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年2月24日市十三届人大六次会议批准)厦门市人民政府目 录前言1第一章 推动厦门科学发展新跨越的关键时期1第一节 “十一五”发展成就1第二节 “十二五”发展环境5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7 第三章 战略任务11第一节 着力岛内外一体化 11第二节 着力二三产共推进15第三节 着力内外需齐拓展26第四节 打造对台交流合作前沿平台31第五节 构建海峡西岸体制机制创新试验区34第六节 完善中心城市现代基础设施体系37第七节 推进低碳生态城市建设41第八节 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45第九节 着力惠民生促和谐50第十节 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52
2、第四章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56第一节 提升岛内城市功能57第二节 拓展岛外发展空间58第三节 依法保护生态空间59第五章 规划实施保障60第一节 加强政策引导60第二节 强化项目带动61第三节 明确实施责任62第四节 健全管理机制63附件:名词解释.64前 言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根据中共厦门市委关于制定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是政府依法履行职责、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制订实施各级各类规划和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是全市人民为之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第一章 推动厦门科学发展新跨越的
3、关键时期“十一五”时期是极不平凡的五年,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十二五”时期,是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厦门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市后的第一个五年,是我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全面加快推进厦门经济特区科学发展新跨越,凸显在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中“窗口”、“排头兵”、“龙头”作用,具有重大意义。第一节 “十一五”发展成就“十一五”期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全市上下抢抓机遇,加快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保持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一、城市综合实力实现新提升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
4、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地方级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主要指标实现翻一番以上,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000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50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2:55.6:42.4调整为2010年的1.1:50:48.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居副省级城市前列,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保持全国、全省领先水平。二、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二三产共推进效果显著,建成火炬(翔安)产业区、集美机械工业集中区、同安工业集中区等工业载体,电子、机械等支柱产业进一步集聚壮大,火炬高新区成为全省首个工业总产值超千亿元的开发区。建成软件园产业基地、现代物流园区、观音山营运中心等一批服务业集聚区
5、,服务业年均增速比“十五”提高4个百分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6个百分点。新增16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成35个自主创新公共服务平台,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翻一番,达到524家。 三、对台交流合作实现新发展对台先行先试前沿平台作用更加凸显,率先成为两岸包机直航点、海上直航口岸和通邮封发局,“小三通”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27万人次,成功举办海峡论坛,打造了“文博会”、“图交会”、“农渔业论坛”等重要交流合作平台,国家部委在厦设立对台文化、科技、农业等一批交流合作基地。厦台经贸合作取得新突破,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台资28.5亿美元(含第三地),累计对台贸易额194亿美元,厦门成为大陆最
6、大的台湾水果入境口岸和集散地,友达、宸鸿、富邦金控、长庚医院等入驻厦门,厦门航空等一批企业赴台投资。四、改革开放事业取得新成果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市,国务院批准建设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启动了一批国家试点城市建设。厦门港整合和口岸管理一体化改革取得突破,海沧保税港区封关运作。整合重组23家国有企业集团,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基本形成,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和整体实力大幅度提升。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中介机构信用管理模式在全国推广。实行重大开发片区和重大项目指挥部模式等快速推进机制,开展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制度,电子政务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新增境内资本市场融资额超过前15年的总和。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
7、资76亿美元,第三产业利用外资比重超过第二产业。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570.4亿美元,对新兴市场出口比重达到22%,比2005年提高7.3个百分点。城市联盟等区域协作机制不断完善。对外交流交往进一步扩大,国际友好城市增至15个,国际知名度进一步提升。五、岛内外一体化呈现新格局岛内外一体化建设全面启动,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413亿元,超过前25年总和,其中,岛外投资占全市投资的56.1%。建成“两桥一隧”、城市快速公交(BRT)一期、成功大道、福厦高铁、厦门北站、海沧港区14#-19#泊位、嵩屿港区一期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城市快速交通网络基本形成,以港口、高铁、航空和高速公路为主体的综合交通
8、枢纽基本确立,对外辐射和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一批重大开发片区、社会事业项目建设快速推进,市政设施不断完善,城市发展向岛外延伸的态势初步形成,中心城市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六、民生保障工作跃上新水平惠民生促和谐工作成效显著,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覆盖,公立基层医疗机构全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完成农村义务教育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文化体育惠民工程取得实效,建成文化艺术中心等一批重大社会事业项目。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建立“全民社保城市 ”的政策框架,城乡一体化医保政策体系被国家誉为“厦门模式”;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模式成为全国“蓝本”,实现低保家庭廉租住房应保
9、尽保;五年新增就业97万人。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生态环境建设持续加强,实施重大海域生态修复工程,主要污染物减排、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保持全国、全省领先水平。精神文明建设和“平安厦门”持续推进,连续两届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群众治安满意率居全省前列。专栏1:“十一五”规划主要发展目标完成情况指标名称单位“十一五”规划目标2010年完成情况地区生产总值亿 元20502053.7三次产业比重0.5:59.5:401.1:50:48.9工业总产值亿 元48803772外贸进出口总额亿美元592570.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 元501696.6五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亿 元32004413五年累
10、计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6076港口货物吞吐量万 吨1000013931财政总收入亿 元450526地方级财政收入亿 元230289.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2522629253农民人均纯收入元955810033城镇登记失业率%44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吨标准煤0.63完成“十一五”国家、省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主要污染物减排SO2万吨4.93COD万吨4.94第二节 “十二五”发展环境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市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面临的机遇从国际上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总体环境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这为我市进一步扩大开放型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提供了广阔
11、平台。从国内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并且已经进入以转型促发展的新阶段,这有利于我市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全省发展大局看,国家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支持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海峡两岸经济合作进入新阶段,这有利于我市在对台工作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发挥先行先试作用,进一步成为两岸交流合作的桥梁纽带和前沿平台。从我市情况看,“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奠定了加快发展的良好基础,而且迎来了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市的发展新契机,这有利于我市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加快推进岛内外一体化
12、,全面提升厦门经济特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水平。二、面临的挑战我市加快发展也面临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和挑战。全球产业分工、贸易格局和经济力量对比在国际金融危机后可能发生重大调整和深刻变化,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将给我市外向型经济发展带来更大的挑战。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社会矛盾更加复杂,将给我市发展带来新的问题。全国重要区域发展规划相继获批,新一轮的区域改革发展竞争更加激烈,我市加快发展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总之,“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厦门经济特区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的决定性时期。
13、我们必须正确把握厦门所处的发展阶段和时代特征,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把握科学发展的规律,坚定加快发展的信心,以更加昂扬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奋力推进厦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十二五”时期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和支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大战略机遇,以厦门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市为新起点,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进一步解放思想,努力在先行先试上有更大作为,在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上有突破性进展,着力岛内
14、外一体化,着力二三产共推进,着力内外需齐拓展,着力惠民生促和谐,着力抓党建强保障,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奋力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旅游城市和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积极推动厦漳泉大都市区建设发展,更好地发挥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中的“窗口”、“试验田”作用和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作用,更好地发挥厦门在福建跨越发展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的龙头带动作用,为率先实现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打下决定性基础,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和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作出新的历史性贡献,努力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前沿。“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的主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
15、线、创新驱动的支撑、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目的,大力建设“创新厦门”、“宜居厦门”、“平安厦门”、“文明厦门”、“幸福厦门”,努力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民生和社会事业投入比“十一五”翻一番以上。又好又快发展实现新跨越。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力争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42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继续保持我国东部地区先进城市行列;财政总收入和地方级财政收入分别达到1000亿元以上和550亿元以上,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突破,工业经济稳步增长,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和附
16、加值率不断提高,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60%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进一步下降,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领先。和谐社会建设达到新水平。和谐社会建设领先全国,人民幸福指数大幅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保持我国东部地区先进城市行列,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基本建成全覆盖、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群众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改革开放开创新局面。国家赋予的重大先行先试政策取得新突破,在全国起示范带动作用;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
17、节改革,破解制约我市推动科学发展新跨越的体制机制。全方位对外开放不断拓展,对台前沿平台作用更加凸显,对外开放的竞争优势进一步增强。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集聚辐射能力得到新增强。岛内外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基本建成岛外71平方公里新城核心区,城市建成区面积超过300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85%。五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达到8800亿元以上,城乡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市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中有效发挥窗口示范作用,在福建跨越发展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继续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专栏2:“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分类序号指 标 名 称单位2015年目标年均增长率指标属性经济发展1地区
18、生产总值亿元4200,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预期性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保持我国东部地区先进城市行列预期性3财政总收入亿元1000以上15%预期性4地方级财政收入亿元550以上15%预期性5五年累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亿元8800以上20%预期性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140016%预期性7外贸进出口总额亿美元110014%预期性8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100-预期性9城市化率%85-预期性民生发展10城镇登记失业率%4以内预期性11城乡居民收入元保持我国东部地区先进城市行列预期性12千人病床数张5-预期性13学前三年入园率%95-预期性14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176-预期性科教发展15
19、每万人大专以上学历人数人2000-预期性16科技进步贡献率%65-预期性17全社会科研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4-预期性18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60-预期性可持续发展19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吨标准煤完成国家、省下达任务约束性20万元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完成国家、省下达任务约束性21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下降%完成国家、省下达任务约束性要实现以上目标,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必须始终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紧紧把握难得的发展机遇,用好用足用活中央赋予的政策,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好”字优先,能快则快,又好又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提升质量、壮大总量、
20、增强后劲,奋力推进科学发展新跨越,努力实现科学发展与跨越发展的有机统一。必须始终坚持转型发展。坚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岛内外一体化、二三产共推进、内外需齐拓展、惠民生促和谐,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机统一。必须始终坚持创新发展。坚持把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科学发展新跨越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支撑,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致力对台先行先试,进一步增强厦门经济特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人才强市
21、战略,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努力实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管理创新的有机统一。必须始终坚持绿色发展。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科学发展新跨越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致力推进低碳试点城市建设,不断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必须始终坚持为民发展。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统筹协调,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大力推进岛内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
22、人民,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有机统一。第三章 战略任务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基本原则,提出我市“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十项战略任务,重点在产业发展、城市建设、民生改善和先行先试等全局性、战略性、关键性领域实现突破。第一节 着力岛内外一体化按照“规划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总体要求,以“全域厦门”理念和“高起点、高标准、高层次、高水平”的原则,全面拓展岛外,优化提升岛内,推动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双轮驱动,基本形成岛内外一体化、岛外各组团各具特色又相互协调的城市新格局,争取在全国率先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一、构建岛内外一体化城市新框架建立城乡统一的规划建
23、设管理体制,完成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和厦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修编。岛外重点着眼于空间拓展、产业集聚、功能完善,加快新城开发建设,打造一流的城市形象。岛内重点着眼于形象更新、产业转型、功能提升,加快旧城旧村改造、城市综合体建设和东部新城区建设,引导一般工业加速迁往岛外,提升城市功能和品位。1、全面拓展岛外城市发展空间。全面加快岛外新城的规划建设,充分发挥进出岛通道的联接辐射功能,以核心区建设为重点,组团式推进集美、海沧、同安、翔安等新城建设。根据岛外产业基础和发展优势,培育壮大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促进新城建设和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努力为新城发展提供产
24、业支撑。加快岛内城市功能向岛外分流,引导重大产业项目、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重大社会事业项目向岛外布局,增强城市功能,带动新城发展。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全面推进汀溪、新圩、灌口、东孚等试点小城镇、新农村建设和旧村改造,加大对革命老区和偏远山区发展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2、全面优化提升岛内城市功能。遵循“保持风貌、保持特色,降低开发强度、降低建设密度,提升环境品质、提升城市功能”的原则,完善岛内城市规划,合理划定产业区、居住区、风景名胜区、历史风貌区等,强化规划引导,科学安排建设。制定实施旧城片区和城中村改造专项规划,有序推进
25、营平片区、厦港片区等旧城保护性改建和将军祠西片区、枋湖后埔片区、何厝岭兜片区等片区提升改造。制定实施历史文物、风貌建筑保护专项规划和保护条例,做好鼓浪屿、万石山、仙岳山、环岛路等历史文物和自然景观保护,传承城市文脉,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引导一般工业加速迁往岛外,岛内重点建设高新技术研发基地和商务营运中心区、文化创意园区、高端消费中心等现代服务业聚集区,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推进会展北片区、湖边水库片区、五缘湾片区等建设,完善科技研发、金融商务、休闲度假、高端商贸等功能,打造具有一流水准的本岛东部新城区。二、完善岛内外一体化基础设施网络加大岛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形成组团内外交通畅通、市政设施功能
26、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为岛外各组团迅速聚集产业、凝聚人气奠定基础。1、构筑一体化的路网体系。打造市域内“半小时交通圈”。加快城市轨道交通、进出岛新通道建设,延伸城市快速干道,完善连接岛内岛外之间交通干线网,完善与过境道路的连接,贯通城市快速主干网,构建城市组团之间交通网络,加快建设岛外新城路网框架,实施岛外公路市政化改造和乡村道路工程建设。2、推进市政设施配套一体化。逐步把农村供水、污水、垃圾、生态建设等纳入城市建设体系,基本形成城乡一体化的供水、供电、供气联网保障体系,推进岛内外公交、路灯、园林绿化、垃圾污水、环卫保洁等市政管理、保障标准一体化。与岛外新城路网建设同步实施给排水、垃圾收集、供电
27、供气、公交场站、园林绿化等市政设施建设,建成新城主轴区共同管沟。升级改造小城镇、新农村的市政设施薄弱区域,促进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向岛外农村地区延伸,改善农村市政设施水平。三、构建岛内外一体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按照“科学谋划、先易后难、积极稳妥、有序推进”的原则,推进财政、土地、治安、户籍、城管、市政、基层社区管理等公共管理体制的一体化衔接,打造全市统一的公共政策平台;按照“制度统一、标准趋同、水平均衡”的原则,加快建立岛内外一体化、城乡全覆盖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1、建立一体化的社会事业服务体系。完善岛外新城和农村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公共文化和体育等设施配套,推进岛内教育、卫生、科技、文
28、化、体育健身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岛外和农村拓展。调整优化中小学校布局,推进一批岛外新城和农村中小学校建设,改善农村教学设备,逐步实现岛内外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等方面的标准统一。完善区、镇、村三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善农村医疗条件,健全岛内外基本医疗保险定点服务机构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组织体系。完善城乡文化体育设施,实现一区两馆(文化馆、图书馆)、一镇(街)一站(综合文化站)、一村(社区)一室(文化活动室)以及每个行政区配置“五个一”的体育设施。2、健全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统筹全市社会保障服务网点的布局和建设,完善岛外就业服务、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设施,实现公共就业服务
29、网络覆盖率达100%。基本实现就业保障、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体系岛内外一体化。专栏3:岛内外一体化的重大片区建设新城建设:集美新城、海沧新城(包括海沧湾、马銮湾)、同安新城(包括同安湾)、翔安新城、岛内东部新城区。旧城改造:营平、厦港、曾厝垵、西郭、自行车厂、将军祠、农科所、枋湖、何厝岭兜、后埔等片区以及岛外海沧旧城区、杏林旧城区、集美旧城区、同安旧城区、翔安新店旧城区等。小城镇试点建设:汀溪镇、新圩镇、灌口镇、东孚镇等。新农村建设:岛外农村旧村改造、新村建设,老山区建设等。第二节 着力二三产共推进优化提升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推进三次产
30、业在更高层次上协调发展。加强科技创新与品牌建设,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制造业与服务业互相融合,推动厦门制造向厦门创造提升,促进产业高端化、集约化、基地化发展,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壮大产业规模,打造海峡西岸强大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最具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一、做强做大支柱产业做强做大电子、机械、航运物流、旅游会展、金融与商务、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六大支柱产业,建设海峡西岸高端制造业基地、自主创新基地、区域性国际航运物流中心、金融商务中心和文化休闲旅游中心,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规模壮大有机结合。1、电子重点发展平板显示、现代照明和太阳能光伏、计算机与通讯设备等。平板显示。重点引进面板生产线以及上游玻
31、璃等配套产业,做强做大产业规模,建设国家级光电显示产业集群,成为国内重要的平板显示产业生产、研发基地。现代照明和太阳能光伏。大力提升半导体发光二级管(LED)衬底、外延、芯片、封装、照明应用及荧光粉等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着力引导太阳能光伏电池或组件朝长寿命、低成本、高效率方向发展,抢占产业制高点;引进技术与自主研发并重,以发展半导体发光二级管(LED)产业技术和应用为核心,建设现代照明产品重要生产基地。计算机与通讯设备。巩固戴尔计算机和联想手机产业优势;推进计算机与消费性电子产品融合发展,引进集成电路设计、嵌入式软件、电子元器件、计算机外部设备等配套项目,推动射频识别与物联网技术进步,建设国内
32、计算机与通讯设备重要研发和生产基地。2、机械重点发展汽车、工程机械、输配电及控制设备、航空工业、船舶制造等。汽车。推进工艺技术改造,提升客车产品质量;引进轿车、专用车和关键配套产品,加快新能源汽车研究开发,推动汽车产业链向纵深扩延;围绕品牌创建拓展国内外市场,打造全球大中型客车生产基地和国内汽车制造及出口基地。工程机械。推动基础工艺、基础部件技术提升,增强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产品可靠性;开展整机产品节能减排和机电一体化技术攻关,发展电动叉车、驱动系统和工程机械再制造;完善产品系列,拓展市场,培育国内重要的工程机械制造基地。电力电器。引导配电设备领域向输电领域延伸,大力发展智能输变电
33、设备、配电设备,培育高水平的协作配套体系。航空工业。提升规模,建设研发中心,完善飞机维修项目,增强大型商用飞机“一站式”维修能力,拓展相关飞机零部件制造产业,进一步巩固亚洲重要的航空维修服务中心地位。船舶制造。重点发展汽车滚装船产品为主的大型商用船、游艇设计制造、船用机电设备设计制造等,提升核心部件研发制造能力。3、航运物流重点发展口岸物流、第三方物流、城际配送物流,大力拓展中转业务和内陆腹地,建设区域性国际航运物流中心和全国重要物流节点城市,形成大港口、大通道、大物流的新格局。打造两岸海运枢纽和区域性物流中心。鼓励引导两岸航运企业增辟新航线、增加班次,加强双方海运业务对接合作,共同设立中转基
34、地、货运站场、经营航线等。建立对台揽货(快件)货物分拨中心,设立对台邮件总包交换中心。拓展中转业务和腹地。加大航线拓展力度,重点拓展台湾经厦门中转的国际航线,争取国际航商将更多的中转货物转移到厦门港,做大国际中转业务。建设赣州、长沙、龙岩等“陆地港”,拓展海铁联运业务,将厦门港腹地从闽粤赣十三市延伸至中西部地区,打造便捷的东南出海通道,实现区域物流联动发展。 发展第三方物流和城际配送物流。鼓励制造业和商贸业剥离物流服务,推进工业企业实行服务外包,大力发展以电子商务为依托的供应链管理、城际配送物流,建成城市公共配送网络和服务台湾地区以及闽西南地区的城际物流配送体系。完善物流载体平台建设。实现港口
35、无纸化通关,整合码头资源,提高港口通关效率。加快建设和完善四大物流园区,培育壮大20家营收亿元以上物流龙头企业,建设一批专业特色物流中心和与先进制造业发展相配套的专业批发市场。4、旅游会展突出“海峡旅游”品牌,加快重大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完善旅游会展服务体系,重点发展滨海旅游、文化旅游、对台旅游、高端旅游,提高旅游会展综合服务能力,建设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打造海峡西岸文化休闲旅游中心。对台旅游。拓展两岸旅游合作领域,完善两岸旅游协作机制和服务保障机制,延伸对接双向旅游线路。开发提升“厦金游”等对台旅游产品,增辟两岸及国内外旅游空中航线,开辟厦门至澎湖和台湾本岛的邮轮航线,吸引动车沿线客源经厦门口
36、岸赴台旅游,吸引台湾游客经厦门往返两岸,打造“海峡旅游”首选便捷口岸。滨海旅游。重点发展滨海休闲、邮轮游艇、海上运动、海岛旅游。改造东渡港区泊位,扩大邮轮码头岸线,打造国际邮轮母港。开发游艇、帆船旅游产品,建设五缘湾、香山等游艇休闲度假区。培育观音山、五缘湾、同安湾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带,开发鳄鱼屿、火烧屿等生态海岛旅游资源。文化旅游。加大对“闽南文化”的挖掘、整理和创新,整合厦门多元特色文化,推广南音、歌仔戏、高甲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大型现代演艺、文化会节、厦金文化观光等特色文化旅游线路和产品。建设方特欢乐世界等若干大型参与性旅游娱乐设施。结合鼓浪屿“申遗”,打造世界级的文化遗产地和旅游目的
37、地。高端旅游。重点发展商务会展、医疗保健、温泉养生、体育旅游等产品。完成会展中心三期扩建工程等重大项目,培育和引进品牌展会,建设全国会展名城和海峡西岸旅游会展中心。开发温泉资源,建设五缘湾、杏林湾、汀溪等一批温泉旅游休闲度假区。建设融中医理疗、健康体检、康复疗养为一体的高端医疗园区。提升承接国际赛事的能力和水平,吸引更多大型国际赛事来厦门举办。加强旅游会展配套能力建设。建设旅游集散中心、星级酒店、会展场馆、客服中心等基础设施,提升旅游停车场、自驾车营地等配套设施水平,完善“一区一中心”旅游咨询服务网络,规范城市公共信息图形标志。加强旅游整体宣传和推介,密切区域旅游合作,打造以厦门为中心辐射带动
38、周边发展的旅游经济区域。5、金融与商务推进两岸金融合作先行先试,集聚境内外金融机构,培育金融要素市场,汇集金融人才,完善金融服务,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高端中介服务,营造良好金融商务环境,初步建成“立足厦门、辐射海西、服务两岸”的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打造海峡西岸金融商务中心。金融推进厦台金融合作先行先试。进一步便利新台币兑换,争取率先在厦门建立两岸货币清算机制,开展两岸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试点,扩大两岸货币双向兑换范围。拓展对台离岸金融业务。推动金融机构双向互设、相互参股。引进台资金融配套服务机构。支持在厦门设立两岸合资的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推动厦台跨境投融资,鼓励厦门
39、企业到台湾发行上市。提高集聚和辐射能力。吸引境内外金融机构来厦设立总部(分支机构),将厦门作为开展对台金融交流与合作的基地。推动辖区金融机构对外进行业务拓展或设立分支机构。引导金融机构在岛外设立分支机构或营业网点,完善城乡金融布局。积极引进各类金融人才,建设结构合理、关系和谐、流动有序的金融人才支撑体系。深化金融改革和创新。整合现有产权交易市场,将厦门产权交易中心拓展建设成为各类产权交易的统一平台,探索建立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非上市公司股份转让的有效途径。推动火炬高新区进入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扩大试点园区。推动境内商品期货交易所在厦设立期货交割仓库。整合地方金融资源,培育具有综合竞争力的金融企业。鼓
40、励企业多元化融资和在境内外上市,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建设全国保险改革发展试验区,开展保险领域试点试验。商务营运中心。大力吸引各类企业来厦设立总部机构。完善总部企业融资、上市服务协调机制,扶持总部企业做强做大。鼓励本地企业以厦门为总部向周边拓展业务,提高企业知名度。推进岛内高端商务楼宇建设,改造提升旧城商务区。建成观音山营运中心、五缘湾营运中心、沿环岛路总部经济带、杏林湾营运中心、海沧中央商务区及环东海域营运中心片区,完善营运中心公共配套服务,形成以本岛东南滨海带为主、以环杏林湾及环东海域为辅的总部企业聚集区。中介服务。壮大法律、会计、咨询、评估、认证等中介服务业,引导中介企业向“专、精、特、新”
41、发展。引进境内外知名中介服务机构,提升中介服务水平。鼓励知名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企业向周边辐射业务。完善中介企业信用数据库,营造诚信环境。6、软件与信息服务业重点发展应用软件、集成电路设计和嵌入式软件、数字内容、信息技术服务等,积极创建“中国软件名城”。应用软件。重点发展金融保险、医疗卫生、物流、智能电网、信息安全等行业的应用软件研发和系统解决方案服务;促进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和新型业态的应用开发和信息服务。集成电路设计和嵌入式软件。重点发展与本地消费电子、通信产业配套的集成电路设计和嵌入式软件,为发展智能化、自动化装备制造提供支持。数字内容。主要发展动漫、游戏、电子学习和网络教育、电子出
42、版和数字典藏。重点扶持原创产品。信息技术服务。重点发展基于宽带、移动通信、互联网以及三网融合的应用开发与内容服务;加快发展移动数据及多媒体、数据中心等增值服务;鼓励离岸服务外包,大力发展在岸服务外包;继续推进电子口岸、易通卡、公共交通信息平台等推广应用。专栏4:支柱产业重大项目电子:平板显示面板项目、平板显示玻璃项目、厦门天马TFT项目等;外延芯片、太阳能电池及组件、逆变器和蓄电池等配套项目等。机械:金龙轿车、厦工专用车、厦工关键液压零部件项目等。航运物流:象屿保税物流园区二期,航空港工业与物流园区,厦深铁路前场物流园,粮食批发市场,厦门汽车物流中心,海峡(厦门)国际钢铁物流中心,海峡电子生产
43、资料批发市场等。物流集聚区:厦门现代物流园区、海沧物流园区、前场物流园区、刘五店物流园区等。旅游会展:国际邮轮母港一期(东渡港区0#-4#泊位改造)、香山国际游艇俱乐部、中奥游艇俱乐部、海翔国际帆船中心、五缘湾游艇帆船国际展销中心、鳄鱼屿度假休闲岛、中洲岛方特欢乐世界与梦幻王国主题公园、观音山主题游乐园、洪山旅游、五缘湾高端医疗园区、杏林湾温泉度假区、同安汀溪温泉度假区、翔安东山和内垵温泉旅游区,环东海域度假酒店群、会展三期等。金融商务:观音山营运中心、五缘湾营运中心、杏林湾营运中心、新站营运中心、海沧中央商务区(CBD)等。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厦门科技创新园、中国移动手机动漫基地、中国电信动漫
44、运营中心、中国数码港厦门产业基地等。二、重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海洋高新产业、文化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的先导性、支柱性产业。1、提升新兴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重大专项,与国内一流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行业骨干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推进产业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和标准化建设。充分发挥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平台作用,加快项目成果转化,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突破性发展。2、打造新兴产业集聚基地。以引进大项目、培育大基地为导向,充分发挥火炬高新技术开发区、厦门科技创新园、厦门软件园产业基地、国家
45、专利产业化(厦门)试点基地和国家动画基地、国家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国际人才培训基地等载体作用,吸引资金、技术、人才等向优势企业、产业园区和基地集中,打造一批创新能力强、创业环境好、特色突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统筹财政扶持资金,全面落实自主创新税收激励政策,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资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建立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特点的信贷管理和贷款评审制度。支持企业积极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方式融资,实施并购重组,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专栏5:战
46、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和重大项目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重点: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的核心设备和智能终端的研发、生产;“三网”融合、射频识别和物联网技术开发及其在城市管理、交通组织、医疗、市民服务等领域应用终端产品研发、生产;云计算技术及服务;高端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以服务外包为主的软件技术服务等。生物与新医药产业:发展重点:基因工程药物、诊断试剂、疫苗、海洋生物医药、现代中药、新药创制等。重大项目:厦门生物产业基地等。新材料产业:发展重点:新能源电池材料、太阳能电池、特种金属材料、化工轻纺新材料、改性高分子材料、稀土材料和新型建筑材料等。重大项目:厦门新材料研究院和产业化基地。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重点:高效节能装备、节能照明产品、废水膜治理回用、固体废弃物回收利用、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空气和污水防治成套设备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重点:工业设计、广告设计、软件设计、时尚设计、建筑设计等创意设计;影视剧本创作、影视拍摄、后期制作、展示传播、衍生品开发等影视产业;网络传媒、数字视听等数字内容与新闻媒体产业;原创艺术、古玩与艺术品、演艺娱乐等艺术产业。重大项目: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园博园影视基地、龙山文化创意园、湖里文创园、翔安香山文化影视基地等。海洋高新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