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节 排 泄一、肾脏【教材分析】本节的中心内容是说明人体在利用细胞内物质氧化分解所释放能量的同时,会产生代谢废物,这些废物必须及时排出体外。排泄代谢废物的主要途径有三条,其中肾脏是形成尿液的主要器官,所以在第一课时肾脏中重点是了解肾脏的结构。在有条件的学校安排学生观察猪、羊等哺乳动物的肾脏。在学生能辨认皮质、髓质和肾盂的基础上,重点认识肾单位的结构组成,理解肾单位的结构对学习尿的形成至关重要。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逐步形成观察、归纳和动手实验的能力。教材还介绍了生活中如何注意保护肾脏等知识,这对学生关注健康,树立保护自我意识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学生分析】1.学生对实验一般都比较有兴趣。对肾脏多数
2、学生也不陌生,但要注意把学生的一般兴趣引导到科学实验上来。2.学生在动手操时,方法也可能有很多种,结论意见也可能不完全相同,所以在这些环节中,教师不一定急于分出哪组的方法和结论是否正确,应更多的表现出对学生的激励评价,注意培养和保护他们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教学目标】1.概述肾脏的结构;描述排泄的途径。2.练习使用解剖刀剖开哺乳动物的肾脏,并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尝试制作肾3.关注人体肾脏的卫生保健;体验探究或实验过程中的合作、交流与创新。【教学准备】录像资料(你了解人工肾吗?)、多媒体课件(肾脏的纵切、肾脏的内部结构示意图)、新鲜猪、羊的肾脏(或肾脏模型)、解剖刀、镊子、解剖盘、放大镜、小气球
3、、透明软塑料管、小玻璃漏斗、红(蓝)色塑料管或红(蓝)色电线、曲形玻璃管等等。【教学过程】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一、新课导入录像资料:你了解人工肾吗?引导学生通过观看录像资料,提出问题。二、观察肾脏的结构指导学生观察肾脏的结构。在观察时只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即由外向内,由表及里,由宏观到微观的原则)。让同学放手观察和思考。为帮助提高实验效果,可出示实验题目,如:1观察新鲜猪肾脏(或肾脏模型)的形状、颜色,用手摸一摸,有什么感觉?2用解剖刀将肾脏纵剖为前、后两半,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肾脏各部分有什么结构特点?教师深入到各组指导,回答学生的问题。在交流时,不全面或不正确的地方由学生自行纠正或补充,
4、教师可做适当的修订。在学生观察肾脏微观结构(59页图316)时,教师有必要作一些提示和讲解,使学生明白肾单位、肾小球、肾小管的位置结构关系。引导学生充分设计想象,放手大胆制作。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想出不同的方法,设计出不同的方案,注意表扬具有创新精神的同学。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让学生通过网络在网上浏览,了解有关肾脏保健以及预防肾脏等疾病的相关知识。 学生提出问题: 肾脏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它在人体中有怎样的作用呢?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验。观察实验:学生四人一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注意:小组成员的搭配要合理,选出小组长,要有明确的分工,各尽其责,尽
5、量调动起每个同学的积极性。)同学认真观察,小组成员间进行议论。观察完毕,结合多媒体课件(或挂图、课本3-15)肾脏的纵切,填写下表:分布位置颜色或形状皮质髓质肾盂观察结束后,各小组间汇报观察记录结果。师生共同得出正确结论。讨论制作:1 各小组根据多媒体课件(或挂图、课本3-16)肾脏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分组讨论:(1)肾小体和肾单位是由什么组成的?(2)肾小球是什么结构?(3)肾小球与肾小囊有什么位置关系?(4)肾小体、肾小管和肾单位各分布在肾脏的什么部位?2学生在能概述肾脏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充分理解肾单位组成的基础上,各组利用教师提供的实验材料,大胆设想肾单位简易模型的制作方案。3每小组根据
6、本组的设计方案,分别选取不同的材料进行制作。3制作完毕,各小组汇报展示制作成果,相互点评,交流体会。(通过对肾单位简易模型的制作,同学们对肾脏的结构和功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培养了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4 总结肾脏的结构和功能特点。5描述人体排泄的三个主要途径。实践活动:1你对人体肾脏的卫生保健了解多少呢?2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以及全体同学的共同讨论,写出小论文或手抄报、举办展览、电脑排版办校刊等活动。3将本次活动中学生的表现记录在“档案夹”中,作为对学生评价的一部分。【板书设计】第二节 排 泄一、肾脏 基本单位:肾单位肾脏 皮质 结构 髓质 肾盂【教学反思】教师通过提供录像资料,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主动探究。对于探究活动和动手制作时的材料和步骤,却不做详细的规定,而是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自主实施。教师只是以一名参与者的身份加入活动之中,给予一定的技术指导和知识支持,这样有利于扩大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也有利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进和创新。小组围坐、相互平价、各抒己见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也为学生建立了一个便利的、宽松的、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总之,这个教案的设计目的不是重点强调知识的结论性,而是能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真正体验科学的过程与科学的方法,形成科学的探究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