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说明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功能。描述物质循环的概念以及碳循环的过程(重点)。列表比较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联系和区别(难点)。能力目标尝试构建碳循环模型,形象地认识物质循环(难点)。情感目标通过讨论、列表比较等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认同物质与能量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形成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法、学法以生为主体、师为主导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案:师:情境设置目标导学问题引导、参与讨论引领归纳精心导练 (导情)(导学)(导议) (导法) (导练)生:倾听感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自主建构矫正补漏总结深化课前准备:学生准备:预习课本,收集人类无节制开发利用各种资源的
2、实例,及危害。教师准备:课件,包括碳循环文字图解示意图、氮循环示意图、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关系比较表格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提问3分钟提问上节课学习内容:1、食物链中每一营养级能量的来源和去路?2、能量流动的特点?3、分析营养级越高,生物的数量越少的原因? 回答问题,巩固旧知将复习旧知常态化,从而强化知识的识记和落实。创设情景激发兴趣2分钟导入假如一个人一天平均吸入25千克的空气,消耗其中约1千克的氧。算一算:我国13亿人,每天消耗多少氧气?那一月、一年呢?我们发现大气中氧气的含量会因此而减少吗?为什么?生物圈中的其他物质也像氧气一样在生物圈中是不会减少的,这节
3、课我们学习的“物质循环”。学生进行简单计算。回答:很多生:不会,因为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通过实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身边实例出发,激发学习热情,进入探究氛围。自主学习层层推进10分钟讲授新课请同学们5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文,完成目标导学,边填空边记忆,将不理解的地方用三角形标出。【目标导学】一、物质循环1、概念: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 从无机环境开始,经 、 和 又回到无及环境中所完成的一个循环过程。2、包括: 循环 、 循环 、 循环。3、碳循环:(1)、碳的存在:、以 等形式存在于地球上;、以 等形式存在于大气中。(2)、CO2进入生物体: 通过光合作用将 转化成有机物,使
4、碳进入生物体.(3)、碳由生物体回到大气: 、 和 ,通过 作用将体内的有机物分解成CO2。(4)、动植物遗体沉积、埋藏经地质演化可转变为 等化石燃料,这些化石燃料被利用转变成 。4、物质循环的特点是 。二、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区别和联系 1、不同点:能量流动是 的;物质循环是 的。2、相同点:都是通过生物之间的 过程而实现的。3、关系:两者是生态系统的两个基本过程,两个过程密切 ,不可 。两者都是以 和 为渠道流动的,而且能量流动必须伴随 进行的。 学生根据提纲自主学习, 边填空边记忆,将不理解的地方用三角形标出通过目标导学,帮助学生识记基础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深化
5、探究自主建构20分钟师:同学们还有有哪些疑问?师:下面让我们共同解决课堂研讨中的这些问题:合作探究1、根据P51分析讨论以下问题:(1)尝试用流程图的形式绘出其主要的循环过程。(2)碳在无机环境以怎样的形式存在?(3)碳在生物群落之间以什么形式循环的?2、尝试分析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区别和联系。师:我们先解决第一个问题:(师出示碳循环示意图)。师:同学们看到的碳循环示意图,是我给大家准备的,有点复杂,那你能设计一个更简单实用的碳循环简图吗?自主建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构建碳循环简图了。师巡回指导。师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建构情况,并且引导学生分析师:请同学们观察后说出他标的箭头是否全?师:同学
6、们补充的很好。师出示碳循环简图师:植物动物二氧化碳微生物化石燃料碳循环示意简图在这个箭图中,你能说出个箭头代表的意义吗?师:很好,同学们已经能描述碳循环的过程了。师: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以什么形式循环的?师:碳在生物群落之间以什么形式循环的?教师:由此我们看出,碳元素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是往返循环的,师生共同归纳物质循环的概念: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从无机环境开始,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又回到无机环境,就完成了一个循环过程,这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师:你还知道哪些物质在生物圈中的循环过程?师出示氮循环示意图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并引导学生分析总结。生1:什么是化学元素?什么
7、是无机环境?生2:什么是无机物的碳?什么是有机物的碳?生自学课本学生观察图跟随老师点拨思考生:可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构建碳循环的简图。生:生产者和消费者指向化石燃料没有标注生:可以,二氧化碳 植物代表光合作用,动物 二氧化碳代表呼吸作用生:碳从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的。生:有机物的碳生:氮循环、水循环等。生观察氮循环示意图小组交流,建构氮循环模式图。引导学生按照从现象到本质,在探究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主动获得并深入理解碳循环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及发散思维。 通过进行自主构建碳循环过程的简图从而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构建模型的能力;落实学习目标,突破教学重点。 通过补
8、充了氮循环的过程,也是以概念图的形式让学生练习,了解氮循环的过程,认识到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普遍性,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建构能力。知识整合迁移应用5分钟2、分析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区别和联系。师:请尝试分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区别和联系。思考、小组论坛并完成下表:不同点相同点联系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师:物质往返循环,可以重复利用,那么,人类就可以无节制地开发利用各种自然资源,这种说法对吗?并分析其原因。师:同学们的见解非常好。下面我们共同总结一下这节课所学内容:生:小结 说出收获! 生:思考小组讨论并完成上表。生1:不对,例如:滥伐森林使碳循环受阻,大气中碳的含量增加。生2:化石燃料大量
9、燃烧,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高,进而出现温室效应。培养学生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明确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区别和联系,认同物质与能量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形成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课堂达标检测题及课下作业5分钟下图是生物圈中碳循环示意图,图C为大气。CABD c b a d (1)、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 开始固定太阳能的。(2)、碳元素在大气与A、B、D之间的流动是以 形式进行的,在此生态系统中B为 ,D为 。(3)、图中c过程是通过 作用实现的,b过程是通过 作用实现的。(4)、群落中的一部分碳返回大气中,而另一部分则以 形式储藏在地层中。学生独立自主完成课堂检测并及时互批。通过巩固练习,让学生当
10、堂独立练习,能很好的督促学生认真听课,以便很好完成当堂达标题板书设计:第三节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2)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燃烧o植物动物二氧化碳微生物化石燃料碳循环示意图1、碳循环2、概念:物质循环化学元素 无机环境 生产者 分解者 消费者 3、其他常见的物质循环水循环氮循环三、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区别和联系不同点相同点联系能量流动物质循环教学反思: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内容就是对学生构建模型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构建碳循环的概念图。多数箭头学生都可以画出来,但是不全面,比如生产者和消费者指向化石燃料,好多学生都忘记画出来。学生画完后我把部分学生的结果用实物投影打出来,引导学生一起分
11、析。我发现,在分析中,由于是学生自己做出来的结果,学生记忆又快又准。以碳循环为基础,我补充了水循环和氮循环的过程,也是以概念图的形式让学生练习,了解氮循环的过程,认识到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普遍性。讲解物质循环概念时,以前面讲的各种元素的循环为基础,带领学生总结出物质循环的概念和特点,要多给学生时间理解,然后应用物质循环去解决随堂巩固中的练习题。应该讲练结合,才能掌握学生学习情况。总体来讲,这节课节奏适中,内容安排合理,通过课堂练习看学生的掌握情况还可以。本课讲授过程中,还存在以下不足:课堂驾驭能力还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当学生探究讨论过程中,由于我的调控力度还不够,使得一些本来很小的问题,花费很长时间,一些重点内容,用的时间就相对变少。有时语速较快,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自己就着急把答案说出来了,对于学生的回答有时没有及时予以反馈,以后还是应该多向优秀教师学习,多多练习,争取提高自己的讲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