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孩子出生以后.doc

上传人:pc****0 文档编号:7607195 上传时间:2025-01-10 格式:DOC 页数:109 大小:27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孩子出生以后.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9页
孩子出生以后.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孩子出生以后   作者简介:   ——弗朗索瓦兹·多尔多小传   弗朗索瓦兹·多尔多1908年11月6日生于巴黎的一个有产者家庭,自小就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无比憎恶,对在战争中失去丈夫和父亲的妇女和孩子的痛苦寄予无限同情。文化修养极高的父亲每天都要接待不少来客,因此家中常常是高朋满座,小弗朗索瓦兹由此结识了不少名流,特别是文学界知名人士。   在巴黎医学院医学专业毕业后,她于1939年7月通过了论文答辩,论文题目为《心理分析与儿科学》,但是她的这一论著直到1971年才得以发表,因为她的研究给心理分析临床医学带来了全新的观点。   以后,尽管在心理分析学界长期受到责难,但她还是义无反顾地投身于儿童事业。作为儿童心理分析学家,她自1940年至1978年,1962年至1978年分别在特鲁索医院和艾蒂安·马赛尔医疗中心担任门诊医生。与医生鲍里斯·多尔多结婚后,生有两子一女。   在对人体下意识形象概念,即精神病中所触及到的下意识形象进行研究中,她越来越确信“人从胎儿期起就是一个会交流的生命”。她极为重视图画,认为那不仅是了解精神障碍的手段,而且也是人们最喜爱的交流方法,因而也是心理疗法的工具,1971年出版的《多本尼加病例》一书证实了这一点。   然而,诱发儿童神经症、学习困扰和自杀企图的因素中,儿童的教育问题应居首位,必须引起家长和学校教师的高度重视。她认为即使教师或家长不清楚孩子今后在成长过程中会发生什么,他们都不应尸位素餐,对孩子心理漠不关心。   她认为凡是与一个人切身攸关的事都应该让他知道,她曾说过“一个人是在与别人的交往中成长起来的”。她揭示了影响儿童事业的三种障碍:某些科学研究往往对现实表象进行掩盖;孩子的愿望因家长的“投射”、广告的影响和教育制度的缺陷而受到妨碍;社会首先关心的是投入到孩子身上的代价能否适时得到回报。   她在法国国际广播电台主持的一系列节目中,向听众讲述了什么是“心理学”。在主持节目中,她倾听别人提问时专心致志,回答问题时暖人心坎,并说出了这样一句至理名言:“一个孩子从他呱呱坠地起就是能使用语言工具的小家伙,他的一切难点,只要他能理解个中缘由,都可以朝着最有利其成长发育的方向得到解决。”   弗朗索瓦兹·多尔多继承和发展了弗洛伊德学说,并且是法国著名心理分析学家雅克·拉冈(Jacques Lacan又译拉康)的同窗学友。她于1988年8月因患肺纤维肿瘤而去世,临终前神志清楚,精神愉快,心情安详,家人均随侍在其床前。 目 录   00.弗朗索瓦兹·多尔多小传   01.总是有原因的   02.人很小时就什么都知道   03.你看,我们在等你   04.父亲不在时   05.谁是正确的   06.关于清洁   07.谁抛弃了谁   08.每人睡眠不尽相同   09.非常爱,有欲望地爱   10.为了使人听见要喊叫   11.离婚,焦虑   12.间接问题   13.母亲疲劳吗   14.大孩子是脑袋,小孩子是腿   15.什么是真事   16.因为我们生,所以我们死亡   17.是婴儿创造了母亲   18.再在家里呆一会儿   19.不存在“必须会讲话”   20.他会成为艺术家   21.无声的问题   22.发生的就发生了   23.懂另一种语言,接纳新父母   24.孩子需要生活   25.触摸孩子身体   26.婴儿应该抱着   27.妒忌的双胞胎   28.表面说不,实际相反   29.在谁面前裸体   30.就当她死了   31.“别人”是谁呀?   32.恋母情结   33.反复出现的问题   34.好斗的孩子还是被欺负的孩子? 01总是有原因的 (孩子出生时)   问:弗朗索瓦兹·多尔多,您是精神分析学家,但现在不是要在这里提供个人咨询。这是您的意思吗?   答:完全是。正如你所说,尽管我是精神分析学家,但我仍然希望自己通情达理,希望自己能帮助有困难的家长。他们的孩子在遇到困难后会出现更严重的不正常情况,由于出现这些不正常情况,他们要去看医生,去看心理医生。有很多类似情况,家长起初未引起重视,医生也未引起重视。家长只是知道自己有困扰:他们的孩子变了。家长们想知道应该怎样做。如果他们思考一下的话,可以自己找到答案。我所希望做的,正是帮助他们思考。   问:最好是防患于未然。另外,也不仅有悲剧,一个孩子的到来也是幸福与快乐的源泉。但是,要理解这些孩子!实际情况并非总是如此。   答:父母一般都怀着喜悦的心情迎接他们。怀孕了,是个男孩,或是个女孩。可能更喜欢生一个女孩,却生了个男孩;或是本想要个男孩,却偏偏是个女孩……而且,家庭里还不仅只有父母,还有祖父母、外祖父母,还有以前生的孩子。一个新生命的诞生这样一件大事对许多先出生的孩子来说无异于一出小小的悲剧。我甚至要说,如果孩子十八个月至四岁之间没有嫉妒心的话,这是一个很坏的信号:先出生的孩子必定表现出嫉妒心,因为他一次次看到所有的人都在欣赏一个比他年幼的人,这对他是一个难题:“难道要‘生个小孩’才能被人欣赏吗?”在此之前,孩子一直以为只有长大成人,长成一个大小伙子或一个大姑娘,他才会被欣赏。   我认为应在孩子诞生时帮助他的父母,因为这之后的日子,一切都变得更加复杂。   问:您刚才讲到“通情达理”。   答:要知道孩子有不寻常反应时,肯定有其原因。人们说孩子任性,孩子之所以任性,是因为人们把它叫做任性。事实上,当一个孩子突然产生有碍大家的不寻常反应时,我们的任务是理解发生了什么事。一个孩子在街上不愿意向前走了,可能他不满意脚上穿的鞋,可能他不愿意从那边走,可能人们走得太快了,也可能应该让他坐在婴儿车里,但是人们以为他已经够大了,可以不坐婴儿车了,心想:“他假期过得很好,走路已经相当利落了……”但是,情况根本不是这样!假期结束后,他再次来到自己熟悉的地方,希望人们还像以前一样用婴儿车推他,这种情况不会持续太久。我认为孩子任性的原因是对自己不理解:因为大人不理解孩子,他也不理解自己。这就是通情达理的问题。我见过许多这样的孩子开始变得任性,灵敏、聪明的孩子想解释自己的感受或希望,但不知应该怎样做。于是,他就发脾气,变得消极,大声叫喊……大人也开始在他周围叫喊。不应该这样做,而是应努力理解他,对自己说:“肯定有一个原因,我还不了解,但我们一起思考吧!”尤其不要马上对一切感到大惊小怪。   问:另一个涉及到有学龄儿童家庭的大事就是新学期开学。通常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离开家人,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结识过去不认识的人,这是一件大事情。   答:您是指第一次上学的孩子还是指假期结束再次开学的孩子?   问:二者都包括,先说说第一次上学的孩子吧。   答:去年夏天,我正在花园里平静地干活,听见一个小姑娘见到教父来了高兴得鼓起掌来,教父的到来对她来说就是一个节日!这位先生走下汽车,看见小姑娘,说:“啊!你长得好高啊!啊!你该上学了!”于是,小姑娘非常高兴,对他说:“是啊,是啊,我就要上学了,新学期开始后我就去。”也就是说两个月之后。“你等着瞧吧,等着瞧吧,一点儿也没意思。你得安静地呆着,不能跑。瞧,你用手指抠鼻孔,在学校里可不能这样做。还有,你知道,要保护自己不受小伙伴的欺负。他们会揪你的辫子,怎么?你要留辫子吗?不,一定要把头发剪短!”这简直是一幅可怕的画面!小姑娘在教父到来之前非常高兴,见到他时也像过节一样高兴……后来,我就再也听不到她的声音了。这个成年人本来可能想逗小姑娘玩,可孩子听了他的一番话,情绪完全沮丧了。这只是一个例子,但多少次成年人在孩子面前把入校学习描述成幸福生活的末日啊!   问:那么,以后看到有的孩子因为不想去学校而哭泣,在便道上几乎被拖着走的情形,就不应感到惊奇了。   答:也有的孩子急切盼望能够上学,因为自己会得到一个书包。而且,他们来到学校时,没想到会成群结队受到接待。这些孩子放学回家尤其是第二天妈妈来接他们时,感到焦虑不安,第三天,他们再也不想上学去了。我想其他学校用别的方法迎接孩子,幸亏如此。所以,不应同时去接一个对上学感到恐怖、厌烦的孩子。爸爸可以在某一天占用一些工作时间去接孩子或早晨送他上学。有很多孩子上学时必须先到接送员那里,他们以前没有这个习惯;为了上学必须早早起床,可他们本人以前认为上学就是和其他孩子一起去、一起玩。可实际上根本不是这样。妈妈没有提前告诉孩子要先去接送员那里,然后再由接送员到学校把他们接走,妈妈只有到了晚上才能看见孩子。我认为应该把即将发生的事情告诉孩子,既不让孩子感到害怕,又让他们知道大家和他们在一起。可以对他们说:“我会想你的。”孩子们需要这一点。也可以对他们说:“瞧,我给你带了一幅图画和一张地铁票。你在学校感到厌倦时,你口袋里还有这个。这张地铁票是爸爸给你的。这样你的自信心会多一些。”诸如此类的事情。他们需要感受到父母的存在。这个地方不同寻常,父母应该交给孩子某件物品,借此来代表父母,好让孩子有自信。   还有一件事情要说,就是孩子不能讲述学校发生的事情。孩子处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时,他只能讲述在这个地点发生的事情以及他目前的想法。“孩子存在于现实中。”可是,人们问孩子:“学校里发生了什么事情?”孩子说不出来时就受到斥责。   问:拿一个第二次或第三次开学的孩子做例子。他现在已经不感到害怕了。相反,他可能由于换新老师或新同学,或是环境、班级的变化而受到干扰。   答: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是要知道他上个学期在学校里是否开心。如果他在学校里感到无所谓,或遇到了一些麻烦,那么,第二年情况相反,会很开心,因为孩子不愿意碰到同一位老师。我看到许多孩子被带到医院,家长说:“他每天上学时都要病一场,星期天就好了。”我和孩子交谈,实际情况是孩子不愿意要这个老师,他想要原来的那位,就是去年那位。不幸的是,新来的老师曾对他们说:“好吧!课程跟不上的学生要回到小班去。”实际上,这恰恰是孩子的愿望。于是,我对孩子解释说:“你很有运气不喜欢你的老师,因为当人们喜欢老师时,就不想什么都知道了,第二年也不希望到另一个班去了。”   如果孩子不喜欢老师,要给他们提出的问题就是:“她课讲得好吗?”孩子们经常会说:“我不喜欢这位老师,但她讲课很好。”“那好吧!这是最主要的事情。一个老师的任务就是上课,其他的事情有妈妈呢!” 02人很小时就什么都知道 (当一个小弟弟出生时)   问:有的家庭已有几个三四岁的孩子,现在又生了一个小孩。是否应该很长时间以前就把母亲又怀孕的事情告诉他们?   答:要向最大的孩子解释一个婴儿要出生了,但不知是男孩还是女孩,要让孩子懂得为什么母亲在准备摇篮。妈妈们尤其不要因为她们所做的一切受到反对而惊讶。比如,如果妈妈正在准备摇篮,孩子好像很偶然地踢摇篮一脚……妈妈千万不要说他淘气。孩子面对的是一件不同寻常的事情。大人们正为一个婴儿的诞生作准备。而对一个孩子来说,做婴儿不如做大人好。   妈妈们有时说:“这个婴儿我们买下了。”这是在嘲笑一个非常清楚自己从前是一个婴儿的人,人类在潜意识中很小时就什么都知道。潜意识的“智力”和我们其他成年人的智力是一样的。所以,我们每次有机会与孩子们谈论生命的问题时,应该用简单的方式讲,实事求是地讲。   但是婴儿就要出生了,对此大孩子可能会说:“为什么?我不喜欢。”“可这个婴儿不是为你而生的。”然而,许多家庭的父母却说:“为你生一个小弟弟或小妹妹。”结果,由于孩子认识一些有弟弟、妹妹的小伙伴,所以他自然以为会见到一个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小伙伴,所以,也会暗自想:“真希望这个婴儿马上就来。”大人会给孩子看一些照片:“看看你小时候的样子,你很清楚你出生时也是一个小小的婴儿。他出生时也会是这个样子。”如果孩子进一步说:“噢,这是个男孩,我不喜欢”或“如果这是个女孩,我不愿意”,大人可以对他说:“但是,你要知道,这个婴儿不需要你喜欢他。就像你有父母一样,他也有父母。”有时,人们对他说弟、妹不需要他爱的那个孩子恰恰最爱弟、妹,原因很简单:这事非常自然,一个孩子不爱弟、妹,只是为了对妈妈说句调皮话,企图给她捣乱,就像俗话说的那样:让她“撮火”。   问:刚才您说到踢摇篮一脚的事。这事不严重,但我知道有时这事会变糟。我特别听说过一个四五岁的男孩使劲咬了婴儿一口。这样的事常见吗?   答:相当普遍。这种情况下需要妈妈特别机敏,尤其不要粗暴斥责孩子。应该采取的办法是把他带到一边,对他说:“你看,你已长大了,可你的小弟弟(或小妹妹)还很弱小,你年幼时也是他现在这个样子。现在,他(她)知道自己有个大哥哥,他会很信任你。但你要知道不能咬他。你不能吃了他。”你们要知道年幼的孩子碰见好东西时就要去品尝,去吃它。对于他们来说,同类相食并不是远在天边,特别是他们很经常地看到婴儿吸吮妈妈的乳头。对他们来说,吸吮妈妈乳头的婴儿就是一个食肉动物,他们对这个奇特的世界一无所知。母亲发觉孩子没有发生怀有恶意的反应(特别是焦虑感)时,事情很快就过去了。   问:但是当嫉妒感或是排斥感(如踢婴儿摇篮,咬人等)延续时,这就有些严重了吧?该如何办呢?   答:如果父母感到焦虑以及孩子感到极度孤单时,事情就严重了。孩子不一定真的孤单,可能是他应该得到帮助时而没有得到帮助。应该怎样帮助一个有嫉妒心而又被此折磨的孩子呢?父亲应该做得最好,母亲、姨妈、姑妈、祖母次之。如果是个男孩,应该由一个男子来帮助他。比如,星期天,父亲对他说:“来吧,咱们男子汉……”而让妈妈和婴儿在一起,并说:“她只惦记着婴儿。”父亲应该说些诸如此类的小事情:“你已长大了,你跟我来吧!”父亲给大孩子升格(不知能否这样说),以提防他的嫉妒心,比如像以前一样在床上小便,只想吃乳制品,动辄就哼哼叽叽,不想走路等。所有这些现象说明什么呢?这是一个同一性的问题:孩子想办法模仿自己崇拜的人,欣赏父母欣赏的事物。所以,如果人们显得很欣赏孩子,就无法摆脱了:应该支持大孩子发展自己,应该支持他和同龄孩子共同游戏,不要总是把他圈在摇篮边,守在妈妈和婴儿身旁。   问:现在假设一个家庭有几个比我们到目前为止描述的孩子年龄稍长的孩子,大约五至七岁。家里又添了弟妹时,他们不会有排斥感,但有时也有令人吃惊之举。   答:一个孩子从五六岁时起,愿意把婴儿占为己有,他希望比父母照管得还要好些。应当特别注意这种情况。因为孩子可能会远离自己在同伴之中长大的男孩或女孩的命运,而开始成为一个真正的“小爸爸”或“小妈妈”。这对他本人和他的弟妹都很不好,对于后者来说妈妈从今起有两副面孔,两种声音。应该尽可能让父母知道,对于自己的每一个孩子来说,他们都是一个独生子女的父母。所以就其年龄和需要来说,孩子是独一无二的。对于其他人来说,当然,让父母提供帮助吧,让他们贡献吧,让他们合作吧,但不应赋予他们义务,这就是最好的办法:他们希望照料婴儿?“好吧!今天同意你做。”但愿这事不致成为妈妈的一个托辞:“既然他做了,我就不管了。”这样对婴儿很不好。我藉此机会对你们说,我认为作为教父或教母给婴儿一个大哥哥是有危险性的。孩子不可能理解什么是宗教纽带,对他们来说,这是一个威严的纽带,我说这样做不好基于两点:首先,显然最好选择成年的教父或教母,这样无论亲生父母因何种原因不能照料孩子时,教父、教母可以真正帮助孩子。其次,我想选家庭之外的人做教父、教母会好得多。也不要选(外)祖父母,我知道这方面有些传统做法,那就没办法了。   03你看,我们在等你   (孩子降临)   问:孩子降临了,父母给自己提出一连串问题:应该对孩子讲婴儿语言吗?应该把婴儿看成是一个小大人吗?应该让孩子独处吗?孩子应被封闭在没有声音、没有音乐的环境中吗?有朋友来时应该把孩子放到一边吗?   答:您说“把孩子放到一边”?好像他是一件物品!   问:当我说到某些家长把自己的孩子看做某种物品时,离事实真相已经不远了!   答:您知道,以前一家人都在客厅里也就是家里惟一能取暖的房间里活动,婴儿摇篮也放在那里,那个时代长大的孩子比今天的孩子更合群,今天的孩子被过多地保护在家庭生活的声音之外。不应忘记胎儿在母亲子宫中就加入了母亲的生活,他也能听见父亲的声音。他在子宫里可以听到声音,子宫内声响是很好的,尤其是在怀孕后期,他什么都能听见。婴儿诞生时,他一下子听到各种巨大的声音,他很快就需要听到自己熟悉的母亲抑扬顿挫的声音以及父亲的声音,我认为婴儿在母亲怀抱里参加的第一个“讨论会”是很重要的:“你看,我们在等待你,你是个小男孩,你可能听说我们希望得到一个小女孩。可我们很高兴有你这个小男孩。”   问:这些话语对一个只有几个小时或几天生命的婴儿来说会有什么效果呢?真的非常重要吗?   答:很重要。我可以对您说有些孩子能够回忆起刚出生时别人对他们说的话。您对此感到吃惊,是不是?这就像一盘录音磁带。我说这些话不是让大人对孩子发表长篇大论,而是让人知道孩子刚出生,大人就可以和他们对话、交流,而且,孩子对此也有需要。我们就是这样把孩子作为未来的男人或未来的女人带到我们的世界,而不是当做小东西、婴儿或乳儿。这是一个人,当然应该给孩子以爱抚。但是,尤其应当把孩子当成未来的男人或未来的女人来加以尊重。   问:从头几个月开始,就应该让孩子参加家庭生活,参加白天发生的事情……   答:特别是那些与他有关的事情。比如,有许多声音时,可以对他说:“你看,这是你哥哥打翻了一样东西。”或者孩子啼哭时,不一定非得把他抱在怀里,可以对他说:“哎呀,有什么问题吗?多可怜啊!”说一些话语陪伴孩子的痛苦。由于痛苦讲了出来,这就合乎人情了(对孩子来说也是这样)。所有没讲出来的东西对孩子来说仍停留在不寻常的状态,也没有融入与母亲的关系中。   问:我认为父母有了第一个孩子后总会问自己是应让孩子哭还是把他抱起来,人们总是害怕会给他养成坏习惯,但首先要知道是否应给孩子养成“习惯”?   答:您所说的“习惯”含义是什么呢?如果对父母来说,因为孩子出生就意味着完全改变了生活方式,这是不可能的。当然,孩子需要按时喂奶,需要换尿布。妈妈也就失去了以前的自由,父亲也不能与妻子独处了。的确,父母感情中自由的概念发生了变化;但是,俯身在摇篮前和孩子交谈是多么美妙啊!我认为应当让孩子就像他在母腹中那样置身于家庭生活中。是否应让孩子哭喊?时间不要太长,完全可以摇晃孩子,让他重新感受到那种节奏。为什么晃动可以使孩子平静下来?因为这是母亲怀孕到处闲逛时身体的节奏。特别是在晃动孩子时,会对他说“瞧啊,妈妈在这里,爸爸在这里,是啊,我们都在这里”这类的话。孩子想哭时,父母的说话声使他想起了记忆中的声音,于是就平静下来了。   问:通过“习惯”这个词,我想指生活规律,如:孩子早晨要散步,大人喂他吃饭,然后让他睡觉,午觉睡一个半小时、两个小时还是两个半小时,是由父母决定的。如果人们发现一个孩子半小时后在房间里哭了起来,尽管他不想休息,是否要强迫他休息?   答:每个人都有自己特有的节奏。为什么要让孩子在“他的房间”里睡觉呢?孩子要在我们大家都在的房间里休息。孩子困倦时,他在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睡,这样情况好得多,他在听到周围声音的情况下会睡得更好。婴儿需要大量睡眠,但不必要让他单独睡眠,就像在沙漠里一样。他在母腹中时,声音并不妨碍他,而且,他也会醒来,因为,婴儿在母腹中就已经会有间断地睡眠和醒来。   问:孩子应该融入家庭,尽量在公共房间内逗留。尽管如此,鉴于休息的原因,他不需要在某些时刻独处吗?他不需要有自己的小天地吗?   答:我看到有些家庭的“孩子卧室”一直保留到孩子十四岁,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家庭里有建立孩子卧室的开支。我认为孩子需要一个摇篮及一个箱子就够了!孩子就寝后,所有玩具都收到箱子里。小孩开始爬行后,可在箱子旁放一小块地毯,保证他身体不受伤害。事实上,孩子融人了父母的生活,他也有自己的角落。   理想做法是让孩子在一个单独的地方睡觉。有些家庭只有一间卧房,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安一块席子,以使父母继续拥有自己的生活空间,也使孩子有自己的小天地。那些拥有两间卧房的家庭最好让孩子单独就寝,保证父母的宁静。由父亲动手做的简单家具要胜过闪光发亮的新家具,四五岁的孩子经常要破坏家具。要知道孩子就是要搞破坏,他必须要这样做,如果过早向孩子讲应爱护昂贵的物品,如家具、壁纸等,这样就会妨碍他活泼地成长。愉快、健康的孩子,其父母不会终日高度警戒、担心他又要搞什么名堂。   晚上,如果父母想入睡,不应成为让孩子入睡的一条原因。可把孩子送到他自己的卧室,由父亲对他说:“现在,你要让我们休息,要让妈妈得到安宁。爸爸、妈妈需要在一起。”如果对孩子友好地讲,他会很快这样做的。关于家里的朋友,孩子们也想结识他们。为什么不呢?可以给孩子穿上小睡袍,带他见朋友。要是孩子在这时入睡了,可以再把他送回房间。应该懂得尊重孩子就是让他融人父母的生活,并教给他也要懂得尊重别人。另一方面,也要让孩子感觉到他的宁静也会得到尊重,人们不会打乱他自己的生活节奏。   问:您说过母亲永远不能远离孩子,但是,不幸的是,这只是一种理想,和每天的现实有很大差距。有很多母亲出于职业原因或其他原因,只能找人带着年幼的孩子。是否的确应该尽量避免这种情况?如不能,应怎么办呢?   答:设想父母选择了送孩子上托儿所的办法,或请人来家带孩子,或把孩子送到城里一个人家。开始时,最好的办法当然是请人到家里来。如果托儿所规定比较灵活,允许妈妈有假期时可以去接孩子,那么去托儿所也不错。但是,和其他情况一样,应该对孩子说:“我送你去托儿所,然后,我会来接你。你在托儿所里可以见到许多小朋友,还有阿姨”。妈妈一定要给孩子解释,提前通知。去接孩子时,不要扑到孩子身上去拥抱他。如果妈妈马上去哄孩子,孩子会感到害怕。妈妈应该和孩子交谈,把孩子抱起来,让孩子重新嗅到母亲的味道,孩子是通过妈妈的声音和气味识别她的。孩子主要是在妈妈回到家后,才真正认出她的,而不是在路上,也不是在街上或托儿所里,这一点可能会让妈妈吃惊。她是马上就能认出自己孩子的,可孩子只能在有自己熟悉的空间和声音的环境里才能认出爸爸、妈妈、自己和自己的摇篮。当然,我指的是五六个月以内的幼儿,一段时间后,他了解了自己的节奏,对回家感到很高兴,但是,仍要注意,如果孩子不开头,大人就不要去拥抱他。妈妈宁肯给他带来一块糖也不要去拥抱孩子。   问:您曾讲过母亲对孩子的发育非常重要。那么,在理想的情况下,这种情况是否要持续一至三年呢?   答:理想情况?像您所说的那样,要一直持续到孩子可以平稳地行走。根据不同孩子的情况,孩子是在十二至十四个月之间开始学习走路,要到十八个月左右才能平稳行走。为了能让母亲得到休息,理想的做法是有年龄相仿孩子的母亲两三人为一组,让孩子某一下午跟随其中一位母亲去活动,几位母亲轮流带孩子,然后,每隔三天轮一回。过一段时间后,孩子就会适应这一节奏,这样带出来的孩子比单独长大的孩子要好得多。   问:到目前为止,我们就夫妇所盼望即将诞生的孩子讲了许多。但是,不要忘记那些做了妈妈的人。要知道,有不少祖母、外祖母给我们写信……   答:祖母、外祖母很重要。孩子很小就知道祖母、外祖母的名字是很重要的。不应该随便称哪一位上了年岁的老人为“奶奶”。要让孩子通过本人的姓氏区分谁是祖母,谁是外祖母,可以对他们说:“你知道,今天来的这位是你爸爸的母亲(或是你妈妈的母亲)。”孩子的母亲与姥姥或奶奶之间的关系,通常有些紧张,孩子很快就能意识到这一点。不应掩盖这些事情,最好能用幽默的心情对待。母亲和祖母或外祖母尤其不要因为意见相反而在孩子面前争吵。而且,祖母、外祖母也不要装出一副孩子属于自己的样子:“啊,这是我的儿子!这是我的女儿!”她们应对孩子说:“你是我的孙子(你是我的孙女)。你的爸爸是我的孩子(你的妈妈是我的女儿)。”要说些这样的话。如果较早给孩子讲述家族的概念,他很快就会产生这种意识,别人和他说话时,他很快就知道该和谁打交道。有时孩子可能会搞错,但没关系。   另外,祖母不要害怕:“呀,我不知道孩子做这事女儿(或儿媳)是否会高兴。”不!祖母们只管与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可以事后再作解释。孩子很快就会明白的。祖母可以给孩子看照片,可以给他讲爸爸的过去、妈妈的过去,这些会让孩子从三四岁起很感兴趣,这个机会可以使他知道爸爸、妈妈过去也是孩子。只有祖母能做到这一点。   问:讲到祖母这个话题,有一位母亲告诉我们说她五岁的女儿今年开始上学,情况一切顺利,另外母亲也作了极大的努力,早晨亲自送她去上学,让爸爸中午去接孩子,想以此真正增强孩子的信心。前十五天一切情况正常。可突然间,一次去过奶奶家后,小孩哭了起来,拒绝去上学。为什么会这样呢?母亲分析说:“我婆婆对我女儿说:‘奶奶不喜欢学习不好的孩子,所以你要好好学习!’”如果孩子拒绝上学的原因真是由于奶奶说了那番话,母亲不知应该怎样做才能让孩子恢复学习的兴趣……   答:很难回答这个问题。奶奶讲到了学习,可孩子去的是幼儿园,孩子完全清楚上幼儿园不学习,上幼儿园是为了一起玩耍、唱歌。这个孩子可能这样想:“她真不了解幼儿园是怎么回事。”应该告诉孩子,因为奶奶小时候还没有今天这样的幼儿班,所以奶奶不知道幼儿园是怎么回事;或者说,对她来说学习就是用手制作一些东西和跳舞、唱歌。还应该对孩子承诺,妈妈或者爸爸会给奶奶解释幼儿园是怎么回事…… 04父亲不在时   问:孩子出生时,大人一般都认为孩子首先会与母亲建立特别的亲密关系,认为孩子更能与母亲成为同一。经常发生这样的情况:父亲离开几天或几个星期回家后,孩子不接受他,或者说要赌气。   答:父亲也感到很糟糕。首先,应该明白时间对于孩子和成年人是不一样的。两天、三天,对一个孩子来说是两个星期、三个星期。两天很长,父亲离开时,应该提前告诉孩子,尤其要对他说:“我会想着你的。”母亲也应经常提起父亲,让父亲在她的话中出现。父亲回家时,假如孩子给他脸色看或表现得无动于衷,他也不应大惊小怪。父亲不能表现出一丝坏情绪,而要表现得自然:“我的女儿,你好!我的夫人,你好!”用不了多长时间,孩子就会恢复如前,在父亲身旁转来转去。   父亲也不应马上扑过去拥抱孩子。父母不知道孩子在三岁以前并不认为亲吻是件好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不知道大人到底要做什么,尤其是父亲很爱孩子,而父母以为亲吻孩子可以表达对孩子的爱,以为孩子亲吻父母时也向他们表达自己的爱。这是不对的,或者说这是强加给孩子的一个惯例,孩子要忍受,而且不表达任何意思。孩子表达自己爱的方式是把玩具拿到面前,爬到他的膝盖上,把自己的娃娃拿给他。在这种情况下,不在家的爸爸或妈妈要对他讲:“我看见你真高兴。你给我拿来的东西真漂亮。”一切问题都解决了,因为这件让孩子感兴趣的东西也让爸爸感兴趣。   问:谈到短暂离别的问题,我们接到了很多父母的来信,他们因各种原因不得不外出,如修路工人、商务代表和广播、电视记者。他们都想知道孩子经常远离父亲是不是孩子生活中的一大悲剧,有些人甚至考虑改变职业。孩子怎样看待这种离别呢?   答:一切都取决于用什么方法给孩子解释,如果父亲给孩子解释自己不在时所做的事情,如果他用生动的方式、简单的词语给孩子讲述(哪怕孩子不太明白)自己驾驶卡车,在电视界工作,或任商业代表,或其他任何一种职业,孩子会记住的。父亲不在时,母亲也要让孩子记住父亲在工作,会想念他们的,他很快就会回来的。如果孩子比较大了,可以给他们看日历:“你看,爸爸就快回来了,你该为他做些什么呢?画一幅美丽的图画吗?他会非常高兴的。”父亲不在时,别人应该讲起他,走过三四次后,有头脑的孩子(孩子从十二、十四或十八个月起就有意识了)在父亲走后非常清楚他会回来,他不在家这一段时间内,大家都会想念他。   另一件重要的事情是,不应让孩子(特别是孩子长到十八至二十二个月时变得有些易怒,与妈妈产生对抗时)认为父亲回家后就是起维持秩序的作用。母亲尤其不要说:“我要把这事告诉你爸爸。”这样做非常非常糟糕,因为这样会使孩子产生无数微小的过失感,而把它们与父亲回家联系起来。这种不自在的感觉会使父亲的归来黯然失色。与此同时,也不应以父亲不在家为借口而排斥父亲。有些大一点的孩子有时会向母亲要求不要把自己做的某些不光彩的事情告诉父亲。如果只是一些小事或性格困难,母亲可以回答:“当然不会告诉他,你知道自己错了。如果爸爸在的话,你可能就不会做这事了,我不会因为这些事情去打扰你爸爸。”如果与之相反,情况严重,母亲为此需要听取父亲的意见,母亲不应向孩子撒谎,也不应以向父亲告状来威胁孩子,好像求助于惩罚性的力量。帮助孩子尊重父亲,把他视为给自己提出好建议的助手,把他视为有责任和自己一起帮助孩子克服困难。总之,当父亲不在家时,对于所有的孩子来说(不分年龄大小),最重要的就是时时记得父亲的存在,并对自己充满信心。 05谁是正确的 (神经紧张和任性)   问:一位母亲对我们说自从她的第一个孩子出生后,她就确认必须倾听、理解和对话。但是,她写道:“生活绝非易事。生活中有劳累,神经紧张,也有的时候我在孩子面前有些失控的倾向。”下面就是她的问题:“您是否认为这种在母亲中常见的失控时刻对孩子有害?”   答:这主要和母亲的性格有关,她不会因为有孩子在场而改变自己的性格。如果孩子有时让母亲心烦,应该对他说:“你看,我今天心情不好。”孩子会理解的,他很快就能推断出会发生什么事情。发过脾气后,应该对孩子说:“你看,我刚才心情不好。”千万不要在发过脾气后就去亲吻孩子让他忘掉不愉快的时刻,而应该用温柔的声音和他说笑。不论如何,不要因为母亲本身原因产生的烦恼而责怪孩子一个人,亲吻孩子不起任何作用,孩子不会理解粗暴之后紧随而来的亲吻。交谈总是比出于愤怒或是出于温情而紧紧抓住孩子要好。   问:同一位母亲提出了另一个问题:“你是否认为一个刚刚做了错事的母亲向孩子承认自己做了错事,会在孩子眼里显得高大起来?”她对孩子可能对她作出的评价产生疑问。   答:一般来说,孩子对于母亲的言行都认为是正确的。但是如果看到自己两三岁的孩子偶尔发点小脾气,说些令人不快的话,母亲也不要吃惊,应该笑着对他说:“好吧,你也像我一样偶尔会不高兴的。”   问:您的意思就是说成年人向孩子承认自己短暂的过失不是错事?   答:绝对不是错事。不要对孩子说“我做错了”,而应说“我刚才心情不好”。母亲可以说:“原谅我。”孩子要求的只是原谅父母。   问:就此问题我有一个既幽默又深刻的例子。一位女士给我们写信:“我儿子今年十三岁了,他五六岁时做错了一件事,我为此训斥了他,他笑得前仰后合。不用说我愤怒到了极点,真想痛打他一顿。后来我安静了下来。我们坐在床上,我问他刚才为什么大笑。他对我说:‘妈妈,要是你生气时能照照镜子看看自己的模样,你第一个就会笑起来。’事实上,我觉得在这种情景下不要太装模作样。现在他已十三岁了。所以,当我想让他改正一件事情时,就对他说:‘跟我来,我们应该来到镜子前。’我的气就消了,我们二人都笑了……”   答:他们用幽默化解了紧张的气氛,这样做很好。事实上,这个孩子帮助母亲克服了愤怒的情绪。   问:另一封信和您刚刚讲述的意见有些相反。信中说:“如何对待一个妒忌自己兄弟、姊妹的孩子呢?我有三个孩子,两个女儿分别到了十二岁、九岁,男孩已有三岁。但是,九岁的女孩总是对姐姐的言行及她学到的一切感到嫉妒。我本人可以向您保证我竭尽全力做到公平。但是,二女儿总是不高兴。由于她高度敏感,哪怕一个小小的冲突也会变成连哭带叫的悲剧。她一口认定我们不够爱她,她要出走。由于她自主性很强,服从对她来说意味着很大的困难,怎么办呢?”   答:可以肯定这个小女孩处境很难。她是家中第二个孩子,又与第一个孩子性别相同。她本人的愿望就是事事与姐姐平等。小弟弟出生后是家中惟一的男孩,对父母来说就像是一个真正的新孩子。因为第二个孩子与第一个孩子性别相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只是第一个孩子的重复。我认为主要是小弟弟出生后,妒忌心使二女儿变得尤其令母亲痛苦。尽管母亲自以为尽力做到公平,可她搞错了,对孩子来说公正是不存在的,当她不能得到全部时,就认为一切都不公平。母亲这样对二女儿说可能会好得多:“真的,你有道理,我做得不公平,很不公平。你生活在这个家庭里可能很不幸。”母亲应该单独与二女儿交谈,大女儿和小弟弟都不要在场。父亲和母亲也可以一起和她谈话,对她说:“噢!如果你真的很难过,爸爸妈妈可以商量一下,看看能否送你到寄宿学校去。尽管这样做我们要花费许多钱,但如果你真能感到高兴的话,我们可以考虑……”因为世界本身不公平,所以母亲不要力图做到公平,可以给孩子举另一个例子:“你知道,有的国家总能见到阳光,有的国家则不停地下雨。你不高兴,你可能愿意到别的地方去。”尤其要给二女儿指出她和姐姐之间的差别,给孩子指出她们之间的差异时,成年人就可以帮助孩子找到自我,可以为她指出全部优点。比如,大人要买一件连衣裙、一条发带或是一件小东西,母亲应该低声和每个孩子讲,趴在孩子耳边问她想要什么颜色的,不让另一个孩子听见。母亲要鼓励每个孩子思考自己的爱好,作出选择。不然的话,二女儿就可能认为大女儿选得比自己好,或是最好的。这个孩子依赖性太强,并为此而感到十分痛苦,她只是看上去显得自主性强,而不是真的自主性强。依赖性和妒忌心同样来源于一种自身价值不如别人的虚构感情。母亲有义务给每一个孩子增强自信心,羡慕别人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别人是不能模仿的。   问:这种情形在孩子中常见吗?   答:常见,尤其在这里很常见,因为孩子感到这样会让妈妈感到难过。妈妈把妒忌心说成是一种缺点,其实不对。妒忌心是一种痛苦,需要得到母亲的同情和爱心。这是一个在年龄相近的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然经过的正常阶段。   问:这个问题严重吗?   答:我不知道这个问题严重与否,我想不严重,要说这个问题严重的话可能是因为母亲为女儿而感到痛苦,可她如果帮助女儿用话语解除痛苦的话,孩子可能已经感到被理解了。但是,我要重复的是,不应在孩子的兄弟姐妹面前谈论这个孩子。我不能肯定这是否是大女儿的妒忌心在二女儿身上的表现。   我的建议是不要试图做到公平,而应当通过和二女儿坦诚交谈来帮助她。   问:一位女士对我们说:“我有一个五岁的小女孩,有时她的反应令我困惑。我给她发出一个命令或不答应她的某个要求时,她就打我,或做出打我的样子。我在她面前应该抱什么态度呢?这种情况当然只发生在她情绪不好的时候。”这位女士还补充说她各种态度都试过了:无动于衷、讥讽、愤怒……   答:你觉得这位女士是一位祖母还是一位母亲?   问:这也正是我给自己提出的问题。   答:那我们就假设这是一位母亲。这种情况发生在只有母女二人在场时还是有别人在的情况下?   答:那我们继续读她的信吧:“我各种态度都试过了,无动于衷、愤怒……”还有什么?   问:讥讽。   答:讥讽……我认为说到底她们母女二人进入了一场游戏,谁能支配对方呢?这个小女孩一定很聪明,因为假装打人和真打完全是两码事,假装打就是说:“当心!当心!指挥的是我不是你!”她真打时,可能是心情不好。我认为孩子真打时,母亲应该对她说:“听着,我说的话你可能不爱听,但我已尽力而为了。你要是不高兴的话,就来和我理论吧!你只管呆在你的房间里,呆在你的角落里。但只要你靠近我,我就让你知道我的想法。”我认为应该和这个孩子交谈,而不应装作生气的样子,或是其他态度。也应该和孩子笑着说:“哎呀,你的手要来打我?你怎么看这事呢?”因为孩子会有手脚完全失控的反应。这点看起来很奇怪,但应对孩子说:“瞧,这只手为什么要打我呢?因为我对你说了些你不爱听的话吗?但你也有时对我说过我不爱听的话。我打过你吗?”要是孩子有绒熊的话,母亲可以对孩子说:“好哇!你给我的那下我还给你的小熊了!它会说什么呢?”应该通过游戏做到这些。我觉得实际上这个小女孩主要是想让她的祖母或母亲照管她,而且只照管她。糟糕的是,信里没有告诉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休闲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