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解读PPT课件.ppt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762606 上传时间:2024-03-06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1.6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解读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解读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解读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解读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解读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概述寨卡(Zika)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种自限性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叮咬传播。临床特征主要为皮疹、发热、关节痛或结膜炎,极少引起死亡。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新生儿小头畸形、格林-巴利综合征(吉兰-巴雷综合征)可能与寨卡病毒感染有关。寨卡病毒属黄病毒科(Flaviviridae)黄病毒属(Flavivirus),呈球形,直径约为40-70nm,有包膜。分为亚洲型和非洲型两个基因型,在南美地区流行的病毒为亚洲型。寨卡病毒与同为黄病毒属的登革病毒、黄热病毒及西尼罗病毒等存在较强的血清学交叉反应。寨卡病毒的抵抗力不详,但黄病毒属的病毒一般不耐酸、不耐热,6030分钟可灭活,70乙醇

2、、1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照射均可灭活。一、病原学2.3.1 1传染源和染源和传播媒介播媒介 (1)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感染寨卡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是该病的可能传染源。(2)传播媒介:埃及伊蚊为主要传播媒介,白纹伊蚊、非洲伊蚊、黄头伊蚊等多种伊蚊属蚊虫也可能传播该病毒。(二)流行病学4.1 1传染源和染源和传播媒介播媒介 埃及伊蚊:海南省沿海市县及火山岩地区、广东省雷州半岛、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州、德宏州、临沧市,以及台湾嘉义县以南及澎湖县部分地区;白纹伊蚊:广泛分布于北至沈阳、大连,经天水、陇南,至西藏墨脱一线及其东南侧大部分地区。5.2 2传播途径播途径 (1)蚊媒传播

3、为主要传播途径。蚊媒叮咬寨卡病毒感染者而被感染,其后再通过叮咬的方式将病毒传染给其他人。(2)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母婴传播:有研究证明寨卡病毒可通过胎盘由母亲传染给胎儿。孕妇可能在分娩过程中将寨卡病毒传播给新生儿。在乳汁中曾检测到寨卡病毒核酸,但尚无寨卡病毒通过哺乳感染新生儿的报道。6.2 2传播途径播途径 (2)人与人之间的传播。血液传播和性传播:寨卡病毒可通过性传播,目前报告的少量病例均为男性患者感染其女性性伴。目前尚无证据表明感染寨卡病毒的女性可将病毒传播给其性伴。血液传播:寨卡病毒可能通过输血传播,目前已有可能经输血传播的病例报告。7.3 3人群易感性人群易感性 包括孕妇在内的各类人群对

4、寨卡病毒普遍易感。曾感染过寨卡病毒的人可能对再次感染具有免疫力。8.4 4潜伏期和潜伏期和传传染期染期 (1)潜伏期:目前尚不清楚,有限资料提示可能为312天。(2)传染期:患者的确切传染期尚不清楚。有研究表明患者发病早期可产生病毒血症,具备传染性。病毒血症期多为5-7天,一般从发病前2-3天到发病后3-5天,部分病例可持续至发病后11天。9.4 4潜伏期和潜伏期和传传染期染期患者尿液可检出病毒,检出持续时间长于血液标本。患者唾液也可检出病毒,病毒载量可高于同期血液标本。患者精液中病毒持续检出时间长,个别病例发病后62天仍可检出病毒核酸。无症状感染者的传染性及期限尚不明确。10.5 5地区分布

5、地区分布1947年病毒发现至2007年以前,寨卡病毒病主要表现为散发。2007年在太平洋岛国密克罗尼西亚出现暴发疫情,其雅普岛确诊49例为寨卡病毒感染。2013-2014年在南太平洋的法属波利尼西亚发生暴发疫情,报告病例约10000例。2015年5月开始蔓延,目前主要流行于拉丁美洲及加勒比、非洲、东南亚和太平洋岛国等国家和地区。11.(二)流行病学(二)流行病学12.6 6发病季病季节特点特点寨卡病毒病发病季节与当地的媒介伊蚊季节消长有关,疫情高峰多出现在夏秋季。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寨卡病毒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13.临床症状包括发热(多为中低度发热)、皮疹(多为斑丘疹)、结膜炎、关节痛及肌肉痛

6、等。感染寨卡病毒后,约80%的人为隐性感染,仅有20%的人出现上述临床症状,一般持续2-7天后自愈,重症和死亡病例少见。寨卡病毒感染可能导致少数人出现神经系统和自身免疫系统并发症。孕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可能导致胎盘功能不全、胎儿宫内发育迟缓、胎死宫内和新生儿小头畸形等。婴幼儿幼儿感染病例还可出现神经系统、眼部和听力等改变。有与寨卡病毒感染相关的格林-巴利综合征病例的报道,但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尚未确定。三、临床表现14.15.16.四、实验室检查一般一般检查。血常规:部分病例可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病原学病原学检查。1.病毒核酸检测:采用荧光定量RT-PCR检测血液、尿液、精液、唾液等标本中的寨卡病

7、毒核酸。2.病毒抗原检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寨卡病毒抗原。3.病毒分离培养:可将标本接种于蚊源细胞(C6/36)或哺乳动物细胞(Vero)等方法进行分离培养,也可使用乳鼠脑内接种进行病毒分离。17.血清学血清学检查。1.寨卡病毒IgM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免疫荧光法等进行检测。2.寨卡病毒中和抗体检测:采用空斑减少中和试验(PRNT)检测血液中和抗体。应尽量采集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开展检测。寨卡病毒抗体与同为黄病毒属的登革病毒、黄热病毒和西尼罗病毒抗体等有较强的交叉反应,易于产生假阳性,在诊断时应注意鉴别。四、实验室检查18.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相关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

8、。诊断时应注意与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等疾病进行鉴别。各省份发现的首例寨卡病毒感染病例的确诊,应由中国CDC实验室检测复核后予以确认。重症病例、死亡病例以及暴发疫情的指示病例和首发病例标本均应送至中国CDC实验室进行复核检测。五、诊断和鉴别诊断19.1.疑似病例:以下两项同时满足:(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4天内在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报告或流行地区旅行或居住;或者接触过疑似、临床诊断或确诊的寨卡病毒病患者。(2)临床表现:难以用其他原因解释的发热、皮疹、关节痛或结膜炎等。20.2.临床诊断病例,以下三项同时满足:疑似病例寨卡病毒IgM抗体检测阳性排除登革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等其他常见黄病毒感染。21.3

9、.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经实验室检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1)寨卡病毒核酸检测阳性。(2)分离出寨卡病毒。(3)恢复期血清寨卡病毒中和抗体阳转或者滴度较急性期呈4倍以上升高,同时排除登革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等其他常见黄病毒感染。22.鉴别诊断(登革热)1779年首次报道该病。命名为关节热和骨折热,1869年由英国伦敦皇家内科学会命名为登革热。1943年发现登革病毒。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分型。主要通过白纹伊蚊或埃及伊蚊叮咬后传播。约有一半世界人口面临登革热的危险。全球每年可能有5000万至1亿登革热感染病例。在非洲、美洲、东地中海、东南亚和西太平洋100多个国家呈地方性流行。2013年

10、云南地区暴发流行。2014年广东地区爆发流行。23.潜伏期:58d。发热:100%,起病急,先寒战,随之体温迅速升高,24小时内可达40。一般持续57d,然后骤降至正常,热型多不规则,部分病例于第35d体温降至正常,1日后又再升高,称为双峰热或鞍型热。儿童病例起病较缓、热度也较低。全身毒血症状:头痛、腰痛,尤其骨、关节疼痛剧烈,似骨折样或碎骨样,严重者影响活动,但外观无红肿。消化道症状可有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脉搏早期加快,后期变缓。严重者疲乏无力呈衰竭状态。鉴别诊断(登革热)24.皮疹:病程36日出现,为斑丘疹或麻疹样皮疹,也有猩红热样皮疹,重者为出血性皮疹。皮疹分布于全身、四肢

11、、躯干和头面部,多有痒感,疹退后无脱屑及色素沉着。出血:2550%病例有不同程度出血,如牙龈出血、鼻衄、消化道出血、咯血、血尿等。其他:多有浅表淋巴结肿大。约1/4病例有肝脏肿大及ALT升高,个别病例可出现黄疸,束臂试验阳性。鉴别诊断(登革热)25.26.1952年在坦桑尼亚首次发现。2005年底留尼旺岛基孔肯雅热爆发流行,全岛70万居民,1/3人发病。2006年印度8个省151个县基孔肯雅热爆发,8个月间疑似病例数超过125万,有一些地区报告的患病率高达45%。:从2006年2月至2006年10月,印度报告的疑似病例数超过125万,在有些地区,报告的罹患率达45%。2010年9月广东东莞市万

12、江新村社区发生聚集性基孔肯雅热疫情,发现91例疑似病例。鉴别诊断(基孔肯雅热)27.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急性期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感染病毒的非人灵长类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流行地区主要分布于非洲、南亚和东南亚地区。潜伏期为2-12天,通常为3-7天。鉴别诊断(基孔肯雅热)28.临床表现发热,可达39,持续35天。皮疹。80患者在发病后25天,躯干、四肢的伸展侧、手掌和足底出现皮疹,为斑疹、丘疹或紫癜。关节疼痛,可伴有全身性肌痛。关节痛多为游走性,随运动加剧,晨间较重。主要累及小关节,结膜炎:结膜充血和轻度畏光。极少数患者可出现脑膜脑炎、肝功能损伤、心肌炎及皮

13、肤粘膜出血。鉴别诊断(基孔肯雅热)29.1950年埃及描述了该病的生态学特征。黄病毒科,单股正链RNA。传染源主要是鸟类,如乌鸦、家雀、知更鸟、杜鹃、海鸥等蚊子是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以库蚊为主。1957年以色列发生了暴发流行,被认为是引起老年人严重的脑膜脑炎的原因。1994年以来,相继在罗马尼亚、摩洛哥、突尼斯、意大利、俄罗斯、美国、以色列、法国、加拿大等地爆发。美国:自1999年8月发现首例病人,截至到2005年累计共有19655人感染,死亡782人。2012年,一千余宗感染病例,41人死亡。鉴别诊断(西尼罗热)30.潜伏期一般为312天。约80的人没有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1/3以上的病人

14、发热可达到38.3-40。伴有寒战、周身不适、头痛、背痛、关节痛、肌肉痛。常有颜面红晕、结膜充血和全身性淋巴结肿大等体征。半数病人皮肤有斑丘疹或白色玫瑰样皮疹,尤其儿童常见。50%病人有肝脏肿大,10有脾脏肿大。重症病人偶见心肌炎、胰腺炎和肝炎,部分病人还可出现严重的眼痛、结膜水肿、充血和肌肉酸痛等症状。自限性,约一周恢复。鉴别诊断(西尼罗热)31.黄病毒科,黄病毒属。有3种传播类型:丛林型、媒介型和城市型。城市型的主要传染源为病人及隐性感染者,特别是发病4日以内的患者。埃及伊蚊是城市型黄热唯一传播媒介。19871991年间,黄热病在尼日利亚流行,几十万人受到感染。非洲和南美流行较为严重,全球

15、44个国家为黄热病的流行区,其中非洲占33个国家。鉴别诊断(黄热病)32.潜伏期为36日。感染后出现临床疾病的约占5-20%,仅少数病人病情严重终至死亡。急性起病,发热39-40,寒战,剧烈头痛、背痛、广泛性肌肉痛,结膜和面部充血,鼻出血和恶心呕吐,相对缓脉,上腹不适,压痛明显。小便色深,可有蛋白尿。症状持续3-5天。约15-25%患者症状缓解 12-24h后,体温再次升高,全身症状重新出现,频繁呕吐,上腹痛,出现黄疸并逐渐加深,出血倾向,瘀点,瘀斑,鼻衄,粘膜,牙龈广泛性出血,甚至可以出现大出血,肾损害。持续3-8天内后渐入恢复期。鉴别诊断(黄热病)33.(一)一般治疗。寨卡病毒病通常症状较

16、轻,不需要做出特别处理,以对症治疗为主,加强营养支持。在排除登革热之前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治疗。(二)对症治疗。1.高热不退患者可服用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成人用法为250-500mg/次、每日3-4次,儿童用法为10-15mg/kg/次,可间隔4-6小时1次,24小时内不超过4次。儿童应避免使用阿司匹林以防并发Reye综合征。2.伴有关节痛患者可使用布洛芬,成人用法为200-400mg/次,4-6小时1次,儿童5-10mg/kg/次,每日3次。3.伴有结膜炎时可使用重组人干扰素滴眼液,1-2滴/次滴眼,每日4次。六、治疗34.(三)中医药治疗。(四)其他。对感染寨卡病毒的孕妇,建议定期产检,每3-4周监测胎儿生长发育情况。六、治疗35.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医学/心理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