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四章第一节实战演练轻松闯关
一、选择题
自然灾害给我国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为了保障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防灾减灾建设。据此完成1~2题。
1.减灾防灾的核心是( )
①减少灾害发生的次数 ②战胜自然灾害 ③杜绝自然灾害 ④减轻灾害发生的损失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下列有关我国减灾防灾的说法, 不正确的是( )
A.“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
B.面临重大灾害,要各自为战,无需统一行动
C.严密组织各种力量,全民参与抗灾
D.中央统一决策,部门地方要分工协作
解析:第1题,减灾防灾的核心在于“减”,就是在观念上强调减少灾害、减轻灾情,而不是“战胜自然”、“杜绝灾害”。第2题,我国在实践中总结出的减灾防灾模式是:对付灾害应当采取“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面临重大灾害,应当采取中央统一决策,部门地方分工协作的方式,严密组织各种力量,全民参与抗御灾害。以防为主就是防患于未然;全民参与就是避免各自为战,集中抗灾力量,克服重大灾情。
答案:1.C 2.B
3.关于中国在非工程性防御方面所做的工作,正确的是( )
A.1990年成立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
B.1997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减灾规划(1998~2010年)》
C.制定了《洪水灾害防御法》等来规范全社会的减灾行动
D.通过多种形式,分别对不同人群进行防灾减灾的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
解析:选D。1989年成立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1997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读“我国某地区示意图”,回答4~5题。
4.为改善图示区域范围内的生态环境,目前正在进行的国土整治工程有( )
①“三北”防护林工程 ②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 ③退耕还牧工程 ④退田还湖工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5.洞庭湖“4350工程”的涵义是( )
A.将洞庭湖的湖泊容积扩大到4350立方米
B.将洞庭湖湖泊面积扩大4350平方千米
C.退田还湖面积4350平方千米
D.将洞庭湖的湖泊面积恢复到4350平方千米
解析:从图中提供的信息可知:该区域属于长江中下游地区,该地地势低平,洪涝灾害严重。国土整治的重点工程一方面是建设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保持水土;另一方面是退耕还湖工程,提高湖泊对洪水的调蓄功能。为了确保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汛安全,我国政府下决心把洞庭湖水面恢复到解放初期时的4350平方千米。
答案:4.C 5.D
鄂尔多斯在线2011年6月16日讯 为推动杭锦旗植树造林工作的深入开展,使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再创佳绩,杭锦旗林业局针对今年全旗降水量少、天气干旱、土壤墒情差的实际,采取一系列措施对春季植树造林强力推进,圆满完成了今年防护林工程造林任务。结合所学知识回答6~7题。
6.关于“三北”防护林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三北”防护林的主要作用是涵养水源,保护农田
B.“三北”防护林最终能将我国“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0%左右
C.“三北”防护林的建设范围包括东北、华北、西北的13个省、市、区,总面积可达全国的40%以上
D.“三北”防护林只有生态效益,没有经济效益
7.我国“三北”防护林工程主要减轻( )
①霜冻 ②干旱 ③土地荒漠化 ④泥石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第6题,A项“三北”地区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为土地荒漠化,因此“三北”防护林的主要作用为防风固沙、保护农田。B项“三北”地区主要的气候特征为干旱,因此大规模植树造林是不易存活的,即森林覆盖率不可能提高到50%左右。应实行乔、灌、草相结合,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5%。D项“三北”防护林具有生态效益,同时也能促进该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第7题,“三北”地区历史上曾有茂密的森林、肥美的草原,由于人类不合理活动,大面积的森林与草原变为裸地,进而导致日益严重的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和干旱灾害。为减轻其影响,1978年国务院批准在三北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工程。
答案:6.C 7.B
读下图,完成8~9题。
8.中国近年来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是( )
①乱砍滥伐,毁林开荒 ②靠天养畜,过度放牧 ③大水漫灌,土壤盐渍化 ④过度开采地下水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①②③
9.图中①②③④四个防护林体系,主要发挥水土保持环境效益的是( )
A.②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解析:第8题,近年来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各类经济活动对植被的破坏。第9题,②为长江中上游防护林,④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林,它们主要的环境效益是水土保持。
答案:8.A 9.D
读下图,完成10~11题。
10.下列对图中相关图例或注记的作用或功能解释不正确的是( )
A.虚线——淮河河堤
B.湖泊防洪功能——滞蓄洪水
C.主坝——调蓄洪水
D.新河——改善航运条件
11.历史上淮河流域多洪涝灾害的原因是( )
①淮河中下游地区地势低洼、水流不畅 ②流域内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③干流上无洪水控制性枢纽工程,洪水难以排出 ④淮河由京杭运河注入长江,无入海通道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图中黑粗线为淮河,虚线为湖泊的边界,而不是淮河河堤;淮河水系呈扇形特征,夏季淮河流域降水集中,来水量大,而中下游地势低平,水流不畅。入海河道少,故多发洪涝灾害;历史上淮河干流上无洪水控制性枢纽工程,更增加了洪涝的程度和灾害度。
答案:10.A 11.B
历史民谣“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就有九年荒。”现代民谣:“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实行联产责任制,家家户户屯满粮。”读下图,回答12~13题。
12.从自然角度看,“十年就有九年荒”中的“荒”产生的原因及其出现时间是( )
A.洪涝——6、7月 B.洪涝——7、8月
C.干旱——4、5月 D.台风——7、8月
13.现今凤阳“家家户户屯满粮”得益于( )
A.气候变暖 B.红壤的改良
C.大量施用化肥 D.大力兴修水利
解析:“荒”是指遇到了灾害,凤阳处于淮河流域,一般在6、7月份进入雨季,所以易出现洪涝灾害;对于洪涝灾害防御的有效措施是兴修水利。因此农业好的收益得益于水利工程的建设。
答案:12.A 13.D
二、综合题
14.下图为我国黄河下游和荆江河段及部分水利工程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长江荆江段和黄河下游段河床共同特征是________,成因都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长江荆江段和黄河下游都是防汛重点地段,荆江河段汛期在________季,成灾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黄河沿线经常发生凌汛,请在图中标出容易发生凌汛的河段,并说明凌汛形成的条件。
(4)三峡水利工程的建设对于缓解荆江河段洪涝有什么作用?除此之外,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防治荆江水患?(至少写两项措施)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长江上防洪工程的作用。解题关键是掌握水利工程对洪水的调节功能。黄河下游和荆江段由于植被破坏、泥沙淤积严重,使河床不断抬高形成地上河景观;荆江段在夏秋季节由于降水量大、上游来水多,同时该河段弯曲严重、河床淤积、排水不畅而多洪涝灾害。黄河的凌汛多发生在由低纬向高纬的河段,由于高纬度入冬早河水先结冰而阻挡了上游来水出现凌汛;冬季都结冰后,春季由于低纬度河冰先融化,又由于高纬度冰的阻挡而再次出现凌汛现象。故凌汛应该发生在冬季,气温低于0°C,由低纬流向高纬的河段。三峡工程建成后对长江有巨大的调节作用,能有效减少荆江段洪涝灾害的发生。
答案:(1)均为“地上河” (地形)从第二级阶梯进入第三级阶梯,水流速度迅速降低,泥沙沉积严重,河床抬高;(植被)上中游地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2)夏(或夏秋) 其上游流域面积大、降水多、来水多;河道曲折,河床淤积,排水不畅
(3)如下图:
条件:河流有结冰期;河流从低纬流向高纬。
(4)三峡水利工程可以通过蓄水以调节荆江河道的洪水流量。其他措施:植树造林、加固堤坝、退耕还林还湖、河道清淤、建分洪区、人工裁弯取直等。
15.读“我国防护林分布图”,回答问题。
(1)A地区为________防护林,其目的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B地区为________防护林,其目的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C、D、E三地防护林,功能与A地防护林相同的是______________地区。
(4)在长江中、下游低山丘陵区植树造林,将对长江径流量和长江水质起何作用?
解析:这是我国防护林分布图,答题的思想是首先弄清各地的自然地理特征(特别是气候对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然后分析森林在当地的作用,我们知道:三北地区是我国的干旱半干旱地区,这里植被稀少,地表裸露,风沙之类灾害严重,故森林在这里主要是起防风沙、保护农田的作用。南方地区气候湿润,降水较多,森林在这些地区的作用主要是水土保持。沿海地区风浪大,对海岸有严重的侵蚀作用,森林的作用主要是防止海浪的侵蚀。
答案:(1)长江中上游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2)“三北”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3)E (C为沿海防护林,是防风防浪林,D为华北平原林网是护田林,E是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林)
(4)①对径流量的作用:使径流量的变化趋缓;②对水质的影响:由于森林具有保持水土的功能,使入河泥沙量减少,故长江中下游含沙量将减少。
5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