将、副将的职位。B“迁”,意思是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但有时候也表示降职远调,如岳阳楼记中的“迁客骚人”和琵琶行中的“予左迁九江郡司马”。C“节
5、度使”,唐代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而得名,节度使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威权甚重,最终酿成安史之乱。D“河朔”,地区名,古代泛指黄河以北地区,“朔”在古代又可以表示时间概念,朔日是农历每个月的初一,而晦日是农历每个月的三十。解析:晦日是农历每个月的最后一天。答案:D6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举人”原指被荐举的人,唐宋时指地方推举赴京应科考者,明清时指在每年一次的乡试中合格者。B“刑部”又称“秋官”“宪部”,与吏、户、礼、兵、工并称古代六部,负责审定律令及审核刑狱。C“河阳”中“河”专指“黄河”,古人认为“山南水北谓之阳”,故“河阳”指黄河北岸的某地区
6、。D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共二十一卷,分记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事件。解析:乡试是每三年一次。答案:A7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茂材”,又作“茂才”,西汉时原作“秀才”,到东汉时因避光武帝刘秀的讳而改为“茂才”。B“鄙”是周代地方行政组织单位之一,五百家为一鄙,后引申为边邑、边境。C“工部”是古代“六部”之一,隋朝开皇二年始设立,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D“甍”是古人对身故的一种说法,本称诸侯之死,后世也称皇帝的高等妃嫔、皇子、公主、贵族或官员之死。解析:封爵的大官之死可以称甍,普通官员之死不能称甍。答案:D8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
7、不正确的一项是()A七庙,天子的宗庙。即帝王设七庙供奉祖先,太祖庙位居正中,其左右各为三昭三穆。后世把“七庙”作为王朝的代称,过秦论中的“七庙隳”就是指秦朝灭亡。B终丧,守完父母的丧期。这缘于古代的“丁忧”制度。古代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一般须停职守丧三年,因特殊原因国家强招丁忧的人为官,叫作“起复”。C乞骸骨是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一种说法,意谓使骸骨得归葬故乡。下文的“听致仕”,表示朝廷同意了,批准他退休。D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比如“唐高祖”“隋炀帝”都是谥号。解析:举例不当。中国古代,皇帝的称呼往往和年号、谥
8、号和庙号联系在一起,唐高祖就是庙号。答案:D9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字,是指古代男子在十八岁行冠礼后,由父母或师长为自己在本名之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与本名意义相关的名字。B漕运,是指在古代社会,封建王朝将所征田赋的部分粮食经由水路运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一种专业运输方式。C太子少保,与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均为负责教习太子的东宫官职,分别是太保、太师、太傅的副职,后来成为一种荣誉性称号。D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它是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答案:A10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笄”是古代用以盘头或别住帽子的簪子,特指男女十五岁成年可以插簪子的年龄。B“记”是古代以记叙为主的文体,如桃花源记;也可按时间记述史实,如史记。C“拓本”是把碑刻、铜器等器物的形状和上面的文字、图像拓下来的纸本。D“经筵”是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设的御前讲席,宋代以翰林学士等任经筵官。解析:“特指男女十五岁成年”理解不恰当,应该是特指“女子十五岁成年”。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