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注意:实验预习时将预习思考题的答案写在预习本上即可。另外本学期实验仪器有所更新,以下所写实验操作步骤仅供参考,一切以实验指导老师现场解说为准。实验1 燃烧热的测定图1-1 氧弹量热计 图1-2 氧弹的构造图1-3 氧弹量热计外观1内桶测温插口;2. 内桶盖;3. 外桶测温插口;4. 点火按键;5. 电源开关;6. 搅拌开关;7. 点火电极正极;8. 点火电极负极;9. 搅拌指示灯;10. 电源指示灯;11. 电源指示灯。三、仪器和试剂氧弹热量计1台;氧气钢瓶1个;分析天平一台;压片机一台;容量瓶(1L)一个;锥形瓶一个;碱式滴定管(50mL)一支。苯甲酸(二级量热标准试剂,恒容燃烧热为-264
2、95.6Jg-1);引燃镍丝(恒容燃烧热为-3243Jg-1);萘(分析纯);NaOH溶液(0.1molL-1)、酚酞指示剂。四、实验步骤1热量计水当量的测定(1) 压片:用台秤称取大约1g苯甲酸,在压片机上压成圆片。将苯甲酸圆片在干净的玻璃板上轻击二三次,再用电子天平精确称量。(样品压片应不松不紧,太松容易破碎;太紧则点火后不能燃烧完全。)(2) 装样:拧开氧弹盖,将弹盖放在专用的弹头架上,装好专用的金属皿,将样品圆片平放入金属皿中。取一段约15cm引燃镍丝在天平上称重。用一根直径约3mm的玻璃棒或木棒上,将镍丝中段在棒上绕约56圈使其成螺旋形,将螺旋部分紧贴在样片的表面上,两端如图1-2所
3、示,固定在电极上,注意镍丝不要接触金属皿。用移液管吸取10ml蒸馏水加入氧弹内,旋紧氧弹盖。(氧弹内加入蒸馏水的目的是吸收燃烧产生的NO2成为硝酸。)(3) 充氧:将氧弹放在专用的充氧器下,使其上端进气口对准充氧器的充气口。打开氧气钢瓶上的阀门(逆时针旋转),氧气总压表指示此时钢瓶内氧气的总压。慢慢打开氧气分压表上的阀门(顺时针旋转),使氧气分压表指示为0.5MPa,握住充氧器充气手柄向下压,使其充气口与氧弹进气口紧密接触,保持这一状态约半分钟,充氧完成。放开充气手柄,取下氧弹,用放气螺帽按压氧弹上方出气口,放出氧弹中气体。将氧弹重新放在充氧器下,调节氧气分压表上的阀门,使氧气分压表指示为2.
4、0MPa,再次进行充氧操作。(先进行预充氧是为了排除氧弹中的空气,其中存在的氮气燃烧后生成NO2影响燃烧热的测定。)(4) 测量:在热量计水夹套中装满自来水,将数字温度计探头插入外桶水中,读出外桶水温。打开内桶盖,将氧弹放入内桶中央。取一大桶自来水,在其中加入一些冰块,使其水温比外桶水温低大约1。然后用容量瓶准确量取3000ml该自来水,倒入内桶中,水面应刚好淹没氧弹,且无漏气现象。(如氧弹中有气泡逸出,说明氧弹漏气。必须排除漏气方可继续实验。)在电极插头插入氧弹两电极插口上,盖好内桶盖,将数字温度计探头由外桶取出插入内桶中。打开量热计电源开关,开动搅拌器。(注意搅拌器不要与氧弹相碰。)打开计
5、算机,打开其中“燃烧热测定”实验软件窗口,观察数字温度计读数,待温度变化基本稳定后,将数字温度计“采零”并“锁定”。点击“开始记录”,电脑开始每隔几秒钟读取一次数字温度计读数,并画出相应的温度随时间变化曲线,此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略有上升。连续读取10至15个点后,按量热计控制面板上的“点火按键”或点击燃烧热电脑软件界面中“点火按键”,继续记录温度读数,此时如点火成功,温度会迅速上升至某一最高点,然后温度开始下降,再读取最后阶段的10-15个点,便可停止实验。实验停止后,关闭量热计电源,将温度计探头由内桶取出插入外桶中,打开内桶盖,取出氧弹,放出氧弹内的余气,避免水滴及溶解于其中的酸被带出,缓慢地
6、放气约需46min。旋开氧弹盖,检查样品燃烧是否完全。(若金属皿中没有明显的燃烧残渣说明燃烧完全。若发现黑色残渣,则应重做实验。)若已燃烧完全,可用少量蒸馏水(每次10mL)洗涤氧弹内壁两次,洗涤液倒入150毫升锥形瓶中,煮沸片刻,以0.1 molL-1NaOH溶液滴定。称量燃烧后剩下的镍丝重量,计算镍丝实际燃烧重量,最后擦干氧弹和盛水桶。2测量萘的燃烧热称取约0.6g萘,同上法进行测量。实验操作思考题:1. 量热计外桶设计为水夹套形式,其作用为:可减少体系的热量损失;使体系外部保持温度相对稳定的环境;外桶的夹套中可以不加水,用空气即可;外桶的夹套中可以用恒温循环水;外桶的夹套中水温可以与内桶
7、水温同时升高。2. 实验前使内桶水温比外桶低1,是因为:可补偿因热漏所造成的热量损失;抵消搅拌所产生的热量;抵消氮气燃烧所产生的热量;其他原因。3. 按“点火按键”后30秒至一分钟左右,体系温度会明显上升,如超过两分钟温度仍无明显上升,说明点火失败,此时应该:检查电极插头是否插入氧弹插口,且接触良好;检查搅拌器开关是否打开;检查温度计探头是否插入内桶中;直接打开氧弹检查样品是否燃烧点火插头导线没入水中造成漏电。为排除故障,应依次采取以上哪些措施?4. 打开氧弹后发现样品完全没有燃烧或虽已燃烧但燃烧不完全,可能是下列哪些原因造成:样品压得太紧,无法点燃;镍丝松脱,与电极接触不好;镍丝与样品没有紧
8、贴;镍丝与金属皿接触;充氧压力不够;氧弹漏水,打湿样品;其他原因。七、实验预习思考题认真阅读实验原理及相关物理化学教科书,将下列问题答案书写在实验预习本上1在热力学中,什么是体系?什么是环境?在本实验中,下列哪些属于体系,哪些属于环境:样品,引燃镍丝,氧弹,搅拌棒,测温探头,内桶水,外桶,外桶水,控制面板?2什么是绝热过程?在本实验中为什么必须在绝热条件下测定?本实验是真正的绝热反应吗?如果不是,采取了什么措施减少热量损失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3什么是标准燃烧热?本实验测定的是恒容燃烧热,如何换算为标准燃烧热?本实验中的压力为0.5MPa,如何转换为标准大气压下的数据?4. 标准燃烧热应该是29
9、8K时的燃烧热,而本实验过程中温度并不恒定,如何将此实验结果与标准燃烧热比较?实验4 液体饱和蒸气压的测定图4-1 静态法测蒸气压的装置1. 恒温槽;2.平衡管;3.冷凝管;4.冷阱;5.储气罐;6.数字压力计;7.缓冲瓶1;8. 缓冲瓶2;9.平衡阀1;10. 平衡阀2;11. 平衡阀3;12.活塞1;13.活塞2。本实验用静态法测定乙醇的饱和蒸气压与温度的关系,实验装置见图4-1。通常一套真空体系装置由三部分构成:一是机械泵、缓冲瓶和储气罐部分,用以产生真空及调节体系内压力;二是真空的测量,包括数字压力计部分;三是恒温槽、平衡管、冷凝管和冷阱部分,被测液体处于真空瓶内,自身的蒸气压达到饱和
10、。注意:储气罐是整个实验装置的核心部件,其中管路连接较为复杂。如上图所示,储气罐上方a、b两个接口分别连接待测液体平衡管部分和数字压力计,a、b两个接口通过圆管c相互连接,因此,数字压力计可随时显示平衡管内部待测液体的压力。圆管c左端的平衡阀d连接到下方的大圆桶f,再经f右端的平衡阀h连接到抽气泵。圆管c的右端经平衡阀g连通到大气。圆管c与大圆桶f之间的连接杆e是实心的,仅起支撑作用,并不使上下相通。由此可见,圆管c将连接待测液体的管路一分为三,其一为测压管路,连接数字压力计;其二为减压管路,通过连接大圆桶f和抽气泵使体系内的压力降低;其三为升压管路,通过连通大气使体系压力升高。其中大圆桶f的
11、作用是贮存一部分低压气体,方便降低体系的压力,而不必每当需要减压时都用抽气泵来抽气。管路中若干平衡阀是为了能够方便准确地调节体系内的压力。三、仪器和试剂蒸气压测定装置一套;无水乙醇(分析纯)。四、实验步骤1. 装样:取下平衡管,向其中加入乙醇,使乙醇充满平衡管a部分体积的一半和b、c部分高度三分之二。2. 压力计调零及系统检漏:装好平衡管,打开冷凝水。打开储气罐上平衡阀1、2、3及缓冲瓶1和缓冲瓶2上通大气的活塞1和2。使整个测量系统与大气相通,按数字压力计“采零”键,使压力计显示为零。 关闭缓冲瓶1和缓冲瓶2上通大气的活塞1和2。打开抽气泵开关,使压力计读数显示某一数值。先关闭储气罐上通抽气
12、泵的平衡阀3,打开缓冲瓶1上通大气的活塞1,使缓冲瓶1与大气相通,然后关掉抽气泵。此时观察压力计读数,如能稳定在某一数值不变,说明体系不漏气。如体系漏气则检查系统连接处,至无漏气即可进行测定。3.测量: 调节恒温槽温度为20。关闭缓冲瓶1上通大气的活塞1,打开储气罐上通抽气泵的平衡阀3。打开抽气泵开关重新开始抽气。抽至压力计读数约为(-95KPa),平衡管内已无气泡产生时,可准备停止抽气。 关闭储气罐上平衡阀1、2、3。打开缓冲瓶1上通大气的活塞1,使缓冲瓶1与大气相通,然后关掉抽气泵。 缓慢开启缓冲瓶2上通大气的活塞2,使少量空气进入缓冲瓶2,关闭活塞2。 缓慢开启储气罐上平衡阀2,使平衡管
13、内b、c两管液面相平。关闭平衡阀2,记录此时压力计读数,即为此温度下乙醇的饱和蒸汽压。重新开启平衡阀2,使c管液面低于b管,关闭平衡阀2。缓慢开启储气罐上平衡阀1,再次使平衡管内b、c两管液面相平,关闭平衡阀1。记录压力计读数。此时读数与前一次读数相差应不大于0.27KPa,否则需再次重复测量。 分别调节恒温槽温度为25、30、35、40,测量不同温度下乙醇的饱和蒸汽压,每个温度下读数两次。测量方法同上,此时,只需交替调节储气罐上平衡阀1和2,即可使平衡管内b、c两管液面相平。4测量结束,打开储气罐上平衡阀1、2、3及缓冲瓶1和缓冲瓶2上通大气的活塞1和2。使整个测量系统与大气相通。关闭冷凝水
14、及恒温槽。实验操作思考题:1. 抽气至什么情况时,可停止抽气:压力计读数在-90-95Kpa即可;压力计读数小于-90Kpa,平衡管中液面不再剧烈跳动即可;压力计读数小于-90Kpa,平衡管中气泡逸出已非常缓慢(30秒至1分钟出一个气泡);压力计读数小于-90Kpa,平衡管中无气泡逸出视实验温度和样品而定。查出样品在实验温度下的饱和蒸汽压,压力计读数的绝对值与饱和蒸汽压之和与大气压相近时,可停止抽气。2. 什么情况下,必须重新进行抽气操作:开启通大气的活塞过大,体系内压力几乎完全丧失,接近一个大气压;开启通大气的活塞过大,体系内的压力降低至-60至-70Kpa;开启通大气的活塞过大,c管中液体
15、倒冲过U型管最低点。3. 缓冲瓶2的作用和操作是:缓冲瓶2用于控制进入体系的大气的量;缓冲瓶2用于使体系内压力升高缓冲瓶2用于使体系内压力降低缓冲瓶2的操作方法是先关闭缓冲瓶2通大气活塞,打开通体系的活塞,在体系抽气减压同时使缓冲瓶2中压力与体系相同,然后关闭通体系的活塞。在调压时,先略打开通大气活塞,使缓冲瓶2进入少量空气后,关闭通大气活塞。再缓慢开启通体系活塞用于调节体系压力缓冲瓶2的操作方法是先关闭缓冲瓶2通体系活塞,打开通大气的活塞,在体系抽气减压同时使缓冲瓶2中压力与大气相同,然后关闭通大气的活塞。在调压时,缓慢开启通体系活塞用于调节体系压力4. 本实验中储气罐的作用是什么?本实验装
16、置中取消储气罐是否可以测定饱和蒸汽压?如果可以,应该如何进行操作?七、实验预习思考题认真阅读实验原理及相关物理化学教科书,将下列问题答案书写在实验预习本上1什么是液体的饱和蒸汽压?测定液体饱和蒸汽压的方法有几种?2静态法常用于测定纯溶剂的饱和蒸汽压,那么它是否可以测定混合溶液如乙醇-环己烷的饱和蒸汽压?动态法是否也可测定溶液饱和蒸汽压?3. 静态法中抽气时液体是否可能沸腾?查找相关数据加以说明。4测定蒸汽压时,a球内液面上方(ab间的部分)若有少量空气(抽真空时未抽净),对饱和蒸汽压以及最终结果的数值大小有何影响?在数据处理时有何方法可以加以消除?实验32 Fe(OH)3 溶胶的聚沉值、电势及
17、粒径分布的测定四、实验步骤1水解法制备Fe(OH)3溶胶在250ml烧杯中加入120ml蒸馏水,加热煮沸。在沸腾条件下约1min滴加完3ml 10%FeCl3溶液,并不断搅拌,加完后继续煮沸3分钟。水解得到深红色的Fe(OH)3 溶胶约100ml。放置冷却至室温待用。所得Fe(OH)3 溶胶应无沉淀,否则应重做。2制备火棉胶半透膜取一个干燥且内壁光滑的150ml大口锥瓶,以一只手握住锥瓶使其大约45倾斜并用手指使其缓慢转动,另一只手从瓶口缓慢加入约6至8ml 6%的火棉胶溶液,使火棉胶在锥瓶内壁上形成均匀液膜,再倒转瓶口,使锥瓶略向下倾斜,一边转动锥瓶,一边倒出多余的火棉胶溶液于回收瓶中(注意
18、中间应使锥瓶竖直,略晃动锥瓶,使液体铺满瓶底。最后铺满火棉胶液体的锥瓶应为透明且没有液体流动的痕迹。)。将锥瓶瓶口向下至无液滴滴下时,将锥瓶倒置在铁圈上,使火棉胶液膜中的乙醚与乙醇完全蒸发,直至闻不出乙醚气味为止,此时用手轻摸胶膜不粘手时(若胶膜发白说明乙醚末干,膜不牢固)。取下锥瓶,向其中注满蒸馏水,浸泡约10分钟,以溶去剩余的乙醇。用指甲或小刀在瓶口轻刮,剥开一部分膜,向膜与瓶壁间注水,依靠水的重力使膜逐渐脱离瓶壁,最后完全悬浮在水中,倒出水的同时,轻轻取出膜袋。检查半透膜是否漏水。若漏水,应重做。制好的半透膜应浸泡于蒸馏水中备用。3纯化Fe(OH)3溶胶 取出制好的半透膜,倒掉其中清水。
19、将半透膜口套在粗玻璃管一端,用细线栓紧袋口。用铁架台上铁夹夹住粗玻璃管,使粗玻璃管及半透膜悬挂在铁架台上。将水解法制得的Fe(OH)3溶胶取出,缓慢倒入半透膜中。将装有大约500ml蒸馏水的大烧杯在电炉上加热至6070,然后用该热水浸泡半透膜,使其中Fe(OH)3溶胶进行渗析。每隔30分钟换一次水,直至其电导率实验操作思考题:1. 若Fe(OH)3 溶胶产生了沉淀,其可能的原因是:溶液偏酸性,使溶胶发生聚沉;溶液偏减性,使溶胶发生聚沉;溶液中多余的铁离子,使溶胶发生聚沉;溶液中多余的氯离子,使溶胶发生聚沉;氯化铁溶液加入过多;加热时间过长。2. 制备半透膜不成功的原因有:火棉胶未在瓶壁均匀铺展
20、,膜厚薄不一;液膜中溶剂未挥发干净;液膜浸泡时间不够,未完全变硬;剥膜时用力过大;水将膜冲破。3查阅物理化学教材或化学手册,估算电导率为20,000s/cm的一价离子溶液的浓度为多少?电导率为50s/cm时的一价离子溶液的浓度为多少?渗析所需水的体积至少为溶胶总体积的多少倍?4渗析换水的理想方法是:直接用大量蒸馏水渗析直接用大量自来水渗析分多次渗析,前一、二次用自来水渗析,再用蒸馏水渗析分多次渗析,前一、二次用蒸馏水渗析,再用自来水渗析小于50s/cm 。把纯化好的溶胶置于150ml洁净的磨口棕色瓶中保存备用。4聚沉值的测定(1)取6支干净试管分别以0至5号编号。1号试管加入10ml 2.00
21、0mol/L的NaCl溶液,0号及25号试管各加入9ml 蒸馏水。然后从1号试管中取出1ml溶液加入到2号试管中,摇匀,又从2号试管中取出1ml溶液加到3号试管中,以下各试管手续相同,但5号试管中取出的1ml溶液弃去,使各试管均有9ml溶液,且依次浓度相差10倍。0号作为对照。在0至5号试管内分别加入1ml 纯化了的Fe(OH)3 溶胶,并充分摇均匀后,放置2min左右,确定哪些试管发生聚沉。最后以聚沉和不聚沉的两支顺号试管内的NaCl溶液浓度的平均值作为聚沉值的近似值。(2)电解质分别换以0.010mol/LNa2SO4、0.0050mol/LNa3PO4 溶液,重复(1)进行实验。并比较其
22、聚沉值大小。(3)按照(1)和(2)相同步骤测定各电解质对未纯化的胶体的聚沉值。5电势的测定(1)如图321,打开电泳管中部支管中的活塞A,先从中部支管加入适量(约34ml)已纯化的Fe(OH)3 溶胶。注意:将电泳管稍倾斜使加入的胶体刚好充满活塞孔,关闭活塞(使活塞孔中充满胶体且无气泡)。如有少量胶体留在U形管一边,可用少量蒸馏水冲洗,然后缓慢倾斜使冲洗液流出。将电泳管竖直固定在铁架台上。继续向中部支管中加入胶体共约810ml。(2)测量胶体的电导率。取约50ml蒸馏水,向其中缓慢滴加1mol/L KNO3 (或KCl)溶液,并不断测量该溶液电导率,直至其电导率尽量与胶体的电导率接近为止。从
23、U形管中加入上述已调好电导率的KNO3(或KCl)辅助电解质约6 ml8ml,在U形管两边插上铂丝电极,然后十分小心地慢慢打开(不能全部打开)活塞,使Fe(OH) 3溶胶缓缓推动辅助液上升至浸没电极约0.5cm时关闭活塞。分别记下U形管两边胶体界面的刻度及电极两端点的刻度。溶液-胶体两相界面必须清晰。如界面模糊则需重新装管。(3)用细铜丝量出U形管弯曲处两箭头所指的距离L2,同时读取L1、L3。(4)将正负电极接通电源。所加电压视L值及温度而定。若L为0.3m左右,温度约为20,调至30V80V。同时开动秒表,每隔3分钟,记录胶体两边界面刻度,通电约30 min。按(1)(4)步骤重做一次。5
24、装电泳管液体时,下列那些因素可能使溶液-胶体界面模糊:活塞孔中残留气泡,打开活塞时将界面扰动;活塞开启太快,溶液将界面冲乱;一边开启活塞,一边加液,加入的溶液将界面冲乱辅助电解质电导率过大使胶体发生聚沉6胶体电泳过程中,会产生下列哪种现象并解释原因:胶体向正极移动,胶体在负极一边界面逐渐模糊胶体向负极移动,胶体在正极一边界面逐渐模糊胶体向正极移动,胶体在正极一边界面逐渐模糊胶体向负极移动,胶体在负极一边界面逐渐模糊7胶体界面最终不再发生移动,其原因可能是:长时间电解使辅助电解质浓度发生变化,导致胶体聚沉长时间电解使辅助电解质电导率发生变化,导致胶体聚沉长时间电解破坏了胶团结构,使胶体聚沉 长时
25、间电解改变了溶液PH值,使胶体聚沉七、实验预习思考题认真阅读实验原理及相关物理化学教科书,将下列问题答案书写在实验预习本上1什么是胶体分散体系?写出本实验中Fe(OH)3胶团的表达式2影响溶胶聚沉值的因素有哪些?3影响电势的因素有哪些?实验37 量子化学计算四、实验操作1HMO法计算平面共轭分子(1) 计算前预先将共轭原子用数字编号。如苯分子,可按图37-3(a)对所有骨架碳原子进行编号(氢原子不必编号)(2)打开计算机进入WINDOWS操作系统,在微机上找到HMO目录(例如:E:HMO),用鼠标选择“开始-所有程序-附件-命令提示符”,进入DOS操作系统界面,在该界面中先输入“CD”,退到C
26、盘根目录下,然后输入“E:”进入E盘,再输入“CDHMO”,进入HMO目录。输入“QBASIC”,进入用QBASIC语言编辑界面(注:以上每次输入完需按回车Enter键作为结束)。按键盘左上角的“Esc”键,退出提示界面。用鼠标选择“File-Open”,打开“Open”对话框,选择“HMO.BAS”文件,再选择“”,进入HMO程序界面。(3)修改共轭分子中的原子连接信息。HMO程序由BASIC语言编写,其中:在语句10中输入共轭原子连接信息,即输入原子编号不按顺序连接的两个原子的编号。如图37-3(a)苯分子中的1,6两原子。在语句15中输入不相连的信息,即原子编号连续,而在分子中不相连的两
27、个原子的编号。如图37-3(b)中的4,5两原子。上述数据语句中均以两个0表示输入结束。如苯分子,按以下形式修改即可:10 DATA 1,6,0,015 DATA 0,0在计算丁二烯分子时,若将四个共轭原子从左至右用1,2,3,4顺序编号,那未语句10和15中均改为0,0即可。 (a) (b)图37-3 苯分子编号示意图(4)数据核对无误后,可按F5功能键运行程序。由屏幕显示的信息,通过人机对话相继输入参数。如计算苯分子时,“INPUT THIS CALCULATION INFORMATION?”用大写字母输入分子式“C6H6”;“HOW MANY ATOMS?”输入共轭原子数“6”即可;“W
28、OULD CHANGE INTEG.?”,询问是否修改积分参数,输入大写字母“N”。然后计算机读取数据语句中数据并输出相应的Huckel矩阵(Huckel Matrix)若发现矩阵有错误,可输入行号、列号及相应的矩阵元进行修改。“HAS THIS MATRIX ANY ERROR?”,输入大写字母“N”。开始进行计算,在“BOND ORDER AND ELECTRON DENSITY”中列出了各个碳原子上的键级和电荷密度。该计算结果每三个数字为一组,如“1 1 1.000000”,“2 1 0.666667”前两个数字为原子编号,后一个数字为计算结果。如果前两个数字相同,则该计算结果为电荷密度
29、。如“1 1 1.000000”表示第一个原子的电荷密度为1.000000。如果前两个数字不同,则该计算结果为键级。如“2 1 0.666667”表示1,2两原子之间的键级为0.666667。 “WOULD YOU PRINT WAVEFUNCTIONS?”,输入大写字母“N”。在“TABLE1”表格中显示了分子轨道能量参数x和自由价。在“MO-ENERGY”栏列出分子轨道能量参数,如第1至第6个分子轨道的能量参数x分别为“2,1,1,-1,-1,-2”。可画出分子轨道能级图如下图所示。“FREE VALENCE”栏表示各个碳原子的自由价。 “PLEASE WRITE FREE VALENCE
30、, THEN INPUT YES”,输入“Y”,显示最后的计算结果中,“TABLE3”中,HOMO和LUMO的能量分别为+和-,电子总能量为6+8。通过计算,记录屏幕上显示的电荷密度、键级、自由价、分子轨道能量参数及相应的分子轨道能量、总的电子能量等计算结果。可将电荷密度、键级和自由价表示在如下分子图中: (5)按上述步骤计算丁二烯 (C4H6)、环丁二烯(C4H4)、萘(C10H8)和奥(C10H8)分子,记下电荷密度、键级、自由价、分子轨道能量数及总的电子能量等计算结果。2用HMO法计算富勒烯分子(1)首先对C20分子如图37-2b所示进行编号。注意编号时让编号连续的原子保持相连,这样只要
31、在语句10中写入1,5,1,8,2,10,3,12,4,14,6,15,7,17,9,18,11,19,13,20,16,20及2个0作为结束。按照上述同样方法计算C20分子性质。(2)根据欧拉公式计算出C24,C28,C32等分子中多边形数目,画出它们的分子结构图,并进行原子编号,编写计算输入语句进行计算。这些分子都有若干种不同结构的异构体,注意比较不同异构体之间性质的差异。以上富勒烯分子的计算结果只需记录HOMO和LUMO能量及总的电子能量等计算结果。3用Gaussian98软件计算富勒烯分子的性质(1)在CS Chem3D软件中画出C20、C24、C28、C32等分子结构,并用MM2软件
32、进行分子结构的初步优化。用鼠标选择“所有程序-Chemoffice-Chem3D”,打开Chem3D软件界面。界面上方包括“File Edit View Tools Object MM2”等各栏,左边为选键工具条。用鼠标选择选键工具条中单斜线表示选择单键,将鼠标移至界面中间空白处,此时鼠标箭头为“十”字,将鼠标横向拖动即产生一碳-碳单键,此时显示的是乙烷(程序自动给每个碳原子加上氢原子)。再用鼠标点选某一碳原子,然后向外拉动一次,即变成丙烷。如此可画出线性或环状分子。如用鼠标选择选键工具条中的双或三斜线,再画出的即为双键或单键。按上述方法画出C20、C24、C28、C32等分子的平面拓扑图。(
33、注意:开始画分子图前,先用鼠标选择软件界面上方“View”栏中“Settings”,在弹出框中用鼠标点“Model Display”右边小三角,出现下拉选项条,包括各功能选项。点选其中的“Building”,然后将“Correct Atom Types”和“Rectify”两选项前的钩去掉,关闭弹出框即可。如此画图时不再显示氢原子且连键时不会乱跳。)画好富勒烯分子的平面图后,用鼠标选择选键工具条中的中间有箭头的圆圈,此时将鼠标移至分子上可将分子向不同方向旋转,可观察到画出的分子基本在一平面中,与富勒烯分子的球形立体结构相去甚远。用鼠标选择选键工具条中箭头加十字箭头,然后用鼠标点选分子中任一原子
34、,当该原子出现外加粗圆圈时,移动鼠标该原子即可发生移动,如此可将分子中任一原子自由移动。按此方法将平面型富勒烯分子尽可能接近圆球形,然后用鼠标选择软件界面上方“MM2”栏中“Minimize Energy”,在弹出框中点击右下角的“RUN”,如弹出警告窗,点选“Ignore”。此时分子的立体构型会自动优化,变得接近球形。点击软件界面上方“File”栏中“Save As”保存图形文件。文件保存类型选择“Protein DB(*PDB)”,文件名可自定(不得选择中文名,可选择英文或数字)。(2) 使用Gaussian98软件计算富勒烯分子。用鼠标选择“所有程序-GaussView-GaussVie
35、w”,打开GaussView画图软件。然后在此软件中打开前面保存的“xxx.pdb”文件,可看到此富勒烯分子结构图中有许多氢原子。用鼠标选择左侧工具栏中的“Delete Atom”,然后将鼠标点击分子中某一氢原子,该原子即被删去,如此删除富勒烯分子图中所有氢原子。然后点击上方工具条中“File-Save”保存文件,文件名为“xxx.gjf”(.gjf文件为Gaussian98软件输入文件,xxx为文件名可自定,但必须使用英文或数字)。点击“所有程序-Gaussian98W-Gaussian98W”,打开Gaussian98软件,点击“File-Open”,打开前面保存的“xxx.gjf”输入文
36、件。将其中“Route Section”栏中“rhf/3-21g”改为“uam1”。并在这一栏最后先空一格,然后加上“opt”。将“Charge, Multipl”栏中“0 1”改为“0 3”。然后点击右上“run”,保存计算结果文件为“xxx.out”。待计算结束,点击右上角放大镜图标,即可看到计算结果。其中在最后部分名人格言前一段中的“HF=1.2384751”即为分子总能量。还可用GaussView画图软件打开xxx.out文件观察计算后的分子是否为球形。按此方法计算C20、C24、C28、C32等分子的总能量。六、数据处理及思考题1根据丁二烯、环丁二烯、萘、奥的电荷密度、键级和自由价作
37、出它们相应的分子图。2由丁二烯、环丁二烯、萘、奥的分子轨道能量参数画出其分子轨道能级示意图。3. 列出C20、C24、C28、C32等富勒烯分子HOMO和LUMO能量及总的电子能量。根据计算结果将下列问题答案写在实验报告上:1由丁二烯、苯、萘、奥的分子图解释下列现象:(1)丁二烯有顺、反异构体的原因及1、4加成的化学反应性能。(2)苯为什么比烯烃稳定,较难进行加成反应?(3)为什么萘的位(5、7位)比位(4、8位)容易发生反应?(4)为什么奥能溶于盐酸及浓硫酸中?为什么亲核基团在其2,4位置起反应,而亲电基团在6,10位置起反应?2由几种富勒烯分子的计算结果回答下列问题:(1)哪种富勒烯分子相
38、对而言较为稳定?(2)如何判断同一富勒烯分子的不同异构体之间哪种更稳定?七、实验预习思考题认真阅读实验原理及相关物理化学教科书,将下列问题答案书写在实验预习本上1量子化学计算方法大致可分为几类?分别举例加以说明。2HMO方法的要点有哪些?为什么可以用HMO方法来计算富勒烯分子相关性质?3如何判断平面共轭分子的芳香性?此一规则是否适用于富勒烯分子?实验5 双液系的气液平衡相图的绘制四、实验步骤1开启超级恒温水槽,使温度控制在25。2配制工作曲线的标准溶液。按下表所示溶剂体积分别准确配制不同浓度乙醇-环己烷标准溶液。3用阿贝折光仪分别测定标准溶液以及纯乙醇、纯环己烷的折射率。4测定体系的沸点及气液
39、两相的折射率。测定方法如下: 配制一系列(12至16份)不同浓度的乙醇-环己烷溶液。将某一乙醇-环己烷溶液注入沸点仪中,液体量应盖过加热丝,处在温度计水银球的中部,打开冷凝水,接通电源,电压不能超过规定电压(加热电压一般为20至50伏),否则会烧断加热丝。当液体沸腾,且冷凝管底部D小球中充满液体后,以一只手握住沸点仪中部,另一只手打开铁架台上固定沸点仪的旋钮,将沸点仪向一边倾斜使D小球中液体倒回沸点仪圆底瓶中。然后使沸点仪重新回到竖直状态,旋紧铁架台上旋钮,固定好沸点仪。如此倾倒操作重复三次。待溶液温度基本稳定后,记下沸腾温度及环境温度,并停止加热。分别用滴管吸取气相及液相的液体,用阿贝折光仪
40、测其折射率,每份样品读数二次取平均值。测定完之后,将沸点仪中的溶液倒回原试剂瓶中,换另一种样品按上述操作进行测定。更换样品时,原有溶液尽量倒干净。如有少量剩余液体,可不必将其吹干,直接加入下一待测液体继续测量,每份液体的准确浓度由其测定的折射率来确定。实验操作思考题:1. D小球中液体必需来回倾倒三次后,方可用于测量气相组成,其原因是溶剂中含有少量低沸点杂质,倾倒三次后方可排除这部分干扰;由于加热过程是溶液温度不断上升的过程,在此过程中, 气相中沸点较低的组分所占比例较高,而与气液平衡时的组成不同。D小球中可能残留少量上一份溶液样品,倾倒三次后使整个容器中浓度一致。2. 溶液沸腾后,其沸腾温度
41、并不恒定,其原因可能是溶液蒸发速度与冷凝速度不相等,使溶液浓度不断改变; D小球体积过大,改变了溶液浓度;加热功率过大,气相冷凝速度较慢;冷凝水冷凝效果不好。3. 本实验中,比较理想的使溶液达到气液平衡的方法是调高加热电压,使溶液快速升温,待液体沸腾后,调节冷凝管水流速度使溶液温度稳定。调低加热电压,使溶液缓慢升温,待液体微沸后,调节冷凝管水流速度使溶液温度稳定。调高加热电压,使溶液快速升温,待液体沸腾后,调低加热电压是保持液体微沸后,调节冷凝管水流速度使溶液温度稳定。4. 阿贝折光仪无论如何调节都无法找到明显的明暗分界线,其原因可能是:折射仪加液棱镜上未加溶液;折射仪加液棱镜未被溶液完全铺满
42、或已有部分挥发;目镜焦距未调好;溶液色散未消除。5. 为使实验结果更为准确,D小球的体积:在保证折光率测量用量的基础上,越大越好;在保证折光率测量用量的基础上,越小越好;大小对结果无影响。6沸点仪圆底瓶中的样品在实验时,加入液体的量:在不超过圆底瓶2/3容积的基础上,越多越好;在不少于圆底瓶1/2容积的基础上,越少越好;只要在圆底瓶容积1/2至2/3之间均可七、实验预习思考题认真阅读实验原理及相关物理化学教科书,将下列问题答案书写在实验预习本上1什么是相律?根据相律恒沸点的自由度为多少?2简单蒸馏与精密分馏是否可以分开完全互溶和部分互溶混合溶剂?3. 什么情况下可以判定气液两相已达到平衡,本实
43、验中存在真正的气液平衡状态吗?实验20 磁化率的测定四、实验步骤实验方案一(此实验方案中磁天平以永磁铁为外加磁场)1测定空样品管的质量打开电子天平开关,按调零按钮使天平读数为零。取一只清洁、干燥的空样品管套在系于天平下方的橡皮塞上,在无磁场情况下称取空样品管的重量,称三次取平均值。然后装上永磁铁,通过调节永磁铁左右两边螺丝调节磁极左右间距,调节固定磁铁的铁架上旋钮使永磁铁上下运动。最终使样品管底部处在两磁极中心位置,磁极间距大约为2.5cm。再称取空样品管在磁场中的重量,称三次取平均值。2用硫酸亚铁确定磁极间距取下样品管,将预先用研钵研细的硫酸亚铁粉末通过小漏斗装入样品管,边装边用平口玻棒压实
44、,使粉末样品均匀填实,上下一致,端面平整。样品高度7cm为宜,记录用直尺准确量出的样品的高度h(精确到毫米)。在无磁场时称得样品管加样品的重量,然后加上永磁铁,调节磁铁左右两边螺丝,使磁极之间距离尽可能小,但又不使样品管吸到磁铁上为好。再称重,两种情况各称三次取平均值。去掉磁场时,只需将永磁体从铁架上取下拿至离样品管10cm远以外即可,加磁场时再原位接上。去掉或加上磁场时,一定要用手托住永磁体磁极,避免掉下来损坏。测定完毕,用竹针将样品松动,倒入回收瓶。然后将样品管清洗干净,用脱脂棉擦去管壁上水珠,然后用吹风机将样品管吹干备用。3测定摩尔氏盐、K4Fe(CN)63H2O、K3Fe(CN)6的磁
45、化率在保持磁极间距不变的情况下,使用上述同一样品管,重复上述步骤2,测定其余样品的磁化率。4. 记录实验温度(实验开始、结束时各记一次温度,取平均值)。清洗样品管,将研钵中样品倒入回收瓶,清理实验台面。实验方案二(此实验方案中磁天平以电磁铁为外加磁场)1测定空样品管的质量打开电子天平开关,按调零按钮使天平读数为零。打开磁天平电源开关,待仪器稳定后,旋转电流调节旋钮,使电流读数为零。此时磁场强度也应为零,如磁场强度不为零,按“调零”按钮,使磁场强度归零。取一只清洁、干燥的空样品管套在系于天平下方的橡皮塞上,在无磁场情况下称取空样品管的重量,称三次取平均值。然后旋转电流调节旋钮,使电流强度大约在3
46、A左右。记录此时磁场强度,称取空样品管在磁场中的重量,称三次取平均值。2测定摩尔氏盐、硫酸亚铁、K4Fe(CN)63H2O、K3Fe(CN)6的磁化率。取下样品管,将预先用研钵研细的样品粉末通过小漏斗装入样品管,边装边用平口玻棒压实,使粉末样品均匀填实,上下一致,端面平整。样品高度7cm为宜,记录用直尺准确量出的样品的高度h(精确到毫米)。在无磁场时称得样品管加样品的重量,然后旋转电流调节旋钮,使电流读数尽可能大(不应超过3A),但又不使样品管吸到磁铁上为好。记录磁场强度,再称重,两种情况各称三次取平均值。(一般电流强度不应超过3A。超过3A后,此时磁场强度较大,一但发生突然断电或关闭磁天平电源,电流突然消失,电磁铁中会产生较强的反向感应磁场,造成电磁铁损坏。)测定完毕,用竹针将样品松动,倒入回收瓶。然后将样品管清洗干净,用脱脂棉擦去管壁上水珠,然后用吹风机将样品管吹干备用。使用上述同一样品管,重复上述步骤,测定其余样品的磁化率。4.清洗样品管,将研钵中样品倒入回收瓶,清理实验台面。实验操作思考题:1空样品管在无磁场和有磁场的情况下,其重量:无磁场时更重;有磁场时更重;两种情况下一样重;请选择并说明理由。如果你在实验中遇到的情况与你的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