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优秀民俗文化的意义.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57836 上传时间:2024-03-05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979.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优秀民俗文化的意义.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优秀民俗文化的意义.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7879能力之窗菱之角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福建省南平市顺昌高阳中学 祖娥琴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流传积累下来的一笔宝贵财富,是历史沉淀下来的文化精髓,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它承载着民族独特的传统与丰富的文化内涵。源远流长的民俗文化已成为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思想情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把优秀民俗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中,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民俗的相关知识,感受其魅力,还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一、挖掘教材文本,为学生了解优秀民俗文化拓宽了渠道统编版初中语文课本注重文化兼容,其中不乏体现优秀民俗文化的经典篇目:诗歌类的木兰诗;现

2、代作品安塞腰鼓 端午的鸭蛋社戏 回延安 灯笼,综合性学习:身边的文化遗产等等。教材中“出嫁女儿回家省亲”“端午挂菖蒲、喝雄黄酒”“春节吃福橘”等,这些充满浓郁气息的民俗,为学生了解优秀民俗文化提供了丰富素材,并拓宽了渠道。二、紧扣时代脉搏,用优秀民俗文化烛照学生的心灵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方言土语,国内外的重要事件,日常生活的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中华民俗文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实用性强,它代表着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

3、文化信仰,因此将优秀民俗文化整合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是非常必要的。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三、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优秀民俗文化,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优秀民俗文化,让学生对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化有更强的认同感,在兴致盎然中汲取优秀民俗文化精髓,明白中华民族的传统民俗凝聚着人民智慧,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就是我们行动的准则,进而形成良好的价值取向,培育文化自信。(一)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优秀的民俗文化,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语文教学中,一些民俗文化知识的融入,特别是本地相关民俗的引入,最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共鸣。如教汪曾

4、祺端午的鸭蛋,笔者在课堂中加入高阳乡当地端午习俗:挂艾蒿,吃田螺,吃黄鳝,挂香囊并让学生们讲述自家过端午的趣事。有学生说,他们家的艾蒿是不能提前去采,一定要当天去采,因为他爷爷说:“艾蒿要在端午那天太阳出来之前采,这样避邪、挡住妖魔鬼怪的效果最好,才能真正起到保佑家人平安健康的作用。”课堂上,这样的师生对话,盘活了整个课堂,还调动了学生学习热情,学生的参与度显著提高。在讲授游山西村时,学生对“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这句的理解,只知道它的意思:“将近社日,村里忙着迎神赛会,一路迎神的箫鼓声随处可闻,村民们穿戴简朴,古代的风气仍然保存。”但对“春社日”这一习俗不了解。其实,“社”是土地之

5、神,笔者把高阳乡祭祀土地神的仪式通过视频形式介绍给学生:“每年二月二龙抬头这天,高阳乡许多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优秀民俗文化的意义提升学生语文素养80能 力 之 窗菱之角善男信女会相约到土地庙去,举行隆重的祭祀土地神活动。清晨,他们围着土地庙三步一叩,非常虔诚,叩拜后摆上丰富的食品供奉社神,还有些年纪大的信女们在土地庙里念经,祈求社神赐福,祈求五谷丰登,这些仪式在 8 点前结束。”课堂中融入本地民俗,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还调动了学生的知识储备,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效果显著提升。(二)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优秀的民俗文化,有助于阅读文章,理解文意阿长与山海经 一文中记述鲁迅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一些生

6、活片段,学生在繁多的事件中,感觉“长妈妈是个令人讨厌的人,有那么多的缛节,那么多的规矩”。课堂中,笔者把文中这些习俗与我们过年的风俗相关联,学生马上明白:文中这些习俗,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在正月初一也要说祝福的话,我们正月初一还要早起吃素,上庙祈福,我们所做的这些,就是为了图个吉利,长妈妈也是。其实,祈福是每个人的美好愿景。学生一旦了解了这些习俗的意义,就不再认为长妈妈是个令人生厌之人,而是一个虽迷信、唠叨、满肚子封建礼节,却又善良、朴实、真诚的普通劳动妇女,就很容易明白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在讲授吴伯箫的灯笼一文时,笔者设计的拓展型学习任务,其中一道是这样:作者在文中写了“岁梢寒夜,玩火

7、玩灯,除夕燃滴滴金”习俗,“大人们在神龛里点起烛”习俗,“乡俗还愿,除唱戏、挂神袍外,村头高挑红灯”习俗,“女子出嫁打灯笼”习俗。这些乡间习俗与作者的情感有什么内在关联呢?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展开与文本对话后,明白作者不仅是用“灯笼”来寄托情感,寄托对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对亲人的感激之情;也是用“灯笼”来表达传承家族历史的必要;还是用“灯笼”来引发联想,想到“古代将领挑灯看剑”壮志难酬之景而触发的爱国热情。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了解传统习俗,更好地与文本对话,培养自己炽热的家国情怀,丰富自己人生情感及体验,深化自己的精神世界。(三)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民俗文化,利于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民俗中

8、蕴含着许多优秀美德,如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的屈原、中秋节代表团圆的愿望、重阳节是对老人的祝福等,这些民俗所蕴含的美好感情,如春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贺敬之的 回延安、刘成章的 安塞腰鼓,描述陕北民风民俗,表现了当时人们的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故乡的山山水水,安塞激昂的鼓声,铭记在人们心间。在作文指导中,笔者发现学生们喜欢用“送伞”来塑造妈妈这一慈爱伟大形象。笔者把“伞文化”的内涵介绍给学生,还讲述了带学生去福州三坊七巷研学、参观油纸伞展览的事例,让学生认识油纸伞是中华传统民艺的代表作品,是中国民俗文化的经典。在古代,人们出行,常常会带一把油纸伞,即“包袱伞”,又称“保福伞”,它象征了“路途平安”之

9、意;父母会在孩子成年时,送一把油纸伞,寓冀支撑门户之意。革命战争时期,仁人志士游历四海,寻求真理,身边常有油纸伞相伴。毛主席去安源画作,毛泽东主席身着长衫,夹着油纸伞行走的形象,深入人心。学生把“伞”作为文章的线索,通过“伞”来表情达意,这种“爱”的情感延续,就是学生修养的体现。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世界文明不断碰撞和交融。费孝通先生曾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其中“各美其美”就是指要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充满自信。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适时融入优秀民俗文化教育,让学生品味和感悟祖先留给我们丰富的经验、宝贵的智慧和深邃的思想,树立文化自信,开创美好未来。总而言之,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课堂教学中,用这些传统美德来教育和规范学生的言行,陶冶他们健康的文化趣味。在潜移默化中,培育他们良好的道德情操和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让学生接受优秀民俗文化熏陶的同时,提升文化涵养,真正懂得尊重传统文化,从而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