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3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专题三标题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课型新授教案序号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教室、多媒体专题学习目标 (说明:描述学生在本专题学习中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注意与主题单元的学习目标呼应)知识目标:分析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的能量关系,概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能力目标:以碳循环为例,说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正确的资源观,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专题学生活动设计专题教材处理活动一:复习回顾1、在一定的地域内, 与 形成的统一整体。2、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它包括地球上的 及其 。3、生态系统包括 和 成分。其中后者按照 不同,又可以分成 、 、 。4、生产者主要指
2、,其作用是 ,所以没在生态系统中它是最 最 的成分。5、分解者主要是指 ,其作用是 。6、将非生物成分引入生物部分的是 ,通过 作用实现的。7、生态系统长期存在,除了非生物成分外,必须具有 。8、什么是食物链? 9、书写食物链时应注意什么?课前三分钟,学生自主复习,上课后默写。活动二:能量流动师:所有生物的生命活动都需要能量,那么生态系统中的各成分间有着怎样的能量关系呢?下面我们开始学习第三节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一、自主学习1、能量流动的概念:2、能量的源头:3、能量流动的特点:4、能量传递效率:5、研究能量流动的目的:学生自学课本49-50,思考以上问题,并找学生回答。教师出示答案。二、知识
3、变式1、能量流动的起点:2、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3、能量流动的渠道:4、每个营养级能量的来源和去路:三、请思考1、一条食物链的营养级不会无限 多,一般 来说不会超过五个,这是为什么?2、你知道一山不能容二虎的原因吗?四、能量流动的计算1、若某池塘中有沼虾10000千克,另有一种以沼虾为食物的鱼,此鱼的总产量不会超过 千克。2、在草蝗虫青蛙组成的食物链中,若青蛙的体重增加10克,则最少需消耗蝗虫( )A.25克 B.50克 C.100克 D.125克总结规律:1、知道前面求后面用乘法;知道后面求前面用除法2、用除法时,如果求至少消耗多少用20%计算再练:1、若鹰的体重增加1千克,最少消耗草 千
4、克;最多消耗草 千克。2、若草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1000千焦,鹰获得的能量最多为 千焦;最少为 千焦。3、若把蜗牛全部捕杀掉, 食虫鸟的数量会 活动三:物质循环一、自主学习学生自学课本物质循环的概念和特点二、碳循环(合作探究)(1)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2)碳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3)碳循环的形式: (4)碳进入生物体的途径:(5)碳在生物体之间传递途径:(6)碳进入大气的途径:通过观察碳循环的图片,思考以上问题。三、练习1、上图为碳元素在生态系统循环的模式图,图中“圆圈”表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箭头”表示过程。请据图回答:(1)为_,4为_。(2)6为_,7为_。(3)碳元素在生物群
5、落内部传递是沿_实现的。(4)陆地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占有碳元素最多的营养级是_。1、能量流动的概念: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2、能量的源头:太阳能3、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4、能量传递效率:10%20%5、研究能量流动的目的: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1、能量流动的起点: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2、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3、能量流动的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4、每个营养级能量的来源和去路:规律:1、知道前面求后面用乘法;知道后面求前面用除法2、用除法时,如果求至少消耗多少用20%计算a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范围是指地球上的最大生态系统生物圈。b 所指的物质
6、是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而不是由这些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蛋白质、糖类、脂肪等。C 物质循环指组成元素在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之间的反复利用,而不是生物成分中。(1)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CO2和碳酸盐(2)碳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含碳有机物(3)碳循环的形式:CO2 (4)碳进入生物体的途径: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5)碳在生物体之间传递途径:食物链、食物网(6)碳进入大气的途径:生物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评价要点(说明:设计本专题需要评价的学习环节或学习成果)1、复习回顾评价方式:默写,学生自评、教师点评评价内容:熟练写出生态系统的各成分及作用2、合作探究评价方式:组内互评,教师点评评价内容:小组讨论积极,回答问题准确,操作规范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