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章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知道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实验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3、描述光合作用的概念 4、尝试设计实验方案,掌握操作技能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索知识的发生过程,认识绿叶在光下制造 的有机物是淀粉,从中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采用小组实验,合作探索,突出过程探索式教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索、明确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物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1、探索绿叶在光下能否制造淀粉2、为确保实验顺利进行,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教学难
2、点:光合作用还制造其他有机物吗?课前准备:教师:1、自制CAI课件2 、盆栽天竺葵(将它先放黑暗处一昼夜,然后将叶的一部分上下两面用黑纸遮住,再放在光下几小时) 4、材料用具:大烧杯、小烧杯(小锥形瓶)、 三角架 、石棉网 、镊子、清水 、火柴、淀粉糊、碘液、酒精、清水、黑纸片(或其它能遮光的材料)、曲别针等。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多媒体展示图片,有句话说:“万物生长靠太阳”,你对这句话有多少的了解,请你说出来,与大家交流。绿色植物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它就是一个“天然工厂”,它制造的有机物养活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那么它是怎样制造有机物的呢?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任务一:掌握绿
3、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1、学生先阅读实验步骤,分组完成实验,进行实验之前,学生明确本实验的前期要准备的工作:暗处理、部分遮光照射。利用一系列思考题,启发学生:实验前,为什么要将天竺葵进行暗处理?对一片叶子部分遮光的目的是什么?这样的实验设计有什么好处?取下遮光的黑纸时,叶片上遮光部位和未遮光部位有什么明显的差别吗?将叶片放到酒精中加热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用酒精而不是水煮叶片呢?为什么要将盛酒精的小烧杯隔水加热?当绿叶在酒精中变成黄白色时,此时能看出遮光部位和未遮光部位的区别吗?往叶片上滴加碘液的目的是什么?经过碘液处理后,叶片发生了什么变化?如何解释这一现象?以上问题穿插在整个实验进行的过
4、程中,如:隔水加热、酒精脱色这一步骤需要等待一段时间,可在等待实验进行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问题,在叶片脱色之后按步骤进行问题的讨论。实验过程中,要提醒学生注意酒精灯的使用安全。1、学生讨论后回答。2、思考“加碘后,叶片部分变蓝,这说明叶片中含有什么?”“而遮光部分叶片没变蓝,这说明叶片中的淀粉是从何而来?”由此推出:叶片中的淀粉是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来的。3、“造成叶片一部分有淀粉,一部分没有淀粉的实验因素是什么?这与我们的实验假设相符吗?对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教师强度指出: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等糖类,一部分糖类在植物体内还会转变
5、成蛋白质、脂类等其他有机物。学习任务二: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形成条件1、 自学教材118页,找到光合作用的概念、场所及产物和条件2、 展示自学成果,小组代表复述上述问题3、 拓展反思:正常的韭菜是绿色的,可是“韭黄”却是黄色的,为什么?4、绿色植物制造这么多有机物有什么用呢?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请同学们阅读书118页文字,并分组讨论:有机物是怎样构成细胞和植物体的? 三、有机物用来构建植物体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1从细胞水平看 细胞壁的主要成分纤维素 细胞膜的主要成分蛋白质和脂类 细胞核的主要成分DNA 这几种物质都是有机物。 2从器官水平看:通过前面有关章节的学习,我们知道植物的
6、种子中含有有机物。另外,我们吃萝卜吃的是“根”;吃甘蔗吃的是“茎”;吃白菜吃的是“叶”;吃苹果吃的是“果实”。这说明:植物的根、茎、叶、果实中也含有大量的有机物。 四、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不仅仅人类,所有其他生物的食物都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绿色植物每年能够合成大约5000亿吨有机物,是整个生物圈中的生产者,为其他生物的生活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练习:课本120页习题作业:板书设计第四章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一、实验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二、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三、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意义教学反思:第五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碳氧平衡第一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
7、放氧气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2.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能力目标运用实验法独立设计并完成本章的探究活动。情感目标培养不断探究新知识的精神及同学间的合作精神,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1.进一步探究光合作用的实质。2.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教学难点设计检验二氧化碳是否真的是光合作用的原料的实验。教学方法观察、讨论、实验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地球上凡是生物都要呼吸,而凡呼吸,必消耗氧,产生二氧化碳。尤其是现在随着工业的发展和能源的开发利用,大量的燃料的燃烧也会消耗大量的氧,排出大量的
8、二氧化碳。可我们为什么还没有感觉到缺氧呢?氧从何来?二氧化碳哪去了?大自然是怎样调节氧和二氧化碳的平衡的?要想破解这个谜,还需要我们进一步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讲授新课一、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教师按演示实验操作,学生观察口答:(1)实验装置里的金鱼藻在阳光下是否放出了气泡?(2)将快要熄灭的卫生香伸进管口,看到有何现象发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尝试应用: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对自然界有什么好处? 二、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 阅读教材P122,普利斯特利的著名实验。学生分组讨论:画面(1)中蜡烛为什么会熄灭?小白鼠为什么会死去?画面(2)中蜡烛为什么不熄灭?其燃烧时所需的
9、氧气从哪里来?植物为什么也能很好地生长? 画面(3)中为什么二者放在一起时,却都能正常地活着,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普利斯特利的实验是否总能成功?此实验成功的条件是什么?师生共同归纳,通过分析普利斯特利的实验能得出什么结论?探究实验: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吗?学生先讨论实验材料,实验步骤,然后参考P129,小组试做并进行交流对比。三、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自主学习教材P130,回答下列问题: 1、总结光合作用的概念。 2、试写出光合作用公式: 3、光合作用的实质是 4、分组讨论:在光照下,种植过密、适中、过稀的植物的结果怎样,并分析原因。5、尝试应用:如何科学种田才能获得高产?(学生写一份调查报告)课堂小结教师组织学生自行小结,可让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分别用自己的语言概述本节课主要内容,教师加以点评、补充与强调,来及时了解教学效果。巩固练习课本126页习题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