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节自然资源概况(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本课时内容在教材第P5458。具体内包括什么是自然资源和自然资源主要特征。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够举例说明什么自然资源,它有哪些主要类型2、了解并能举例说明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人均少、时空分布不均等特点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告诉学生从中国各项自然资源的绝对数量看均甚可观,但人均占有量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自然资源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不均匀性 难点:1、自然资源的范畴是不断变化的2、自然资源数量巨大,但又是有限的教学突破 相对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常识而言,自然资源的这些特征过于抽象。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运用
2、身边的实例或数据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形成直观、具体的认识,以期突破。对于自然资源分布特点这部分,课本上仅用简单语句加以叙述,但却使用了四副图加以辅助,可见如何指导学生通过读图来理解和掌握这部分内容,是突破这一重点的关键。教师应借助多媒体手段对地图进行适当处理,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挑选编排特征突出的资源分布图,使学生更直观认识和理解自然资源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不均匀性这一教学重点内容。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查找资料、给学生分好小组学生准备:分组查找有关自然资源的资料教学步骤:(第一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导入新课。1思考自然资源的定义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思考举例身边的
3、自然资源2分组讨论,身边的自然资源3、探讨自然资源的特征3学生读图思考 4总结自然资源4回忆所学知识一、什么是自然资源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导入新课:你相信吗?大家想想那些东西是首饰?学生发言。教师摘下自己带的钻戒问学生:大家知道吗?这枚钻戒它一般不会发生化学反应,不会被腐蚀,但是如果在一定的条件下,它会燃烧并生成气体二氧化碳,当然需要较高的温度和纯氧气的条件下。因为它的成分其实是C元素,和木炭的成分一样,你相信吗?导入:这些首饰是不是自然资源呢?追问:那么什么叫自然资源呢?板书:第三章第一节 自然资源概况(1)2、巧设疑问,澄清概念自然资源是存在于自然界的能为人类提供福利的物质与能量。那么,刚
4、才咱们提到的首饰:项链、手镯、钻戒等是自然资源吗?它们属于工业产品,但是它们取自于自然界中的金、银、金刚石等矿产。那么,这些金、银、铜等矿产就属于自然资源。3、你还能举例说明哪些属于自然资源吗?引导学生根据自然资源的概念从生活用品、学习用品寻找自然资源,从身边寻找自然资源,允许学生有争论,逐步达成共识,加深对自然资源属性的了解。4、师生共同讨论:课本P54第2、3题5、自然资源的分类:(气候、水、土地、生物、矿产、海洋资源、旅游资源等)多媒体展示多副图片,(油田、大熊猫、草地、旅游、水、海洋等图片),对图片加以拓展,总结。让学生总结归纳出自然资源的分类,为后面各节的学习打下基础。1、学生听老师
5、的讲解发言学生大部分表示不是学生根据事先的预习概括自然资源的定义2、回答自然资源的概念并做笔记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3、结合生活实际从身边的地理事物入手,举例说明自然资源。4、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进行抢答并阐明理由,使学生从单纯的“是”或“否”通过思考推理得出“为什么是”或“为什么不是”。5、学生通过阅读图片加深了对自然资源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对自然资源加以分类。二、自然资源的特征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 自然资源的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列举实例:近年来人们发现不同地形的空气状况对各种疾病的以致、减缓或治疗作用已经逐渐被人们所认可,因此,空气、风景等现在也被纳入自然资源的范畴。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6、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理解不断加深,资源开发和保护的范围也不断扩大。类似的例子你还能举出一些吗?2、 大家知道,人类目前面临的三大危机吗?(人口、资源、环境)。资源真的面临危机吗?为什么?以中国为例多媒体展示一系列数据土地资源。中国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占亚洲大陆土地面积的22.1,占全世界陆地面积的6.4,是世界上国土面积广阔的国家之一。 能源。中国常规能源的资源品种齐全,是世界主要能源国家之一。煤炭资源丰富,1990年底煤炭保有量达9014.53亿吨,居世界前列;水力资源尤为丰富,理论蕴藏量6.76亿千瓦,居世界第1位; 矿产。中国是世界矿产种类多、分布广、储量大、大部分矿产资源能够自给的
7、少数国家之一。截至1990年底,中国已探明有一定储量的矿种达148种。 水资源。中国水资源初步估算为27115亿立方米。森林资源。中国现有森林面积1.24亿公顷,占世界第8位, 生物资源。中国生物资源非常丰富仅种子植物即达2.45万种,次于马来西亚和巴西,居世界第3位。看了这组数据从中你有什么体会?3、 多媒体再展示一组资料:中国土地总面积居世界第3位,但人均不足1公顷,而世界人均却达3公顷;耕地面积列世界第4位,人均约0.1公顷,世界人均约0.36公顷;草场资源居世界第3位,人均约0.35公顷,世界人均为0.76公顷;森林面积人均0.107公顷,世界人均为0.65公顷;地表径流总量人均不足2
8、700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值的1/4;看了这组数据从中你有什么体会?4、既然自然资源的总量是巨大的,为什么为什么会在世界范围内出现资源危机呢?引导学生分组讨论。5、自然资源质量是有差异的,比如说:有的铁矿石含铁量高,叫“富铁矿”,而有的含铁量低,叫“贫铁矿”。1、学生理解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对自然资源有了进一步了解。2、分析对比数据,思考相应的问题,得出结论:自然资源的总量是巨大的,中国也是一个自然资源的大国。3、学生看展示的数据,并总结归纳出结论:人均自然资源不足4、 讨论资源出现危机的主要原因(人口的增长、人类的不合理利用、资源总量的减少等)5、 学生补充举例:有人到缅甸去做发财梦,买天
9、然玉石,有的玉石橇开后含量高,则发了大财;有的撬开玉石只是零星半点,则赔了大钱。本课总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共同认识并理解了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并共同探讨了自然资源的3个主要特征,了解到人类生活在自然环境中,无时不刻与自然资源打交道。自然资源为人类提供物质和能量,人类也要很好的利用和珍惜它。板书设计: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自然资源概况(1)一、什么是自然资源 1、概念:自然资源是存在于自然界的能为人类提供福利的物质与能量。2、分类:气候、水、土地、生物、矿产、海洋资源、旅游资源等 二、自然资源的特征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进步不断拓展资源开发和保护的空间自然资源数量巨大,但又是有限的自然资源
10、质量的差异问题探究和拓展活动世界上哪些资源危机性最为严重?教学步骤(第二课时)第二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 复习提问,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 学生回忆所学的知识并回答相关的问题2引导学生看图,总结资源分布的规律性2 学生看图总结规律3教师引导学生看课本活动练习3学生练习、讨论4总结所学知识4总结主要内容一、主要矿产资源的主要分布: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 复习提问:什么是自然资源?主要分类有哪些?2、 导入新课:我国自然资源方面是个大国还是个资源小国?以课本P57“我国的矿产资源”为参照,引导学生读课文并参与讨论 我国自然资源在数量和种类上有何特征? 为什么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从人口
11、多和保护不利、利用不合理等方面分析) 具有世界性的优势的矿产的条件是什么?它与具有地区性优势的矿产有什么不同?3、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我国到底是地大物博还是地大物薄呢?4、教师总结:大家辩论发言很精彩,对任何事物都要辨证的看,分析时要一分为二,我国地大物博不容质疑,地大物薄也是事实,只是从不同角度分析的结果5、我们中学生能够为保护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做些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办?6、 引导学生读“煤、石油、天然气及金属矿产图,说出这些矿产的分布规律。7、 我国正在加大西部开发的力度,请从矿产分布特点说明西部大开发的意义。8、 你能从我们学过的知识中找出有规律性相似的资源分布情况吗?降水多的地方,相对云
12、量就会多一些,云对太阳光会有什么影响呢?你能设想一下太阳辐射的分布规律吗?就此导入读图思考9、 读“中国年太阳总辐射量分布图”并完成教材P58活动题,指导学生认读太阳辐射量分布的一般规律:东少西多,西北内陆干旱地区及青藏地区的太阳辐射均高。这和刚才咱们的设想一致吗?10、指导学生从一般规律的认识升华到对特殊情况的了解,要求学生在图上找到太阳辐射最高的地区和最少的地区并简要分析原因1、 回答问题2、 读课文并参与讨论教师提出的两个问题3、 学生找出两方代表并由代表号召选出支持者,进行激烈辩论4、 学生理解两种观点的辨证统一5、 学生积极发言(从思想意识上、从保护和利用方面、从寻找新能源方面等阐述
13、自己的观点)6、 学生读图并根据图例找出这三种矿产的主要分布地区。7、 学生结合西部开发,讨论西部开发的意义。8、 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读图9、 推导降水、云雾和太阳光照的关系,结合图回答问题10、在教师指导下读图、找出规律并分析原因完成P58活动13本课总结:运用多媒体手段,选用典型数据和图片指导学生对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作简单的总结归纳。板书设计(接第一课时)4、矿产资源的特点5、主要矿产资源的分布规律6、太阳辐射量的分布规律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你身边有哪些对自然资源利用不合理的现象?我们应该用什么实际行动节约利用和保护资源呢?练习设计随堂练习设计:1、 下列不属于自然资源的是A、阳
14、光 B、树林 C、天然宝石 D、水泥2、 有人说:“中国是一个矿产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主要原因是A、矿产种类少 B、矿产总量多,但只集中在少数矿种上C、人均矿产资源少 D、矿产埋藏太分散3、 我国煤炭储量最多的省区是A、山西省 B河南省 C、辽宁省 D、山东省4我国年太阳辐射量最多的地区是A青藏高原 B黄土高原 C云贵高原 D内蒙古高原5、下列对于我国矿产资源的分析,错误的是A、具有世界性优势的矿产有稀土、锡、锑等 B、具有区域性优势的矿产有煤、汞等C、探明储量相对不足的矿产有钨、石油等 D、我国西部地区新增矿产储量潜力很大6、中国自然资源的基本国情是:( )A、资源总量大,人均占有少 B、
15、地大物博,人均丰富C、分布不均 D、南多北少个性练习设计1、读我国矿产分布图,根据图中代号填写相应的地理事物。(8分) _水电站 _水电站 _油田_ 油田 _煤矿 _煤矿 _铁矿 _ 铁矿2、现在海啸、风暴是自然资源吗?将来呢?如果可能成为资源,它们分别会属于哪类资源?3、试着写一篇小作文,我们中学生能保护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做些什么?教学探讨与反思:本节教材打破了传统教材重系统性的特点,只是提出一些概念或是通过阅读资料,给学生打开一扇思维的天窗,教师、学生可以有较大拓展空间。在授课过程中充分利用设问和阅读思考来扩充教材的实际空间,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予以修正。在授课过程中确定学生在课堂教学
16、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对抽象的概念进行拓展和补充,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知识来推导、理解新知识,掌握一些最基本的规律。正确处理知识和能力的关系、知识和生活实际的关系。改变传统教学中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的观念,注重引导学生应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了解知识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补充资料小资料(1)中国矿种齐全,储量丰富截止1995年底,我国已发现矿种168种,矿床和矿点20多万处,其中具有探明储量的151种,矿产地2.3万处,矿产资源总量约占世界的12,其潜在总值达91.66万亿元,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
17、。在已探明的矿产资源中,稀土、钨、钛、锑、锂等11种矿产的储量居世界首位,煤、铅、锌、锡、铝等21种矿产的储量居世界前五位,石油探明储量居世界第十二位。我国是世界上已知矿种比较齐全,资源配套条件较好的国家之一。(2)中国矿产资源地区分布广泛,相对集中从主要矿种来看,目前我国煤炭探明储量已逾1万亿吨,北方17省区占89,南方15省区只占11,其中,晋、陕、内蒙古三省区占全国的70以上;云、贵、川三省则占南方煤炭总储量的88。全国1/2以上铁矿集中分布在辽、冀、川三省;铬矿则主要分布在西藏和新疆。磷矿资源的79集中在湘、鄂、滇、贵、川五省。铜矿的1/4集中在江西。陆上石油分布在黑、鲁、冀、新等少数
18、省区。(3)我国依法拥有一片蓝色的国土我国在1996年5月15日全国八届人大第十九次会议决定批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按照公约规定,我国享有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主权权利和管辖权。在我国的边缘海中,渤海是我国的内海。在黄海、东海、南海等海域,实行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后,可归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约有300万平方千米,这一片宝贵的海洋国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将成为今后解决我国食物、能源和其他资源不足的重要来源和新领域,也是保卫我国国家安全的重要屏障。(4)潜力巨大的“天然粮仓”地球上生物资源的80分布在海洋里,海洋给人类提供食物的能力是陆地的1000倍,在海洋生态不受破坏的情况下,每年能提供3
19、0亿吨水产品,这还不包括海水增殖养殖业产出的产品。由此可见,海洋生物资源在解决世界粮食问题、粮食安全上大有好处。 中国的自然资源人口承载力任何时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自然资源提供的基础。近几十年来,由于人口的迅速膨胀,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等几个方面不相适应的矛盾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日益表面化,从而引起了人们对自然资源人口承载力或合理人口容量问题的广泛兴趣。所谓自然资源承载力,从生态上讲,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不损害资源再生能力的前提下,按某一时期内人们可以接受的生活水准,其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可以稳定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由于以下原因,使得精确估算自然资源承载力相当困难: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以
20、及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的合理化对承载力的影响难以作出精确估量;不同的系统开放度和外来补偿度对承载力的影响难以把握;采用什么样的人均资源消费水平也很难确定。尽管如此,自然资源人口承载力的研究仍是很有意义的,通过它可以为人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定量地提出一个有一定科学可信度的依据。当然,对其中一些结论在认识上也不能绝对化。自80年代以来,国内不少学者对中国的自然资源人口承载力作了大量的研究。胡保生等同志认为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可能性”和“满意性”两个概念,把二者统一起来,可合称为“可能满意度”。当该指标为1时,表示完全可以实现并完全满意,为0则表示无法实现和完全不能令人满意。他们的研究结论是:(1)粮
21、食总人口不足12.6亿,可能满意度为1,大于12.6亿,即趋于下降,达到64.8亿为0。(2)肉类总人口超过2.6亿,可能满意度就开始下降。(3)土地总人口超过10亿,可能满意度就会下降,超过56.7亿为0。(4)水总人口大于4.5亿,可能一满意度就会下降,超过54亿为0。(5)能源总人口大于11.5亿,可能一满意度即开始下降。60000232_0030_0宋健等同志的结论是:“如果全国妇女平均生育1.5个孩子的话,那么在一百年内,依靠我们自身土地资源,饮食水平将不可能达到美国目前水平;如果生育2个,那么一百年内,我们整个民族将一直处于不良式供应状态。”“如果在百年左右时间里,我们饮食水平要达
22、到美国和法国目前水平的话,那末我国理想人口数量应在6.8亿以下。”宋子成等则认为,中国的水资源最多只能养育6.5亿人。1988年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就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粮食等4个基本问题,提出了题为生存与发展的研究报告。该报告以生物生产力为基础,以人均400公斤粮食为标准,计算了中国不同时期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结论是:1985年总生物产量(干物质)31.7亿吨,粮食总产量3787亿公斤,可承载9.5亿人,实际超载1.1亿人。2000年生物产量35亿吨,粮食4622亿公斤,可承载11.6亿人。2025年生物产量39.8亿吨,粮食5925亿公斤,可承载14.8亿人。远景生物产量72.6亿
23、吨,可承载16.2亿人。就此他们认为“我国的理论最高承载能力为1516亿人。”该报告还计算了中国各大气候类型区的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热带地区因水热条件优越,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潜力最大,青藏区、干旱区和北温带承载潜力最小,这同水分和热量条件是完全成正比例的。由于后3个潜力区合计占我国土地总面积55,因而大大降低了我国总的人口承载潜力,这不能不说是我国自然条件上的一个重大缺憾。生存与发展一书中的研究成果,某些地方还待进一步探讨,如所计算的干旱区承载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2人,而1977年联合国沙漠化会议曾提出干旱区人口压力的临界值为每平方公里7人,两个数据相差3.5倍,太过悬殊。世界粮农组织和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会合作进行的题为发展中世界土地的潜在人口支持能力的研究报告,对类似中国干旱区、青藏区和北温带条件下的人口承载潜力的估计,也比生存与发展一书低。尽管如此,该书的基本观点仍具有一定的科学可信度,是可以接受的。它明确地向人们昭示了中国自然环境对人口发展及其地理分布的制约作用,书中关于中国人口正面临严重超载的结论,应该引起每一个人的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