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以数字技术赓续闽东畲族聚落文化遗产生命.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56720 上传时间:2024-03-05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2.7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数字技术赓续闽东畲族聚落文化遗产生命.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以数字技术赓续闽东畲族聚落文化遗产生命.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以数字技术赓续闽东畲族聚落文化遗产生命.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040以数字技术赓续闽东畲族聚落文化遗产生命畲族是生活在我国南部山区的少数民族,畲族自称“山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史料中虽有关于畲人、畲民的记载,但都是作为非独立民族的记载。清道光九年(1829),由林春溥主编的新修罗源县志载,“畲民即瑶人也”,认为“畲”与“瑶”是同族。民国时期,又认为“畲”与“苗”同族。当时的罗源县政府文件和少数民族统计资料均将“畲族”“畲民”称为“苗族”“苗民”。后期正式确认畲族为单一民族,以“畲”字为正式族称。福建闽东畲族人口最多,形成了畲族最大的聚居地。到清代,畲族村落约有210个,分布在宁德、霞浦、福安、古田等地,经过数百年的文化传承,畲族文化由“游耕”走向“

2、定耕”,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聚落文明。闽东畲族有着丰富的民族特色,如民族语言、风俗习惯、文学艺术、空间聚落遗址等,在社会发展中畲族与在快速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村落形态在文化传承中发生了改变。数字化技术为文化遗产提供了新的保护途径。畲族村落大多地处偏远地区,有着丰富的畲族文化遗产。现以闽东畲族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闽东畲族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其应用数字化技术的重要性进行阐述,并提出数字化技术应用于闽东畲族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路径,以期实现资源共享,延伸产业链,更好地保护闽东畲族文化遗产。?林晓华041遗产保护YICHAN BAOHU汉族联系日益密切,畲族聚落空间不断演变,传统节日弱化

3、,畲族服饰也逐渐“汉化”。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下来,但大部分已经遗失,无法记录。随着旅游热潮的兴起,相关政府人员与社会人士开始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方式进行探讨。进入21世纪,数字化手段开始普及,利用数字化技术对畲族物质与非物质文化进行保护,更能突破畲族文化传播在时间、空间形态等方面的限制。闽东畲族文化遗产保护现状闽东畲族文化遗产1.畲族服饰畲族男子服饰与汉族服饰无异,但女性服饰特色鲜明。关于畲族女性服饰有一段美丽的传说,畲族始祖忠勇王建功于朝廷,帝王将三公主赐婚于他。婚礼当日,三公主身着嫁衣美似凤凰,故畲族女性服饰又称“凤凰装”。在闽东,畲族服饰又被称为“活着的文物”

4、,在其服饰纹样中,常见的有“十三行”“水击花”“五字带”“铜钱帮”“万字花”“十二生肖”“蝴蝶花”“蜻蜓纹”“蝙蝠纹”等。目前,全国各畲族聚居地富有特色的畲服有霞浦式、福鼎式、景宁式、福安式、罗连式等类型。凤凰装于1975年被国家民委确定为“全国畲族代表装”,“畲族服饰”在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并于同年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工艺振兴目录。目前,罗源县的竹里村、福湖村有两个畲族服饰保护传承基地,有国家级传承人1名(兰曲钗)、省级1名(兰坤兴)、市级1名(兰银才)。兰曲钗父子以传承制作传统服饰为主;2012年09月11日,罗源县三公主畲族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成立,经营范围包括研发、应

5、用和推介畲族传统文化,开发、建设民族地区旅游景点,畲族服饰加工与销售等。2.畲族武术畲家拳以世袭为主,拜师学艺为辅,重在强身健体,又与畲家“六时”(点穴)和畲医畲药融为一体,具有医病治伤和观赏价值。畲家拳分拳术和棍术,闽东以霞浦的四斗、福鼎的双华、福安金斗洋为代表。而罗源畲家拳,又称“八井拳”,以八井村最负盛名,覆盖全县大部分畲村,拥有百号“准传承人”,其于2008年入选福建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拥有省级传承人1名、市级传承人2名。随着社会的发展演进,畲家拳慢慢衍变成一种体验项目。3.畲族山歌畲族是一个善于歌唱的民族,畲村向来“无人不歌”“无言不歌”“无事不歌”“无时不歌”,充满了浓郁的

6、民间文化氛围。闽东畲歌隔村不同调,按其自然及曲调的特色又分为蕉城调、罗源和连江调、福鼎调、霞浦调和古田调等。之前的演唱方式也是真假声结合,演唱形式也演变成多种,如对歌、合唱和具有特色的“双条落”二声部盘唱形式。但在歌曲的传承中已经有非常多的歌曲濒临消亡,虽还有部分老者在独唱,已少许人能懂其音。畲歌的记录最开始为简单的手抄本,如闽南老人记录的祖宗歌曲部及畲族民间歌曲。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使得畲歌的视频记录逐渐出现,但由于年代久远,以前对畲歌无文字记录,只靠口口相传,因此许多歌词歌意已经无法复原。4.畲族传统舞蹈在很多人的认知里,畲族只有对歌,没有舞蹈,其实闽东畲族巫舞有几百年的历史。由于畲族舞蹈

7、与图腾信仰和祭祀礼仪有关,只限在族内秘密进行,鲜有人知,因此很多舞蹈都无从考察。畲族舞蹈流传在民间,人人参与改编,风格很不稳定,保留最多的是与民族习俗密切相关的舞蹈,如龙头舞日月舞龙伞舞猎捕舞迎祖舞猎步舞敬酒舞造井等。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县民族、文化部门根据畲族传统的山耕狩猎生活题材创作了一批具有畲族特色的民族舞蹈,从哭嫁猎捕到情系凤凰,从铃刀操铃卜情到山哈藤阵,通过独具一格的肢体语言生动诠释畲族历史文明的深厚内涵。对于过去畲族舞蹈的记录,舞蹈创编更多的是文字记录,利用画图的形式对舞蹈动作进行描述,或者师徒制的形式进行传承。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人们审美的变化,很多原始

8、的特色舞蹈也销声匿迹。现如今,对畲族传统舞蹈进行创编,仅凭借对文字的考查和对二维图纸的理解已经可以做到精准编排。数字化技术在闽东畲族文化遗产上的保护与开发现状近几年,我国启动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程”和“国家非遗数字博物馆”项目,福建省也设立了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畲族博物馆和畲族宫。如宁德的闽东畲族博物馆及中华畲族宫,还有宁德畲族民俗博物馆。但是这些博物馆对畲族遗产的保护还停留在简单的物质遗产层面,如对服饰、银饰、生活用具、农耕用具等的单一陈列。对于器皿只是简单介绍名称,人们难以了解到其历史渊源、故事情怀、艺术造型、主要功能等。数字化技术体现得很少,无相关讲解人员,参观者只

9、能简单浏览,体验性差,印象不深,无法获得更多知识及文化体验。在建筑遗产方面,只是对一些祖宅、宗祠、名人故居等进行保护修缮。对于闽东畲族文化遗产方向的保护,前期都是靠口传心授,部分通过录音、照片的形式留存下来,后期由于语言的变化,翻译也只能近似,无法十分准确地识别。随着时间推移,由于保存文化资源的电子设备损坏等原因,阻碍了闽东畲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实物保护展示局限性多,又受时空的限制,因此畲族文化可普及的范围有限。在相关学术研究上,畲族文化遗产的保护逐渐被人042们关注与研究,从王克旺先生的畲族研究资料索引可知,从1910至2002年,畲族研究主要集中在地方史志、畲族民族识别、畲族迁徙、畲族服饰、

10、畲族音乐、畲族社会经济发展等方向。中国知网数据显示,在20062021年,以闽东畲族作为关键词搜索,相关文献增加至261篇,在媒体关注度上,从1篇增加至238篇;在用户关注度方面,相关下载量也越来越高。从雷宝燕、石晓岚发表的福建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究可知,20062015年以“畲族”为主题词的著作有53部,学术论文有868篇。改革开放以后,以福建畲族为主题的研究专著有50余部,这些专著主要集中在地方史志以及畲族文化方面的研究和社会调查报告方面;关于闽东畲族学术研究论文有335余篇,主要是社会类基础研究,然后是工程技术和政策研究。近年来,随着相关部门对闽东畲族文化遗产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

11、研究的重心也从原始的畲族文化信息收集发展为畲族文化的转换再生。从保护到开发,从静态研究到动态展示,都有赖于数字技术的普及。与其他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相比,闽东畲族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方式相对落后。数字化技术在闽东畲族文化遗产方面的保护与开发路径信息化、科技化、智能化的普及对各行各业都有着重要影响。非遗的传承,文化的科普也得到了质的飞跃,实现了“文化再生”。数字化技术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搭建了闽东畲族文化与大众之间的信息桥梁。其对闽东畲族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文献资料存储。通过借阅闽东畲族档案馆、展览馆、图书馆中包含畲歌、畲语、畲族传说、畲族祭祀礼仪、非遗技艺传承人信息

12、等的手抄古籍、历史典故、传说记录,将其通过识别软件转译成可传播、可流通的数字化信息资料,并构建数据库。这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通过关键词搜索、语意检索、智能推荐等方式就可以对其进行了解和学习。第二,图形图像资料采集。畲族的畲歌、畲语等不再停留在人与人的传承上,更多的是运用电子技术通过录像、录音的形式对畲族文化遗产进行采集。开始对畲族图形图像数据库、畲歌数据库、活动仪式数据库等进行数字化分类,推进畲族文化项目数字库建设,为畲族文化建立丰富的资源数据库。通过高清影像采集、多角度摄影、摄像的方式记录,为后期虚拟空间或元素转换提供重要的参考及依据。让非遗技艺传承由原有的单一性转向多元性,进一步改善“

13、拜师无门”窘况,激励更多年轻人加入非遗保护与传承中。第三,增强现实技术。如今开展文物修复工作,一方面可以通过数字技术高度还原文物的本来样貌,即使局部受损,也能通过3D扫描、计算机整合数据,生成文物虚拟模型。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AR技术实现真实世界信息与虚拟世界信息“无缝”连接。AR技术将其信息由静态展示转向动态展示,利用三维显示技术、多种传感技术、交互技术、空间延展技术等,先进行虚拟信息模拟仿真,再将其附加到现实环境中。CIS技术融合地理学、地图学,对地理空间、气候、环境、建筑进行空间功能分析,以得到更加科学的畲族聚落信息。第四,交互式体验系统开发。“VR全景技术”可以提升体验者的互动性及参与度

14、,让体验者身临其境地体验畲族婚嫁仪式、畲族服饰穿搭、畲族技艺打造等,使其更好地感受畲族文化艺术魅力,并参与到其设计制作中,进而全方位展示畲族文化,促进其传承,创新文化服务新模式,使“畲文化再生”。第五,平台构建。闽东畲族在政府支持与相关人员运营下,从2008年连续举办了多届“畲族风”民俗风情节。利用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对闽东畲族文化遗产进行了宣传与推广,如2018年在南洋村开展的“三月三”活动,网络直播点击人数突破70万。举办“非遗+直播”活动,让大众更深入地了解了畲族文化,还建立了多个“非遗”项目传承保护基地,创新了畲族文化传承模式。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通过“文化走亲”加大畲族文

15、化对外交流力度。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创建以畲族文化为主的App,打造集畲族资源数据库、技艺展示系统、故事人物、名家讲坛、销售于一体的智能服务平台,便于用户了解闽东畲族文化资源,传承人信息及畲族文化价值,还可以为设计师提供灵感来源。闽东畲族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国家文明的“金色名片”。数字化技术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搭建了闽东畲族文化与大众之间的信息桥梁,数字化技术的普及,为广大畲族爱好者提供了优良服务,满足了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用户足不出户就能对畲族文化遗产进行信息搜集、参观及体验。数字化技术还提高了工作效率,数据库信息呈现出了畲族文化的保存状况、信息分类等,工作人员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控文物相关资料及展览情况。相关研究者也能通过对关键词的搜索迅速获取相关信息。数字技术为畲族文化遗产保护开辟了新道路,让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畲族文化,实现对闽东畲族文化的重构,推动了闽东畲族文化的发展。本文系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基于数字技术的闽东畲族聚落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AT201015)。(作者单位:福州工商学院)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