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第2课时) 教案 1.知识与技能:(1)会用符号表示两直线垂直,并能借助三角板、直尺和方格纸画垂线。(2)通过折纸、动手操作等活动探究归纳垂直的有关性质,会进行简单的应用。(3)初步尝试进行简单的推理。2. 过程与方法:经历从生活中提炼、动手操作、观察交流、猜想验证、简单说理等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善于举一反三,学会运用类比、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解决新知识。3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反之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数学的价值,通过“简单说理”体会数学的抽象性、严谨性。二、教学过程设
2、计本课时我遵循“开放”的原则,在把握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创造。通过重组教材,恰当地创设情境,为学生构建了有效开放的学习环境。本节课共设计以下环节:第一环节:走进生活,引入课题;第二环节:动手实践、探究新知;第三环节:学以致用,步步为营;第四环节:综合应用,开阔视野;第五环节:学有所思,反馈巩固;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能力延伸。第一环节 走进生活 引入课题1 请每位同学提前搜集有关“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图片,提炼出数学图形,重点关注有关“垂直”的内容,然后小组内交流资料,进行合理分类、整理。复习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2 教师提前进行筛选,捕捉出有代表性的题目,课堂上由学生本人主讲,最后概
3、括出有关结论。3 巩固练习:教师展示下列图片,学生快速回答:问题:1.观察下面三个图形,你能找出其中相交的直线吗?他们有什么特殊的位置关系? 2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归纳总结两条直线相交成四个角,如果有一个角是直角,那么称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perpendicular),其中的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通常用“”表示两直线垂直。2.112.12记作lm,垂足为点O.记作ABCD,垂足为点O.活动目的: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课前开放,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图形出发,既复习了上一节课的知识点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又体会到生活中大量存在特殊的相交线垂直,在比较中发现发现新知,加深了
4、学生对垂直和平行的感性认识,感受垂直 “无处不在”;使学生充分体验到现实世界的美来源于数学的美,在美的享受中进入新知识的殿堂。通过亲身经历提炼有关数学信息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在直观有趣的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有价值的数学模型,然后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直观教学,在展示学生作品中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你能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吗?你有哪些方法?小组交流,相互点评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你的画法。第二环节 动手实践,探究新知动手画一画1:工具1:你能借助三角尺或者量角器,在一张白纸上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吗?工具2:如果只有直尺,你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吗?说
5、出你的画法和理由.工具3:你能用折纸的方法折出互相垂直的直线吗,试试看吧!请说明理由。 活动目的: “条条大路通罗马”,相同的问题可以借助不同的工具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发散,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画、折等活动,进一步丰富对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认识,掌握有关的符号表示。课改理念之一就是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投身于“做数学”中。本环节的设置,将问题更加形象生动的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经历思考、实践、猜想,动手验证等过程,不仅加深对“垂直”的理解,而且感受到“做数学“的乐趣,从而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形成探索新知的内驱力!而学生在相互交流探讨中,可以相互点拨,顺
6、其自然的掌握新知识。对于第2问的最后一种画法,必要时给出示范,并利用量角器等工具进行验证,为今后探索图形的性质积累活动经验。 归纳结论:1.点A和直线m的位置关系有两种:点A可能在直线m上,也可能在直线m外。图2.1-3AAmm2.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活动目的:这是本节课的难点,首先通过让学生画“点和直线的位置关系”,让学生在直观中抽象出“点在直线上和点在直线外”这一数学模型,这是分散难点的有效途径,让学生在看似“盲目”的探究中发现问题的本质,增加继续探究的勇气!问题的设置由易到难,由直观画图到理性思考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问题串的激发下,逐步高涨。开放的环境让学生
7、拥有了自由发挥的空间。 活动目的:通过动手画图,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更好的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这也是促使学生认真审题的重要策略。比较线段的大小,是学生能轻松解决的问题,他们在动手操作中,很容易得出结论,轻而易举地掌握这一重要性质。注意:是数量而不是图形。2.14 第三环节 学以致用,步步为营请动手画一画四 如图:一辆汽车在直线形的公路上由A向B行驶,M、N分别是位于公路AB两侧的两所学校。问题1:汽车行驶时,会对公路两旁的学校造成一定的噪音影响。当汽车行驶到何处时,分别对两个学校影响最大?在图中标出来。问题2:当汽车由A向B行驶时,在哪一段上对两个学校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小?问题3:在
8、哪一段对M学校影响逐渐减小而对N学校影响逐渐增大?( 用文字表达) 活动目的:通过一题多问,可以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本质找规律、通过规律找方法。本环节的设置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使数学学习充满了趣味性和挑战性。本题的设置可以较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通过动手画图,就可以将一个较难的题目分解于无形,从而轻而易举的突破难点;本题的设置,为学生掌握解决难题的方法指明了方向。第四环节 综合应用,开阔视野问题1:体育课上老师是怎样测量跳远成绩的?能说说说其中的道理吗?与同伴交流.ABC2.15DCBAE2.16 问题2:如图2.1-5已知ACB90,即直线AC BC
9、;若BC4cm,AC3cm,AB5cm,那么点B到直线AC的距离等于 ,点A到直线BC的距离等于 ,A、B两点间的距离等于 。你能求出点C到AB的距离吗?你是怎样做的?小组合作交流.问题3:如图2.16,点C在直线 AB上,过点C 引两条射线CE、CD,且ACE=32,DCB=58,则CE、CD有何位置关系关系?为什么?活动目的:问题一取材于学生最熟悉的情境,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同时又鼓励学生用数学知识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满足他们的好奇心,问题1的设置不仅仅巩固了垂直的定义及其性质,而且让学生进一步领会了数学的建模思想!通过设置问题2和问题3,使学生思维分层递进,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
10、通过变式练习,步步递进,不断完善了新的知识结构,同时让学生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现的快乐,继而转化为进一步探索的内驱力。问题串的提出,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提出的问题能激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从而促使他们去探索,去对自身的认知结构进行调整和变革。第五环节 学有所思 反馈巩固活动内容: 1.你学到了哪些知识点?2.你学到了哪些方法?3.你还有哪些困惑?活动目的:该环节是为了提高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本环节的设置使学生学会从系统的角度把握知识方法,努力使知识结构化、网络化,引导学生时刻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巩
11、固反馈OABCDE2.192.18ODECBA2.171.如图2.17中,BAC90,ADBC于点D,则下面结论中正确的有( )个。点B到AC的垂线段是线段AB;线段AC是点C到AB的垂线段;线段AD是点A到BC的垂线段;线段BD是点B到AD的垂线段。A、1个;B、2个;C、3个;D、4个。2. 如图2.18中, 点O在直线AB上,OEAB于点O,OCOD,若DOE=320,请你求出EOC、BOD的度数,并说明理由。3. 如图2.19中,点O在直线AB上,OC平分BOD,OE平分AOD,则OE和OC有何位置关系?请简述你的理由。活动目的:本环节是为了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程度。在测试题的选择上,体现了分层次的原则。题目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争取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领略到成功的喜悦!第六环节 布置作业 能力延伸基础题:1书P45页习题2.2 第 1,2,3题提高题:2.请学有余力的同学采取合理的方式,搜集整理与本节课有关的“好题”,被选中的同学下节课为全班展示。活动目的:作业的布置不仅体现了分层次的原则。而且将课内的学习延伸到了课外,给了学生更广阔的提升空间,激励学生为了获得“展示”而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学到了有价值的数学!三、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