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集聚与产业集聚耦合协调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62182 上传时间:2024-03-06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1.6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集聚与产业集聚耦合协调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集聚与产业集聚耦合协调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集聚与产业集聚耦合协调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30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集聚与产业集聚耦合协调研究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集聚与产业集聚耦合协调研究*张颖莉 摘 要 本文依据 20002020 年相关统计数据,基于人才集聚与产业集聚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模型对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才集聚和产业集聚现状、耦合协调现状及其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才集聚和产业集聚作为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两个子系统,二者发展轨迹基本吻合,但是各城市差异较大;从时间维度看,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人才集聚和产业集聚形成了“高耦合低协调”的状态,人才集聚和产业集聚还没有达到稳定、优质的耦合协调状态;从空间维度看,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集聚和产业集聚的耦合协调度

2、空间分布不均衡,形成了以香港、广州、深圳三个核心城市中高水平耦合协调,其他城市低水平耦合协调的“三个核心组团-大范围低值连片分布”的状态。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集聚空间分布 中图分类号 C9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461(2023)08-030-14一、引言人才是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动力和源泉。人才集聚是人才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趋势和过程,能够带来信息共享效应、知识溢出效应、集体学习效应、创新效应、时间效应、区域效应和规模效应等(1)。人才集聚是人才流动的一种特殊现象,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产 作者简介:张颖莉,中共深圳市光明区委党校教研部副教授。*基

3、金项目:2023 年广东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强化人才支撑广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对策研究”。(1)张波 2000-2015 年中国大陆人才的空间聚集及时空格局演变分析 J 世界地理研究,2019,028(004):124-133.(2)杨岩,姚长青,张均胜,等 长江中游城市群科研人才空间集聚分析 J 地理空间信息,2018,016(009):5-9.31新经济 2023 年第 8 期业集聚是指同一类型或不同类型的相关产业依据专业分工和协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相互之间的溢出效应,形成一组在地理上集中的产业群现象。产业集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本模式,它以产业链和

4、创新链系统发展为途径,助力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带动区域经济转型,形成创新经济集聚发展新格局(1)。人才集聚只有与产业集聚、人才环境协调发展才能使集聚产生稳定性和持续性效应(2);同时人才集聚与产业集聚互为推力形成动态循环,既可能产生更大的集聚效应,也可能加剧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实行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加快建设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既要建成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又要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这都离不开人才集聚和产业集聚的

5、协调发展。因此,通过对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集聚与产业集聚的耦合协调情况进行测度,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二者空间集聚和演化趋势,可以为粤港澳大湾区人才与产业更好发挥耦合协调效应、建设国家科技创新高地提供重要启示。从理论发展看,与国外研究相比,我国关于人才集聚和产业集聚的研究起步较晚。关于产业集聚比较系统的研究开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这与我国产业发展进程密切相关,我国学者对产业集聚的研究是伴随着长三角、珠三角、闽南三角和环渤海等区域集聚现象的出现而产生的。比较有代表性的学者有仇保兴(4)、王缉慈和童昕(5)、梁琦(6)和陈继祥等(7)。随着产业集聚研究的增多,从人才集聚视角分析二者之间关系的研究

6、散见于不同学者的论述之中。周振华和黄复兴(8)认为人才集聚现象与经济集聚同步发展,他们运用流量经济理论对区域经济要素现象进行分析发现,如果该区域的经济聚集速度始终高于周边经济区域,将对周边区域形成人才聚集势差,进而产生指向该区域的、持续的人才流动现象。李忠民和吕小康(9)认为产业集聚一般要略超前于人才聚集,从许多新兴开发区的发展情况来看,通常是资金要素率先进入,在其带动下,物质资本、人才资源等其他要素才持续向该经济区域聚集。黄湘闽(10)认为产业集聚与人才聚集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互(1)李敏,郭群群,雷育胜 科技人才集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的空间交互效应研究 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03

7、6(022):67-73.(2)张波 2000-2015 年中国大陆人才的空间聚集及时空格局演变分析 J 世界地理研究,2019,028(004):124-133.(3)李敏,郭群群,雷育胜 科技人才集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的空间交互效应研究 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036(022):67-73.(4)仇保兴 小企业集群研究 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5)王缉慈,童昕 简论我国地方企业集群的研究意义 J.经济地理,2001(05):40-43.(6)梁琦.产业集聚的均衡性和稳定性 J.世界经济,2004(06):11-17.(7)陈继祥,徐超,史占中 产业集群与复杂性 M.上海财经

8、大学出版社,2005.(8)周振华,黄复兴 积极推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9)李忠民,吕小康 人力资本一个理论框架及其对中国一些问题的解释 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10)黄湘闽 产业聚集与人才聚集的演化规律 J.中国人才,2013(07):63-64.32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集聚与产业集聚耦合协调研究为补充、互相促进的。魏星(1)认为城市的经济集聚带动了人口集聚。王通讯和岳文厚(2)提出,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的企业在一定的区域内集群,能够在小范围内蓬勃发展,创造大量的就业工作机会,这势必会吸引专业人才的定向流动和集聚。从实证研究看,学者们对人才集聚和产业

9、集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从研究内容看,一些学者研究了产业集群与人才集聚之间的关系(3),以及在不同的产业生命周期中,影响产业集群人才集聚的因素(4);一些学者研究了产业集聚与人才集聚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从定性角度分析了二者相互影响的机制(5),另一方面从定量视角研究了二者相互影响及互动机制(6)。从研究对象看,有些学者以特定区域为研究对象,如不同省份、不同城市群等;有些学者以特定产业为研究对象,如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海洋产业等;有些学者以特定人才为研究对象,如高科技人才、高级科学人才、创新型人才、基础研究人才、女性社会科学研究人才等。从研究方法看,分析产业集聚对人才集聚的影

10、响因素,主要引入重力模型来进行研究(7);分析人才集聚和产业集聚指标,主要使用区位熵(8)、集聚度(9)等指标以及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和层次分析等赋权方法来计算;分析人才集聚和产业集聚协调发展指标,主要使用耦合度(10)、不均衡指数、莫兰指数(11)等指标来衡量。自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式成为国家战略以后,学者们对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发展及人才政策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融合和产业升级(12),并且探讨如何借鉴世界级湾区的经验(13)(14);二是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发展战略研究,分别以香港(15)、澳门(16)、内(1)魏星 特大城市人口调控的反思“新常态经济与新型城

11、镇化”论坛综述 J.中国人口科学,2015,000(006):119-123.(2)中国人才集聚报告 王通讯,岳文厚 中国人才科学研究院 M.党建读物出版社 2017.(3)张西奎,胡蓓 产业集群的人才集聚研究 J 商业研究,2007,000(003):5-7.(4)詹晖,吕康银.产业集群的人才集聚机制研究 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5):85-90.(5)黄湘闽.区域人才聚集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J.第一资源,2013(05):90-100.(6)裴玲玲.科技人才集聚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互动关系J.科学学研究,2018(05):813-824.(7)于江波,王晓芳 经济增长驱动要素在空

12、间与时间两维度的动态演变轨迹 J 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036(005):3-12.(8)曹威麟,姚静静,余玲玲,刘志迎.我国人才集聚与三次产业集聚关系研究 J.2015(12):172-179.(9)中国人才集聚报告 王通讯,岳文厚 中国人才科学研究院 M.党建读物出版社 2017.(10)高子平 大数据时代的国际人才柔性集聚:机理与模型 J 中国人事科学,2018,000(004):P.57-66.(11)王胜今,王智初 中国人口集聚与经济集聚的空间一致性研究 J 人口学刊,2017(6):43-50.(12)覃成林,潘丹丹 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趋同及合意性分析 J 经济与管理评论,2

13、018,34(3):15-25.(13)林贡钦,徐广林 国外著名湾区发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5):25-31.(14)鲁玫村 世界湾区产业发展的特征及经验借鉴 J 特区经济,2018(8):14-17.(15)熊德义 香港引进人才的若干问题 J 国际人才交流,2016.(16)李嘉曾 微型经济转型背景下的劳动力需求与人才培养政策以澳门为例 J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45(006):39-46.33新经济 2023 年第 8 期地(1)以及整个粤港澳大湾区(2)(3)为研究对象;三是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研究粤港澳大湾区人才与产业协

14、同发展的战略(4),或是从空间分析视角研究粤港澳大湾区人才与产业发展现状(5)。上述研究为粤港澳大湾区人才与产业的发展奠定了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很多学者也呼吁在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历史契机时,正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面临的特殊性,即粤港澳处在“一国两制”框架之下,涉及三个相互独立的关税区,解决由于产业同构性导致的人才需求同构性而带来的人才激烈竞争。因此,粤港澳大湾区要在内部融合的基础上更好发挥协同效应,打破文化、法律、空间、产业等方面的壁垒,推动人才自由合理流动。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一)指标体系本文在借鉴已有人才集聚和产业集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6)(7),

15、遵循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数据的可比性和科学性等原则,特别是基于珠三角 9 城市和香港、澳门数据的可获得性原则,构建了人才集聚与产业集聚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指标详情见表 1。其中人才集聚能力从人才集聚质量和人才集聚潜力 2 个维度 4 项指标进行测算,人才集聚质量指数主要通过拥有大学专科、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数共 2 个指标来反映现有人才质量;人才集聚潜力指数主要通过高等院校数和在校大学生数来体现,反映的是一个城市人才的培养能力和储备能力。产业集聚能力从产业集聚结构和产业集聚规模 2 个维度 6 项指标进行测算,产业集聚结构指数主要通过第一、二、三产业占 GDP 比重来体现,反映的是三

16、次产业结构情况;产业集聚规模指数主要通过第一、二、三产业就业人数来体现,产业是吸纳就业的基础,因此通过三次产业的就业人数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产业集聚的规模。(1)陈国贲,陈慧云 内地专业人才在香港的社会适应问题及其应对策略 J 当代港澳研究,2010(07):146-205.(2)刘阳 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合作与交流制度创新研究 J 中国经贸导刊(中),2018(10):26-28.(3)曾凯华 欧盟人才流动政策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启示 J 科学管理研究,2018,v 36;No.224(03):89-92.(4)刘锦,田银生 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的珠三角城市群产业人口空间交互影响机理

17、J 地理科学进展,2018,vol.37(12):69-78.(5)齐宏纲,戚伟,刘盛和 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集聚的演化格局及影响因素 J 地理研究,2020(9):2000-2014.(6)吴定玉、唐聃、张治觉.“二孩政策”对中国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度影响 J 经济地理,2020,v 40;No.272(10):34-42.(7)高卉杰,李正风,任莎莎等 科技人才聚集与区域科技创新的耦合协调度研究 J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8(12):109-118.34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集聚与产业集聚耦合协调研究表1人才集聚与产业集聚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指标单位人才集聚质量指数

18、大学专科人大学本科及以上人潜力指数高等院校数所在校大学生数人产业集聚结构指数第一产业占 GDP 的比重%第二产业占 GDP 的比重%第三产业占 GDP 的比重%规模指数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万人第二产业就业人数万人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万人(二)研究方法1.熵值法本文采用熵值法确定各个指标权重大小,采用熵值法对指标进行权重分析,主要能够有效避免主观赋权的随机性和和客观赋权的局限性(1)。熵值法根据各项指标观测值所提供的信息大小来确定指标权重,指标提供的信息量越大,则信息熵越小,指标的权重越大,该指标对综合评价的影响就越大;反之,指标提供的信息量越小,则信息熵越大,指标的权重越小,该指标对综合评价的影响就越

19、小。具体方法如下:第一步,对粤港澳大湾区 11 个城市每个考察年份的 10 个指标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其中xij表示第 i 个城市的第 j 项指标,i=1,2,m;j=1,2,n,rij为经过标准化后处理的指标。其中正向指标的标准化公式为:xij=xij-minxijmaxxij-minxij (1)负向指标的标准化公式为:rij=maxxij-xijmaxxij-minxij (2)第二步,计算标准化后的指标占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公式为:yij=rijmi=1rij (3)第三步,计算信息熵。计算公式为:(1)毛良虎,李焕焕,杨叶凡,等 基于熵值法的企业家精神评价体系构建J.统计与决策,2

20、020,v.36;No.546(06):158-162.35新经济 2023 年第 8 期 ej=-ln(m)-1mi=1 yij ln yij (4)第四步,确定各指标权重,计算出评估指标体系中第i个城市指标所占的权重。wi=1-ej(1-ej)(5)第五步,计算第i个城市的综合得分。计算公式为:Zi=nj=1wj yij (6)2.耦合度模型耦合的概念来源于物理学中的容量耦合,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或运动方式之间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的状态。借鉴物理学中的耦合系统模型,参考梁威和刘满凤(1)已有研究,得到人才集聚和产业集聚两个子系统的耦合度模型为:C=f(x)*g(x)f(x)+g(x)/

21、2 2k (7)其中,C 为耦合度;f(x)和 g(x)分别为人才集聚和产业集聚两个子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反映了两个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耦合系统包含两个子系统,因此 k 取值为 2。耦合度的值 C 0,1,当 C=1 时,耦合度最大,人才集聚与产业集聚两个系统之间达到良性共振耦合;当 C=0 时,人才集聚与产业集聚两个系统之间处于无序状态。3.耦合协调度模型耦合度反映了人才集聚与产业集聚两个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强弱,但是该指标无法判断耦合的良性程度,难以确定两个子系统内部各要素间是否和谐一致。例如由于两个子系统之间的动态性以及在多区域空间对比研究的情况下,很可能出现二者的综合评价指数都比较低

22、且得分相近,但耦合度 C 却较高的“伪耦合”情况(2)。因此,为判断不同城市人才集聚与产业集聚交互耦合的协调程度,在两个系统耦合度的基础上,引入人才集聚与产业集聚耦合协调度模型,公式如下:(8)T=f(x)g(y),+=1 (9)其中,D 为耦合协调度,D 0,1,D 值越高说明人才集聚与产业集聚的耦合协调度越高,反之,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越低;C 为耦合度;T 为人才集聚和产业集聚的综合调合指数,它反映了二者的整体协调效应或贡献;和 分别代表人才集聚和产业集聚的贡献系数,这里分别取值为 0.5。为更好地区分耦合协调度的高低,借鉴高卉杰等(3)、梁威和刘满凤(4)的耦合协调分类方法,把(1)梁

23、威,刘满凤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耦合协调发展及时空分异 J 经济地理,2017(4):117-126.(2)高卉杰,李正风,任莎莎等 科技人才聚集与区域科技创新的耦合协调度研究J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8(12):109-118.(3)高卉杰,李正风,任莎莎等 科技人才聚集与区域科技创新的耦合协调度研究J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8(12):109-118.(4)梁威,刘满凤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耦合协调发展及时空分异 J 经济地理,2017(4):117-126.36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集聚与产业集聚耦合协调研究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划分为 4 个等级(见表 2)。表2耦合度与耦合

24、协调度评价标准耦合度 C耦合水平耦合协调度 D耦合协调水平(0,0.3低度耦合(0,0.3低度协调(0.3,0.5中度耦合(0.3,0.5中度协调(0.5,0.8高度耦合(0.5,0.8高度协调(0.8,1极度耦合(0.8,1极度协调(三)数据来源根据人才集聚与产业集聚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本文选取了 2000 年、2005 年、2010 年、2015 年和 2020 年的数据来进行分析,数据主要来源于相应年份的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香港统计年刊,澳门统计年鉴以及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 1%全国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研究范围包括粤港澳大湾区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

25、肇庆等内地 9 城市以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其中,内地 9 城市的人才数据是指接受过大学专科及以上层次教育的人口,包括获得大学专科、大学本科和研究生学历的人;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人才数据是指接受过专上教育的人口,既包括获得非学位课程的人也包括获得学位课程的人;澳门特别行政区的人才数据是指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包括获得高等专科和大学学历的人。三、实证结果与分析(一)人才集聚与产业集聚综合评价指数分析基于人才集聚与产业集聚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在数据可获得基础上,对 2000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 11 个城市的人才集聚和产业集聚指标进行测算,测算结果如表 3 所示。表32000-2020年粤

26、港澳大湾区人才集聚与产业集聚综合指数得分 城市2000 年2005 年2010 年2015 年2020 年均值人才 集聚 得分产业 集聚 得分总分人才 集聚 得分产业 集聚得分总分人才 集聚 得分产业 集聚 得分总分人才 集聚 得分产业 集聚 得分总分人才 集聚 得分产业 集聚 得分总分人才 集聚 得分产业 集聚 得分总分广州 0.550.220.770.510.220.720.560.230.780.590.220.810.540.280.820.550.230.78深圳 0.140.160.300.170.190.360.170.240.410.170.240.410.160.320.48

27、0.160.230.39珠海 0.010.090.100.050.090.140.060.090.150.050.100.160.040.120.170.040.100.14佛山 0.050.100.150.060.120.170.060.100.160.060.130.190.070.130.200.060.120.18惠州 0.020.080.100.010.120.130.020.110.120.020.100.120.020.100.120.020.100.1237新经济 2023 年第 8 期城市2000 年2005 年2010 年2015 年2020 年均值人才 集聚 得分产业 集

28、聚 得分总分人才 集聚 得分产业 集聚得分总分人才 集聚 得分产业 集聚 得分总分人才 集聚 得分产业 集聚 得分总分人才 集聚 得分产业 集聚 得分总分人才 集聚 得分产业 集聚 得分总分东莞 0.030.080.110.030.100.130.050.100.150.080.160.230.060.180.240.050.120.17中山 0.020.070.090.020.100.120.020.090.110.020.100.120.010.120.130.020.100.11江门 0.030.090.110.020.100.120.020.090.100.020.080.100.01

29、0.080.100.020.090.11肇庆 0.040.090.130.020.060.080.020.060.080.020.060.080.020.050.070.020.070.09香港 0.530.340.870.320.370.690.240.350.590.240.310.540.160.350.510.300.340.64澳门 0.070.110.170.030.150.180.020.160.180.020.130.150.010.180.200.030.150.18根据表 3 和图 1 的结果,粤港澳大湾区 11 个城市的人才集聚综合指数整体差距较大,而且从 2000 年到

30、 2020 年,城市之间人才集聚差距明显的情况并没有得到缓解。从整体情况来看,近20 年第一梯队城市的人才集聚程度相对较高,广州和香港的人才集聚综合指数均值分别达到了0.55 和 0.30;第二梯队深圳的人才集聚综合指数均值为 0.16,2000 年之后深圳在全国较早实施了一系列的人才政策,政策覆盖了新引进人才、留学人员、海外人才、高端人才以及重点产业人才,但是从质量和潜力细分指标来看,深圳大专以上学历人数、高等院校及在校大学生数与广州和香港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从这两类指标来衡量深圳的人才集聚综合指数还相对较低;第三梯队包含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和澳门等 8 个城市,其

31、人才集聚综合指数均值在 0.05 左右。从单个城市来看,从 2000 年到 2020 年,各城市人才集聚综合指数均有波动,与 2000 年相比,2020 年深圳、珠海、佛山、东莞的人才集聚综合指数得分上升;香港、澳门、广州、中山、江门、肇庆人才集聚综合指数均有下降。0.000.100.200.300.400.500.600.7020002005201020152020图1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人才集聚综合评价指数(续表)38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集聚与产业集聚耦合协调研究根据表 3 和图 2 的结果显示,粤港澳大湾区 11 个城市的产业集聚水平非常不平衡,且20002020 年各城市的产业集聚水平变化不

32、大。从单个城市来看,广州、深圳、香港、澳门四个核心引擎城市产业集聚程度相对较高,2020 年分别达到 0.28、0.32、0.35 和 0.18,其中深圳的产业集聚综合指数从 2000 年的 0.16 提高到 2020 年的 0.32;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的产业集聚程度均有提升,江门和肇庆产业集聚程度有小幅下降。上述数据也说明从产业集聚的角度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0.000.050.100.150.200.250.300.350.4020002005201020152020图2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产业集聚综合评价指数根据测算结果,20002020 年,粤港澳大湾区城

33、市人才集聚综合评价平均值为 0.12,产业集聚综合评价平均值为 0.15,呈现出人才集聚滞后于产业集聚发展的态势。从图 1 和图 2 也可以看到,人才集聚综合评价值高的城市其产业集聚综合评价值也相对比较高,说明人才集聚对产业集聚具有一定支撑的作用,反之产业集聚也促进了人才的集聚。(二)人才集聚与产业集聚耦合协调分析1.耦合度的分布特征根据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集聚和产业集聚耦合度的测算结果,从表 4 可以看出,20002020年 11 个城市的人才集聚与产业集聚的耦合度较高,除了 2020 年之外每个考察期的耦合度均值都大于 0.5,处于高度耦合状态,近 20 年人才集聚和产业集聚耦合度的总体平均值

34、为 0.59,较高的耦合度说明人才集聚对产业集聚做出了贡献,产业集聚也带动了地区的人才集聚。同时也可以看到不同城市耦合度也存在着差距,其中深圳、香港的耦合度最高,处于极度耦合状态,耦合度均值分别达到 0.94 和 0.91;佛山、东莞、珠海、广州、肇庆处于高度耦合状态,耦合度均值在0.5-0.8 之间;澳门处于中度耦合状态,耦合度均值为 0.35;惠州处于低度耦合状态,耦合度均值为 0.26。从时间的维度来看,从 2000 年到 2020 年,深圳、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香港、澳门的耦合度出现负增长,其中澳门下降幅度最大,耦合度从 2000 年的 0.90 下降到 2020 年的0.0

35、7;广州、珠海、佛山耦合度正增长,其中珠海上升幅度最大,珠海人才集聚与产业集聚耦合度从 2000 年的 0.24 上升到 2020 年的 0.62,这主要是由于 2000 年珠海没有高校以及在校大学生,39新经济 2023 年第 8 期因此从人才集聚潜力来看,其人才集聚能力相当薄弱,也无法跟上产业发展的需求;2000 年之后,随着高校集聚,科研人才不断集聚,逐渐适应产业发展的要求,与产业集聚的耦合度增强。表4 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集聚与产业集聚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城市耦合度耦合协调度2000 年 2005 年 2010 年 2015 年 2020 年 均值 2000 年 2005 年 2010 年

36、2015 年 2020 年 均值广州0.660.710.680.610.810.690.510.510.520.570.580.54深圳1.000.990.950.950.800.940.390.420.440.370.440.41珠海0.240.830.910.810.620.680.110.240.260.210.230.21佛山0.750.760.860.760.840.790.240.260.260.260.290.26惠州0.410.110.210.350.210.260.150.090.110.200.110.13东莞0.680.560.810.780.530.670.190.19

37、0.250.270.250.23中山0.360.300.430.300.120.300.130.130.160.200.090.14江门0.480.370.330.380.160.340.160.150.130.200.090.15肇庆0.720.440.620.610.540.590.210.130.160.200.140.17香港0.900.990.930.970.750.910.630.580.520.500.440.53澳门0.900.340.180.230.070.350.280.180.130.240.080.18均值0.650.580.630.610.500.590.270.26

38、0.270.290.250.27为了进一步研究整个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耦合度的空间分布特征,本文选取了 2000 年和2020 年两个时间截面的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数据,同时利用 ArcGIS 工具绘制了不同等级的耦合度空间分布,详见图 3、图 4。40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集聚与产业集聚耦合协调研究 图32000年人才集聚与产业集聚耦合度空间分布(1)图42020年人才集聚与产业集聚耦合度空间分布(1)注:基于自然资源部标准地图服务网站下载的审图号为GS(2019)4342号的标准地图绘制,底图无修改。下同。41新经济 2023 年第 8 期从空间的分布特征来看,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集聚和产业集聚耦合度空

39、间分布不均衡,而且从2000 年到 2020 年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的耦合度空间分布不均衡更加明显,总体上各城市耦合度处于较高水平,但是仍然有个别城市耦合度不高。2000 年,深圳和香港是人才集聚和产业集聚的极度耦合地带,广州、东莞、佛山、肇庆的人才集聚和产业集聚高度耦合;2020 年,除深圳之外,广州、佛山成为人才集聚和产业集聚的极度耦合地带,香港、澳门、珠海、东莞和肇庆成为高度耦合带。其中香港、广州、深圳、东莞、佛山、肇庆 20 年来一直处于高度耦合状态或极度耦合状态,并呈现连片化的集中分布,也就是说处于高度耦合状态及以上状态的城市也在空间上起到了一定的扩散效应。2.耦合协调度的分布特征从时间

40、维度来看,20002020 年 11 个城市的耦合协调水平很低,耦合协调度平均值为 0.27。与较高的耦合度相比,粤港澳大湾区整体处于“高耦合低协调”的状态。20002020 年,香港和广州处于高度耦合协调状态,耦合协调度均值分别为 0.54 和 0.53,深圳处于中度耦合协调状态,耦合协调度均值为 0.41,其他城市均处于低度耦合协调状态。从 2000 年到 2020 年,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人才集聚与产业集聚耦合协调度均有上升,香港、澳门、惠州、中山、江门和肇庆耦合协调度下降。但是总的来说,各城市人才集聚和产业集聚耦合协调度较低。从空间分布来看,在粤港澳大湾区形成了“三个核心组团-

41、大范围低值连片分布”的耦合协调状态,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中只有广州、深圳、香港三个核心城市的耦合协调度相对较高,其他城市的耦合协调度还比较低,也说明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人才集聚与产业集聚还不能在高水平上相互促进(见图 5 和图 6)。图52000年人才集聚与产业集聚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布42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集聚与产业集聚耦合协调研究图62020年人才集聚与产业集聚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布四、结论与启示(一)结论鉴于人才集聚和产业集聚之间存在较强的联动效应,因此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对于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在建立人才集聚和产业集聚综合指数并进行测算的基础上,利用熵值法、耦合度模型

42、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研究了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集聚和产业集聚的耦合特征、耦合协调特征和空间分布情况,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在人才集聚与产业集聚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中,人才集聚和产业集聚作为两个子系统,二者的发展轨迹基本吻合,人才集聚水平较高的城市其产业集聚水平也相对较高,如香港、广州和深圳,反之亦然,人才集聚水平低的城市产业集聚水平也相对较低。粤港澳大湾区 11 个城市的人才集聚和产业集聚水平差异较大,并且这种差异明显的状况从 2000 年到 2020 年并未得到缓解。另外从人才集聚来看,由于从人才集聚质量和人才集聚潜力两个方面来衡量城市的人才集聚程度,虽然有些城市的人才集聚质量较好,但是由于

43、当地高校和在校大学生数量有限,导致人才集聚潜力相对较弱;从产业集聚来看,主要从产业集聚结构和产业集聚规模来衡量产业集聚程度,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各自具有产业优势,例如肇庆第一产业占比相对较高,2020 年占比为17.16%;广州、深圳和珠海的第三产业发展具有很大优势,占比均达到 50%以上;香港、澳门第三产业占比超过 90%。43新经济 2023 年第 8 期第二,从时间维度看,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人才集聚和产业集聚耦合度普遍较高,耦合协调度较低,形成了“高耦合低协调”的状态。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集聚和产业集聚耦合度均值达到 0.59,属于高度耦合状态,说明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人才集聚和产业集聚相互作用的程

44、度较强,一方面产业集聚能够带动人才集聚,另一方面人才集聚也促进了产业集聚,二者之间的互动共同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但是从耦合协调度来看,粤港澳大湾区耦合协调度均值为 0.27,这说明城市的人才集聚和产业集聚还不能实现高水平的相互促进。从 2000 年到 2020 年,有些城市人才集聚和产业集聚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还有一定的下降,人才集聚和产业集聚还没有达到稳定、优质的协调。可能的原因是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的人才结构和产业结构还不完全匹配,人才需求和产业需求相互支撑存在滞后性,城市之间存在产业发展的同质化和人才流动的不平衡现象。第三,从空间维度看,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集聚和产业集聚耦合度空间分布不均衡,

45、2020 年地图显示,在珠江口的两岸集聚了广州、深圳、佛山 3 个极度耦合城市,其他城市也围绕这 3 个城市呈现了连片化的高度耦合集中地带,这也反映了人才集聚和产业集聚的耦合在空间上起到了扩散效应,说明人才集聚和产业集聚的高度耦合不仅带动本地城市发展,也带动了周边城市发展。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集聚和产业集聚耦合协调度则形成了“三个核心组团-大范围低值连片分布”的耦合协调状态,广州、深圳、香港三个核心城市耦合协调度较好,其他城市人才与产业空间分布以低水平耦合协调状态为主。也就是说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的人才集聚和产业集聚向更高等级发展阶段的过渡仍然需要政府相关政策的引导,在不断的动态调整中实现耦合协调发展

46、阶段的升级和跨越。(二)启示一是提升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集聚能力,缩小人才集聚的城市差距。持续增强城市人才吸引力,弥补城市短板,推动高等教育发展从而增加人才储备,同时推动人才在大湾区的自由流动。既要增强香港、广州、深圳等核心城市的人才辐射能力,又要增强其他城市的人才吸引力,制定更为包容和宽松的人才政策,打破行政藩篱,推动人才引进互融互通、人才评价互认互准、人才培养共育共培,促进城市间人才要素自由流动,为人才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学习、就业、创业和生活提供更多便利。二是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特色产业发展,避免产业发展过度同质化。积极推动各城市的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产业分工明确,根据城市发展状态制定差异化的产业发展战略,同时面向每个城市的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方向,深化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产业政策衔接与高端产业协同合作。三是政府加强政策引导和强化,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集聚和产业集聚的协同高效发展。加强人才调控力度,根据城市处于不同发展程度,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方向和产业定位,创建人才与产业有效对接的畅通渠道和协调发展举措,引导人才流动跟上产业发展的需求,缓解人才集聚与产业集聚不能在高水平相互促进的发展态势。同时依托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契机,培养和吸纳科技创新产业所需人才,推动高科技产业发展。责任编辑:陈茜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