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以中国式现代化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的逻辑进路.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54995 上传时间:2024-03-05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3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中国式现代化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的逻辑进路.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以中国式现代化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的逻辑进路.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以中国式现代化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的逻辑进路.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中国式现代化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的逻辑进路高方方1王遐见2*1.中共如皋市委党校江苏如皋226500;2.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210023摘要: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形成了大量成功经验。应根据手段与目的辩证统一的社会规律特点探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对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功能效应。文章从历史逻辑上梳理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人民走向美好生活的历史演进特征,揭示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跨越式发展规律;从价值逻辑上梳理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人民美好生活的价值旨趣,揭示人民从温饱生活、小康生活再到高品质生活的不断

2、改善规律;从方法逻辑上梳理了以中国式现代化谋划人民美好生活图景的科学方法论,揭示中国共产党能够有效治国安邦、长期赢得民心的成功奥秘。通过梳理,为未来更加扎实有效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理路良方。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人民美好生活;美丽中国;逻辑进路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8505(2023)04000108doi:10.12189/j.issn.16728505.2023.04.001TheLogicalPathofChineseModernizationtoComposeaNewChapterofPeoplesBetterLifeGAOFang-fang1WANG

3、Xia-jian2*1.Party School of C.P.C.Rugao Committee,Rugao,Jiangsu,226500,China;2.School of Marxism,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Nanjing,Jiangsu,210023,ChinaAbstract:TheCommunistPartyofChinahasaccumulatedsignificantexperienceinleadingthepeopletowardsthegreatrejuvena-tionoftheChinesenatio

4、nthroughtheuniqueChinesepathtomodernization.ItisessentialtodiscussthefunctionalimpactoftheChinesepathtomodernizationonachievingabetterlifeforthepeople,takingintoaccountthecharacteristicsofthesociallawofdia-lecticalunityofmeansandends.ThisarticleexaminesthehistoricalevolutioncharacteristicsoftheChine

5、sepathtomodernizationinguidingthepeopletowardsabetterlife,revealingthepatternofleapfrogdevelopmentoftheChinesepeoplefromrisingup,becomingprosperous,togrowingstrong.Fromavalueperspective,itexploresthepurposeofpromotingabetterlifeforthepeoplethroughtheChinesepathtomodernization,uncoveringthepatternofc

6、ontinuousimprovementinthepeopleslivesfrommeetingbasicneedstoat-tainingawell-offlifeandultimatelystrivingforahigh-qualitylife.Fromamethodologicalstandpoint,thisarticleexploresthescientif-icmethodologyofplanningabetterlifeforthepeoplethroughtheChinesepathtomodernization,revealingthesecretsoftheCPCs收稿日

7、期:20230510基金项目:2021 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体系建构逻辑研究”(项目编号:21BDJ055)。第一作者:高方方,女,助教,主要从事党史党建研究。*通信作者:王遐见,男,教授,硕士生导师,南京财经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主要从事党史党建研究。引用格式:高方方,王遐见.以中国式现代化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的逻辑进路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2(4):18.第 42卷第 4 期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7月Vol.42,No.4JournalofXihua

8、University(Philosophy&SocialSciences)Jul.2023successineffectivelygoverningthecountry,ensuringnationalsecurity,andwinningtheheartsofthepeopleoverthelongterm.ItprovidestherationalandeffectivesolutionforamoresolidandeffectiverealizationofthegreatrejuvenationoftheChinesenationinthefuture.Keywords:Chines

9、emodernization;betterlifeforthepeople;beautifulChina;logicalpath党的二十大明确了党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的中心任务,即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既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旨趣。以史为鉴,开辟未来。从历史逻辑、价值逻辑、方法逻辑三维复合视角看,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进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人民对美

10、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同时也预示着在未来新征程上,更需要“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22,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146。这一进程也从学理上向世人表明,以中国式现代化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具有明显的历史必然性、科学引领性、思想凝聚性、行为实效性和前景光明性等特征优势。一、历史逻辑: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人民走向美好生活的历史演进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现代化。马克思指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2古往今来,人类的一切生产和生活实践都离不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人类在自我完善过程中,也在不断提高美好

11、生活需要的各项诉求。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放在首位,并根据现实国情和时代特点,以中国式现代化不断丰富美好生活内涵、创新美好生活实践。从历史逻辑上梳理可以发现,建党百年来的人民美好生活创造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立足科学规划,紧紧围绕民生需要,破解不同时期社会主要矛盾,以中国式现代化逐步实现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一)于危亡中求生存(19211949):以实现民族独立为保国安民基础马克思在早年将人和动物的生命活动作对比,区分了动物的“生存性”和人的“生活性”。在马克思看来,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而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变成自

12、己意志和意识的对象,因而人想要实现自己的“类本质”,进行有意识的自由的生命活动,首先就要获得生存的前提,但是这种生存又和动物维持生存的自然本能相区别。人的生存是有目的性的,是在动物性的自然本能基础上不断追求更好的物质、精神生活,获得更多的合法权利,不断改善自身生活现状的一种生命活动。鸦片战争爆发后,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错综复杂,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导致中国的贫穷落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内忧外患的窘境下,人的本能需求就是求生存、求独立。“外国商品如潮的输入,漫说布匹纸张之类,旧有的针和钉都几乎绝了种,因此生活程度日渐增高,三万万的农民日趋于穷困,数千万手工业者的生活

13、轻轻被华美的机器制造品夺去,而渐成为失业的无产阶级。”3社会日益民不聊生,“展现在中华民族面前的仿佛只是一片濒临毁灭的悲惨黯淡的前景”4。在山河破碎的民族危亡时刻,中国共产党顺历史之势,应人民之需,登上历史舞台,并以星火燎原之势迅速壮大,使得无产阶级联合有了主心骨,使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焕发出新的希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推动中国社会发展开启了新篇章,也为中国由贫穷落后到繁荣富强创造了历史前提。(二)于改造中求巩固(19491978):以摆脱人民贫困为立国兴业根本“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

14、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5自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这一时期,是党领导人民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并取得2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重要成就的历史时期。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面临物质匮乏、一穷二白的窘境,一系列棘手问题亟待解决。毛泽东指出:“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总之,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6因此,新中国成立前后,在中国共产党统筹领导下,进行了一系列以改促建、改建联动的工作。第一,为改造旧中国、建立新政权作组织准备。通过团结各民主党派及社会各界代表人士进行民主协商、

15、民主选举,从而产生新中国后新一届中共中央及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等领导机构及主要领导干部,明确新中国政权的主导力量及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第二,加强领导干部及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明确马克思主义为党的指导思想,力求扬长补短,用无产阶级先进思想武装领导干部及知识分子,突破传统私有观念束缚,防止资产阶级糖衣炮弹对领导干部的腐蚀侵袭。第三,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任务。引导广大民众突破小生产束缚,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改造,积极探索并参与符合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第四,利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维护和推动“一化三改造”运动。突破旧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束

16、缚,从根本上解放生产力。第五,用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促进工业化大生产。利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优势,广泛调动人民改造旧山河的积极性,推进集体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大发展,逐步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赢得了经济独立。纵观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发展历程,虽然存在阶级斗争扩大化、经济发展急躁冒进的曲折,但探索中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仍然具有历史性意义。通过社会主义改造与经济建设并举,初步满足了近五亿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同时人民的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相应得到提高,医疗卫生体育事业也得到蓬勃发展,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国家政权根基得到有效巩固。(三)于改革中求突破(197820

17、12):以解决人民小康生活为治国理政要义为了使人民脱贫致富,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持续探索,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期。1981 年党中央对当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做出进一步科学评判,提出“我们在现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7。这一论断一直指引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社会发展进程与方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消灭贫困、过上小康生活为前提。正如邓小平所言,“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是要逐步发展生产力,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8,“社会主义

18、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9。面对平均的贫穷状况,人民需要找到脱贫致富之路,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率先开辟道路,以先富带动后富,才能逐渐达到普遍的富裕目的。只有先把蛋糕做大做强,才能更合理地分配。为此,党中央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一切规划部署都紧紧围绕这个基本路线展开,并进一步提出跨度达 70 年的“三步走”战略:第一步,主要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 20 世纪末主要解决人民的“小康”问题;第三步,到 21 世纪中叶,实现人民生活达到比较富裕的水平。用“温饱”“小康”“富裕”三个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通俗话语来描述三个阶段的战略目标,体现了中国式现代

19、化旗帜鲜明的民生指向。1997 年党的十五大又进一步将第三步目标分解为新“三步走”战略,并提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在这一时期继续通过五年规划,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等一系列战略,积极推动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不断跃升。同 1978 年相比,2012 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5 元,比 1978 年增长 71 倍,年均增长 13.4%,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 7.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917 元,增长 58 倍,年均增长 12.8%,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 7.5%。2012 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6.2%,比 1978 年

20、下降 21.3 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 39.3%,下降 28.4 个百分点。(四)于发展中求共享(2012 至今):以实现人民高品质生活为强国富民目标人的本质体现为社会性,人的需要体现为多维度。人除了有基本物质层面的需要,“还会产生确证自第4期高方方等:以中国式现代化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的逻辑进路3身价值的享受和发展的需要”10。经过改革开放 40 多年的发展,人民对“发展起来之后”的生活提出更高的诉求,开始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提出更高的追求标准,体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到富足、从物质到精神、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进一步升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

21、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1党的十九大又科学判断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出场是与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化历程相承接的,表明了中国人民生活样式的变迁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高层次的阶段12。从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任务到党的二十大对“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146的科学谋划,集中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践行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战略规划能力,并在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实践中,进一步对高质量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社会生活等做出科学阐释,明确了人民美好生活的当代诉求。美好生活是全方位需求的综合实现。满足最基本的物质需求是提升人民存在感和安全感的基础工程;民

22、主法治的政治生活是人民政治地位和政治价值的根本保障;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是维系人民美好生活的“稳压器”;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民美好生活可持续发展的依托。“所谓政治,就是为了人们的有序共在而进行的制定、维护和完善规则的社会活动,由此减少和降低人际交往中的冲突,更好地实现社会合作和协同行动,从而过上有品质的生活。”13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基于人民生活需求的不断变化做出重大战略调整,从进一步改善保障民生诉求拓展到更高品质美好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彰显了强国富民战略的高格调推进。二、价值逻辑:以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的价值旨趣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 14 亿多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其最终落脚点是人的现代化。

23、从现实性看,人既是社会发展的目的又是社会发展的手段,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体。与之相应,必须将依靠人民创造财富与为了人民共享发展相结合,实现生产发展与满足需求、财富积累与生活消费有计划按比例地协调推进,努力“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154。需要从社会价值创新评价与分配保障的动态过程上,梳理群体与个体、国家与个人等不同利益主体关系以及主体与客体关系,揭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对于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的实现机理,揭示人民从温饱生活、小康生活再到高品质生活的不断改善规律。(一)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推进社会财富的共建共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共建共享发展成果是美好生活的价值属

24、性和实践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根本任务。中国共产党长期遵循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规律,在广泛调动人民发展生产积极性的同时,也努力改善人民生活,在满足人民基本的物质文化需要基础上,大力满足人民更高的美好生活需要。美好生活就是新时代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具体形态,美好生活在人的现实需要中逐渐生成,同时也在人的需要满足中得以实现。美好生活使得人的生活空间和发展空间不断升级拓展,人的自由个性和独立人格得到充分彰显,“美好生活需要内在于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之中,是对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最好的中国化表达”14。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和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始终围绕人的美好生活

25、展开,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政治高度民主、文化多样性繁荣、社会公平正义、生态和谐美丽等各方面进行了全方位改善,以民为本贯穿于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郑重强调:“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15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义是人的现代化,内蕴着丰富的人民性,旨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新征程上实现美好生活的核心向度,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人民既是美好生活的建设者,同时也是美好生活的享受者和评价者。破解不平衡不充分的社会矛盾,需要依靠全体人民的共同参与,同样,发展成果也应当由全体人民共同享有。共同富裕事关社会公

26、平正义,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事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民的满意程度和幸福程度已经成为衡量社会发展的重要4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标尺,只有全体人民平等享受现代化建设成果,才能充分体现共同富裕的美好生活,真正迈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二)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人民主体的社会本位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是以中国式现代化谋划人民美好生活图景的逻辑起点。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16人民主体论贯穿中国共产党立政和建政的全进程。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不懈地进行民生建设,成功开创、推进和拓展了美好生活的内涵和外延,体现出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首先,美好生活的创新

27、源动力是人民。人民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从革命时期的浴血奋战,到建设时期的艰苦奋斗,到改革开放时期的敢为人先、“摸着石头过河”,再到新时代的守正创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谋生存、谋发展、谋复兴,不断实现对“美”和“好”理想的现实化,开辟了实现美好生活的光明前景。其次,美好生活的最终落脚点也是人民。人民在创造美好生活的同时,也在享受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在创造和享有的动态平衡中彰显主体地位。人民通过对领导干部工作绩效的评判及民主参政议政,不断提高决策水平和生产能力,相应改善生活条件,进而以更高的积极性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最后,人民享有美好生活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资本主

28、义以其特有的生产方式创造了虚假繁荣,在资本增殖逻辑下,广大民众被排除在共享成果之外,使得人的主体价值被裹挟在冰冷的资本下,人的生存空间被无情挤压,人的主体价值被“物”的价值所遮蔽。资本的膨胀,使得人与资本二元对立,贫富差距分化,社会撕裂程度居高不下。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美好生活始终围绕现实的人展开,人成为自由意志和自由实践的主人,自由劳动在人的生活场域得以确证,人民追求美好生活成为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本位的复归。(三)坚持统筹兼顾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生活的原则保障人民安居乐业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与高品质提升的人民美好生活是相互贯通的。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回应人民高品质生活需要

29、的根本前提,创造高品质生活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统筹兼顾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生活。高质量发展是一种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适时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提升发展效能的发展模式,旨在推动“五位一体”可持续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17238,是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必由之路。高品质生活是实现美好生活维度上更高层次的发展需要,是一种人民同时享有高质量的物质生活和高品位的精神生活的美好状态。高品质生活内含着社会发

30、展新动能,通过需求牵引,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形成人人参与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强大合力,推动人民美好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创造高品质生活不仅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多样态、高层次的物质生活需要,夯实人民安居乐业的物质基石,还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丰富人民多元化、个性化的高品位精神生活,凝聚起不断超越的精神力量。中国式现代化兼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以中国式现代化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是高质量发展推进高品质生活的必然逻辑。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生活的统筹发展,彰显着社会发展从经济向度向人的向度的历史性转变,最根本目的是破解发展难题、增进民生福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四

31、)坚持同构美丽中国和人民美好生活的主题主线展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美丽中国建设是创建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二美”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实现进程中两个相辅相成的必要手段,也是两个同源同质同向的价值范畴,共同展现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美丽中国建设是以自然环境美为价值载体。而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优美的生态环境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必要条件和重要载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第4期高方方等:以中国式现代化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的逻辑进路5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32、。”1739在现代化建设中,党始终重视人民美好生态环境需要的“绿水青山”,大力发展好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金山银山”,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自成立以来,党始终以美好生活为价值导向,扎实推进生态环境治理,时刻关注人的发展需求,以宏阔的战略思维和持久的战略定力持续推进阶段性规划和长远性目标,不断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党的十八大首提“美丽中国”,到十九大根据社会主要矛盾转换,将“美好生活”明确为全社会奋斗目标。从全面建设建成小康社会,再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人民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环境日益优化,对良好自然生态环境的需求日益强烈,美丽中国建设和美好生活目标日益成为全民族共识。在新发展阶段,人

33、民对“美”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持续向绿色转变,物质富足、精神丰盈和生态美丽三者协调稳步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和美好生活目标已然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驱动力。三、方法逻辑:以中国式现代化谋划人民美好生活图景的科学方法论中国式现代化是凝心聚力协调推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现代化。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矢志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凝心聚力地推进现代化进程,“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123,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不断推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增强了文化自信自强,取得了若干突破艰难困苦而走向繁荣富强的成功经验,对其灵活多

34、样的方法策略进行逻辑梳理和整合,可发现若干科学方法论,彰显“中国之治”奥秘。(一)执政为民:坚持立党为公与勤政爱民相契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也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根本保证。“万山磅礴,必有主峰”,党的领导是“赶考”新征程上凝心聚力的航标,需要在加强党的建设和实际工作中增强立党为公与勤政爱民的历史主动和政治自觉,体现党性与人民性的有机统一。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的领导作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最大优势,能够在实践中团结各种积极因素,凝聚各方力量,充分发挥统筹协调的核心作用。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

35、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把解决近代以来的“两大历史任务”作为主要课题,一步步攻坚克难,不断取得阶段性目标的胜利,书写了波澜壮阔的百年画卷,为如期实现党的百年奋斗目标奠定了基础。百年沧海桑田,终于换来了一个繁华的人间。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更加接近复兴目标的新征程上,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会继续领航“光荣与梦想”的前进方向。历史充分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才能以其强大的组织力、号召力和执行力开启建设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二)实干兴邦:坚持心怀“国之大者”与常解民生之忧相同步“国之大者”事关党和国家发展全局,代表着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36、。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让人民幸福生活就是“国之大者”。“致广大而尽精微”,彰显出共产党人的哲学智慧。“尽精微”的目的是“致广大”,而“致广大”的结果又促进了“尽精微”,两者相辅相成方能真正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心怀“国之大者”,做到心中有数,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他在二二二年新年贺词中指出:“大国之大,也有大国之重。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18心怀“国之大者”,就要站稳政治立场、把准政治方向;要坚持从大局看问题、从长远看问题、从战略上看问题;要多打大算盘、算大账;要提高政治鉴别力,善于识破政治陷阱。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应把心怀“国之大

37、者”具体落实到解决民生问题上。人民总是在自身的工作生活中感受美好生活的实现程度。现实生活中,人民对教育、医疗、养老、就业、住房、安全、社会治安等提出更高标准的诉求,需要党政领导干部在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久久为功,既从关心人民的日常需求中保障民生,更要在干事创业中谋划发展,不断满足群众更高的美好生活需求。人民是新时代新伟业的直接评判人,只有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始终践行群众路线,才能赢得民心,更好地汇聚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磅礴伟力。6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三)善作善为:高质量发展经济与高品质共享福利相贯通美好生活作为一个价值范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向度上体现

38、为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品质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19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高品质生活的价值旨趣,为我们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指明努力方向。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也是创造高品质生活的根本前提和实践进路。首先,必须完整、准确、全面地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构建新发展格局,厚植高质量发展的沃土。其次,合规律性地创新发展方式。既要注重量的合理增长,又要兼顾质的有效提升,有效提供更多高质量的物质产品和精神文化产品。最后,打造高质量发展与

39、高品质共享相贯通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必须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开放,持续激发市场活力,调动人民生产积极性,不断激发高质量发展动能,同时推进改革红利及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与共有共享。(四)守正创新: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与群众实践创新相交融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理论体系,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辩证统一。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伊始,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理论武器。“党的百年奋斗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充分检验。”20马克思主义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立志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指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形态共产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

40、民的伟大梦想,正是中国迈向共产主义社会的关键一环。此外,马克思主义是深入无产阶级实践发展起来的科学理论,人民性是其与生俱来的鲜明立场,这一立场和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不谋而合。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21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实践证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是最正确的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带领我们党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灵魂,是指引我们党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旗帜,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上新台阶的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制约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国际冲突愈发激烈,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频现,只有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

41、理论指导与群众实践创新相交融,统筹国内外两个大局,用矛盾的眼光看待问题,用发展的眼光解决问题,才能不断破解发展难题,以中国式现代化绘就人民美好生活的新篇章。(五)齐心协力:团结奋斗与追求幸福相联动团结奋斗是中华民族最显著的精神品格。一百年来,我国取得的一切成就、历经的一系列伟大变革,都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共逐现代化蓝图和中国梦的实践成果。应全程全员全方位“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146。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而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是创造新的历史伟业的重要谋划。建设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依靠全体人民共同奋斗。实现美好生活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

42、同心愿。要以明确的目标凝聚起磅礴伟力,巩固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在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上不断取得新成效。应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以踔厉奋发的姿态奋进新征程,以强大的历史主动着力破解发展难题。长期以来,党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坚定理想信念,保持政治清醒,经受住了“四大危险”和“四大考验”。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从严治党成为党的工作重点,中国共产党以其鲜明的斗争精神,在不断的自我革命中激浊扬清,在持续的千锤百炼中坚韧不拔,锻造出鲜明的政治品格,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为我们走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赶考”之路赢得历史主动。结语以史为鉴,开辟未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

43、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合规律性的客观历史进程,同时也是谋求人民幸福、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合目的性的价值追求过程,是宏观、中观与微观上第4期高方方等:以中国式现代化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的逻辑进路7下配合,打造原则性与灵活性辩证统一的全方位立体策略布局工程,汇聚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逻辑、价值逻辑与方法逻辑综合演进路径路向。深刻借鉴历史经验教训,可以保持高度的政治清醒和风险防范意识,增强“三个务必”的自觉能动性;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可以更准确更灵活地把握历史主动和坚持战略定力,积极应对未来挑战;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依靠全国人民的团结奋斗,凝聚各方面力量,必将更加扎实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注释:具体详见国家统计局.改革开放铸辉煌经济发展谱新篇1978 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 EB/OL.(2013-11-06).https:/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