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2、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重点: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及风俗习惯。难点:读好长句子。一、复习引入,再现情境1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许多地方都有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品味外婆包的粽子。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端午粽的字词,这节课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以小组为单位读词语,看看哪个小组读得准确。课件出示词语:端午节、粽子、总是、糯米、中间、十分、鲜肉、带回去、知道、据说、纪念。二、诵读课文,品味内容1. 了解粽子的形美
2、味香。(1)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样的?味道怎样? (2)小组合作交流粽子的样子,味道。预设1,粽子的样子: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这句话用了很多表示颜色的叠词来描写粽子,请同学们在课文中画出来后再读一读: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你能用这样的叠词来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吗?生小组交流后,师指名回答。出示练习:( )的草地 ( )的天空 ( )的苹果 ( )的( )这样AAB式的重叠词更能体现出粽子的特点,各种颜色相间,色香味美。朗读时仿佛让人品尝到了香甜的味道。生再读句子: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
3、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预设2,粽子的味道: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粘又甜。指导学生读好“剥”和“咬”两个动词以及“又粘又甜”这个词,体会ABAC式的词对粽子美味的准确表达。学生汇报朗读第二自然段。2.了解粽子的种类(1)学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读后想一想:文中讲了几种粽子?(2)说话练习:除了 ,还有 。学生自由练习后,举手发言,师生共同点评。3了解端午节的来历:(1)同学们都知道了端午节我们要吃粽子,可大家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吃粽子吗?请同学们从第4自然段找答案吧。(2)学生自读第四自然段。(3)指名学生读最后一段,学生说说有关屈原的故事,教师总结
4、屈原的人物事迹,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4感知节日气氛:如今,端午节已经成了亲人团聚的日子,出示课文第一段:一到端午节,外婆总会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指导朗读:读出外婆对我们的期盼,生读第一段年复一年,外婆都是这样做的,生再读第一段三、总结全文,情感升华1引导学生说一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2课堂测试:粽子是用( )包的,里面( ),中间 ( ),粽子的味道( )。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 )。你知道这几种美食分别是在什么节日吃的吗? 3教师总结:每年端午节我们都会吃粽子,今天通过学习端午粽,我们不仅“品尝”了美味香甜的端午粽,还知道了端午节的由来。每当我们吃美味香甜的粽子时,不要忘记缅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板书设计: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端午节 吃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