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1变量与函数(2)本课目标1.学会求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了解实际情境中对函数自变量取值的限制2.理解函数自变量与函数值的对应关系,会求指定条件下的函数值3.会求具体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1)为了刻画事物变化规律,数学上常用 函数 表示;(2)函数的表示方法主要有 、 、 (3)在220伏特的照明电路中,经过电灯的电流强度I(安培)与电灯的电阻R(欧姆)之间的函数关系可以表示为 。2、 课前热身思考:(1)如果分式的分母中含有字母,那么这个字母的取值有什么限制? (2)如果二次根式的被开方式中含有字母,那么这个字母的取值有什么限制? (3)当x=时,代数式的值是多少
2、?3、合作探究(1) 整体感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常量、变量、函数的意义及函数的三种主要表示方法,本节课我们将着重探讨如何确定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以及已知函数自变量的一个固定值如何求函数的对应值的方法18.1.2(2)四边互动互动1:师:利用多媒体演示“试一试”中的问题(1),并演示“涂格子”课件。填写如图18.1.2所示的加法表,然后把所有填有10的格子涂黑,看看你能发现什么?如果把这些涂黑的格子横向的加数用x表示,纵向的加数用y表示,试写出y与x的函数关系式5图生:动手操作,同桌交流操作结果。明确:师生共同归纳可知:如果把方格纸中的方格边长不断缩小,将发现这些涂黑的方格逐渐变成点,这些点位于同
3、一条直线上,y与x的函数关系可以表示为y=10x。互动2:师:利用多媒体演示“试一试”中的问题(2)试写出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度数Y与底角度数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生:经过独立尝试后,交流各自的结果明确:师生共同归纳得: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以及等腰三角形的特征“等腰三角形同底上的两个底角相等”可知:y=1802x.互动3:师:利用多媒体演示“试一试”中的问题(3)如图18.1.3,等腰直角ABC的直角边长与正方形MNPQ的边长均为10 cm,AC与MN在同一直线上,开始时A点与M点重合,让ABC向右运动,最后A点与N点重合试写出重叠部分面积ycm2与MA长度x cm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师:重叠部分的AMD是
4、什么三角形?边AM与DM之间存在怎样的大小关系?生:分组讨论,小组推选代表回答,不断补充完善。明确:师生共同归纳: y=互动4:师:利用幻灯片演示提出的问题。在上述“试一试“中出现的各个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有限制吗?如果有,请分别写出它们的取值范围。明确:从“试一试“问题1中可以看出”横向与纵向的加数都是正整数,因此解得0x10(x为整数);在问题2中,由于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大于0并且小于直角,因此有;在问题3中,0x10.归纳可知:在反映实际问题的函数中,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必须满足“使实际有意义”。互动5:例1、求下列函数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1) y3x1;(2) y2x27;(3)
5、y= ; (4) y生:讨论交流后,举手上讲台板演,然后学生互评。明确:在问题(1)和(2)中,由于函数是关于自变量的函数,所以x为一切实数,在问题(3)中,由于函数是关于自变量的分式,必须使分母不为零,所以x2;,在问题(4)中,由于函数是关于自变量的二次根式,必须使被开方式非负,所以x2.归纳上述结论可知:(相对已学知识而言) ,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必须满足以下条:(1) 使分母不为零(2) 使二次根式中被开方式非负(3)使实际有意义。互动6:师:利用多媒体演示例2在上述“试一试”的问题(3)中,当MA=1厘米时,重叠部分的面积是多少?生:独立尝试后与学们交流。师:请同学们求出(1)当x=
6、6时,例1中各题对应的y值。(2)当y=9时,例1各题中对应的x的值。生:推选四名同学板演,互评答题结果。明确:在给定的函数中,取自变量的一个固定值,可以计算出与之对应的函数一个值(简称函数值),其计算的方法与求代数式的值的方法相同,取一个函数值,通过构建方程,可以求出对应的自变量的值。4、达标反馈:第28页练习第1、2、3题。5、学习小结内容小结函数自变量取值范围的限制条件与函数值的求法。方法归纳: 求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常常首先依据函数关系式的结构特点或依据实际构建等式或不等式组,通过解不等式(组)达到解决间题的目的 在给定一个函数解析式的条件下,已知自变量的一个固定值,可以利用求代数节值的方法求出函数的对应值;已知函数的一个固定值,可以首先构建方程,通过解方程求出自变量的对应值。 6、巩固练习第25页第1、2、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