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1 种子萌发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阐明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自身条件。2描述种子萌发的过程,能力目标:1学会运用设计对照实验的方法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提高实验设计能力;2.尝试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学会计算种子的发芽率。3.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参与种植、管理植物的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快乐,培养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增强爱护植物的情感。二、教学重点1阐明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2运用设计对照实验的方法完成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3学习抽样检测的正确取样方法。三、教学难点:在用实验法完成种子萌发的的环境条件的
2、探究中,设置对照实验的训练和实验现象的分析。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我国著名唐代诗人白居易写过一首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诗恰当地概括了被子植物一生,你能用图解的形式把被子植物的一生经历的过程表示出来吗?(二)提出问题:种子的萌发(三)探究问题问题引导、自主探究一学习任务一: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1唐诗“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导入,图片展示:农忙时节农民在地里耕地浇水盖薄膜的作用是什么?由此引导学生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思考和讨论。2参照课本90页“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分小组设计实验,探究种子萌发需要哪些环境条件。 (1)你要提出什么问题?(2)
3、根据课本91页作物播种的相关资料,你会做出什么假设?(3)请思考以下问题,并参照课本91页制定的计划设计探究方案:应当选择什么样的种子?每组应当有多少粒?一粒行吗?是否需要设计对照实验?如果需要,应当将种子分成几组?应当为对照组提供什么样的环境条件?对每个实验组的处理,除了所研究的条件外,其他环境条件是否应当与对照组相同?每隔多长时间观察一次?对各组实验是否应当同时观察?(4)请利用老师为大家准备的实验器材设置实验装置,进行探究。(5)结果:请推测,课本91页实验方案中,几号装置中的种子萌发了?几号装置中种子没有萌发?种子没有萌发的原因分别是什么?(6)结论:分析实验结果,说出种子萌发需要怎样
4、的环境条件? 展示交流,释疑解惑1学生分组展示“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方案。小组之间相互评价,交流反思,补充完善。2学生分组设计实验装置,进行探究。3以上问题由学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根据学生的探究结果,教师点拨指导教师强调总结1:设计对照实验,除变量不同外,其它条件要完全相同。课本所给实验方案中对照组是2号瓶,(1、2)(3、2)(4、2)分别是一组对照实验。2.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问题引导、自主探究二学习任务二: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 1阅读课本92页,并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假如环境条件都具备了,所有的种子都可以萌发吗? (1)干瘪的种子或被虫咬坏的种子能萌发吗? (2)储存时间过长或煮熟的
5、种子能萌发吗? (3)种子成熟后,大都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休眠才能萌发,有的需要几周,有的需要两三年,甚至更长。那么,正在休眠的种子能萌发吗? 2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有哪些? 展示交流、释疑解惑二以上问题由学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师针对学生回答的具体情况点拨指导,明确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问题引导、自主探究三学习任务三,种子发芽率的测定,阅读课本93页,1.说出为什么要测定种子的发芽率?怎样测定?2.如何抽样:农民买回一袋种子如何测定发芽率?能否用35粒种子或把一袋种子都用上?能否挑几粒大的种子?3.什么叫抽样检测? 抽样检测应注意什么问题?4.怎样计算种子的发芽率?5.测定种子发芽率时,应当给种子提供
6、什么样的环境条件?怎样提供这些条件?展示交流、释疑解惑三以上问题由学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师针对学生回答的具体情况点拨指导,明确如何测定种子的发芽率请利用老师为大家准备的实验器材设置实验装置,学生尝试测定某种植物种子的发芽率。问题引导、自主探究四学习任务四:一颗小小的种子如何能发育成幼苗呢?1观察课本94页种子萌发的过程图,并分析自己种植大豆的观察记录,描述种子萌发的过程。2种子萌发过程中,所需的营养物质来自哪里?展示交流、释疑解惑四问题1由学生回答,教师点拨问题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复习种子的结构,营养物质的贮存子叶、胚乳。(四)反思感悟你对种子萌发的有关知识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你
7、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了什么问题?请说一说,大家一起来研究一下。(1)种子萌发是否还需要其他环境条件? (2)有人说光也是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你如何探究? (3)“五一”期间上市的当地西瓜,农民播种以后用塑料薄膜覆盖地面,这对种子萌发有什么好处?(4)为了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农民播种前后需要做哪些工作?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点拨指导(五)拓展提高课后练习独立思考:练习1-4种子的萌发教学反思 种子的萌发教材突出表现在对学生能力方面的要求,安排了四个学生活动,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是一门科学课,而科学课不能是教师“讲科学”,学生“学科学”,而应是
8、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去“做科学”。教学中应设置问题串,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讲清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什么,研究什么,明确每步实验操作的目的。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抓住每个学生的“眼球”和思想,组织课堂教学,让每个学生学有所得,是本节教学中最难驾驭的。 为此,这节课中,我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在课前,我布置了家庭作业让学生自己在家做这个探究实验,上课时采取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各小组都能较好地分析和总结实验结果,并得出初步的结论。课堂上学习气氛宽松,学生参与度高。除了探究课文中给定的几个环境条件外,我还让学生增加了一个项目,即探究种子萌发过程中,是否需要阳光。从而与
9、植物生长的必需条件相比较,能加深记忆。并且这个项目只须通过生活经验就能验证的。进行实验时,验证是否需要空气这一过程中,不能完全地使实验瓶呈真空状态,只能尽量地减少瓶子里面的空气。我认为这是实验不足的地方。若能达到真空,则能得到较明显的实验结果。选取种子也是很关键的,经过对比挑选,绿豆种子比较容易萌发,而且萌发需时短,建议采用。另外,在教学中学生针对验证是否需要空气时,如何得到较明显的实验结果,产生了争论: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的实验结果不是这样。我把种子也浸在水里就是说没有空气,但我的种子却发芽了,说明种子的萌发不需要空气。”这下子可热闹了,有一部分同学立即附和,一部分同学竭力反对、还
10、有一部分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让你目瞪口呆。片段:生:水里有氧气,所以在水里的种子也能发芽。生:氧气不能溶解在水里,说明水里没有氧气。生:水里没有氧气的话鱼、虾就会死光,为什么还有鱼和虾呢?生:水里有氧气的话,为什么把燃烧的火柴放进去会灭掉呢?生:水里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所以火不能在水里燃烧。生:既然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又是不能呼吸的,为什么种子没有闷死有时候学生的想法很有趣,但却可以真正的说明学生的思维已被很好的激发,我没有参与,让他们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等学生争论的差不多了,我说话了:“同学们说的都非常有道理,但不管怎么样确实那个同学的种子发芽了。我们应该怎样做?”“如何设计实验呢?”学生开始讨论。生:把水烧开,凉了、就没有空气了,再把种子浸在水里这样就可以了。生:可以找一个比较长的瓶子,水装的很深,一些种子埋在水底,一些种子放在靠近水平面的地方。学生的实验设计突出了学生思维的深度,不能不说学生对一些争论的问题已经可以想到用不同的科学实验来解决,说明学生会用科学的方法来学习科学的知识。所以说不要低估了我们学生,学生的认知水平虽然有差异,但可以互相弥补、有交叉,整体来讲学生是有潜能的,把他激发出来就需要老师的策略,所以老师的教育任务是如何引导学生去主动的学习,内因才是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