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章 内存管理(1)一、单项选择题1存储管理的目的是 。 A方便用户 B提高内存利用率 C方便用户和提高内存利用率 D增加内存实际容量解:存储管理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方便用户,二是提高内存利用率。本题答案为C。2把作业空间中使用的逻辑地址变为内存中物理地址称为 。 A加载 B重定位 C物理化 D逻辑化 解:在一般情况下,一个作业在装入时分配到的内存空间和它的地址空间是不一致的,因此,作业在CPU上运行时,其所要访问的指令、数据的物理地址和逻辑地址是不同的。显然,如果在作业装入或执行时,不对有关的地址部分加以相应的修改,将会导致错误的结果。这种将作业的逻辑地址变为物理地址的过程称为地址重定位。本
2、题答案为B。3为了保证一个程序在主存中改变了存放位置之后仍能正确执行,则对主存空间应采用 技术。 A静态重定位 B动态重定位 C动态分配 D静态分配 解:动态重定位采用动态运行装入方式,可以保证一个程序在主存中改变了存放位置后仍能正确执行。本题答案为B。4在存储管理中采用交换与覆盖,目的是 。 A从物理上扩充内存、 B实现主存共享 C节省存储空间 D提高内存利用率 解:采用交换与覆盖技术可以提高内存利用率。本题答案为D。5 是指将作业不需要或暂时不需要的部分移到外存,让出内存空间以调入其他所需数据。 A覆盖技术 B交换技术 C虚拟技术 D物理扩充 解:本题答案为B。6分区分配内存管理方式的主要
3、保护措施是 。 A界地址保护 B程序代码保护 C数据保护 D栈保护 解:在分区分配内存管理方式中,主要用上、下界寄存器保护分区,也称为界地址保护。本题答案为A。7在固定分区分配中,每个分区的大小是 。 A相同。 B随作业长度变化 C可以不同但预先固定 D可以不同但根据作业长度固定 解:在固定分区分配中,每个分区的大小可以不相等,但事先必须确定,运行时不能改变。本题答案为C。8在可变式分区存储管理中的拼接技术可以 。 A集中空闲分区 B增加内存容量 C缩短访问周期 D加速地址转换解:拼接是指通过移动将多个分散的小分区合并成一个大分区。本题答案为A。9在可变分区分配管理中,某一作业完成后,系统收回
4、其内存空间,并与相邻区合并,为此修改空闲区说明表,造成空闲分区数减1的情况是 。 A无上邻空闲分区,也无下邻空闲分区 B有上邻空闲分区,但无下邻空闲分区 C有下邻空闲分区,但无上邻空闲分区 D有上邻空闲分区,也有下邻空闲分区 解:当有上邻空闲分区,也有下邻空闲分区时,系统将它们合并成一个空闲分区,从而导致总的空闲分区数减少。本题答案为D。10某基于动态分区存储管理的计算机,其主存容量为55MB(初始为空),采用最佳适配算法,分配和释放的顺序为:分配15MB,分配30MB,释放15MB,分配8MB,分配6MB,此时主存中最大空闲分区的大小是 。 A7MB B9MB C10MB D15MB 解:在
5、最佳适配算法中,空闲分区表中是按空闲分区的容量从小到大排列,按本题方式分配后的内存分配情况如图321所示,其中最大的空闲分区的容量为9MB。本题答案为B。6MB 9MB30MB8MB2MB内存分配情况11最佳适应算法的空闲分区是 。 A按大小递减顺序连在一起 B按大小递增顺序连在一起 C按地址由小到大排列 D按地址由大到小排列解:最佳适应算法要求空闲分区按大小递增的次序排列。本题答案为B。12设内存分配情况如图所示。若要申请一块40K字节的内存空间,采用最佳适应算法,则所得到的分区首址为 。 A100K B190K C330K D410K占用100K 80K 占用10K 90K 占用50K 6
6、0K 占用20K 102K内存分配情况 解:共有4个空闲分区,按容量大小递增依次为:60K、80K、90K、102K,采用最佳置换算法应选择与作业申请空间大小最接近的分区,即容量为60K的分区,其首地址为330K。故本题答案为C。13碎片是指 。 A存储分配完后所剩的空闲区 B没有被使用的存储区 C不能被使用的存储区 D未被使用,而又暂时不能使用的存储区解:本题答案为D。14碎片现象的存在使得 。 A内存空间利用率降低 B内存空间利用率提高 C内存空问利用率得以改善 D内存空问利用率不影响解:本题答案为A。15当内存碎片容量大于某一作业所申请的内存容量时, 。 A可以为这一作业直接分配内存 B不可以为这一作业分配内存 C拼接后,可以为这一作业分配内存 D一定能够为这一作业分配内存解:本题答案为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