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世界近现代史下册复习提纲.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7491242 上传时间:2025-01-0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近现代史下册复习提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世界近现代史下册复习提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世界近现代史下册复习提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世界近现代史下册复习提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世界近现代史下册复习提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世界近现代史下册复习提纲第一章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历史意义1、胜利的历史条件:A、客观条件: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垄断组织在国民经济中起重要作用。程度较其他帝国主义国家较低,各种矛盾表现突出,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的最薄弱环节。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B、主观条件:无产阶级力量壮大,革命性较强,有成熟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有广大的农民同盟军2、经过:A、1917年二月资产阶级革命:推翻沙皇专制制度;两个政权并存(即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B、列宁四月提纲:提出使资产阶级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C、七月流血事件

2、:抛弃了和平的幻想,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D、十月决议:布尔什维克党中央会议通过了近期举行武装起义的决议。E、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成立了以列宁为首的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3、政权巩固措施:政治上:摧毁旧的国家机器,废除旧的等级制度,宣布国内各民族人民的权利平等,废除教会的一切特权经济上:苏维埃政权接管银行、铁路、对企业开始实行工人监督,后将大企业收归国有;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外交发面:1918年3月,苏俄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条约,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其成效是巩固了新生政权)军事方面:实行义务兵役制,组建红军,粉碎国内外敌人的进攻经

3、济方面: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把大中企业全都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取消一切商品贸易;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B.评价:它的实施,使苏维埃政府能够在残酷的战争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军事胜利;但历史证明这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4、意义:国内: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强国创造了重要前提国际: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社会主义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大大增加了国际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和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人类社会:使人类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

4、被看成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背景:经济:长期战争使苏联经济濒于崩溃;1921年天灾造成饥荒,人民生活困苦政治:许多工人被迫改行,产业工人大减农民对余粮收集制不满,发生暴动2、措施:实行新经济政策时间:1921年,俄共(布)“十大”通过目的:解决国内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内容: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重要工矿业国营;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由实行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实行按劳分配特点:从俄国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意义:列宁找到了一条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这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C、结果:国民经济逐步恢复,苏维埃政权进一步巩固

5、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性质联邦制的社会主义国家)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1)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总方针(重点优先发展重工业)(2)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确立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新经济政策逐渐取消(3)1928年,苏联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19281941年实施了三个五年计划)(4)成就:A. 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B. 基本上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C. 1937年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5)经济建设存在的问题: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

6、业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单调,质量低劣忽视轻工业的发展造成消费品的供不应求,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品的提高国家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损害2、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2)特征:权利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否定价值规律(3)评价:在当时的条件下,曾使苏联取得巨大成就,为反侵略起过积极作用;但其严重的缺陷和弊端,后来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和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第二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一、巴黎和会的召开1、背景:一战改变了帝国主义的力量对比,为重新瓜分世界和共同反苏创造了条件2、时

7、间、地点:1919年16月;法国巴黎凡尔赛宮3、操纵国及目的: * 美国:企图攫取战后世界的领导权(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 操纵和会 * 英国:保持海上霸权地位,推行“势力均衡”政策 * 法国:最大限度地削弱德意大利:扩大领土日本:把从德国手中夺得的权益合法化4、性质: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5、实质: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对世界的一次重新瓜分二、凡尔赛和约的签订和“凡尔赛体系”建立1、凡尔赛体系内容:签订对德的凡尔赛和约;签订对奥、保、土和约构成凡尔赛体系;起草国联盟约。2、影响:欧洲和中东的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3、矛盾:战胜国列强和战败国之间战胜国列强之间战胜国列强与殖民地之间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

8、国家之间4、维护工具:国际联盟:时间:1920年初地点:日内瓦宗旨:“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实质:英法控制下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三、华盛顿会议1、背景:美国对凡尔赛体系不满日与英美在太平洋地区的争夺冲突美、英、日掀起海军军备竞赛2、时间、地点:19211925年;华盛顿3、参加国:美、英、日、法、意、中、比、葡、荷内容:四国条约拆散英日同盟 五国海军条约美国取得同盟英国相等的制海权 九国公约使中国恢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4、性质:巴黎和会的继续5、影响:确立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四、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

9、经济危机A、原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客观原因,生产和销售的矛盾,金融市场不稳定;直接原因,纽约股票市场崩溃。B、特点:来势猛,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强。C、影响:加深了各国的经济危机,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2、罗斯福新政A、目的:直接目的:尽快摆脱困难,实现经济复兴。 根本目的:维护资本主义制度。B、特点:政府对国家经济全面干预。C、内容:整顿金融;调整农业;工业复兴法(中心措施);以工代赈,缓和矛盾。D、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E、影响:减轻危机的破坏,缓和社会矛盾,遏制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是资本主义

10、生产关系局部调整但不能从根本上解除经济危机。3、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1)原因:现实原因:经济危机引起社会动荡,垄断资产阶级希望建立独裁政权。直接原因:纳粹党打着社会主义民族主义的招牌,进行欺骗宣传。历史原因:缺乏民主传统;凡尔赛和约激发了德国人民的民族复仇情绪。(2)建立: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总理,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3)内外政策:政治上:实行一党独裁专政(制造国会纵火案;称国家元首)。军事上:废凡尔赛和约,扩军备战。外交上:退出国联,撕毁凡尔赛和约,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经济上: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思想上:控制文化教育,用纳粹党的理论钳制人们的思想。民族上:疯狂迫害犹太人,推

11、行种族灭绝政策。4、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A、原因:根本原因: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垄断资产阶级希望建立独裁政府。直接原因:军部法西斯势力的推动。历史原因:缺乏民主传统。B、建立:,1936年广田弘毅组阁,军事法西斯专政在日本建立起来。C、内外政策:对内独裁和扩军备战,对外制定侵略扩张的基本国策,扩大侵略战争。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五、法西斯国家的扩张和反法西斯斗争的开始1、共产国际七大A、背景:全世界受到了法西斯侵略和战争的威胁,世界人民和法西斯国家矛盾成为全世界最主要矛盾。B、内容:号召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加强各国共产党的自主性。C、意义:指导了各国共产党的活动,推动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

12、2、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A、特点:是非洲最早反法西斯斗争的国家。B、经过、结果:1935年意大利入侵,1936年吞并埃塞俄比亚;英法美推行绥靖政策;埃塞俄比亚顽强抵抗,最终失败。3、西班牙内战A、特点:最能反映二战前各大国的矛盾与斗争,被看作“二战前的彩排”。B、概况:1936年弗朗哥叛乱,内战开始;德、意武装干涉转变为民族战争;国际反映,德C、意武装干涉导致战争性质改变,英法美推行绥靖政策,进步力量苏联和国际纵队的援助。D、结果:失败,1939年弗朗哥建立法西斯政权。4、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1)目的:以牺牲弱小国家利益维护在凡尔赛体系下的既得利益。祸水东引(把法西斯祸水引向苏联)。(2)表现:

13、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英法控制国联虽承认意大利为侵略国,宣布对它实施经济制裁没把石油等重要战略物质列入禁运范围(国联名不副实的“制裁”)。美国推行“中立”政策。英、法、美对西班牙内战的政策:英法采取不干涉政策,拒绝援助西班牙人民阵线政府。国联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政策:英法操纵国联虽宣布日本为侵略国,但却把中国东北作为列强共同管理的殖民地。(3)影响: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助长了法西斯的气焰,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最大影响);牺牲了弱小国家的利益。第三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一、二战爆发的原因1、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根本原因)。2、经济危机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3、法西斯国家的侵

14、略扩张和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4、英法美的绥靖政策,加速了二战的爆发。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1、慕尼黑阴谋:英法出卖捷克,讨好德国,绥靖政策达到顶峰。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西线形势A、爆发:1939年 9月 1日,德军突袭波兰,二战爆发,战争初期英法对德宣而不战。B、西线形势:1940年春夏之交,德军进攻北欧、西欧,法国投降;1940年夏至 10月德军对英国发动空袭和潜艇战。不列颠之战是二战以来德军遭受到第一次重大挫折。3、苏德战争爆发和日军偷袭珍珠港A、1941年6月,德军突袭苏联。莫斯科保卫战,打破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B、1941年12月7日,日军空袭珍珠港,二战达到最大规

15、模。4、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1)建立的原因:根本原因:法西斯的侵略损害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利益。直接原因:各大国调整转变对法西斯的政策(2)建立的经过:A、在日军偷袭珍珠港之前,美国逐渐改变了以往的中立态度,加强对英国等国家的援助B、1941年8月,罗斯福和丘吉尔会晤,发表了联合宣言大西洋宪章,提出尊重各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倡导自由和平,反对侵略;同时,美英开始对苏提供援助C 、1942年初,中、美、英、苏等26国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3)意义:同盟的建立,大大增强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的斗志,加速了胜利的进程。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和胜利1、世

16、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A、苏德战场:1942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促使法西斯集团瓦解,成为二战的转折点(三大战役中最主要)B、太平洋战场; 1942年6月中途岛海战胜利,美国由防御转折进攻C、北非战场:1942年10月阿拉曼战役,北非德、意军队投降D、意大利投降:1943年7月西西里岛登陆,9月意大利投降,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A、开罗会议:是中美英为商讨进一步配合对日作战的问题。签署了开罗宣言,明确规定日本占领的中国领土(东三省、台湾和澎湖列岛等)必须归还。B、德黑兰会议:通过了苏美英三国对德作战中一致行动和战后合作的宣言,决定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有利于中美英三国协

17、同对日作战。C、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诺曼底登陆:从此盟军开始两面夹击德军。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D、雅尔塔会议:彻底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惩办战犯,实现战后德国民主化,准备在战后成立联合国,苏联在欧战结束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三国为了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不顾牺牲他国的权益,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 E、波茨坦会议:重申了雅尔塔会议关于处理德国问题的精神,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 F、德日法西斯投降1945年 4月美苏军队在易北河会师,5 月 8 日德国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欧洲战事结束。G、1945年 8月,美苏对日宣战,中国人民全面反攻;8月 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 2

18、日,日本正式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A、性质: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B、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和灾难;摧毁了法西斯主义;沉重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促进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壮大;在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第四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一、战后的国际关系1、战后初期世界形势和雅尔塔体系的确立A、背景:战后西欧各国普遍衰落,唯美国马首是瞻;美国凭借其军事、经济实力成为世界头号强国;苏联成为政治军事大国。B、过程:二战后期,美、英、苏等通过雅尔塔会议等国际会议达成的协议;战后依据

19、已确立的基本原则,对世界政治版图和势力范围重新划分,建立起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即“雅尔塔体系”。2、对德日法西斯的处置A、对德:1945年 1946 年纽伦堡审判,德国法西斯分子受到应有惩罚;苏、美、英、法对德国分区占领,造成其分裂。B、对日:美国以“盟军”名义对日单独占领;1946年东京审判和惩罚日本战犯,但由于美国的包庇审判不彻底,还保留了日本天皇制度。3、两极格局的形成A、美国的霸权政策:战后美国凭借其经济、军事优势对社会主义国家“冷战”,对资本主义国家扶植、控制,并力图控制亚非拉美国家。C、措施:对欧洲“冷战”:提出“杜鲁门主义”,实施“马歇尔计划”,建立“北约组织”,扶植西德,造成德国

20、分裂。对亚洲“热战”:扶蒋反共,发动侵朝、侵越战争。D、苏联对策:支持东德建国;组建华沙条约组织;确立社会主义阵营。E、影响:北约和华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美苏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美苏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爆发。二、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一)美国1二战后至70年代初迅速发展(1)原因:大力拓展海外市场;应用科技新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发展新兴工业;政府通过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2)表现(略)270年代的“滞胀”(1)原因:日本、西欧对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冲击;直接原因:1973年,中东

21、产油国家提高油价,引发了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2)表现: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解体,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动摇(1973)。1975年以后,美国经济发展进入“滞胀”阶段。380年代的复苏 (1)原因:国家采取了降低税率;减少政府支出、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措施。(2)表现:1982年底开始复苏,此后,经济出现持续增长。490年代的繁荣(1)原因:大力改革。(2)主导产业:发展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 (二)西欧 1西欧各国的经济发展 50年代初,西欧各国工业生产已基本恢复。50、60年代,西欧社会经济呈现繁荣景象。其中,联邦德国经济发展尤其迅速,成为西欧最强的经济大国。共同的

22、原因是:美国的援助;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指导;发展高科技和新兴产业。 2联邦德国的崛起 50年代,联邦德国经济发展进入繁荣时期。60年代初,联邦德国已经超过英法,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二战后,联邦德国迅速崛起的原因:推行政治改革;实行非军事化,财力物力集中用于经济建设;美国的扶持和援助;政府的宏观调控;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联邦德国人民的辛勤劳动。3欧洲共同体 (1)目的:摆脱美苏控制,提高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2)欧共体的形成:1951年,欧洲六国成立欧洲煤钢联营;1958年,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联营。1967年,三个机构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欧共体的总部在布鲁塞尔

23、。 (2)主要目标:争取在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 (3)作用:70年代以来,欧共体在很多经济领域已经赶上并超过美国,开始积极为提高自己的国际政治经济地位而努力。美国在西欧和日本的冲击下,经济霸主地位已经动摇。三、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1、战后初期的苏联,短期内取得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改善。但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个人崇拜盛行。2、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二战后,由于帝国主义力量削弱,苏联的援助,各国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3、亚洲人民民主国家的成长:蒙古、朝鲜、中国、越南先后建立了社会主义制

24、度。4、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20世纪 50年代初至 60年代初,苏联、东欧七国、亚洲四国组成社会主义阵营。5、苏联的改革和挫折: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斯大林模式”,对农业进行改革。因为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精神而失败。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重点发展工业,军事力量大增,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但由于个人专断,体制疆化,社会矛盾丛生,国家陷入困境。6、东欧的变革:南斯拉夫(最早):实现社会主义自治制度,却削弱国家宏观调控,出现分散主义。波兰:波兹南事件后,哥穆尔卡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未见明显成效。匈牙利:匈牙利事件后,卡达尔新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改革,较有成效。捷克:1968年杜布切克改革,

25、因苏联出兵干涉而中断。7、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成就。四、美苏争霸(一)形成原因:苏提出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美苏合作,争夺世界霸权的对外政策即苏谋求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苏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二)时间:20世纪50年代后期。(三)过程1、第一阶段(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1)特征:既缓和又紧张。美攻苏守,战略优势在美国方面。(2)双方首脑:肯尼迪赫鲁晓夫。(3)表现:缓和:苏签订对奥和约;苏承认联邦德国;赫鲁晓夫访美。紧张:柏林墙的修筑;古巴导弹危

26、机。2、第二阶段(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1)特征:苏处于攻势 ,美处于守势,争霸优势在苏联。(2)双方首脑:尼克松勃列日涅夫。(3)原因:苏联方面:a与美国经济差距缩小,军事上一些方面超过美国 (远洋海军,洲际导弹)。b勃列日涅夫推行和美国争夺霸权的进攻战略。美国方面:a经济增长趋缓,经济危机的打击,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b尼克松对美国对外战略进行重大调整,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4)表现:苏在亚洲、非洲进行扩张活动(对阿富汗实行军事占领)。美从越南撤军;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 并建立外交关系。3、第三阶段(80年代)(1)特征:美对苏采取强硬政策,苏进行全面收缩。(2)双方首脑:里根戈尔巴

27、乔夫。(3)原因:苏联方面:a国民经济军事化使苏联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国内各种社会矛盾激化。b戈尔巴乔夫放弃争夺策略。美国方面:a.经济复苏。b里根政府政策转变,采取强硬态度。(4)表现:苏从阿富汗撤军;放松对东欧控制;实现中苏关系正常五、亚洲经济的发展1、新加坡、韩国经济发展共同措施:60年代,新加坡、韩国等抓住机遇,吸引外资和技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依据国情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发展高技术产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发展外向型经济。70年代,新加坡、韩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亚洲四小龙A、新加坡:措施:A. 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并根据国际形势变化适时作出调整B. 大力发展科

28、技和教育,培养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C. 稳定社会秩序等 阻碍因素:面积小;市场狭小;人口密度高;资源匮乏 B、韩国:措施:A.以经济发展五年计划来确定经济发展目标B.大力引进国外资本和技术C.根据经济状况,调整发展战略D.鼓励出口问题:A.对国际市场、国外资本依赖性强B.中小企业发展缓慢C.军人与资本结合产生许多弊端2、泰国和马来西亚(1)措施:加强与邻国的经济合作。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利用本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适时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对外贸易。(2)问题:过度依赖国际资本和国外市场导致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3、印度经济的发展政策(特点):推行国营经济和私营经济共同发展的政策。成就:实现粮食自给,建立了较齐全的工业体系,科技取得较大成就。严重障碍:人口膨胀,环境恶化,民族和宗教矛盾复杂。4、西亚国家经济的发展(1)特点:发展速度不平衡;西亚经济发展最大的特点是石油工业发展迅速。(2)措施:A 发起建立石油输出国组织与西方石油垄断资本进行斗争。B 70年代以后,利用石油发展本国经济。(3)成就:A 西亚产油国逐步建立起以石油开采为主,石油化工为主导的工业体系。B 沙特、科威特等国迈入世界富国行列,伊拉克、伊朗富裕程度较低。(4)存在问题:由于边界争端、教派纷争和经济利益冲突。8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