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舒兰四中复习课教案用纸(正页)舒兰四中 设计人:伊艳慧学科语文年级九课题河中石兽、虽有佳肴课时1授课日期20164.11总第(17 )课时复习目标知识目标学生自主完成文学常识、实词解释等基础知识点的梳理教师引导完成对结构梳理、内容分析、写作手法和思考感悟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复习阶段自主分析归纳整理的能力情感目标使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感悟思考,解决实际问题复习知识点文学常识、实词、结构提纲、文章内容分析(问题思考)、写法、思考感悟复习重点结构提纲、文章内容分析(问题思考)、写作手法复习难点写作手法、课文内容的思考辨析、思考感悟板 书 设计 河中石兽 纪昀实践中获得事物的真知,不能主观臆断。虽有
2、佳肴 礼记由“嘉肴”“至道”从反面类比,注重学习,注重实践。 舒兰四中复习课教案用纸(副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前三分钟 古诗默写 3一、交代目标:1 1、学生自主完成文学常识、实词解释等基础知识点的梳理 2、教师引导完成对结构梳理和文章内容的思考辨析、写作手法、思考感悟二、 三峡复习151.学生对照翻译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默读课文2.文学常识: 体裁:文言笔记小说作者:纪昀,字晓岚,清代著名学者,生性诙谐风趣。任四库全书总纂官,著有阅微草堂笔记,本文选自其中。3. 文章分层:第一层(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寻十余里无迹):交待石兽沉入河中的地点 和第一种寻找方法第二层(一讲学家设帐寺中不更颠乎): 三种不
3、同的寻找方法第三层(如其言可据理臆断欤):由事而理,点明遇事不能“据理臆断”,深化主题。4、内容分析l 四种寻找方法:寻找经过人物寻找的地点结果第一种僧原地水中不可得第二种僧顺流而下无迹第三种讲学家原地沙下失败第四种老河兵求之于上流果得于数里外第一种: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第二种: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第三种: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第四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5中心思想: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作出主观的判断,否则会得不偿失。要结合事物的客观规律、切合实际,从实践中获
4、得事物的真知,不能主观臆断。三、虽有佳肴复习18 1. 文学常识本文节选自礼记学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2.课文重点句子的翻译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即使有美味佳肴,如果不去品尝,就不能知道它的味道甘美。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即使有最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学习,就不能知道它好在哪里。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所以,学习了之后,就能知道自己知识上的不足;教别人之后,就能知道自己知识上有迷惑不解的地方。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道自己知识上的不足,然后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知道自己知识上有迷惑不解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加强学习。故曰:教学相长也所以说:“教与学相互促进。”
5、兑命曰:“学学半。”兑命中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3. 内容理解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想一想: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虽有佳肴”写起?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作类比,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使论证浅显易懂。这种论证方法叫做“类比论证”。文章开头“虽有佳肴”一句有什么作用:用“佳肴”作喻,由浅入深,引出要论证的道理。作者是怎样论证“教学相长”这一论点的?首先,由“嘉肴”“至道”从反面类比,强调要注重学习,注重实践。接着,从正面推论出“学”和“教”的实践作用(可以知不足和知困),再进一步论证其效果(能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论点“教学相
6、长”,并且引用兑命中的话,印证“教学相长”论点的正确性。、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明确:教学相长,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在教和学的实践中都能够增长自己的学问。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这样才能教别人知识。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加强学习。(重视实践,在教和学的实践中“知不足”、“知困”明事理,出真知,得到进步与发展。)结合学习的经验,谈谈你对“教学相长”的看法。答:“教学相长”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教和学是互相影响和促进的。在教别人的同时,也会让自己的学识得到提高,自己也会对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在
7、学习中,会慢慢发现自己一些不足,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这样才能教给别人知识。 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四、作业整理练习 7五、作业布置 1 继续完成中考总复习习题1、学生自主对照翻译默读课文2.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自行记录3.学生结合翻译重点阅读5、学生自主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