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2命题、定理、证明课 型新 授单 位主备人教学目标:1理解命题、定理、证明的概念,能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2会判断命题的真假,能写出简单的推理过程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命题的概念和区分命题的题设与结论.教学难点:表述推理过程教学准备:PPT课件和微课等。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问题:下列语句在表述形式上,哪些是对事情作了判断?哪些不是?1. 对顶角相等;2. 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3.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4. a、b两条直线平行吗?5. 温柔的小莉;6. 玫瑰花是动物;7. 若a24,求a的值;8. 若a2b2,则ab.概念:像这样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 追问:你能举出一些命题
2、的例子吗? 二、合作探究观察下面命题:(1)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2)如果两个角的和是90,那么这两个角互余;问题1:命题是由几部分组成的? 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 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数学命题表达:“如果那么”的形式试一试:请将下列命题改为:“如果那么”的形式:(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2)对顶角相等答:(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两个角是同旁内角,那么这两个角互补;(2)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情境回顾:问题:下面的命题,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1. 对顶角相等;3. 两
3、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6. 玫瑰花是动物;8. 若a2b2,则ab.答案:,真命题: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这样的命题叫做真命题 假命题:如果题设成立时,不能保证结论一定成立,这样的命题叫做假命题追问:你能再举出真命题和假命题的例子吗?探究真命题:(1)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两条平行 线中的一条,那么也垂直于另一条;(4)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5)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定理:上面命题正确性是经过推理证实的,这样得到的真命题叫做定理定理也可以作为继续推理的依据追问:你能说几个学习过的定理吗?三、释疑解难例: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
4、那么它也垂直于另一条.问题:这是一个真命题,你说一说理由吗?已知:bc,ab 求证:ac证明: ab(已知),又 bc(已知),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190(等量代换) 190 (垂直的定义) ac(垂直的定义)证明:一个命题的正确性需要经过推理,才能作出判断,这个推理过程叫做证明.注意: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也可举出一个例子(反例),它符合命题的题设,但不满足结论就可以了.举反例说明:“相等的角是对顶角”是假命题解:如图所示,OC是AOB的平分线 12但1和2不是对顶角“相等的角是对顶角”是假命题四、巩固训练,能力提高1、判断下列语句是不是命题?(1)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
5、(2)请画出两条互相平行的直线; ( ) (3)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 )(4)如果两个角的和是90,那么这两个角互余.( )答案:是,不是,不是,是2、判断下列命题哪些是真命题?哪些是假命题?(1)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那么也垂直于另一条;(2)如果两个角互补,那么它们是邻补角;(3)如果 |a|b|,那么ab;(4)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5)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答:真命题,假命题,假命题,真命题,真命题3、命题:“同位角相等”是真命题吗?如果是,请说明理由;如果不是,请用反例说明.答:假命题,理由如下如图所示,1、2是直线a、b
6、被直线c所截形成的同位角且12“同位角相等”是假命题4、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推理的依据.已知:如图所示,12,34,求证:EGFH证明:12(已知)AEF1 (对顶角相等);AEF2 (等量代换)ABCD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BEFCFE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34(已知);BEF4CFE3即GEFHFE (等式性质)EGFH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五、体验收获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1. 什么叫做命题?命题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2. 举例说明什么是真命题,什么是假命题如何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3. 谈一谈你对证明的理解.六、板书设计: 命题、定理、证明 命题 定理 证明概念:判断
7、一件事情的语句 经过推理证实的真命题 例题 例题 真命题、假命题教学反思: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命题、定理,是以后学习推理证明的基础,更是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的一个重要环节。为此,我做了如下思考:在课前延伸部分,我让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将学生所未知的命题补充完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体会到命题的因果联系。而创设情境的引入部分,考虑到本课以有关命题的概念为主,所以将命题的引入和语文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的兴趣。自主探究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共同讨论。整个过程以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讨论”为出发点,以互助、合作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让学生在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中自主选择获得成功的方向,判断发现的价值。对于练习的设计,本课内容比较简单,但概念太多,因此在学习之后设计了大量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