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般到个别【全书基本框架】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辩证的唯物论4、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6社会历史观11人生观价值观12整体与部分唯物的辩证法7-101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正确认正确认识社会识社会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社会历史的主体社会历史的主体【第四单元知识框架】实现人实现人生价值生价值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实现人生价值实现人生价值社社会会历历史史观观历史唯历史唯物主义物主义价价值值观观 人人生生观观2考纲展示考纲展示考情分析考情分析(1)(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2)(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经济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盾运动。(3)(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4)(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
3、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概念,人民群众创造历人民群众的概念,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史的作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1.1.从考查内容看从考查内容看,高频考点高频考点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证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等。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等。尤其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尤其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考查的频率最高,几乎每用考查的频率最高,几乎每年考题都会涉及。年考题都会涉及。2 2从从考考查查形形式式看看,既既
4、有有选选择择题题,也也经经常常以以主主观观题题的的形形式呈现式呈现,但多以选择题为主。但多以选择题为主。3 3从从能能力力考考查查看看,突突出出考考查查学学生生获获取取和和解解读读信信息息、调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第十一课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寻觅社会的真谛3社会存在含义: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物质方面。内容: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含义: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内容:包括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形式。社会意识考点:考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
5、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4以下哪些属于社会存在、哪些属于社会意识1.钓鱼岛位于中国东海大陆架的东部边缘2.嫦娥奔月的神话3.机器大生产4.“钓鱼岛是中国的”5.衣食住行6.HOLD住、有木有、亲、肿么了社会存在社会存在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社会意识5考点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考点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 1)社会存在)社会存在决定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2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和社会存
6、在具有不完全同步性。(有时先于或落后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方法论3.3.社会生活的本质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 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实践观点是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观的的基本观点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6 材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前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分析说明。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
7、定社会意识的变化8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物质社会存在意识社会意识决定反作用决定反作用包含包含(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的基本观点是是实践观点实践观点,实践观点实践观点也也是打开社会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历史奥秘的钥匙。社会生活本质的钥匙。社会生活本质实践实践9物质和意识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物质和意识物质和意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区区别别联联系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和意识何为第一性,是划分唯物主义和
8、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讨论整个世界讨论人类历史知识比较10易混易错(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决定。(2)错误的社会意识不是对社会的反映,对社会存在不起作用。(3)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就是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不断向前发展。(4)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为社会意识有时会脱离社会存在而单独起作用。(5)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就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11近年来,水资源利用中的民生问题引起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为此,我国政府加强
9、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贯彻落实水污染防治法,规范取水许可管理,完善水资源综合规划,深化水价改革,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推动了饮水安全、节水改造等民生水利工程建设。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分析上述材料。答案:(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水资源利用中的民生问题引起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要求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解决这一问题。(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科学发展观是正确的社会意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采取一系列措施,能够有效推动民生水利建设。12考点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物质资料物质资
10、料生产方式生产方式 生产力 生产关系 劳动者生产工具劳动对象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关系产品如何分配三要素三要素三方面内容1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和发展的基础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13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生产力与上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
11、动生产力与上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即了两者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的规律规律。2 2、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一定要一定要适合适合经济基础经济基础状况的状况的规律规律。含义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指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14下列选项中属于上层建筑的有 A 生产资料公有制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 国家
12、政权 D 社会意识形态 E 按劳分配制度 F 大机器生产 G 人民代表制度 H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I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生产力)15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反作用(促进或阻碍)(促进或阻碍);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就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促进生产
13、力的发展;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即两者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即: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的规律规律。16总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任何社会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生产力生产力 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上层建筑
14、决定决定反作用反作用17总结: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一般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贯穿于人类社会始终182024/2/27 周二19两大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的原理【原理原理】(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适应促进、不适应阻碍)。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适应促进、不适应阻碍)。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方法论】
15、(1 1)要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 2)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20(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与实现方式考点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实现方式: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2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阶级社会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改革特点:非对抗性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
16、力解 决1、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22社会主义改革:P921、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2、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3、社会主义改革的作用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q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q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q 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23(2014广州二模)广东新型科研机构H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完全按照企业经营模式运作,自负盈亏;所有员工按照业绩进行激励,以专利成果、技术入股的方式,开展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工作;让创新从实验室走向
17、市场,为当地建设提供技术支撑,促进了当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仅用5年,H的收入便从千万元增长到10亿元量级,并孵化出了一批高成长型企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为紧迫的是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破除一切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请运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原理对此进行论证。(8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就是改变生产关系中同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使之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上层建筑中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使之适
18、合经济基础的发展,从而破除束缚创新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通过创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4人民群众人民群众:一切对社会历史起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推动作用的人们,其主体是劳动群众。的人们,其主体是劳动群众。1.1.人民群众的含义人民群众的含义:量的规定性:是“人们”中的大多数。质的规定性:是指一切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不管历史情况如何变化,人民群众的主体和稳定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劳动群众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两个部分。考点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2)(2)人民群众与劳动群众、人民群众与劳动群众、公民的关系公民的关系劳动群众劳动群众人人
19、民民群群众众全全体体公公民民人民群众主体劳动群众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知识分子)25(1 1)人民群众是)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因而从根本的创造者,因而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2.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精神财富。(2 2)人民群众是)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的创造者 P94P94(3 3)人民群众是)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
20、社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会变革的主力军。(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的决定力量社会变革社会变革的主力军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内容、地位、意义26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重点】【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方法论】要求我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反对】反对历史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反对脱离群众的错误倾向。27【本课知识归纳】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历史的主
21、体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支配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28(2012年浙江文综40.10分)近年来,W村在村民收入不断提高的同时,开展了群众性的“一碑两谱五星”乡村文化创建活动。所谓“一碑”,即树立一座精神丰碑,主要收集本村先辈在革命战争时期的英雄事迹;“两谱”,即撰写时代风范谱、尊老爱幼谱,主要收录在乡村发展、家庭邻里关系中的先进典型;“五星”,即创评“读书、创业、诚信、法纪、勤俭”等五项星级文明户。村民们以极大热情参与了这一活动,讲身边事、树身边
22、人、自评自荐、互评互荐,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上述材料如何体现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在革命战争时期的英雄壮举,在新时期的生活、求学和创业经历是“一碑两谱五星”文化活动的源泉。人民群众发展经济为新时期精神文明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人民群众通过收集、整理、评荐、比学等方式直接创造了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精神财富。29(2009广东)材料2:人民群众在监督生产过程的环境污染控制、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早在本世纪初,广东省人大代表开始就环境生态问题对政府职能部门进行依法监督,这被称这“广东现象”。2005年省政府提出建设“绿色广东”的口号,人民群众环保意识大为增强,积极参与绿
23、色广生态广东的建设,2006年全省建成污水处理厂88座,日处理能力达到669万吨,居全国第一,同年广东单位GDP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双双达标。结合材料2从人民群众历史作用角度谈谈你对建设生态文明的看法。(8分)30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全民动员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这表现在人民群众参与环境和生态保护,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这表现在人民群众环保意识大为加强,人民群众和人大代表依法对排污企业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进行监督,促进了政府重视生态环境。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广
24、东积极实践科学发展观,全民动员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必将为绿色广东建设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结合材料2从人民群众历史作用角度谈谈你对建设生态文明的看法。(8分)(先总后分)31(2013四川):创新社会管理,共建活力中国,共享和谐社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加快,社会结构日益复杂,社会管理面临新的挑战。从管控到服务,成为社会管理的必然趋势。两年前,T市将市区街道办全部撤销,将人、财、物等资源下沉到社区。社区居委会由居民依法选举产生,社区内的大事要事,均需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管理人员的业绩考核权也交给了居民。社区内设立了公共服务大厅,将适宜社区办理的多项行政职能分解到就业、救
25、济等服务窗口,并有专人负责各片区的信息采集、安全及上门服务。社区党组织协调各方将党员、干部、志愿者等组织起来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在政府引导下,社区基金会、个性化调解室等社会组织发展起来,成为提供社会服务的重要平台。两年来,该市社区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居民幸福感显著上升。(1)联系材料,运用“寻觅社会的真谛”的知识,说明T市是如何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12分)【答案】把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适应社会转型要求,推进社会管理创新;3分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调整上层建筑,进行机构改革,推进社会管理创新;3分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发展社区自治,培育社会组织,推进社会管理创新;3分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
26、线,为人民服务,实现和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推进社会管理创新。3分32(2013 安徽卷)(28分)“收入倍增”和“教育发展”关乎民生之利,为人民群众所广泛关注。某校高三学生在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过程中,围绕这两项内容进行了交流。请你参与其中。第一组 聚焦“民富”十八大报告提出,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目前,实现这一目标最大挑战是经济下行压力,需要激发人民群众智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在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居民收入倍增。(1)结合第一组观点,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说明居民收入倍增目标确定的理论依据。理论依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
27、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居民收入倍增目标的确定是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提出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居民收入倍增目标的确定,有利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生产力发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居民收入倍增目标的确定符合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要求。332014山东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材料二为进一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制约问题,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全国人大常委会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将修改
28、环境保护法列入了2014年立法工作计划。结合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中“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阐明修改环境保护法的哲学依据。答案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进一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制约问题要求对环境保护法进行相应的修改;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要求对环境保护法进行相应的修改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对环境保护法进行相应的修改是为了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34(2013 重庆)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相关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努力“增加居民收入”。(14分)是解决中国社会基本矛盾的需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者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或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观点)的需要。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需要。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亦可以从群众观点角度回答)是我们党自觉遵循社会发展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做出的正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352024/2/27 周二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