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研英语作文模板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考点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的论新阶段的报告中,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刘少奇在党的七大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进一步从理论上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指出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考点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践、历史和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赋予其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考点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经过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
2、: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考点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考点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1) 党的十七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2) 重要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正确选择和伟大创造。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归结起来就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
3、、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30年来的历史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考点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 含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 重要意义: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首要问题。党领导人民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民族振兴、
4、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唯一正确的道路。考点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考点8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1) 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2) 形成和发展的条件:理论基础是马列主义,时代背景是战争与革命,实践基础是我党领
5、导的革命实践。考点9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理论。提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考点10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提示:(1) 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做出了实事求是
6、的评价,为我们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指明了方向。考点1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 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2) 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考点12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1) 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2) 邓小平理论包含着丰富内容,较鲜明的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考点13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邓小平理论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我们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提示:党的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考点1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形成和发展的条件:时代背景是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实践根据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现实依据是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理论
8、基础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考点1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2) 主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考点1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提示:党的十六大把“三
9、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考点17科学发展观的形成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现实基础是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重要借鉴是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考点18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考点19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
10、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重大战略思想,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提示: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考点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毛泽东,1929年6月首次使用“思想路线”这一概念;同年12月,在古田会议决议中明确提出纠正主观主义的问题;1930年5月,在反对本本主义中初步界定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含义;1937年,在实践论矛盾论等著作中对党的思想路线作了系统的哲学论证;1938年,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借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实事求是”来提倡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态度;在延安整风期间,从思想路线的角度系统阐述了坚
11、持实事求是的重要性;1941年5月,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第一次作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经过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了确立。考点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在这一进程中,邓小平特别强调解放思想的极端重要性。(2) 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明确指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3) 2004年1月,胡锦涛强调,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和作风。考点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
12、理和发展真理。考点4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是党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考点5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始终的是实事求是。把握了这个精髓,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历史联系及其统一的科学体系,也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的最本质的东西。考点6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这是因为: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
13、主义的思想保证。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在实践上的每一个重大发展、理论上的每一个重大突破,都是解放思想的结果。考点7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要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考点1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1) 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特点,是认识近代中国革命的性质和任务、制定革命路线和方针的基础。(2) 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中国社会的特点:一是自然经济遭破坏,但封建制
14、度依然保留并占优势;二是民族资本主义有一定发展,但具有两面性;三是帝国主义成为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总根源;四是封建势力成为中国最反动最腐朽的势力,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工具和社会基础;五是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极端不平衡;六是中国人民的贫穷和不自由程度是世界上少有的。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3) 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祖国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前一任务为后一任务扫清障碍,后一任务是前一任务的必然要求和根本目的。(4) 旧民主主义革
15、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代特征:国际环境是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经济条件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政治基础是五四运动后中国工人阶级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思想文化条件是新文化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5) 五四运动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标志。考点2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926年前后,毛泽东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1928年10月到1930年5月,毛泽东陆续发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等文章,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理论。1940年前后,毛泽东发
16、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共产党人发刊词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使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达到成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等文章,总结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尤其是解放战争以来的经验,提出了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论述了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的思想,完整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土改总路线;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两个务必”以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系统论述了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指出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经验和主要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进一步得到丰富和发展。考点3新民主主
17、义革命理论的意义解决了在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的一系列理论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考点4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提出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1948年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论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1940年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系统论述了新民
18、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考点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和动力(1) 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就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但在不同历史阶段上,随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集中反对的主要敌人有所不同。(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是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而根本的动力是工人和农民。考点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无产阶级对于中国革命的领导权不是天然的,而是在与资产阶级的斗争中实现的。考点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1)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
19、,决定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十月革命之后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既不同于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也不同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2)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考点8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经济纲领和文化纲领(1) 政治纲领,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2) 经济纲领,即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这三
20、大经济纲领,是指导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进行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3) 文化纲领,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在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思想。考点9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1) 主要内容:毛泽东在“工农武装割据”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必要性:第一,这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的;第二,反革命力量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在农村的统治相对薄弱;第三,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无产阶级必须深入农村,发动农民起来革命。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可能性(中国红色政权存在
21、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一是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二是国民革命的影响;三是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四是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五是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政策正确。(2) 重要意义:它反映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导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理论;它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的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重要内容;它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做出了独创性的贡献。考点10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1939年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把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他指出“统一战线问题,武装斗争问题,党的建设问题,是我们党在
22、中国革命中的三个基本问题。正确地理解了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考点11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及其主要经验(1) 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先后经过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统一战线、土地革命时期的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等几个时期。(2) 主要经验:一是坚持党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二是坚持以工农联盟为基础,扩大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三是对资产阶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等等。考点12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武装斗争是长期的。这是由中国社会
23、的特殊国情决定的。考点13党的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经验(1) 民主革命时期,党的建设主要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等。(2) 民主革命时期,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一是着重从思想上建党,这是党的建设的突出特点;二是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三是注重党的组织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考点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1) 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2) 过渡时期的基本特征:在经济上,新民主主义存在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
24、。在政治上,新民主主义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人民民主专政。在文化上,发展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3) 过渡时期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去的过渡性质的社会。考点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基本内容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一是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考点3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 社会
25、主义改造的依据: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原理,从我国实际出发,开辟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2)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经验: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农业合作化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由互助组到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三个发展阶段。高级社实行生产资料农民集体所有制,具有完全的社会主义性质。(3) 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经验:采取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经历
26、了由低级到高级的三个步骤,即由带有社会主义因素的手工业生产小组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供销合作化,再到社会主义性质的生产合作化的过渡形式;通过说服教育、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办法,把手工业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规定了手工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方针,就是为农业生产服务,为服从生活服务,为出口贸易服务。考点4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经验: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由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经历了由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到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再到全行业的公私合营这样三个步骤。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考点5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1) 社会主义改造积
27、累的历史经验: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把对私有制的改造和对资本家的改造相结合。(2) 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失误和偏差:主要是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出现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对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也不很适当。考点6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的初步确立(1) 1956年底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我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的标志: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28、,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占据绝对优势,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并举,一五计划的执行和提前完成,使社会化生产力发展达到一定的程度。我国的政治领域发生重大变化,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我国的阶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党和全国人民面临的主要任务发生了变化。考点7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彻底改变了几千年来阶级社会人剥削人的状况,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
29、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考点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1) 初步探索的成果: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毛泽东就向全党提出,要“以苏为鉴”,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观点。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矛盾的学说;提出了从全体人民出发,“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提出了发展工业必须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的工业化方针。同年8月,毛泽东又提出,要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
30、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以利于较快地建设我国的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的思想。1958年,他又提出,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2) 初步探索的意义: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提出的许多重要思想观点,尽管有的还是不成熟的设想,有的并未付诸实施,有的在实践中没能坚持下去,但它们都为后来的探索做了开创性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考点2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1) 由于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不长,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更短,对于迅速到来的新生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全国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科学研究,对建设社
31、会主义的规律缺乏深刻认识,因而在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失误。(2) 探索中的经验教训,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条件,成为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基础。考点3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1) 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突出生产力的基础地位;二是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
32、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考点4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才是硬道理,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需求,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客观需要。考点5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也是党实现其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只有把发展作为主题,才能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不断巩固和发展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考点6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共产党是以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走上历史舞台的。始终代表中国
33、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大力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考点7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江泽民提出,科技不仅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当代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考点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首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党的十三大之前,邓小平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第一次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基本国情来加以把握。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指出我国正
34、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十五大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考点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2) 党的十三大概括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党的十五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又作出了新概括。党的十七大从八个方面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出的阶段性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概括。考点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
35、性从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100年时间。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所决定的。考点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考点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1) 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的十七大又对基本路线的内容加以发展。(2) 主要内容: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
36、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考点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1) 党的十五大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党的十七大进一步丰富了基本纲领的内容。(2) 主要内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坚持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毫不动摇地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致力于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考点7“三步走”的发展战略(1) 1987年4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三步走”的发展战略。(2) 党的十三大指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
37、走”: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3) 党的十五大把“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三个阶段性目标:21世纪头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
38、谐的社会主义国家。考点8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大体用20年时间,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围绕实现这个目标制定了推进各方面工作的方针政策。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考点1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1) 改革开放是一场革命,它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革开放又是一场新的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2)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考点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
39、本矛盾(1) 毛泽东的社会矛盾学说:指出社会主义仍然存在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向前发展;阐明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指出社会主义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以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2) 邓小平的社会矛盾学说: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把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指出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有效途径。考点3改革的全面性中国改革是全面改革,这是由改革的任务决定的。在全
40、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改革攻坚面临着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考点4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1)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要指导方针。(2) 中国目前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这是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改革的攻坚阶段。在这一时期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任务极其艰巨。第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41、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重要结合点。考点5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也是吸取人类文明成果、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考点6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考点7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我国30年的对外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面临着一系列新挑战,为此必须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形成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第一,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第二,坚持“引进来”
42、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第三,切实维护国家安全。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考点1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1)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逐步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由当时的主客观条件所决定的。生产力水平低下,国民经济实力薄弱。苏联的直接影响。经济结构简单,社会利益关系相对单纯。就主观条件来说,理论上普遍把计划经济看做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2) 针对我国经济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如何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经济体制进行了积极探索。提示:(1)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认为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必须兼顾。
43、(2) 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构想,后来毛泽东又提出要搞“新经济政策”,提出价值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考点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主要方面,是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邓小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人。江泽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含义: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作为调节手段,计划和市场各有长处。考点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社会主义的制度性特征。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
44、济共同发展;第二,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第三,在宏观调控上,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考点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第三,一切符合“
45、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提示:把非公有制经济纳入到基本经济制度之中,是因为它们也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而不是因为它们也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考点5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考点6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等。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又一条基
46、本原则。从根本上说是由它们在发展社会生产力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还因为它们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考点7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1)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所有制基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2) 按劳分配既是全社会分配领域中主体的分配原则,也是公有制经济内部主体的分配原则。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考点8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 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多种分配
47、形式:一是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二是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三是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如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利等参与分配。(2)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收入分配制度的一大特点。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提示:各种生产要素同劳动一起,都是物质财富和使用价值的源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同劳动价值论并不矛盾。考点9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必须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正确认识“先富”与“共
48、富”的关系;二是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课题。坚持效率和公平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考点10健全社会保障体系(1) 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深化企事业单位改革,保持社会稳定,顺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大意义。(2) 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商业保险与慈善事业等制度。我国现有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有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3) 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要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合理确定保障方式和标准,量力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