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题 24 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有理数的减法法则,会将有理数的减法运算转化成加法运算。2、 会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3、 感受“化归”的数学思想。教学重点:有理数减法法则教学难点:对有理数减法法则的理解教学方法:观察探究、合作交流。教学工具: 多媒体(整个过程)教学程序:一、情境创设:用多媒体出示问题: 如果某天的最高气温是5 0 C,最低气温是-3 0 C,那么日温差是5-(-3) 0C 1、提问:能运算吗?2、用多媒体给出温度计对照模型让学生感受日温差是8 0C3、用多媒体给出小丽、小明两人的想法,让学生思考?小丽:从上向下看。 5 + 3 = 8小明:从下
2、向上看。 因为 (- 3)+ 8 = 5所以 5 -(- 3)= 8二、探索活动:1、议一议:比较小明、小丽的算法1、用多媒体引导学生观察: 5(3)= 5 + 3 的变化 得:(减) +(加) 3 3 (3的相反数)让学生用语言叙述现象: 减去-3,等于加上+3再上升为: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3、试一试:填空 (再次验证减变加的规律)1、出示题目 (-3)-5 = ? 、 3-(-3)= ? 、 3-5 = ? 、 (-3)-(-5)= ? (用多媒体分步出示题目、数轴模型,同桌学生讨论。)提问:如何在数轴上解释上面的式子 用在沿数轴反方向的走法引导学生得运算结果2、出示题目
3、(-3)+(-5)= ? 、 3+(+3)= ?、 3+(-5)= ? 、 (-3)+(+5)= ? (用多媒体出示题目)提问: 有理数加法法则 让学生说出题目的结果 3、让学生通过观察得关系:(-3)-5= (-3)+(-5) 3-(-3)= 3+(+3)3-5= 3+(-5) (-3)-(-5)=(-3)+(+5)再次验证:“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成立4、有理数减法法则1、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下结论: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2、让学生突出它的内含,帮助学生记忆。注意:两处的变化(1)减变加。(2)数变为它的相反数。三、应用教学: 1、练一练 【书
4、中例3】(巩固法则)1、0-(-22) 2、8.5-(-1.5)3、(+4)-16 4、(-21)-(-12)(用多媒体出示、同桌学生交流。) 先提问学生,后出示结果,让学生注意解题格式。2、分组活动 (前后两张桌子4人为一小组、平时已安排好了的。)(出示题目后各小组活动、教师巡查,3分钟后小组代表回答) 填空:1、-7-5= 2、 8 20= 3、-7-(-5)= 4、0-5=填空:1、6-(-6)= 2、 6-6= 3、(-6)- 6= 4、(-6)-(-6)= 提问:一个小组回答一组题目,每组题目提问两个小组代表, 最后用多媒体出示结果让学生对照。 3、思考: (加减综合运用)计算 1、
5、7-(-4)+(-5)2、(-21)-12+33+12-67 1、 多媒体出示题目后让同桌学生交流解题方法。2、 提问:解题方法。3、 出示解题结果让学生对照。要求学生认识到:有理数的加法、减法可以统一成加法。4、分析: 【书中例4】根据天气预报图,计算下图中各城市的日温差。1、出示题目:学生小组讨论、思考。2、提问:图中你能看到有几个城市? 怎样求日温差? 各个城市的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分别是多少? 3、采用表格利用多媒体逐步出示解题结果。 5、探索:输入-1,按图所示的程序运算,并写出输出的结果。1、出示题目:学生小组交流题目的含义。2、提问: 题目的含义1、 2、3、4、 如何解题 3、通
6、过多媒体让学生看解题过程。 4、提出问题:输入改为 2 怎做?四、小结:谈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让学生小结)提问:(多媒体出示)1、怎样理解有理数减法法则2、有理数减法法则: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3、如何解决有理数加法、减法的混合运算? 有理数的加法、减法可以统一成加法。4、有理数减法与小学里学过的减法区别是什么?五、作业:l书面作业: 书P38习题2.4 7.计算、8、9、10l课外作业: 配套课课练P152.4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第三课时)l思考题:书P38习题2.4中的11附件:【多媒体课件】2.4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三)所用教材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主编:杨裕前
7、 董林伟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殷老师:你好!很抱歉,最近比较忙,所以一直没有时间进行认真思考,请谅解!仔细拜读了你与蒋老师的教学设计以及揣摩了配套的课件,受益非浅!你们是下了一定的功夫的,所制作的课件也非常精美。首先,出示了课本中所设置的情境,揭示了该情境的两种理解,从生活中的经验(或说是生活中的常识)到数学(即数学内部的知识系统)过渡非常自然;其次,又独创了小明和小丽“走步”的情境,利用学生所熟知的“正负数的表示”来对两人的不同走法进行“规定”,在此基础上得出两个算式,再一次说明“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这个结论。应该说经过这样两个情境的教学,有效地拉长了知识教学的“生长链”,让学
8、生较好地形成了自己对“减法转化成加法”这一知识点的认知结构;第三,在完成规律教学的基础之上,又匠心独具地设置了层次不同的四组“运算”让学生练习,使学生在反复递进的训练中形成了运算技能,扎实了“新课程背景”下的双基教学,这是可取的;第四,在本节课的最后还设置了情境应用性问题以及探索性问题,满足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的需要,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有两点值得商榷:一是在进行“3、试一试:填空 (再次验证减变加的规律)1、出示题目 (-3)-5 = ? 、 3-(-3)= ? 、 3-5 = ? 、 (-3)-(-5)= ? (用多媒体分步出示题目、数轴模型,同桌学生讨论。)提问:如何
9、在数轴上解释上面的式子”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是否有必要让学生通过“构造数轴模型,然后再想像是进还是退”来说明运算的结果?我觉得没有必要了,原因是学生运用所得出的规律去解题要比再“回到情境”中去“寻找答案”要简单得多。二是在进行“4、分析: 【书中例4】根据天气预报图,计算下图中各城市的日温差。1、出示题目:学生小组讨论、思考。2、提问:图中你能看到有几个城市? 怎样求日温差? 各个城市的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分别是多少?”的教学时,对于所设计的3个小问,是否可以把(2)和(3)进行对调一下?这样叙述连贯性可能更好些。三是“小明:从下向上看。 因为 (- 3)+ 8 = 5所以 5 -(- 3)= 8”这里的“从下往上看,为什么得到算式(-3)+8=5”解释得还不够,应让学生真正理解“从零下3度到零上5度,要上升8度”,这样再将语言叙述改为式子表示,学生才能清楚地认识到。 四是本节课教学后对于“减去一个负数”的减法运算学生应该是驾轻就熟的,很可能对“减去一个正数”的运算认识不足,一方面不会转化为“加上它的相反数”或转化会有困难,另一方面还有可能不问青红皂白地统统转化,比如说“5-3”,学生极有可能转化为“5+(-3)”来做,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有违本节课教学的宗旨了。这一点,设计者是否给以足够的考虑到了?以上是个人的一点粗浅看法,很不成熟,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