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3.1等腰三角形性质一、教材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三章第3节的第一课时。是在已经学习第十二章“轴对称”的进行学习的。等腰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它除了具备有一般三角形的所有性质外,还有许多特殊的性质,由于它的这些特殊的性质,使它比一般的三角形应用更广泛,而等腰三角形的许多特殊性质,又都和它是轴对称图形有关,它也是证明两个角相等,两条线段相等,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方法,学好它可以为将来解决代数、几何综合题打下良好的基础。根据新的教育理念,本课我以轴对称为切入点,改变了以全等三角形为切入点的做法。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通过观察猜想,自主探究,证明应用等方式学习、获
2、取新知。完成了从感性到理性的知识发生发展的认知过程。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轴对称的基本知识,但是对几何计算与证明题的接触不多,尤其是定理的证明与应用,添加辅助线等知识,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有时还会产生畏难情绪。另外,他们的思维范围比较狭隘,缺乏广度和深度,教师要注意正确引导。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结合情境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其两个推论,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其推论进行有关证明和计算。2、过程与方法经历操作、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进一步认识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了解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3、情感、态度
3、、价值观通过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交流与合作,获得成功的体验,具备学好数学的心信。【教学重点】重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探索和应用【教学难点】难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推理应用【教具准备】等腰三角形模型,矩形纸片,剪刀,直尺,三角板【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新课导入(一) 创设情境 观察联想向同学们出示精美的建筑物图片问题1:什么是轴对称图形?这些图片中有轴对称图形吗?你能画出它们的对称轴吗?对称轴是一条什么线?有什么性质?问题2:你能做出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吗?连一连,你有什么发现,这个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4、是什么三角形?(定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边: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两条边叫做腰,角:等腰三角形中,两腰的夹角叫做顶角, 腰和底边的夹角叫做底角.)导入:我们发现了,等腰三角形除具有一般三角形的性质外,还有那些特殊性质?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联想,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愿望。让学生温习、重现已学相关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做铺垫。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所以,在这里力图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口交流表达,使学生充分感知等腰三
5、角形性质。)二、新课教学(二) 探索研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们通过作图发现等腰三角是轴对称,你能验证他吗?问题3(1)把一张长方形的纸片对折,并剪下阴影部分(课本图12.31),再把它展开,得到一个什么图形?上述过程中得到的ABC有什么特点?学生动手剪纸,观察。教师在学生观察的同时提出问题。(三) 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问题4(1)活动1中剪出的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2)把剪出的等腰三角形ABC沿折痕对折,找出其中重合的线段和角,(3)你能猜一猜等腰三角形有什么性质吗?说说你的猜想。 学生动手折纸,观察,找出重合的线段和角, 学生说出自己的猜想。教师在学生的猜想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
6、完善,归纳出性质1和性质2。(三)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的证明问题5(1)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什么?(2)用数学符号如何表达条件和结论?(3)如何证明?(分别作顶角的平分线、底边的中线、高线)(4)受性质1的证明的启发,你能证明性质2(等腰三角形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吗?学生分析性质1的条件和结论,并转换成数学符号。教师纠正和补充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根据对称寻找辅助线的添加方法。学生模仿证明性质2。本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1)学生语言的规范性;(2)学生的应用意识,模仿能力;(3)学生在活动中发表个人见解的勇气。设
7、计意图:(放手让学生决定自己的探索方向,鼓励学生选用不同的方法,把期望带给学生,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现自己的潜能,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四)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运用 例一:在等腰ABC中,AB =AC, A = 50, 则B =_,C=_变式练习:1、在等腰中,A =50则B =_,C=_ 例4、如图,在ABC中 ,AB=AC,点D在AC上,且 BD=BC=AD,求ABC各角的度数。教师参与讨论,认真听取学生的分析,引导学生找出角之间的关系,书写解答过程。本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1)学生能否正确应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2)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的应用意识。设
8、计意图:(对于例题的分析是培养训练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书写证明过程是对学生证明思路条理化、系统化的过程。)五)反馈练习1)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36,它的另外两个角是_.2)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110,它的另外两个角是_.(3)如图,在ABC中AB=AD=DC,BAD=26,求B和C的度数。本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1)学生能否正确应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2)学生是否注意到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一定是一个锐角;(3)学生是否注意到可能的多种情况;(4)学生是否注意到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可能是钝角,但底角一定是锐角。设计意图:(掌握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应用,训练学生的类比思维,让学生获得从
9、问题中探索共同属性和规律的思维能力。)三、课堂小结(七)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有哪些收获? 要提醒自已和大家注意的问题是什么?(2)在解决问题过程,哪些同学有进步?哪些同学在理解题意时能独立思考辅助线的方法解决问题?有哪些好的经验值得我们去学习?本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应用;(2)辅助线的添加;(3)学生在练习中反应出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讲解。设计意图:(这样进行课堂小结,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提高和发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四、布置作业教材习题13.3第1,3,7题五、板书设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一)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几何格式: AB=AC B=C2、等腰三角形顶角的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重合(简称“三线合一”)几何格式: AB=AC 1= 2BD=DC AD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