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科医学的人文精神1 第一节 概述2一、人文科学兴起的背景(一)概念:人文人文,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作为一种独特的精神现象,是万物的尺度,人类智慧与精神的载体,是人类所特有的且为人而存在的人类有史以来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在人类的世代繁衍承传中一直占据着优先的地位。可以说,一部浩瀚而无有穷尽的人文史,就是一部人类不断地“认识你自己”的心灵历程的形象化的历史。正如英国著名美学家科林伍德指出:“没有艺术的历史,只有人的历史。”3 中国辞海中这样写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我们知道,文化是人类或者一个民族、一个人群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符号是文化的基础,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而
2、规范,包括习惯规范、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则是文化主要内容。4(二)人文科学兴起的科学技术背景1、科学技术的积极作用 科学技术是人类进步的产物,是人类摆脱愚昧、野蛮和贫穷落后,跨入文明社会、实现富裕梦想的重要手段。5 科技进步带来的各种发现和发明使人类逐渐强大起来。各种交通工具是脚的功能的延伸,大大拓展了人类的活动范围;望远镜和显微镜是眼睛的延伸,使人类能探测更广阔和更微小的世界,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网络的完善是嘴巴和耳朵的延伸,使远在千里之外的人们能相互沟通,地球成了一个地球村。诸如此类的成就不仅代表了科技所达到的水平,也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激光、微波、电视、计算机、网络、核反应堆,这些东西不
3、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它们充满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了它们的存在,它们都影响和控制了我们的生活。62、科学技术的负面作用 近代以来,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逐渐的疏远和对立,并引发了唯科学主义和技术主义独尊的危险性。7三、人文科学兴起的思想背景1、人们对科学技术的忧患意识 在技术社会中,人创造了种种新的更好的方法征服自然,但却陷于这些方法的网罗之中,人征服了自然,却成为自己所创造的机器的奴隶。8伏尔泰伏尔泰“欧洲的良心欧洲的良心”孟德斯鸠孟德斯鸠卢梭卢梭康德康德18世纪文艺复兴欧洲主要启蒙思想家世纪文艺复兴欧洲主要启蒙思想家9 文艺复兴通过理性主义的倡导,恢文艺复兴通过理性主义的倡导
4、,恢复了人的尊严,即为科学也为人文的复了人的尊严,即为科学也为人文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空间。在这个时期发展开拓了广阔的空间。在这个时期产生了许多思想家和学术巨匠,他们产生了许多思想家和学术巨匠,他们在科学与人文领域中充分施展了多才在科学与人文领域中充分施展了多才多艺的天赋。是科学与人文共同发展多艺的天赋。是科学与人文共同发展的的“黄金时代黄金时代”102、新的人文主义思潮 随着人们对科学技术的忧患意识的深化和对科学主义、技术主义的批判,包括医学在内的整个科学技术领域出现了一种新的人文主义新潮。人们要求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整合,要求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回归人类、回归社会。11二、人文精神与医学人文
5、精神(一)人文精神 所谓人文精神,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种理性觉识、理论阐释和实践规范,包括对人的立身处世的现实规范、对人的精神和价值追求的理论提升,是人类以文明之道化成天下的生命大智慧,是文明社会中人的理性精神的基石,当然也是高科技时代的精神支柱。12人文精神的内涵是尊重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人格,实现人性的解放与人生价值的体现,充分调动人的内在潜能与积极性。人文精神的本质是以人为中心,它以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它提倡把人的地位、尊严、价值、权利及自由与发展放在首位加以关怀。提倡对人的理解和关心、保护个人权益和以人为中心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人文精神更注重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多种关系的协调
6、,尊重人的生命的完整性。13(二)医学人文精神1、医学人文精神 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务工作者的一种职业理性知觉,它包括对医务工作者的立身从业的现实规范,也包括自己对医学精神和医学价值追求的理性提升。14(二)医学人文精神2、人文关怀是医学的本质特征 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认为,“医生应当具有优秀哲学家的一切品质:利他主义、热心、谦虚、冷静的判断、沉着、果断、不迷信、”希波克拉底誓言提出医生的唯一目的是为病家谋幸福。迈蒙尼提斯祷文写到,“启我爱医术,复爱世间人。”所有这些,正是一个人的人文品格和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15 我国传统医学是人文主导型医学,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资源。如它十分重视医疗实践的伦理
7、价值,强调医疗活动以病人而不是以疾病为中心,在诊断治疗过程中贯穿尊重病人、关怀病人的思想,主张建立医患之间的合作关系,将“医乃仁术”作为医学的基本原则。16(三)现代医学精神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科学与人文是不能分割的,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孪生姐妹。科技进步促进人文精神更健康、更丰富,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生产方式,有利于社会发展过程理性化。人文精神是求善的,是科技进步的推动力和领航员。人文精神不仅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精神氛围和环境,同时也是约束科技团体、科学技术负面影响的重要力量。科技创新需要良好的人文精神作保障。17 科学技术是一把把钥匙,既可以开启天堂之门,也可以
8、开启地狱之门,究竟开启哪扇门,有赖于人文精神的指导。科学技术只有在人文精神的指导下,才能向着最利于人类美好发展的方向前进。人文精神也离不开科学精神。只有自觉地把科学精神内蕴于宏大的人文精神之中,人文精神才更富于清晰性、准确性,才能更好地指导人类实践。人文精神本身就是一种科学精神,即科学的人文精神;而科学世界本身也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科学在追求知识和真理的同时也在追求着人类自身的进步与发展,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在创造着精神文明,赋予人类以崇高的理想精神,激励人们超越自我、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18 “以病人为本”永远是一个医生要始终坚持的精神。医学研究的人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的生命。因此,这也
9、必须要求医学科学的人文精神提倡对人的关心理解。如果是只医治疾病,不顾人,那病人们不就成了工厂生产车间流水线上工人们加工的零件了么?没有感情投入,没有语言关怀,没有和蔼的态度,没有对病人的尊重。那结果将会是什么样子?无法可想。19To cure sometimes,To relieve often,To comfort always.偶偶 尔尔 治治 愈愈,常常 常常 缓缓 解解,总是总是 安安 慰慰20 比如目前危害人类健康的艾滋病,这是一个典型的不能独立的只从疾病本身来治疗的病。它的治疗跟国家政策,社会支持程度,家庭经济状况,人民大众的态度,医护人员对其的态度等诸多因素都有很大的关系。这就要
10、求医护人员要很好的调动人道主义精神。医护人员必须关心,体贴病人。切忌轻视病人,不尊重病人的人格。要满怀同情心,做好病人思想工作;要开导病人接受已经染病的事实,并鼓励他们积极地配合治疗;要避免病人知道自己患不治之症的那种抱怨、轻生、孤僻的心理。要从语言上,行动上关心照顾病人。创造一个充满温馨、同情、友爱的环境,从而调动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使艾滋病人在精神心理上康复。21第二节 医学模式转变与医学人文精神22一、医学模式与医学模式的改变(一)医学模式 概念:是在医学模式科学的发展和医学实践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观察和处理医学领域中有关问题的基本思想和主要方法。由于医学包括认识和实践两个方面,所以医学
11、模式也就包括医学认知模型(medical model)和医学行为模式(medical pattern)。前者是指一定历史时期人们对医学自身的认识,即医学认识论;后者是指一定历史时期人们的医药实践活动的行为范式,即医学方法论。医学模式是从实践中抽象出来的理论概念,常用语言文字或图像表示。医学模式一经形成,便会成为医学实践的指导 23一、医学模式与医学模式的改变(二)医学模式转变 单纯生物学模式 “生物心理社会模式”24二、生物医学模式造成人文精神的缺失 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人们运用生物与医学联系的观点认识生命、健康与疾病。在关于健康与疾病的认识,人们认为健康是宿主(人体)、环境与病因三者之间
12、动态平衡,这种平衡被破坏便发生疾病。这种以维持生态平衡的医学观所形成的医学模式,即生物医学模式。始于19世纪中期盛于20世纪后期 在人类发展史上功不可没25 麻醉剂的发明与应用攻克了疼痛的难关;应用蒸汽消毒灭菌,进一步扩大了无菌手术的开展;抗生素的发现及抗菌药物的应用,有效防止了伤口感染,败血症得到控制,死亡率降低了;输血技术的开展;克服手术中的感染、疼痛和失血三大难题。26生物医学模式造成人文精神的缺失1.生物医学模式忽视了人的社会属性;生物主导型医学2.生物医学模式忽视人的整体性;系统或器官主导型医学3.生物医学模式造成技术至善主义;技术主导型医学4.生物医学模式带来了物质化倾向;利益或市
13、场主导型医学27生物医学模式的缺陷 对疾病的机械性的认识 导致医疗服务的机械性对疾病的医疗 进入了流水线式的作业程式 医疗过程被“物化”只注重疾病 不注重病人病人只被视为疾病的载体 药物反应的试管 而被轻视28“见物不见人”使医疗服务“失人性化”导致医患关系的“失和谐”至少对医嘱的顺从性差 直接影响疗效29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1977年美国纽约州罗彻斯特大学精神和内科教授恩格尔(Engel)提出,应该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取代生物医学模式。他指出:生物医学模式关注导致疾病的生物化学因素,而忽视社会、心理的维度,是一个简化的、近似的观点。恩格尔提出:“为理解疾病
14、的决定因素,以及达到合理的治疗和卫生保健模式,医学模式必须考虑到病人、病人生活在其中的环境以及由社会设计来对付疾病的破坏作用的补充系统,即医生的作用和卫生保健制度”。30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提出,医学已从在生物学因素方面探寻疾病原因和治疗倾向,向立体化、网络化、多维度地审视健康和疾病问题转向;随着生命科学研究深入,人们已清楚地认识到生物机械论局限性和人整体有机联系。医学涌动着回归人、回归社会、回归人文的思潮。医学人文精神强调医学目的是以人为本,医学不仅只是对疾病治疗(cure),而且更需要对病人关怀和照料(care)。31医学人文精神:以病人为中心 医疗技术的改进 医院环境的改善 新医改的实
15、施 临终关怀的出现321.医疗技术的改进 显微镜的发现和使用 听诊器的发明 光学器械的相继发明使用 人工器官的发现33子宫肌瘤手术的发展342.医院环境的改善病人对医院建筑环境的要求及心理分析,收回有效调查表286份(1)您最喜欢的医院环境是:园林式146人;安静191人;各部位方便易找136人。(2)医院环境使您最不舒服的是:噪音212人,空气差96人,分散难找193人;(3)您喜欢化验、检查室应如何布置:集中286人;12楼265人;(4)您喜欢几个人住一个病室:单人40人;2人67人;3人103人;4人76人。(5)您喜欢诊室、病房内墙的颜色:白色2O4人;(6)您喜欢什么样的卫生问:坐
16、式51人;蹲式139人;两者兼有96人。(7)您喜欢医院内什么样的地面:水泥8o人;水磨石169人;(8)您喜欢何类上下楼梯设计:步行楼梯+电梯256人。(9)您喜欢何种保暖、降温设施:电扇+暖气233人。(10)您希望医院应增加什么建筑服务设施:专用加热问96人;洗澡问149人;电视阅览室87人35医疗环境的改善36花园式的外景和家一样的病房37努力创建温馨的亲情环境38宾馆一样的服务393.新医改的实施 新医改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向社会公布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意见提出了“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近期目标,以及“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17、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的长远目标。404.临终关怀的出现 “临终关怀”一词的正式应用,始于1988年天津医科大学临终关怀研究中心的建立。临终关怀并非是一种治愈疗法,而是一种专注于在患者在将要逝世前的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内,减轻其疾病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的医疗护理。41目标: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医务人员和患者之间建立 互相信任 互相尊重 互相理解 互相帮助42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影响(1)对临床工作(2)对预防工作(3)对卫生服务影响 1)从治疗服务扩大到预防保健服务 2)从生理服务扩大到心理服务 3)从医院内服务扩大到社区服务 4)从医疗技术服务扩大到社会服务
18、(4)对医学教育的影响43第三节 医学人文素质的具体要求一、医务人员的文化素质要求 文化素质是一种基础的素质,指人们在文化方面所具有的较为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表明人们在这些知识及与之相适应的能力行为,情感等综合发展的质量,水平和个性特点。无知便无智 44(一)宽厚、广博的基础知识 DNA结构的发现者沃森和克里克具有坚实的物理学、数学基础 卫生学奠基人彼腾科费尔有着良好地化学素质并通晓物理学和化学研究方法 “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人知中事”“医之为通,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至其约”45(二)传统和近现代文化修养 医务人员提高文化修养,不能只把视野局限在我国民族文化这幅画面上,应该放眼世界,
19、了解近现代西方文化的发展,学习西方科学的理性精神和人文精神。(三)哲学修养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46(四)审美修养 1、审美的作用 首先,德育功能。其次,益智功能。其三,养心功能。2、提高审美修养的途径 首先,养成广泛而健康的审美兴趣。其次,培养健康的审美心态。其三,提高审美能力。47(五)时代精神和现代意识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和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知难而进、一往无前、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医学工作者必须紧跟时代潮流,强化时代精神和现代意识,坚持与时俱进,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才能不落伍,不掉队。人的全面发
20、展的意识 持续的发展能力 创新精神 主体精神 人文精神48二、医务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49职业道德和人文教化为医师的根本 战国时期黄帝内经 把尊重人的生命价值作为医学的基本原则 汉元帝考核医师的主要标准 质朴 淳厚 逊让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仁爱济世 孙思邈大医精诚 誓愿普救50世界医学教育会议-爱丁堡宣言 专心的倾听者 仔细的观察者 敏锐的交谈者 有效的临床医师51(一)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的思想政治素质 首先,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做到思想端正、头脑清醒、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拥护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其次,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和境界、超前的思想观念。52(二)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道德素质 高尚的公民道德 良好的职业道德 首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身心健康服务的理念。其次,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其三,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其四,培育“慎独”境界。53三、医务人员的社会适应能力(一)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养成终身学习习惯,掌握终身学习方法(二)培养社会适应能力 1、获取信息的能力 2、调适应变能力 3、知识更新能力 4、动手实践能力 5、科学思维能力 6、社会交往能力 7、管理能力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