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16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建设读本word版.doc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7492235 上传时间:2025-01-06 格式:DOC 页数:169 大小:39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建设读本word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9页
2016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建设读本word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9页
2016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建设读本word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9页
2016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建设读本word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9页
2016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建设读本word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建设读本目录第一章导论1第一节创新的重要意义1第二节创新的概念与理论演变9第三节创新能力的内涵与构成21第二章创新活动的特点和类型32第一节创新活动的特点32第二节创新活动的类型41第三章创新活动的模式和过程66第一节创新活动的模式66第二节创新活动的过程77第四章创新能力的要素和评价102第一节创新能力的要素102第二节创新能力的评价121第五章创新能力建设的路径和方法134第一节创新能力系统性塑造134第二节创新能力动态过程性建设139第三节创新能力多元化培养178第六章建设和完善创新生态系统183第一节国家层面的创新生态系统184第二节企业层面的创新生态系统195参

2、考文献209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创新的重要意义一、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一国之兴衰具有重大影响。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创新发展的历史。一个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样也离不开创新的活力。今天,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创新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现在世界已进入技术高度密集的文明时代,发达国家控制着国际化创新的制高点和话语权,新一轮技术和产业革命正在兴起,科技竞争正在走向白热化。美国大力实施“国家创新战略”,欧盟积极推进“2020战略”,日本确立“再生战略”创新已成为时代的急切呼唤。知识链接:美国创新战略知识链接:欧盟2020战略

3、从我国的情况看,创新一直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古代就以创新的方式创造了璀璨的文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历史性变化都离不开我们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尤其是突出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注重以科技创新来引领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使改革红利不断释放。但深入分析就可发现,虽然我国创新能力大幅度提升,但与形势发展要求相比,目前我国的创新能力还不强,不少重要产业缺乏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在世界产业分工格局中处于价值链低端。我国的企业普遍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但创新动力不足。2012年我国有70余家企业

4、进入全球500强行列,其中科技型企业只有28家。世界500强企业的研究与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一般在5%10%,而这个比重在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中仅为1.38%,R&D投入明显不足。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企业创新主体的地位尚未真正确立,创新动力不足,在科研项目立项、产业关键技术研发等方面没有形成上、中、下游合理分工、协同攻关、创新资源共享的机制,没有真正发挥科技在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支撑、引领作用。赶超跟随的时代终将过去,简单模仿的路子正越走越窄,必须更多地依靠自身科技和人才,而不是靠消耗物质资源、损耗生态环境来发展经济;中国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攻坚克难破解各种深层矛盾,转型升级排除各种成长烦恼

5、,必须更多地依靠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而不是靠廉价人力成本、超幅优惠条件来促进增长。因此,创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的睿智抉择,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创新既是全面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与人们自身发展的现代化的内在动力,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强大和恒久的生命力。当前,全社会已形成共识,即解决我国当代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将成为影响现实经济发展和长期结构调整的一个根本性问题,要依靠科技创新来解决重大资源环境问题、国际竞争问题、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问题、和谐社会

6、和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以及解决国家安全问题等。知识链接二、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创新的重要思想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后,创新成为伴随我国发展的重要韵律。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也都高度重视创新的作用,在各种场合留下了关于创新的重要论述。1992年10月,江泽民在中共十四大的报告中首次提到了“创新”问题,之后,他在中国科学院第十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五次院士大会的讲话中指出:“我多次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要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没有创新能力,能不能进行创新,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历史上的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无一不是创新的结果。

7、”1998年3月4日,江泽民在与出席全国政协九届一次会议的科学家座谈时强调指出,没有科技创新,总是步人后尘,经济就只能永远受制于人,更不可能缩短差距。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则是知识总量、人才素质和科技质量的竞争。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的民族,也是富于创新精神的民族,现在我们更要十分重视创新。要树立全民族创新意识,建立国家的创新体系,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把科技进步和创新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力素质的轨道上来。同时,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我们是发展中国家,应该更加重视运用最新技术成果,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1999年

8、8月,江泽民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指出:“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与标志,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如果不能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兴盛,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必须把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质的飞跃,摆在经济建设的首要地位。这要成为一个重要的战略指导思想。”在这次大会上,“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被确立为中国科技跨世纪的战略目标。 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用先进科技改造和提高国民经济,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跨越。” 200

9、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长期持续发展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2006年1月9日,胡锦涛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

10、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世界科技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只有

11、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特别是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依靠自主创新。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首位,在若干重要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报告时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

12、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2007年12月12日,庆祝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大会在北京人

13、民大会堂举行。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必须坚持自主创新,着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特别是战略高技术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快组织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切实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2008年6月23日,胡锦涛在中国科学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九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就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提出四点要求。一是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

14、为科技发展的首要任务。要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快组织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激发创新活力,增强创新动力,在若干重要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创造一批具有核心知识产权和高附加值的国际著名品牌。要坚持把以人为本、改善民生作为科技事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使科技进步和创新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二是必须以制度创新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要以服务国家目标、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出发点,以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为重要目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各项配套改革,形成有利于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有利于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

15、产力转化,既体现中国特色又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三是必须培养、造就宏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要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遵循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规律,不拘一格,广纳群贤,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使用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锻炼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成就人才。四是必须以创新文化激励科技进步和创新。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最大限度地鼓励和支持科技创新,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激情和活力,最大限度地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特别是要为年轻人才施展才干提供更多机会和更大舞台,在全社会营造尊重

16、和鼓励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效显著,但是我们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需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

17、果转化能力,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突破重大技术瓶颈。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应用,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转化机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2013年3月5日,习近平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我国经济已由较长时期的两位数增长进入个位数增长阶段。在这个阶段,要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就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他强调,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改善

18、人才发展环境,努力实现优势领域、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尽快形成一批带动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此前一天(3月4日),习近平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委员并参加讨论时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立足全局、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在日趋激烈的全球综合国力竞争中,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增强创新自信,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不断开创国家创新发展新局面,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从要素驱动发展为主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加快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迈出新的关键步伐。人们普遍关心的一大热点是,站在新起点上的中国,将如何推进落实十八大作出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

19、大部署。2013年9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京中关村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题举行第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全党、全社会都要充分认识科技创新的巨大作用,敏锐把握世界科技创新发展趋势,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实施好。习近平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并就此提出五个方面的任务。一是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让市场真正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力量,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二是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三是

20、着力完善人才发展机制,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支持和帮助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四是着力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引导企业和社会增加研发投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完善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政策。五是着力扩大科技开放合作,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第二节创新的概念与理论演变一、创新的概念近几年,“创新”一词使用频率很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十一五”重大战略目标之一后,创新更是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目前,创新的概念已被应用于各个领域,可以称得上是无处不在。然而大家对创新的概念和含义也有许多不同的理解。“创新”一词的英文是Innov

21、ation,源于拉丁语。 不同词典中的释义不同,包括: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创新是指以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包括但不限于各种方法、元素、路径、环境等),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知识链接对于创新的定义比较权威的有两个。一是2000年联合国经合组织(OECD)在学习型经济中的城市与区域发展报告中提出的:“创新的含义比发明创造更为深刻,它必须考虑在经济上的运用,实现其潜在的经济价值。只有当发明创造引入到经济领域,它才成为创新。”二是2004年美国国家竞争力委员会向政府提交的创新美国计划中提出的:“创新是把感悟和技术转化为能够创造新的

22、价值、驱动经济增长和提高生活标准的新的产品、新的过程与方法和新的服务。”这就确认了“创新”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实际上,创新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不断实现发明创造潜在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过程。比较具有广泛意义的创新定义是:能为人类社会创造有价值新产品(物质或精神)的活动。本书所采用的创新定义为:创新是指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不断拓展对客观世界及其自身的认知与行为的过程和结果的活动。具体讲,创新是指人类为了一定的目的,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的整体或其中的某些部分进行变革,从而使其得以更新与发展的活动。二、创新理论的起点目前社会上对于创新和创新活动存在一些似是而非的误传和解释,这种情况不

23、利于对创新的正确理解,而且容易使创新形式化、符号化、空洞化。因此,有必要简单地梳理创新理论的演变过程。经济学家亚当 斯密(Adam Smith)有关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可以被看作是创新思想相关论述的萌芽。他指出,“新的专家阶层是一群勤于思索的人,他们利用知识为经济生产做出重要贡献”。他于1776年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中提出分工有助于机械发明,因而分工有利于国家富裕,初步揭示了技术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并指出技术进步是除资本、劳动力之外又一个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马克思(Marx)则进一步深刻指明了科学技术的进步或创新对整个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作用。经济学领域第一个系统、完整提出创新概念的

24、人当属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熊彼特从经济学的角度重新阐释了创新,并使得创新概念重构。熊彼特之后,创新成为理论研究的核心概念并衍生出多种创新理论、学派,成为社会科学,尤其是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亚当 斯密与马克思的思想包含了创新的萌芽,随着熊彼特把创新概念系统化和完整化,创新理论开始快速发展起来。一条道路是从技术的创新与模仿、推广、转移的关系角度对创新进行深入的研究,由此形成技术创新理论,以南希 施瓦茨(Nancy L. Schwartz)、爱德温 曼斯菲尔德(Edwin Mansfield)等为代表。随着知识成为生产的要素与成果之后,知识创新理论纵向衍生出来。另一条道路是将创新与制度相结合

25、,研究制度要素与企业技术创新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强调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把技术创新向横向拓展,制度创新理论应运而生,以道格拉斯 诺斯(D. C. North)等为代表。而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结合又催生了国家创新体系为代表的广义创新。知识链接三、技术创新(一)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熊彼特在1912年发表的经济发展理论第一次提出了创新理论,该书一经问世就在西方轰动一时,是第一本用创新理论阐述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专著,是经济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著作。他又相继在经济周期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两书中加以运用和发挥,形成了以“创新理论”为基础的独特的理论体系。熊彼特的创新实质上是建立一种

26、新的生产函数,即将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重新组合投入生产。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就是不断引入“新组合”实现发展。熊彼特认为,创新包括引进新产品、应用新技术、开辟新市场、采用(原料)新来源、创建新组织,后来人们将他这一段话归纳为五个创新,依次对应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资源配置创新、组织创新,其中引进新产品和应用新技术是熊彼特主要关注的内容。在他看来,创新是经济的内部因素,经济发展是其内部创造性变动的结果,资本主义则是这种变动的形式和方法,并认为这种产生新生产函数的创新是资本主义的本质。知识链接从熊彼特开始,人们逐渐展开了对创新的研究。熊彼特的创新有两点值得注意:创新的内涵从前所未有拓展到

27、创造、再次发现、重新组合三个层次。创新包括新颖与有价值两层意思。以后的研究基本以这种内涵为起点。在此基础上,熊彼特提出了企业家创新模式和大企业家创新模式,如图11、图12所示。图11熊彼特企业家创新模式图12熊彼特大企业家创新模式(二)技术创新的发展熊彼特之后,技术创新出现了两个流派新古典主义与新熊彼特主义。技术创新的新古典主义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索洛(R. Solow),他运用新古典生产函数原理,提出经济增长率取决于资本和劳动的增长率、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以及随时间变化的技术创新。他认为经济增长有两种不同的来源:一是由要素数量的增加而产生的“增长效应”,二是由要素技术水平的提高而产生的“水平效

28、应”,索洛对这两种经济增长进行了区分。在在资本化过程中的创新:对熊彼特理论的述评一文中,索洛提出,创新成立需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新思想的来源,二是以后阶段的实现和发展。他的“两步论”被认为是技术创新概念界定研究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新熊彼特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有爱德温 曼斯菲尔德、莫尔顿 卡曼(Mortonl karmien)、南希 施瓦茨等。他们秉承经济分析的熊彼特传统,强调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着核心作用,认为技术创新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他们揭示了“黑箱”内部运作的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先后提出了许多著名的技术创新模型。该学派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新技术推广、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的关系

29、、企业规模与技术创新的关系等。知识链接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U.S.A.)也兴起并开始组织对技术变革和技术创新的研究,迈尔斯(S. Myers)和马奎斯(D. G. Marquis)是主要的倡议者和参与者。在其1969年的研究报告成功的工业创新中将创新定义为技术变革的集合。他们认为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活动过程,从新思想、新概念开始,通过不断地解决各种问题,让有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新项目获得实际的成功应用。到20世纪70年代下半期,他们进一步拓宽了对技术创新的界定,在NSF报告1976年:科学指示器中,将创新定义为

30、“技术创新是将新的或改进的产品、过程或服务引入市场”,从而明确地将模仿和不需要引入新技术知识的改进作为最终层次上的两类创新,加入到技术创新定义范围中。知识链接(三)技术创新的分类创新的大小:罗赞娜 加西亚(Rosanna Garcia)和罗杰(Roger)根据创新的大小,把创新分为根本性创新、 适度创新和渐进型创新。 这种分类认为,根本性创新的关键是引入新技术,创造未知的新需求,产生新市场;而适度创新则是由公司的原有产品线组成的,但产品并不是创新性的,即市场对于它并不陌生,它只是企业当前产品线上的新产品;渐进型创新是为当前市场、当前技术提供新特色、收益或升级的产品。创新依赖的市场:根据创新所依

31、赖市场的不同,鲍尔(Bower)和克里斯滕森(Christensen)将创新分为延续型创新和破坏型创新。 为主流顾客提供更大效用、改善性能的创新称为延续型创新;为新的(边缘)顾客提供更便宜、更易用产品的创新称为破坏型创新。四、制度创新20世纪60年代起,管理学家们开始将创新引入管理领域,创新理论开始向横向扩展。世界著名管理学家彼得 德鲁克(Peter F. Drucker)是较早开始重视创新的管理学者。他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中以更加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了创新的功能与概念:“创新是创业家特有的工具,是一种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创新是创造了一种资源。任何使现有资源的财富创造潜力发生改变

32、的行为,都可称为创新。”德鲁克认为创新有两种,除技术创新以外, 还有一种是社会创新。社会创新是指在经济和社会中创造一种新的管理机构、管理方法或管理手段, 从而在资源配置中获得更大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德鲁克为创新发展成为学科理论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在德鲁克思想的影响下, 很多学者开始纷纷提出制度创新的理论, 并逐渐形成两大学派:制度学派和新制度学派。以戴维斯(S. Davies)和道格拉斯 诺斯等人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家把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与制度学派的“制度”理论结合起来,深入研究了制度安排对国家经济增长的影响,发展了熊彼特的制度创新思想。知识链接但制度创新理论中所说的制度指的是具体的政治经

33、济制度,如金融组织、公司制度和工会制等,不包括作为背景的社会政治环境。另外,戴维斯和道格拉斯 诺斯的制度创新理论是在“经济人”假设的前提下展开的,所提出的促进制度创新的三要素市场规模的变化、生产技术的发展及预期收益的变化,是外在于制度创新过程的,这是一个重要的隐含假定。其中,忽视了市场规模的扩大和技术进步本身就是制度的函数,即制度安排是决定市场规模和技术进步的重要因素。另外,对于制度的研究,制度创新学派坚持采用局部均衡分析和比较静态分析,越来越向新古典范式靠拢,且作为其基本分析单位的交易成本和产权都是模糊的概念,经验实证方法很难运用。五、知识创新作为创新的一种表现形式,知识创新是20世纪90年

34、代诞生的一个新概念,也是创新研究第三阶段的一个研究热点。如果说工业经济时代,创新首要表现为技术创新,那么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主要表现为知识创新。1952年美国科学社会学家伯纳德 巴伯(Bernard Barber)在科学与社会秩序一书中多次提到“科学创新”。他提出的“科学创新”主要指科学发现或发明。1991年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发表创造知识的公司一文,提出通过不断创造、推广新知识,并迅速将其融进新技术、新产品、新系统中,就能够实现创新。1993年美国学者戴布拉 艾米顿(Debra M. Amidon)认为,“所谓知识创新,是指为了企业的成功、国民经济的活力和社会进

35、步,创造、演化、交换和应用新思想,使其转变成市场化的产品和服务”。张凤等人认为,“知识创新”有两种定义:第一种定义是指在世界上首次发现、发明、创造或应用某种新知识;第二种定义是指在世界上首次引入知识要素和知识载体的一种新组合和新组合的首次应用。其中,“新”是指知识产权意义上的新,即在原理、结构、功能、性质、方法、过程等方面有显著性变化,不是地理意义或时间意义上的新。六、国家创新系统1987年,英国著名技术创新研究专家弗里曼首次提出了“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在对日本考察分析的基础上,弗里曼提出,国家创新体系实质是技术创新与其他创新的结合。曾国屏与李正风指出,国家创新体系是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和制度

36、创新的互动。国家创新体系指由参加技术发展和扩散的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组成,是一个为创造、储蓄和转让知识、技能和新产品相互作用的网络系统,政府对创新政策的制定着眼于创造、应用和扩散知识的相互作用过程以及各类机构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上。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在继承技术创新理论的基础上,吸收借鉴了人力资本理论和新增长理论的思想。除了继续重视技术创新外,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将知识视为重要的经济资源,认为学习是一个重要的社会过程,创造、储存和转移新知识、新技能及新技术成为国家创新系统的功能。具体来讲,国家创新系统的活动包括知识的生产、扩散、储存、转移、传播和应用。其中,知识的传播、学习和技能与人力资本相关,而知识

37、的创造、储存和应用则与知识积累有关;在某种意义上,技术创新是对知识的创造性应用,是知识应用的一种特殊形式。而这些思想,正是人力资本理论和新增长理论的核心。技术创新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和新增长理论成为国家创新系统的三大理论基础。知识链接第三节创新能力的内涵与构成创新能力从层级上看包括国家创新能力、机构创新能力、团队创新能力与个人创新能力,本书所关注的是个人创新能力,因此若不加说明,创新能力一般指的是个人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知识经济条件下现代社会普遍要求的能力,越是高层次人才,对创新能力的要求就越高,但是现实中,创新能力缺失已经成为困扰我国教育、科技、产业等诸多领域人才培养的痼疾。一、创新能力

38、的内涵正确理解创新能力是讨论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创新能力建设的前提是明确创新能力是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在2002年曾制定了一个核心能力测评大纲:创新能力(试行),“大纲依据有关规定将创新能力界定为在前人发现或发明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性地提出新的发现、发明或改进革新方案的能力”。 这种提法基于创新能力是在创新过程、创新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将创新能力的结构分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两种能力。知识链接还有相当一部分教育界的学者认为,创新能力基本上与创造力同义,并由此展开一系列研究、讨论。也有一些学者坚持认为,创新能力就是一种以思维为核心的智力品质。知识链接郭绍生在

39、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一书中认为,创新能力应主要包括创新精神和创新方法两个层面的含义。 前者指创新能力中的非智力因素,是由思想政治素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道德素质(个人美德、社会美德、理想道德等)和个性心理因素(求知欲、创新意识、勇敢精神、顽强精神、科学态度等)构成的精神能力。后者则指创新能力中的智力因素,是由注意力、理解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共同构成的认知能力,其中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包括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灵感、直觉和顿悟)思维能力。王洪忠、陈学星在创新能力培养一书中认为,人的创新能力包括创新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实践能力主要是指动手操作能力、

40、实验能力和创造性成果的表达、表现能力等,这些能力的获得都离不开实践活动;创新思维能力是指人在思维活动中不拘泥于旧的思维模式和框架,具有丰富的联想能力和预测未来的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基于实践、始于问题的思维过程,实践活动对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起着直接的促进作用。罗玲玲在科技人员创新能力开发一书中认为,创新能力是指创新主体所具有的创造性地、有效地运用现有知识和技能做出新成果的能力。 个体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具体包括能力倾向、专业技能、创造技能和人格特质(见图13)。图13罗玲玲科技人员创新能力开发中创新能力关系图创新能力的定义事实上是不清楚的,这种不清楚源于创新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包括

41、内生的和外生的。内生复杂性是指创新本身指向不够明晰,含义广泛。如前文所述,创新在一开始基本与创造同义,而熊彼特在经济领域为创新赋予新的内涵后,创新开始强调商业价值,而随着技术创新概念引入中国,并经泛化之后,创新可以解释为创造性解决问题。因此,就个体的创新能力而言,生活中常说的创新能力更近似于创造能力;在科研领域、政策领域涉及机构创新能力时,个体创新能力往往更接近于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经济领域、工商业领域,创新能力则更偏向于创业能力、商业化的能力。外生复杂性则是指创新如同“科学”“改革”等词一样具有强烈的宣传正确性,因此在生活领域、政治领域,相当多的事物、概念被打上“创新”的标签,实际上冲散

42、了创新的本质,导致创新表意不明。同时,对于能力的理解也是有争议的,“能力”从字面来看,是能担当某项工作的才干或者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在英语中,有Ability和Aptitude两个词来表示能力的意思。Ability指对某项任务或活动的现有成就水平,因此人们已经学会的知识和技能就代表了他的能力。Aptitude 指容纳、接受或保留事物的可能性。在这个意义上,能力不是指现有的成就,而是指个体具有的潜力和可能性。我们平时所说的能力同时包含Ability和Aptitude两方面的内容。” 也就是说,能力是潜藏着已有水平与未来潜质的意义。最后,创新能力也非创新+能力,应该是一种综合性、系统性的能

43、力。不可简单等同于创新的能力,更非有的学者所认为的,在个体层面创新能力等于创造能力。综合本书对创新的定义、其他学者的观点与创新能力建设的意图,创新能力应该是创新过程中相关能力、知识、素质、人格的综合表征。可以这样理解,创新能力就是个体创造性解决目标问题产生价值过程中的才能和潜质。创新能力的意义包括:“创造性”表明创新能力是以与经验、传统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目标问题”则强调创新能力是需要自主发挥出来的能力,而不是某种被动能力,同时具有目的性的特征;“产生价值”潜藏了创新能力的评价标准与主体,创新能力的大小总的来说是创新过程产生的价值衡量,同时这种价值或者说创新能力的大小由社会决定,而不是创新主

44、体决定;“过程”则强调创新的实践性,并意指创新能力从根本上要从实践的角度衡量;“才能和潜质”则是说创新能力既包括已表现出来的才能水平,也包括潜在的未激发出来的才能水平,这一点对于能力建设尤为重要;解决问题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提出新概念、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新设计。二、创新能力的构成创新能力是一种系统性的能力,而不是合成性的能力,并不是其他几种能力的拼合。也就是说,创新能力A+B+C,而是创新能力=f (A,B,C)。那么A,B,C又是什么能力,这实际上是依据认识与目的的不同而变化的。在本书中,创新能力采取了两种划分方法(见图14)。一种是偏向于创新能力评价的划分方法,这种方法认为创新能力主要

45、由思维、知识、技法、品质组成。这种分法有利于评价是因为这四个变量的测量相对比较成熟,同时本书的分法也需要与其他类似教材保持某种程度上的一致,以确保在学术界达成共识之前对创新能力有较为统一的衡量标准。图14创新能力的两种划分方法袁江洋在“专业技术人员创新活动规律”的课题中总结,贯穿于一切创新类型和层次的创新活动之中的创新能力包含四个层面的要素,它们是:作为基础与核心的创新思维能力;作为条件和手段的创新知识储备;作为贯彻和实现的创新专门技能;作为动力和控制(方向)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包含的四个要素具体内容如表11所示。表11创新能力的组成要素创新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大脑通过生理感官(或借助外界工具)获

46、取关于身体、外界的新信息的能力联想能力大脑将记忆库中彼此关联的感觉片段搜索出来,联系在一起的能力 想象能力大脑将记忆库中彼此关联的感觉片段加工改造(比如剪切、嫁接、变形、重组等操作),并制造新型感觉信息的能力躯体思维能力使用肌肉、肠胃的感觉以及各种感情状态进行思考判断的能力创新知识储备事实型知识直接指向感觉对象的知识 原理型知识附加解释,感觉对象之间的关系的知识应用型知识指向能动地适应和作用于感觉对象的实践活动的知识 学习型知识指向能动地解释感觉对象的认识活动的知识创新专门技能信息采集加工获取创新所需信息并加以梳理优化的能力运用创新技法在通晓创新规律的基础上,能动地运用创新技法进行持续创新的能

47、力动手操作能力使身体熟悉和掌握创新方法并作用于客观实践的能力创新成果的表现能力将新思想、新发明等原始创新成果落到实处,实现其丰富的现实价值的能力创新精神兴趣爱好对于创新对象位置信息的求知欲,是创新得以进行的理想、有效和直接的动力意志理想 创新所指向的具体目标,是指导创新向何处去的航标情绪心态身体和心理对自身与外界复杂环境的暂时性应激和阶段性适应,是影响、调节和控制创新节奏的时间表气质性格身体和心理对自身和外界复杂环境的长期性适应,是一个人特质的核心,是弥补理性思维不足,启发或暗示创新路径的导师 情感道德主要指人类成员之间一种委婉的相互行为、关系和行为准则,是增进相互友好、进行价值评判的标尺 构

48、成创新能力的各个要素在主体的创新活动及其自身创新能力的发展中发挥了各自应有的不同功效,并以复杂的形式联合成一个整体,使主体能创造出符合社会意义和个人价值的具有独特性的新成果。其基本相互作用模式如图15所示。图15创新能力的组成要素及作用模式另一种则是基于创新能力建设的划分方法,认为创新能力主要由预见力、创造力、执行力组成。这种分法主要是考虑到能力建设的可理解性与可操作性。还有学者从解决问题的流程的角度认为,创新能力应分为提出问题的能力(创新者在已有知识、信息和经验的基础上,对客观存在问题的情境、状态、性质等重新发现和认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创新者对于提出的问题,经过相关资料的寻找收集、分析处理、尝试解决直至弄清问题的整个过程)、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者面对提出的问题和分析的结果,在尚无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