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新课标形势下 教师怎样去理解和指导课外阅读?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它的意义深厚而广泛。课外阅读可以巩固课内所学过的读写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课外阅读能拓宽知识面,陶冶情操,培养主动意识,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课外阅读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孩子整体语文素质,为孩子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那么在基础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怎样来看待课外阅读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应该怎样以新课程的概念去理解和指导课外阅读呢?
一、寻找课外阅读的源头活水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给孩子选择合适的课外阅读物是教育极重要的任务。要完成这个任务,教育者应首先考虑孩子,以孩子的兴趣为出发点,探求课外阅读的源头。
1、课外阅读要能满足孩子心理上的需求
孩子的心理需求依据年龄存在各方面的差异,小学阶段的孩子一般好奇心强,具有好表现的心理特点,比较渴求惊险、刺激、神秘,仰慕机智.勇敢的小英雄等。了解了这些,我们就会发现孩子们往往热忠于《吹牛大王历险记》等儿童文学;也就不会惊讶为什么《哈利·波特》能享誉全球。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这种心理需求存在个体差异,有些孩子感情比较细腻,有些孩子比较喜欢冒险。对感情细腻的学生,在阅读时,老师要以真谛的情感,把学生带入情境中,欣赏在自然的美,感受生命的真谛。对爱冒险类的孩子唤起他们对英雄、伟大人物的崇敬、仰慕和爱戴之情,达到“语语悟其神”的境界,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
2、引导孩子读经典名著,纯净孩子的心灵
阅读经典名著是课外阅读的最高境界,也是一具成熟阅读必须经历的历程。阅读教学要“注重情感体验”,当孩子们沉浸在阅读经典名著的喜悦中,他们的心灵得到呵护,精神滋养如雨后春笋般得到萌发,幼小的心灵如鲜花般绽放,由经典名著激发了他们对文化的向往和热爱。同时也教会孩子们学会语文,温暖他们的心灵,打开他们美好而又人道的感受世界,激发他们心中善良、温柔的一面。
对孩子们来说,经典名著并不局限于《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古典名著,根据年龄的差异,他们更有自己的希求。比如《神笔马良》、《绿野仙踪》以及安徒生的童话等。这些都比较适合儿童的心理和认知发展水平的课外读物,孩子们更感兴趣,在阅读的同时才能净化孩子的精神世界,才能敞亮孩子的心扉,让孩子们感受生命的可爱、生活的美好,这才是孩子的经典。
二、重视孩子课外阅读的独特体验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则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与实践阅读的教与学的行为。我们怎样面对孩子们的课外阅读体验?这是一个既现实又严峻的问题,因为阅读总有体验我们必须面对;因为体验的不公平遭遇是会影响阅读动机,所以一定要谨慎对待。
1、允许存在阅读体验的差异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新课程阅读教学的常用一句名言。课外阅读受到孩子的个性、阅历、知识、经验等因素影响,因此,其阅读的见谛也就是对课外读物的解读一定是有差异;有自己独特个性。读者的个性化阅读,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哈姆雷特”中每个哈姆雷特是个性的。例如:在《卧薪尝胆》中有的孩子读到勾践负重,有的孩子读到的是大臣们的赤胆忠心……
面对阅读中体验的差异,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即认为这些差异是正常的也是合理的,是孩子在阅读之后的成果,其中包含孩子思考、真的体验、真的感悟;同时我们允许阅读存在个性差异,并要支持和鼓励在阅读中的体验差异。只有这样,课外活动才有个性,才是鲜活的,才可能成为孩子生命的一部分,成为孩子的成长动力!
2、允许存在阅读后表现的差异
孩子通过课外阅读后存在表现的变化,这些表现反映在心理和行为方面,这种变化是在对阅读内容的体验和感悟中获得的。例如,阅读了《哈利·波特》以后,有的孩子学着变魔法,有的孩子聚在一起热烈的交流书中的心得,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一切都是孩子阅读后的兴奋溢于言表,激情真实流露,冲动难于自抑的表现。小孩子们做过“过家家”游戏,这不也是他们阅读了生活这本书以后的一种表现吗?
孩子们在阅读后的表现存在两面性,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阅读应该能够导向人们的行为变得“健康向上”。不能太急于功利,把阅读教化功能看得过重。阅读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因为得到享受所以喜欢阅读,阅读的表现是推动人进取的动力,应该得到支持、允许、鼓励。毕竟表现愉悦的方式是可以千变万化。
孩子的阅读欲望是无止境的,要放手让他们积极主动地飞到浩翰的书的海洋中去遨游,去探索宇宙的奥秘,去感受祖国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去享受知识带给自己生活的乐趣,展翅飞向未来和理想。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