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章 城市设计学科的内涵一、两种形态的共存关系1. 两种形态的城市设计简单地说,城市概念由人们的社会关系加上空间所构成。城市设计从广义看,就是指对城市社会的空间环境设计,即对人工环境的各种建设加以调查。社会、文化构成和时空条件不同会引起不同的城市设计方法和途径。“城市设计的主要目标是改进人们的生存空间的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一般来说,相对城市规划而言,城市设计比较偏重体形的艺术和人的知觉心理,并与城镇建筑环境(Physical Environment)相对应,不过,一个城市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城市空间,是很难得的肯定回答的。当今世界上各家之说的对待城市设计的形体艺术特征和改善环境质量的价值取向上分
2、歧甚微。”大体上,各种城市设计的看法可分为理论形态和应用形态两类。2. 作为理形态的城市设计把城市设计作为理论形态来定义并进行研究,具有三个显著特征:第一,外延的宏观性,其定义高度概括而包罗万象,只要相关,均包含在定义外延之内;第二,结构的自律性,即强调本身定义的概念导出的逻辑关系,力求在语义上自圆其说,无懈可击;第三,应用的一般性,这与第一特征相关,即研究者重要概念的普遍意义。1) 1981年推出的不列颠百科全书指出:“城市设计是指为达到人类的社会、经济、审美或者技术等目标的在形体方面所做的构思,它涉及城市环境可能采取的形体。就其对象而言,城市设计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工程项目的设计,是指
3、在某一特定地段上的形体创造;二是系统设计,即考虑一系列在功能上有联系的项目形体;三是城市或区域设计,包括了区域土地利用政策,新建设计、旧区更新改造保护等设计”。这一定义包括了几乎所有的形体环境设计,是一种典型的“百科全书”式的集大成,符合上述三点特征。2) 二次大战后异军突起的“小组10”则认为,城市设计涉及空间的环境个性,场所感和可辨识性,城市社会中存在人类结合的不同层次。他们提出的“门阶哲学”(Doorstep Philosophy),特别强调了城市设计中以人为主体的微观层次。他们鲜明地指出,“城市规划的艺术的授型者的作用必须重新定义与功能主义的艺术分析方法相联系,建筑与城市规划被认为是两
4、个彼此泾渭的学科”,我们今天不再说建筑师或城市规划者,“而是说建筑师城市设计者”,这里的定义强调了“文脉”的概念,大大拓宽了城市设计发展的理论视野。3) 继60年代提出城市意象论后,美国著名学者林奇又于1981年推出一部城市设计理论巨著一种好的城市形态理论(A Theory of Good Gity Form)。 他从社会、文化结构,人的活动和城市空间的形体环境结合的角度提出:“城市设计的关键在于如何从空间安排上保证城市各种活动的交织”。进而应“从城市空间结构上实现人类形形色色价值观之共存”。他尤其崇高城市规范理论(Normative Theory),这也是一种从理论形态上概括城市设计概念的尝
5、试。4) 美国学者拉波波特则从文化人类学和信息论的视角,认为“城市设计(应)作为空间、时间、含义和交往的组织”,城市形式的塑造应该依据心理的、行为的、社会文化的及其它类似的准则,应强调有形的、经验的城市设计,而不是二度的理论性规划。一般来说,建筑理论家重视城市设计的理论学术性,他们反复推敲、设想,幼审慎地确定概念的定义域和内容,旁征博引,同时还时常变换视角和研究方法,建立理论模式,力求从本质上揭示出城市设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尽管人人都标榜“价值中立”,但事实上还是较多地反映研究者个人的价值理想和信仰,而不依附于来自社会流行的某种看法和观念,也不受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由于各家之说关心该理论的
6、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有着更多的跨学科、跨文化、跨社会的一般性和深层内涵,所以影响范围常常很大。3. 作为应用形态的城市设计1) 活动在城市第一线的专业人员则更多地注重概念的实证意义。即是说,他们从自己的实际工作和案例研究来体会、认识城市设计的定义。他们的观点也有三个特征,即内容的现实性,目标的针对性和实施的可能性。这一定义方式在现实背景中常与社会、经济、政治机构和社区有关,具有显见的政策取向和工程取向。例如:纽约总城市设计师巴尼特曾指出:“城市设计是一种实现生活的问题”,他认为应沉溺在光跑主义的畅想中举步不前,事实上我们不可能象柯布西埃设想的那样将城市全部推翻尔后重建,城市形体必须通过一个“连
7、续决策过程”来塑,所以应该将城市设计作为“公共政策”(Public Policy)。巴尼特坚信,这者是现代城市设计的概念,它逾越了广场、道路的围合感,轴线,景观和序列这些“18世纪的城市老问题”。确实,现代主义忽略了这些,但是“今天的城市设计问题起作传统观念已经无济于事”。他有一句名言,“Designing Cities Without Designing Buildings”。通常,务实的城市设计研究者十分注重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的关系,雪瓦涅指出,城市设计示仅仅与所谓的城市美容设计相联系,而且是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之一。“现行的城市设计领域发展可以视为一种用新途径在广泛的城市政策文脉
8、中,灌输传统的形体或土地使用规划的尝试”。2) 城市设计评论杂志1976年1月号上则阐述了这样的观点:“城市设计寻求一种形体创造所凭籍的政策框架,并在设计面上涉及城市组织构造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在这个意义上,控制局部性,设计委托人的多重性,计划的不确定性普遍存在,同时,城市设计与形体开发的管理有关,并需要一定的执行机构。在涉及内容上,应用形态的城市设计,更注重微观层次上的具体问题和现象。因而对他们来说,是否把概念和内涵搞得清清楚楚,并使之具有明晰的逻辑结构无关宏旨,他们不要求深奥的理论,而只有大致的,能契合于手头实际的城市设计项目的概念理解即可,换句话说,他们视城市设计为一种解题“工具”或“技
9、术”。不过它与理论形态的城市设计观点也有一致之处,其中最根本的是,两者都认为城市设计与人的心理体验和物质形体环境有关,可以说,它们是从不同的层次和角度来看城市设计的。二、城市设计的学科构成我们认为,城市设计是一门完整的综合性学科概念。一方面,其基本理论应有一定的自律性和逻辑结构,而且必须有足够的经验恰当性,即理论与经验证据的符合程度;另一方面,其具体的方法和操作技术又应与城市设计的现实状况结合,从而具有应用意义,亦即我们研究的既是一种能够诠释现实,预示未来的城市设计科学理论,又是一种能够指导行动的实践力量,两者互为表量,缺一不可。首先,城市设计与一个国家的现实生活质量改造和相应的城镇环境建设紧
10、密相关。因而,在物质层次,城市设计涉及某特定环境中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多元的决策背景,并以形体环境的实践活动来反映该城市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价值取向和社会理想,因此,城市设计是一种实践力量。它具有可操作性、可判别性、目的性和经济性。就这门学科涉及的问题看,理论形态解决的是文化心理层面上的问题,其研究过程一般从现象的物质层开始,进而逐渐深入到第二层组织机构层,但最终的归宿是第三层次文化心理层。应用形态由致力解决第一和第二层交次的问题,而通常却是从一个预设的文化价值框架(不一定经过严格论证的)来看手“解题”,两者的研究过程走向恰恰相反,但其成果却彼此互补。据以上分析,我们可获得四点结论。第一,城市
11、设计学科由“理论”和“应用”两部分内容构成。理论形态是一般的、理想化的整体的,其表达方式则是逻辑的、理性的、自律的、规范的;而应用形态则常偏重方法和技术;因而常是现实的、可操作的,其表达方式则常是经验的、实证的。第二,我们不能把城市设计理论方法与城市设计应用实践的方法和技能混为一谈,尽管些技能之间也常有交叉。一名城市设计理论家和评论家未必是一名合格的、能以作品实现自己理论的城市设计师,林奇、雅各布和亚历山大都是如此,反之,城市设计者也未必一定熟谙理论。一种理论从提出到较完整地实现常常经历一个很长的“时间相位差”,本世纪“花园城”的主张、意象分析法和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主张等无不如此。第三,不
12、能纯粹从国外搬套引进某种“先进的”城市设计理论。剖板当代各种城市设计理论,我们可以发现,它们无一不存在相应的对立面,都有优缺点。从文化多元的角度看,这种搬套还有一种潜在的问题,即认为国外的一定比我们自己好。而事实并非如此。第四,进而言之,因所要解决的问题性质、程序、内容不同,各研究者所运用的概念适用范围和区别也依然存在。如林奇的意象分析只适用于小城市,而雅各布的分析主要是针对大城市,柯氏理论又只适于平地建新城,亚历山大和拉波波特的分析则线属理论范畴。依此论述,本文给现代城市设计作为如下定义:现代城市设计是一门关于城市建设活动的综合性学科。它以阐明城镇建筑环境中日趋复杂的空间组织课题为目的,运用
13、跨学科的途径,对包括人和社会因素在内的城市形空间对象所进行的设计研究工作。三、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互动从客体对象方面看,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有着显见的重合。首先因为两者关注城市三度的空间形态,两者的工作对象和范围在城市建设活动中呈整体连续性的关系;其次,从主体方面看,使用品评建筑和城市空间环境在人的知觉体验上也是一种整体连续性关系。但是两者却处在城市建设的不同层次上,它们通过互相的影响和干预来达到一种整合效果,两者的差异要大于两者的相同。1. 空间形态的连续性后现代派建筑师罗文丘里曾经指出,“建筑就产生物功能与空间要求的室内与室外交接之处”。其言极是。事实上,建筑立面是建筑的外壳和表皮,但又是城
14、市空间的“内壁”。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互相交融,隔而不断,内、外只是相对的。因此,城市空间环境是一个连续统(Continuum)。不过,两者在处理空间的思想却根本不同。一般来说,一个良好的城市形态环境更多地取决于城市设计效果,而不是建筑设计。因为城市设计以多重委托人和当地人民作为服务对象,更多地反映公众的利益和意志。远远超出功能、造价、美观等内容。其主要领域是建筑物之间的城市空间,它研究建筑物的互相关系及其对城市空间的积极效果或消极影响。而建筑设计基本上为设计者本人和委托人的目标价值取向所转移。通常建筑师不如城市设计师那样具有对城市整体性的高度自觉。无疑,重要显赫的建筑物特别是公共建筑,会对城市
15、环境产生重大影响,但是这种影响也可以是消极的,只有当其与城市形体环境达到良好的匹配契合时,该建筑物能充分发挥其自身积极的社会效益,有效地传播文化和美学价值。因此,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在城市建设活动中一种“整体设计”(Holistic Design)关系,它们共同对城市良好的空间形态创造作出贡献。有名以来,人们对自己的生存环境总是有最能动的方式加以改善更新,使之臻于完善。但建筑形式和风格对此作用甚微,现代主义建筑师那种用“形体规划论”来决定三度空间设计,同建筑师填补局部和细部的办法也似乎成效不大,因为孤立于空间的建筑物很难对环境作出贡献。巴尼特在总结纽约城市建设教训时曾不无遗漏地指出:“由于191
16、6-1961年分区法的实施,使纽约变成了只不有塔楼如何精心设计,但城市本身没有得到任何设计”。自1959年开始,人们的认识有了深刻变化。“小组10”首次提出“形体环境”一词,认为街道或交通体系仍是环境的主要“发生器”(Generator),应恢复街道作为城市生活组织的媒介。同时,必须用一种“中间领域”(In-between Place),使个体与社会,建筑与城市相互作用得以发生,整体设计概念由此产生。“整体设计”意味着城市空间与建筑空间的设计过程是不可分的,建筑和规划应该成为城市发展的一项完整的工作,并在设计过程中予以反映把握。即是说,环境的形态应是整体统一和局部变化的有机结合,“房屋是局啊,
17、环境者是整体”,这就是所谓的第二次建筑革命所倡导的设计思想。迄今为止,这种“整体设计”思想已经传播到许多国家。如法国巴黎德方斯规划,美国印第安那州福德拉社区小开“开敞教室”,贝聿铭的东馆与罗杰斯纪念图书馆还为所在的社会性区提供了良好的社交活动场所,英国哈罗(Harlow), 考文垂(Coventry)等新城市中心也都很好地处理了建筑与城市的空间形态连续性,体现了“整体设计”的思想(图3-193-24)。2. 知觉体验与社会文化的整合性“整体设计”思想不仅在形体层面上有意义,而且在心理学和社会学层面上同样有意义。从塔式塔(Gestalt )心理学观点看,人对城市形体环境的体验认知,具有一种整体的
18、“完形”效应,是一种经由对若干个别空间场所的、各种知觉元素体验的叠结果,这也为当代许多建筑研究者所证实。如林奇的意象理论。同时,人们的空间使用方式仍然视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为一体,它要求设计者在满足相对单一的室内使用要求同时,也要整体地考虑多价、随机的户外空间活动的需求。我们虽然可以适当的手段去围合、分割建筑空间,但却无法割断人的知觉心理流。而这种知觉心理不仅部分地取决于作为生物体的人,而且还取决于作为文化载体的人。特定的地域文化共同体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惯例,会给居民心目中留下持久而又深刻的印记,这个共同体即是所谓的社区(Community),而居民对社区的认同归属于意识就是社区性。城市设计和建筑
19、创作的基本目标是为人们生活等各种活动提供良好的场所和物质外壳,并帮助定义这些活动的性质和内涵,因此,设计城市或建筑也就是在设计生活,也就必然要反映作为整体的社区整点及社区性。西方为家在社区问题上走过了一段变路,有着深刻的经验教训。雅典宪章的“阳光、空间和绿化”似乎并没给人们带来多少“福音”,现代派那种认为良好的住宅和设施就可以改善社会状况的想法已被今天大多数人所否认,以美国圣易斯帕鲁伊特伊戈为代表的西方一些高层住宅先后被官司方摧毁,并非建筑设计本身的原因,而是社会学意义上的城市社区性匮乏所致。因此,妥善解决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之间的知觉体验和社区文化的整合性是“整体设计”的又一重要目标。3. 松
20、驰的限定与限定的松驰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在城市建设中的整合性具体表现在实施过程中,则是一种“松驰的限定,限定的松驰”的关系。首先,对于建筑设计而言,城市设计是一种空间形体的三度轮廊和大致的政策框架,为建筑设计提供了由外向内的约束条件,这种约束和被约束的关系在古代城市建设中并不十分重要,因为古代单体建筑设计对整体城市的形态,交能,基础设施和区域结构关系一般不会产生很大影响,也不会宏观失控。但今天的建筑问题本身就是城市问题,尤其是大型公共建筑已不能只用建筑内部规律来探讨或解决,今天的问题常常是多维的,因此只有从城市的层面观照才能认识、理清。其次,这种限定约束并非僵死的教条,而是具有相当大的灵活性和弹
21、性,也就是一种“松驰的限定”。因此,建筑师并没有接受城市设计驾驶而不能发挥创造力。例如,加拿大首都委员会为开发设计议会山建筑群,制订了一系列城市设计的政策框架和技术性准则,以及建筑师应承担责任等内容,但具有相当的弹性,在这种前提下,建筑师仍有做出多种形体设计的可能(图3-25).4. 结语在以上分析中,我们始终抓住这样两个基本前提,即现代城市建设的发展轨迹和城镇建设的整合体。若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城市建设者学科在实施层面上就构成了一个类似金字塔形态的多级递阶系统。城市规划是塔尖,建筑设计是塔基,而城市设计相当于塔身,它们又都是次一级的亚系统(Sub-system),它既必须在某种程度上用自己的语
22、言说话,即按自原动力来发展自律性(Autonomy),又必须与城市建设这一复合的多元决策结构性总体相联系。因而,这些亚系统又具有某种“半自律性”,这个多级递价系统的整体结构才是真正决定因素(图3-26).一般来说,多级递价系统的“两头”失调比较严重。亦即规划与建筑设计容易脱节,现代城市建设在战后暴露出来的问题性质恰恰是这样,现代城市设计的崛起并不是要延续和发展传统的形体规划论,而是要成为一种能控制这个多级递价系统的“中间环节”,其目标在于,能动地让最高的控制层与最基本的控制层次产生积极的“对话”,提高效率、沟通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两者之间的关系。它既帮助城市规划物化,又能使建筑设计有序。事实证明
23、,缺少这个层次,整个城市建设应会走向紊乱、无序、同时,现代城市设计本身既兼具两者的某些特点,又是一门涉及广泛的独立的艺术和技术。第六章 城市设计的成果表达内容城市风貌规划(城市设计,城市景观设计)纲要以某城市为例:保定城市为例:保定市城市貌规划纲要前 言国外相关的研究、理论与实践规划设计范围研究方法、途径及其它第一节 保定市城市风貌评估1 . 城市特色评估历史沿革自然资源、自然环境与游憩资源历史文化名城及文物古迹资源传统活动及民俗资源:平日、假日、庆典、交通、商业区与住宅区、夜市等。2. 城市形成评估城市空间结构:平面结构、城市高度结构、高层建筑分布、街廊空间、道路轴线、开放空间城市特色活动区
24、系统3. 城市建筑特色评估城市建筑景观、特色街廓设施4. 城市旷地环境评估环境质量、街道、广场、公园等质量评估5. 问题与结论景观潜力、景观问题、结论(意见)保定市城市景观评估图纸6. 保定城市景观评图纸(1) 保定市市域变迁图(自50后代初至远景规划2015年)(2) 保定市域景观资源分布图(3) 保定市古城及文物古亦资源分布图(4) 保定市绿地广场系统现状图(5) 保定市道路系统现状图(道路广场,现存历史性街道。城市对外联系道路) (6) 保定市居住用地现状图(新建居住用地,高层住用地,已建多年居住用地,工业区内居住用地,古域区居住用,村庄居住用地)(7) 保定市重点公建分布现状(商业服务
25、、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体育、博览纪念、宗教、行政办公等)(8) 保定市工业分布及环境现状图(9) 保定市高层建筑现状分布图(10) 保定市民俗活动的分布图(11) 开放空间结构现状图第二节 目标与构思1. 风貌规划目标有利于建立适合人的“理想城市”(Ideal City),它不但应具有某种特征,更应是便利、舒适、愉悦、激动人心,具有效率和多元化,以此为市民创造更高质量的生活。使保定市成为具有多独特风格与符合人性尺度的城市,并增进城市生活之丰富内涵。通过保护与更新,强化历史文化名城意象。保持并优化河川、林泽,建立城市生态、开阔空间体系,改进城市景观及视觉质量,使保定市城市面貌更加美好。2. 风貌
26、规划策略一般发展城市风貌规划策略更新地区城市风貌规划策略新建地区城市风貌规划策略古城区城市风貌规划策略3. 风貌规划构思城市是由许多复杂因素集合组成的,动态的综合体,虽然纷繁复杂,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区域、边缘、地标、结点、路径来解析、认识城市。也据此原则展开城市风貌规划。第三节 保定市城市意向空间与风貌规划导则城市的风貌特色是各个时期城市建设发展中形成的,其历史文化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赋予城市深刻内涵,城市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所以在时间上要善于领悟过去,把握现在、预见未来。一个城市的整体意向一般是由城市的区域、边缘、路径、节点,地标等特征来显现,比如城市的区域中心和重要建筑物等
27、就是城市整体意向的因素,而城市特色意向的建立,不仅存在于它的物质环境层面的建设,还应包括生活在其中市民各种生活内容,于是确立了“场所精神”的概念。1. 城市特性活动区系统城市特色活动区的提出包括:硬质景观,是景观构成中的硬件,所谓风貌特色属于景观的表象。软质景观;是城市中的人及其形成的社会在日常运作中所焕发出的良好面貌,属于更高层次。保定城市特性活动区分为:传统风貌活动区,文化及休闲活动区,综合商业活动区、行政活动区、交通集散活动区。2. 道路系统与步行区系统生活性道路。以人的尺度为空间塑造的原则,维持必要的车行交通量原则下,尽量扩展人行面积。交通性道路以车行尺度、速度为空间塑造的原则,市区内
28、交通性交通性道路,应展示沿途各区域的城市意象,使高密度发展区的连续立面塑造所形成的完整的街廊空间,与低密度区开放空间街廊空间形成对比。步行区、步行区的设立要从城市或地区范围内解决好交通规划,还要重整地区环境质量,包括街面尺度、立面管制、招牌设施、铺面及街廓设施及地上物等。3. 结点空间系统城市结点包括城市中心、区级中心、历史性结点、标志性结点、城市或地区入口结点等。4. 街廊空间系统街道在城市中有展现城市意象及城市结构的功能,因此塑造街廊空间的特性风貌、品位,至关重要。街廊空间包括街面(垂直面)路面(水平面)两部分。街面分四类,连续的街面,有节奏连续的街面,不连续的街面、历史性街面。路面分快速
29、车道、生活性街道、步行道。5. 城市轮廓线系统城市的功能及历史发展轨迹,可以从城市建筑群的天空线及城市体量纹理来判读,如高密的新开发区,旧市区以及住宅区,都有其不同的表征。城市不同轮廓线,有市中心区、区线中心、城市主要轴线、商业区、居住多文教区、工厂区等。城市高层建筑布置及建筑体量控制。6. 城市开放空间系统保护、开发利用自然生态资源。建立城市绿色生态系统。提升市内开放空间的品质,使自然保护的开放空间与市内人工开放空间相结合。城市公园,城市带形绿地等的塑造。7. 城市视线走廊与眺望系统视线走廊,城市南北主轴线及其它主要的直线道路,河岸意象走廊,古城区视线走廊。眺望系统,主要依靠高层建筑及必要的
30、超高设施8. 城市观光路线系统观光系统的设定原是如何使初访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城市的独特风貌之主体感受,这个系统是将城市的人文、历史、自然、现代化的特有风格、有系统地介绍给初访者。观光线分古城文物古亦观光线,新城区(两辆级中心区等)观光线,特色景观区。9. 城市方向识别系统方向识别系统是通过视觉的指标和引导而形成的。构成识别系统的要素有:街道系统,街廊空间的特性,视觉走廊底景,视觉交点等。10. 城市建筑景观系统建筑风格分区建筑群城市设计控制建筑色彩11. 城市街廓设施街廓设施即地上物,凡路面上的任何实体均属地上物。街廓设施包括城市标志、城市雕塑及户外艺术品、广告、路灯、侯车停、电话亭、标志
31、牌、花坛、邮筒、垃圾筒、摊贩、布告栏等。第四节 结论与建议(运作、执行、权力机制)1. 可持续发展战略2. 规划管理水平的提高3. 规划机制优化4. 政策倾家荡产斜5. 规划实施保障系统6. 法律条文的引入7. 房地产市场的引导下约束8. 城市经济活力的引导、产业结构及业态调整9. 地方特色发扬10. 其它附:规划导则图纸1. 保定市总体规划调整图2. 保定市特性生活区规划图3. 保定天际线尺度系统规划图(建筑高度结构)4. 保定市视觉走廊与眺望系统规划图5. 保定市结点空间系统规划图6. 保定市道路系统规划图(生活性道路、交通性道路、步行街、步行区、林荫道)7. 保定市开放空间系统规划图8.
32、 保定市道路系统夜景规划图9. 保定生态环境保护与利用规划图10. 保定市公建分布规划图(2-3张图,如商业类型规划图)11. 标志与方向指认系统规划图12. 保定市古城及历史文物保护规划调整图13. 保定市旅游、观光路线规划图14. 街廓空间系统规划图15. 街廓形态模式设计(不同类的道路)重点地段城市设计构意图,有以下几大类:1. 名胜地景区、点2. 古城保护区3. 城市新开发区4. 重要的城市结点5. 主要城市道路附:城市设计课程设计教学纲要及图纸要求城市设计教学大纲开设单位或部门:城市规划系一、教学目的及要求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初步学习与掌握城市设计的基本内容与方法;培养资料搜集、调查分
33、析、设计处理、图文表达等能力;训练如何树立区域、生态观、文化观和环境观。结合规划基地周边外围条件与基地本身的现状条件,处理行为心理需求与城市设计的关系,处理环境艺术与城市设计的关系,处理城市开发、建设管理与城市设计的关系,体现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思想,运用多方面设计手段,建构一个布局合现并具有可持作性的规划方案,塑造成一个环境优美、方便舒适且富有个性的空间环境。二、用地环境与现状视设计选题而定,附基地地形图。三、设计要求1. 认真收集与分析现状基础资料和相关背景资料。内容包括:(1) 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包括已有控制性规划内容)对本次规划地段的规划要求。周边相邻地段与本地段的关系;(2) 土地利用现
34、状调查,用地分类至小类;(3) 建筑物现状调查,包括房屋性质、建筑面积、层数、建筑质量、需保留建筑物等;(4) 公共设施规划与分布情况调查;(5) 所在城市的地区历史文化传统、建筑特色、城市特色等的考察;(6)其他有关资料的调查。2. 根据基地地形及现状与环境条件,合理进行结构分析、功能布局和空间组织。3. 合理组织规划区内外道路交通体系,并且根据用地性质与建筑容量解决停车要求。4. 进行整体城市设计,建构城市设计框架。5. 结合整体城市设计框架,进行三维空间形态塑造。6. 进行积极的绿化设计,包括其间的休憩空间与建筑小品的设计。7. 作出规划控制,形成规划设计控制体系。四、设计成果1. 城市
35、设计图(1) 规划设计区位图(1:5000或1:10000)(2) 综合现状分析图(1:100或1:2000)(3) 现存问题与发展方向及城市设计框架图(1:1000或1:2000)(4) 规划设计图(1:1000或1:2000)(a) 土地使用规划图(b) 道路交通规划图(c) 规划设计总平面图(1:500或1:1000)(d) 地块开发控制指标图(e) 空间形态及建筑形体控制图2. 城市设计方案说明五、设计进度周课内内容课外要求考核内容1设计题目,“城市设计”概要查阅参考资料2现状调查及现状图制作现状踏勘3设计框架研究总体结构方案设计讲评1:现状图15%4总体方案设计方案设计讲评2:总体结
36、构图25%5重点地段扩大详细设计方案修改6重点地段扩大详细设计方案修改7图纸成果、设计文件成果制作8图纸成果、设计文件成果制作全套设计成果50%参 考 文 献美 E.N.培根等著,黄富厢等编译,城市设计,1989英 F.吉伯德等著,程里尧译,市镇设计德 R.克里尔著,钟山等译,城市空间美 沙里宁著,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美 凯文林奇著,项秉仁译,城市的印象日 芦原义信著,尹培桐译,街道的美学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王建国,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日 外部空间设计,芦原义信中国建工出版社,1985城市空间设计,自祖华、黄维康编著,东南大学出版社,1992 Image of the City, K. LychCood City Form, K. LychNew Theory of Urban Design, A. Christoph国外现代城市设计精选,金广君编著,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城市设计,王建国编著,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王建国编著,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城市规划、国外城市规划、建筑学报世界建筑、规划师外国城市建设史,沈玉麟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年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