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佛教思想简介.ppt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751031 上传时间:2024-03-04 格式:PPT 页数:69 大小:19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佛教思想简介.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佛教思想简介.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佛 教 思 想 简 介佛教的创立乔达摩悉达多(前623543),与孔子同时代人,父名净饭,迦比罗卫国的国王,母摩耶夫人,是拘利国的公主。45岁时怀孕,5月月圆日于蓝毗尼园生太子。太子出生后,即能周行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言“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父请婆罗门替之取名“悉达多”,吉祥与功德成就之意,乔达摩是家族之姓。成道后又名释迦牟尼,以所属种族释迦为姓,牟尼为名,意为寂默。在中国以每年农历4月8日为佛诞节。太子诞生七天后,其母去世。十六岁时,娶邻国公主耶输陀罗,后生子罗睺罗。29岁时,为寻找解脱,出家旅游,六年苦行,后觉苦行之非,于浴后在菩提树下静坐求觉,冥思苦想七日七夜,于35岁夜半,看见命星出现,豁然觉悟一切真理,完成无上正觉,并开始说法济度众生,本人被尊称为佛陀(浮屠、浮图)。“佛”是大彻大悟、完全觉悟。此标志佛教创立,后在恒河传教45年,著名徒弟是迦叶和阿难。于前543年5月月圆日夜半入灭。死后舍利分送8个国家。佛涅槃后90天,由500大罗汉发起,公推摩诃迦叶为首席,在王舍城外灵鹫山七叶岩集会,由持戒优波离诵出律藏,由多闻第一的阿难陀诵出经藏,经过大众认可,完成第1次结集。第2次结集在毗(pi)舍离城,佛灭度后约百年,扶持戒律。后又经过几次结集,经过翻译,流播各地。涅槃经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学佛目的:转迷成悟,离苦得乐佛教三元素1)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2)教理:五戒(人乘);十善业(天乘);四圣谛(声闻乘);八正道、十二因缘(缘觉乘);六度法门(菩萨乘);三法印(小乘);一实相印(大乘)。3)教徒:比丘、比丘尼(出家、受具足戒);沙弥、沙弥尼(出家、未受具足戒);优婆塞、优婆夷(在家学佛居士)缘起定律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缘起性空,性空缘起”。心法四缘:亲因缘,指自心中业识的种子;无间缘,指众生攀缘之不断心念;所缘缘,指一切外境;增上缘,指助力之缘。色法二缘:亲因缘,亲近关系之缘;增上缘,指助力之缘。业力因果律 “业”,行为、造作之意。凡有意向的行为,出自身、口、意的,都可以叫做业。现报、生报、后报。因果不会消灭,惟有修习佛法,断尽三界烦恼,获得出世圣果,免除轮回之苦。善恶不相抵消。需把握纯正的意志力,使行为纯善,有慈爱、容忍、宽恕、不争、不执的美德,为利他之善业。佛教的基本教义佛教的基本教义:把世界上的东西分作两类有情(众生)无情(没有生命或有生命而无性情)器界:有情众生所依持之国土、器物一小世界:以须弥山为中心,各有太阳与月亮、星星等,有四大部洲(东胜神洲、西牛货洲、南瞻部洲即地球、北俱卢洲)等;一佛土:1000小世界为1小千世界;1000小千世界为1中千世界;1000中千世界为三千大千世界,为1佛土,为1佛教化之域。三界:欲界(6层,皆有男女、饮食之欲)、色界(18层,有身、器形色,但无欲)、无色界(4层,无欲无身无形色)。有情分为十等四圣道 佛大彻大悟,自觉觉他(圣人)。菩萨修行次于佛,绝有情,发大心,利人利他缘觉即独自凭借十二因缘而成正果,只能利已,不能利人。声闻听佛的教导,声义而觉悟。天人阿修罗 地狱 六凡道饿鬼 三恶道畜生五乘教法佛法乃为度众施设,其宗旨在接引有情离苦得乐,解脱生死。为方便契机,而有五乘教法。世间法:人天二乘。人乘者,受持五戒,以保来世不失人身。天乘者,力行十善,而求享胜妙天福。此二者所求,仍属生灭之世间法。出世法有三,曰: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声闻乘修四谛,遵行八正道,断见思惑,证阿罗汉果。缘觉乘修十二因缘,断见思习,证辟支佛果。见思惑是凡夫之惑,见思惑中的见惑是知见上的迷惑错误,如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五不正见;思惑是思想上迷惑错误,如贪嗔痴慢疑等五烦恼。声闻、缘觉、行人若断了此二惑,即能证得阿罗汉果,出离三界。菩萨乘则行六度万行,自觉觉他,而其终极目标在圆成佛果。行菩萨道者,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为修习内容,并以六尘不恶,还同正觉,于一切境透得过,而得自在解脱,进而普化群萌,以为己任。尘沙惑是菩萨的惑,菩萨化度众生,如果不通达如尘如沙的无量法门,则不能完成教化众生的事业,故名尘沙惑。无明惑亦称根本无明,能障蔽中道实相之理,断尽即成佛。此三惑中,见思惑为粗,尘沙惑属于中等,无明惑为细,其性质各不相同。六 道 轮 迴六道处于川流不息的轮迴之中,叫六道轮迴。轮迴:轮指车轮,迴指运转,轮迴指众生之生死流转,永无终期。众生居住于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人是六道之一,又在三界中的欲界,处于种种痛苦之中,故讲四谛。天:天神,空死坠、水火风三灾等 三 人:八苦 等 善 修罗:魔神,天人鬼畜各随其类 道六道-畜生:苦役、充食、人杀 三 饿鬼:恐怖、饥渴 恶 地狱:火坑、坚冰、刀山等 道四 谛四谛(di)苦谛现实存在的生老病死,一切皆苦。集谛痛苦来源于“烦恼和业力的聚集”。灭谛痛苦可以灭掉,通过办法达到涅槃。道谛达到涅槃的手段和方法。达到涅槃(圆寂圆满沉寂),即“可不生不死,常乐我净,超脱轮迴,永离苦海”,从此“超凡入圣”,达到彼岸世界,跳出三界、六凡,成为终生之佛。三 苦第一,苦谛:是三界内的苦果,苦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三苦,一、苦苦。众生都受有地大、水大、风大、火大的四大色身。人的色身,是众苦根本,所有种种苦恼环境要逼迫此身,由这个身体去受苦。这叫做苦苦。二、坏苦。我们现前所受一切环境、无论是苦、是乐、都是生灭无常,虚伪不实,如梦中之境,空中之华一样,幻化非真。纵然有些环境所谓是乐,可是乐不长久,乐尽悲生,又是痛苦。须知世界有成、住、坏、空,万物有生、住、易、灭,众生有生、老、病、死,一切都是变化无常,生灭败坏。这叫做坏苦。三、行苦,即第七识行阴迁流,刹那刹那,念念生灭,时刻不停。行阴迁流之苦,这叫做行苦。三界诸天,就是最高一层叫做非想非非想天的天人,寿命八万大劫(一小劫即1679.8万年,合二十个小劫为一中劫,一中劫共有3.3596亿年。一大劫共有13.4384亿年)之长。但是他们和所有的天人一样,天福一旦享尽,还要堕落下来,随业受报。经里说过:八万劫终是空亡,三千界悉从沦没。又说:布施持戒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时箭还堕,招得来生不如意。八 苦什么叫做八苦呢?一、生苦。一个人一生下来就哇哇大哭苦啊苦啊。因为有风刀刮身之苦,更有许多痛苦,唯有婴儿自己知道。二、老苦。人生在世都是由少而长,由长而老,这是发展规律。过去有位禅师说得好: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假饶金玉满堂,难免老病衰残。说来真是有许多痛苦临身。老年的人,是有著深刻的体会。三、病苦。人生在世,四大不调,百病丛生,不但小病是苦,大病更苦,长年生病,真是苦中之苦,求生不得,求死不成,真是苦啊!四、死苦。浮生易度,岂是久居;幻质非坚,终归磨灭。五、爱别离苦。、对于眷属父母、夫妻、兄弟、姐妹等都有恩爱。一旦生离死别,真是万分痛苦,所谓回天无术,代替不能,泪如雨下,心似刀割,悲伤惨痛,十分痛苦。六、冤憎会苦。我们每当看到有冤有仇的人,心中非常痛苦。特别是眷属之中的冤家对头,或憎恨不和,分也分不开,离也离不了,生活在一起触目惊心,真是痛苦。七、求不得苦。人生在世对于色、声、香、味、触五尘欲境,或是财、色、名、食、睡五欲环境,都是有所希求,千求万求,求而不得,真是痛苦。八、五阴炽盛苦。这就是色、受、想、行、识五阴烦恼之火,在我们心中焚烧,我们常时感到心中郁塞、焦燥、苦闷,有口难言,说不出的痛苦。十 二 缘 起十二缘起:无明缘、行缘、识缘、名色缘、六入缘、触缘、受缘、爱缘、取缘、有缘、生缘、老死缘。是对有情生死流转的说明。(1)老死,这是观察人生的起点,老死忧悲苦恼是人生不可避免的。缘何而有老死忧悲苦恼呢?是由于有(2)生。如果没有生,则没有老死,也没有忧悲苦恼。生的条件虽有种种,但是最重要的条件是(3)有。有就是存在的意思,简单地说,身口意所造的善业恶业对招引自己的后果潜伏著一种力量叫做有。有了业力为缘,必然有后果的生与死。有又是缘什么而起的呢?有的缘是(4)取。取是追求执著的意思,追求色、声、香、味、触五欲,执著可爱事物为我所有,这叫做取。由于以自我为中心追求执著,就能引发身口意三业的活动。取又以(5)爱为缘。爱的简单解释就是生命欲,它是生命活动的本源力。有生命欲才有追求执著,有追求执著才有种种身口意的活动而有业力的存在,招引生死之果。所以爱、取、有同是生死的因。说到这里,已经说明了惑、业、苦的因果关系。(6)受是感觉,即对客观境物所起的快感(乐受)、不快感(苦受)或不苦不乐感(舍受)。由于苦乐的感觉,激发和冲动著生命的欲求。感觉来自外界事物刺激的反应,所以依存于(7)触,触是根、境、识三者会合而有的心理活动的开始。如眼(根)对红色(境)时,红色剌激眼根,因而司掌视觉的眼识生起活动。根境识三者会合,才发生红色的触(反应),所以触依存于(8)六入。六入,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是传递色、声、香、味、触、法(法,即前五种事物遗存下来的印象,是意根的物件)六境的机能。(9)名色即身心(色、受、想、行、识五蕴)合成的组织。六根是依存于身心全体组织的东西,有名色所以有六入。名色又以何为缘呢?名色又依存于(10)识。识虽是名色中一部分,但是如果把名色当作认识体来看,识乃是它的中心的东西。识对境(认识物件)有总了别作用,使境增加明显,使根增长功能,使受、想、思有所领导。所以名色全体的成立,依存于识,但是识又依存于名色。因为有境对根的刺激,和受、想、思的帮助发生,才有识的现起,识不能离开名色而独立。所以识与名色的关系,是互相依存的关系。(11)行。行的意义与有相同。从现在身口意造作的业来看它潜伏著引生后果的力量叫做有,从现在已经成熟的果来看过去所造的业叫做行。识与名色,是现在已熟的果,是依存过去的行而生起的。由于过去无始以来行的反复,积习成性,隐然有种力量支配著行为,所以生死苦恼现象联绵不断。行又依存于(12)无明。无明是对一切法缘生故生、缘灭故灭、无常、无我的真实相不认识,特别对自己身心只是因缘所生的道理不能自觉,以为其中有常住的、唯一的、作主宰的我。由于我的执著,所以对境而有乐受、苦受、舍受,而起贪嗔痴等烦恼,而造种种善恶业。所以人们的生死痛苦的本源毕竟在于无明。十二缘起归纳起来仍不外乎上面所说的惑、业、苦的关系。无明、行是过去无始以来的惑和业,招致现在识、名色、六入、触、受的苦果;爱、取、有是现在的惑和业,招致未来的生、老死的苦果。这些都是有漏皆苦一句所包括的内容,也就是四谛中苦谛和集谛的内容。灭 谛灭谛:是出世的果。灭是寂灭,就是罗汉所证的寂灭涅槃。他们在因地之中修行三十七助道品,断除了见思烦恼之惑,灭除了分段生死之苦,所以证入不生不灭的有余依和无余依涅槃乐果,这叫做灭谛。分段生死指迷界凡夫所受的生死。又称分段死、有为生死。为变易生死(指超越轮回之圣者、菩萨,能自由自在选择生死)的对称。即三界中的生死、六道中的生死,具见惑、思惑之凡夫的生死。轮回于六道中的凡夫,随前生所作业之因,其寿命有分限,身体的大小有一定的限度,故称分段。灭谛是指的灭除烦恼和生死之累,就是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灭去贪嗔等烦恼和善恶诸业,就可以不再受三界中的生死,但还有现在残存的色身,有思虑活动,名有余涅盘;要是灰身泯智,连现前的果报色身和思虑活动也抛弃了,便名无余涅盘。大乘龙树之“实相涅槃”,以对实相的认识和运用为“涅槃”境界。二者本性都是空,无忧少分别。道 谛道谛:是出世的因,道是道品,就是三十七助道品。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这个三十七助道品,是大乘、小乘共修法门,不但小乘阿罗汉可依此修行,就是大乘菩萨也要依此道品修行。智度论说:三十七品、无所不摄,就是无量道品,亦在其中。涅槃经说:若人能观八正道,即是佛性,名得醍醐。(醍醐:tihu,酥酪上凝聚的油。用纯酥油浇到头上。佛教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四 念 处一、四念处,念是我们能观照的智慧,处是所观照的境界。以智观境,叫做念处。一、观身不净,首先要以智慧来观照四大合成的身体,本来就是一个不清净的躯壳色身。二、观受是苦,受是领受,凡有领受都是痛苦,所以称为观受是苦。三、观心无常,心指第六意识妄想心,此心生灭不停,缘虑尘境,种种分别,作善作恶。但我们发心修行要以第六意识妄想心为依据,所以此心是善恶的根源,此心以生灭无常为特征。四、观法无我,法是诸法。世界上所有的有情众生,无情万物总称为诸法。我们以智慧来观察一下,所有一切的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虚妄而生,因缘别离,虚妄幻灭。都是虚妄不实。生灭无常,于诸法之中,本来没有我相可得。八正道八圣道分,又称八正道。以修行无漏圣法叫做正、能通涅槃叫做道。一、正见。我们修见四谛无漏行观法门,要慧照分明,见理正确,修此行观,可以不漏落生死轮回,这叫正见。二、正思维。与无漏心四谛行观相应的思维,以四谛智慧,发动四谛观的觉知,等量四谛之境界,为使智观得到增长,可以断惑证真,入大涅槃,这叫做正思维。三、正语。修四谛观,以无漏智慧舍除四种邪命,1、方口食,如游说四方等,2、维口食,如咒术、算卜等,3、仰口食,如仰观星宿等,4、下口食,如不务正业等,不以四种邪命而自为生活。要收摄口业,不妄言、绮语、恶口、两舌。这叫正语。四、正业。修无漏慧,要消除身根一切邪业,住于清净梵行之中,不做其他杀、盗、淫等不正的行为,这叫正业。五、正命。从无漏慧,消除身口意三业之中的五种邪命,1、诈现异议,做与人不同的奇怪事,使人对他信仰。2、自说功德,诱动人心。3、占卜命相,预报吉凶。4、高声现威,令人敬畏。5、说所得供养,以动人心。这五种邪命,都是邪心取利,以谋活命,修行之人,应该住在清净正命之中,以道自活,能够增长法身慧命,这叫做正命。六、正精进。以无漏慧修涅槃道,勤行精进,不疲不倦,念念相应,行智一如,这叫做正精进。七、正念。修无漏慧,要消除妄念,一心专念真如实际,佛果菩提乃至万行庄严的道果。就叫做正念。八、正定。与无漏慧,得到相应,得入正定远离不定、邪定、有漏禅定等、这叫做正定。要达涅槃,必须破二执我执对自己作用认识太执著,应认自己为虚假。法执对外界事物和道理的执著。也是片面的。破执就必须知道事物的起源,即缘起说。认为世界的本体是佛性(真如、心、理),它是一种不生不灭,安然长静,超越时空,永恒存在的实体,是实有,是妙有,而各种法(物质与精神)又称名、色,都是真如本体变来的。因缘(条件)和合而成宇宙万法法,法是假有,似有,即以虚假的方式存在,因缘就是地、风、水、火。人也是四大和合而成,不过是内四大:骨肉(地)、津液(水)、气息(火)、筋脉(风),还有五蕴(阴):色、受、想、行、识。四大五蕴和合而成,也是假有,“于无我中取我相”,“我即非我,我即无我”,这是佛教的本体论,也就是说“我是假的,受苦的不是我”,所以要“破我执”;宇宙万物是假的“破法执”。五蕴:色、受、想、行、识色:物质,变碍为义,地、水、火、风四大所造;受:领纳为义,含苦、乐、舍三受;想:取像构想为义,于善恶爱憎等境界,取种种相,作种种想;行:意念之迁流不息,起诸造作为义,即由行动去造作善恶业;识:了别为义,由心识了别所缘之境。破二执之后要证二空,即我空和法空,把各种现象归结为空、假、中、称为中道观。顺着世俗的眼光看,世界是有的,这是俗谛。它们认为不正确,而顺着佛教真理说世界是无,谓之真谛。要把世界都看成是假的,又看作是佛性变为假有,这是最正确的看法,谓之“中道”。他们认为人生痛苦的根源是三毒:贪贪得无厌;瞋发怒痴糊涂小乘破三毒的手法是三学(波罗密):戒破贪定破瞋慧破痴大乘承认六学:布施、持戒、忍受、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三学的核心都是戒,有五戒、八戒、具足戒,和尚一百余条,尼姑368条。煩 惱煩惱,是指一切能污染、易擾亂有情身心的精神作用。眾生因為迷惑事理而造作惡因,所種下的業因種子,再經過煩惱惡水的滋潤,就會產生負面的巨大力量,招感苦澀的惡果,逼惱眾生的身心。如此一來,惑(煩惱)、業(行為)、苦(苦果)輾轉相因,循環不息,就形成有情無量劫以來的生死輪迴,也就是十二緣起的環環相扣。因此,煩惱能招感業力,引發未來的生死果報,具有發業潤生的功用。佛陀成道之初曾揭示:眾生皆有佛性。眾生雖然佛性本具,卻為煩惱無明所覆蔽,因此不能開顯。煩惱是迷惑自性的魔障,佛法以八萬四千法數形容煩惱之多,但是若論煩惱的根本,則不出貪、瞋、癡、慢、疑、惡見等六種根本煩惱。其中的惡見即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五種錯誤的見解。依凡夫的習性,對於自己所喜愛的人、事、物,自然想要執為己有,這就是貪心;相反的,對於不順己意的人、事、物,產生排斥,甚至厭惡,這就是瞋恚;由於凡事全憑自己的好惡,順己則喜,違逆則怒,完全不明事理,這就是愚癡。因為貪、瞋、癡作祟,於是產生慳貪、吝嗇、嫉妒、自私、怨恨、執著、惱怒、散亂、煩悶等情緒,這就是煩惱。因此,產生煩惱的根本原因起於貪欲、瞋恚、愚癡,三者又稱三毒,係毒害眾生出世善心中之最甚者,能令有情長劫受苦而不得出離。此三毒又為身、口、意等惡行之根源,故亦稱三不善根,為根本煩惱之首。“五戒”与十善业道受持“五戒”,站住人格,将来可保不失人身。“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五戒”展开为十善业道: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身三善业);不恶口;不两舌;不妄语;不绮(qi)语(口四善业);不贪;不嗔、不痴(意三善业)。八关斋戒:适应在家佛教徒之戒律,为: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涂脂粉、香水,不戴花,不穿华丽衣服,不观玩歌舞伎乐;不睡高广大床;不非时食戒。六波罗蜜“菩萨”是梵语“菩提萨埵”(duo)的简称。“菩提”是觉悟的 意思;“萨埵”是有情之意,“有情”简单地说既是众生;“菩提萨埵”就是 觉悟的众生。觉悟的众生有三种:一者、罗汉自己觉悟;二者、菩萨 除了自己能觉悟之外,还可引导别人觉悟;三者、佛自己能觉悟,又可以 引导众生觉悟,而且他的觉悟是最圆满。六波罗蜜是菩萨的行为。六波罗蜜是古印度话,意思是度到彼岸;六度就是六波罗蜜,也既是所谓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布施:、财施:以钱财施舍给贫穷疾病者,或资助慈善团体。一切身外物称为外 财,所以财施也称外施。、无畏施:我们令众生不害怕,无恐怖,无灾害,称无畏施。菩萨行无畏 施时往往连自己的生命也布施给众生,故无畏施也称为内财施。佛说持戒就是一 种无畏施。、法施:以世间的善法,以及佛陀所宣扬的宇宙人生之真理,劝导人们修 善断恶,离苦得乐,乃至涅槃,称为法施。戒律可分为三种,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律仪戒:佛陀所制定的各种戒律,称为律仪戒。这些戒律是要防止我们 做各种坏事,既是防非止恶的戒法。五戒、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 等,戒称为律仪戒。、摄善法戒:菩萨行者发愿行一切善法,如果不这样做,就是他的过失,故应戒除。善法 有六度万行,称为菩萨学处。、饶益有情戒:发心行菩萨道者,一定要发利益一切众生之心,以一切善法、资财、神通等 利益有情。菩萨行者起瞋心后,就不想利益众生,他应戒掉此恶心,生起利益众 生之心,称为饶益有情戒。忍辱:菩萨行者要忍耐种种苦。忍可分为忍辱与忍之不同。忍辱是忍受种种的恼害。六度中的忍不止是忍受各种恼害而已,它可分为三种:、生忍(耐怨害忍):忍耐众生对菩萨所做的损害。、法忍(安受苦忍):菩萨在修道的过程中应忍受饥、渴、寒、热、天灾 人祸、疾病等世间的一切苦法。、无生法忍:以坚韧的意志,审谛观察思维我们对佛法的认 可。比如有人讲一些佛法,我们听了内心没有不耐烦,不同意,可忍受那个道 理,称为无生法忍。禅定:菩萨除了使自己能度到生死解脱的彼岸 外,他还要通过修学禅定获得种种智慧、神通力来度化众生,以引导他们也走上 解脱之道,这才称为禅定波罗蜜。禅,静虑,在静定中思虑;定,音译三昧、三摩地,心专注一境不散乱的状态。古印度瑜伽行派,瑜伽原意为结合、相应,一种修行方式,调身、调心、调息、静坐达到灵、肉统一。大乘禅定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般若智慧,具有神通力。如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知己之过去世)、如意通(自在飞行等)。智慧可分为世间智慧与出世间智慧。精进:勤劳不懒惰就是精进。以世间法说做事很卖力,就是精进;佛法中的精进是 努力的去行善,去做好事。菩萨要以精进的精神修行六度波罗蜜。布施度悭(qian)贪;持戒度毁犯;忍辱度瞋心;精进度懈怠;禅定度散乱;智慧度 愚痴(邪见)。此六度可度我们的烦恼,同时也能度众生,所以它被称为六波罗 蜜。四 摄四摄指以四种行为摄受众生,使众生产生亲爱之心,皈(gui)依佛教。分别指:布施摄:布施财物、佛法等;爱语摄:针对对象不同,善言慰语、开导;利行摄:利益众生;同事摄:与众生同行同事,随时教化。四无量心菩萨须内具四无量心:就是慈、悲、喜、舍四种无量心。慈无量心:慈是愿人得乐的意思。无量的“慈”,能给无量的众生得乐。悲无量心:悲是一种悲怜他人受苦的同情心。无量的“悲”,能拔无量众生之苦。喜无量心:喜是欢喜,眼看别人能够离苦得乐,顿生一种无限喜悦的心情。舍无量心:舍是舍掉一种分别执著的观念。为善虽可乐,但恐有人我冤亲的计别,故应舍弃。又无论做任何善事,也要把为善的怡然自得之心理舍掉。则心量广阔,慈悲济度无量众生,心不存着,正以一泽秋水如镜,月穿无痕,故称舍无量心。四弘誓愿菩萨初发心时,必须缘四圣谛,发四弘誓愿,以广心量,以明趣向。第一、缘苦谛;对于六道有情,受无量苦,发“众生无边誓愿度”之愿。第二、缘集谛,对于无始以来,所积集的烦恼,发“烦恼无尽誓愿断”之愿。第三、缘道谛,对于修道途程中的种种法门,发”法门无量誓愿学”之愿。第四、缘灭谛,对于清净寂灭的涅盘极果,发“佛道无上誓愿成”之愿。凡是修菩萨道的,皆依此四弘誓愿,为自利利他的启导。众生有同一佛性,关键在于修行,都有成佛希望:“悟则为佛,不悟者为众生”,佛可以如恒河沙子一样多,居住在佛土之中,在三亿个大千世界中,六凡之中人最容易成佛,因为他受苦最多。佛 性佛教术语。佛指觉悟,性,意为不变。大乘佛教的一些经典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即众生都有觉悟成佛的可能性。另外一些经典主张,并非一切有情都有佛性,有一部分人,由于他们的根器,即使勤修也不能成佛。佛性一词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内涵。诸家依涅槃经一般说有三因佛性:1、正因佛性,即中道实相、真如法性的理性;2、了因佛性,即照了二谛的般若智慧;3、缘因佛性,则是配合了因智慧开发正因的六度万行的功德行愿。佛性是因,成佛是果,要圆满具备此三因方能成佛。三 藏佛教的经典为三藏:释迦牟尼涅槃不久,弟子们为保存他的说教,统一信徒的见解和认识,通过会议方式的结集,形成一致公认的经、律、论内容。其后又增加了有关经、律、论的注释和疏解等“藏外典籍”,成为卷帙(zhi)浩繁的四大部类。经佛说的话,或认可的话;律规定的戒律;论历代高僧对佛经的解释大 藏 经现存的大藏经,按文字的不同可分为汉文、藏文、蒙文、满文、西夏文、日文和巴利语系等七大系统。大正藏,全称大正新修大藏经日本大正13年(1924)由高楠顺次郎和渡边海旭发起,组织大正一切经刊行会;小野玄妙等人负责编辑校勘,1934年印行。大正藏,是目前来讲使用最广泛的汉文大藏经,今天我们讲到大藏经一般都是通指大正藏 大乘与小乘佛死后的百余年间,佛教没有发生分岐,称“教海一味”。此后“亡羊岐路”,最早的是:上座与大众部。公元二、三世纪,出现大乘佛教,代表人物是马鸣、龙树。以前教义被称为小乘。第二次經典結集後,佛教分化為上座和大眾兩大部派,史稱根本分裂。直至 佛滅四百年為止(西元前後),兩大部派又次第的分化,稱為枝末分裂。從根本分裂到枝末分裂,在佛教史上稱為部派佛教時期,這是意味佛教的發展處於部派林立的狀況。部派佛教思想發展繁雜,但基本上仍以大眾部和上座部為中心。大體而言,上座部视佛陀为历史人物,重視原始經義的分別疏釋,在現實生活上趨於學術理論化,尤其主流派說一切有部的學究氣味太濃,致與人間脫節,後被大乘佛教貶為小乘者,原因即是在此。因此,在印度的上座部逐漸沒落,錫蘭所傳的分別說部便成為上座部佛教的代表。相對的,大眾部视佛陀为超凡存在,著重佛陀的根本精神,對於經法重於貫通古意,並且融入新知,而在現實生活上的修持則是要求人間化,因此,大眾部終於發展成為大乘佛教。公元1世纪左右,印度出现大乘思潮。龙树大师(约150-250)奉大品般若经为主要经典,造了大量的大乘论典,主要包括:中论、大智度论、十二门论等。因此,龙树大师有“千部论主”之称。龙树大师的著名弟子提婆(约170-270),对大乘教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他的主要著作有百论。二者有下列区别:小乘讲“我空法有”。对主体自我持否定态度,人本身是不真实的,而地风水火合和而成,是假有;对客观世界,并不完全持否定态度,如地狱就是真实的。大乘讲“我空法空”。即主体和客体都是虚幼的。但“我空”之外承认神秘的“我”;否定世俗世界,却承认玄妙的彼岸“世界”。小乘侧重于“因果轮迴”,“善恶报应”,所谓“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大乘在承认因果报应的同时,更强调“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注重教育,面对现实。按照佛教说法,所谓小乘,只能自利,即“度”自己或很少的一些人,而不能利他,车子小,道路很窄,所以叫“小乘”。而大乘可以普渡众生,车子大,道路宽广,所以叫“大乘”。五世纪时,大乘中产生瑜珈派,人物为无著、世亲两兄弟,他们著书论证“万法唯识,佛性实用”,即万种现象都是心产生的,佛性是存在的,谓之“有宗”。唯识宗所依的主要根本经典包括:解深密经、楞伽经、瑜珈师地论、摄大乘论、十地经论、三十唯识论、大乘百法明门论等。自此,大乘教正式分为大乘中观宗、大乘唯识宗两大根本宗系。唯识宗和中观宗的主要区别 1)关于三性说之差别唯识说一切法皆具三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主张遍计所执性本空,而依他起性、圆成实性实有。中观不依三性之说,主张一切法皆空。2)于种性说之差别唯识顺五种性说,依楞伽、瑜珈等说众生有五种种性:1、声闻种性。2、辟支佛种性。3、如来乘性。4、不定乘性。5、无性。唯识主张无种性人,无种性故,虽复勤行精进,终不能得无上菩提。中观不顺五种性说,依涅槃经等,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凡是有心,定当作佛。3)阿赖耶识是否实有之差别唯识说阿赖耶识为实有,并说唯有阿赖耶识可以持种,保持业种到后世感果。中观说阿赖耶识并不实有,因阿赖耶识含藏染净种子,世世常变,不符实有的条件。至于持种问题,业种是因作业方有,所以业种并不实有,既业种本不实有,则持种的阿赖耶识也不必非实有不可。4)是否有离识外境之差别唯识主张没有离识的外境,一切外境,皆是心识所变化的。中观主张有离识的外境,承认外境客观存在,只是外境都是依缘而起、与其他事物相互依存、并在不断变化着。三 法 印佛教的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就是合乎這四個條件的真理。一、諸行無常:“行”,造作变坏义。世間上的一切有為法都是因緣和合而生起,因緣所生的諸法,空無自性,隨著緣聚而生,緣散而滅,是三世遷流不住的,所以說無常。佛法中的無常,並非斷滅,而是變滅,這種變滅是前滅後生,相續不斷的,這就是宇宙人生一切現象的真理。二、諸法無我:我字,主宰之义。一切有為、無為法並無獨立的,不變的我的實體,一切法都是依因緣而生,彼此相互依存,並無我的恆常不變的實體與自我主宰的功能,所以說無我。無我有人無我、法無我二種。因為一切法無我,所以無自性,無自性即緣起性空,無我係佛教的根本教義之一,所以要正確的了解佛法,必須徹知諸法無我。三、涅槃寂靜:這是滅除貪、瞋、癡、慢、疑等諸煩惱,達到身心俱寂的一種解脫境界。涅槃就是四聖諦中的滅諦。寂靜是遠離煩惱,斷絕苦患,也是涅槃的異名。三法印是原始佛教的基本教義,一切小乘經典都是以三法印來印證是否為佛說;大乘經典則以一實相印來印證佛法的究竟與否。過去佛教一直給人悲觀消極、遁世避俗的印象,這是因為一般人對佛教所說的苦、空、無常等義理,有了錯誤的理解,以為佛教只是消極的講苦,講無常,卻不知道其中的目的,是為了讓眾生認識苦、空、無常的人生真相,從而發起欣樂厭苦之心,積極的追求究竟涅槃之樂。三法印所要傳遞的就是:無常才有希望、無我才能和眾、涅槃才是究竟,這是我們對三法印應有的認識。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