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世界近现代史下册第四章(下)第五章单元复习人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世界近现代史下册第四章(下)第五章单元复习第四章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下)学习中注意问题:1. 社会主义运动的第二次高潮二战后,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形成社会主义阵营,这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而且形成了社会主义运动的第二次高潮。(1)苏联在二战中虽然损失很大,但战争的胜利使苏联军事力量空前强大,影响大增,成为唯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二战后,苏联取得了恢复发展经济的巨大成就,并打破子美国核垄断。苏联在社会主义运动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2)在苏联的影响和援助下,东欧建立了8个人民民
2、主国家。除南斯拉夫外,东欧各国都照搬苏联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初步实现了工业化,其弊端为以后国民经济发展埋下了隐患。(3)中国、越南等亚洲国家也走上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道路。(4)苏联和欧亚各人民民主国家先后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开展广泛合作,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并在国际舞台上产生了巨大影响。(5)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虽然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但它反映了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的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2. 20世纪80年代,苏联在美苏争霸中要转为全面收缩的原因和表现 原因: 从综合国力,特别是经济实力上比较,苏联仍落后于美国。为了达到在军事力量方面领先的目标,苏联加大
3、国民经济军事化的程度。但实际上,苏联的军事大国地位缺乏相应经济力量的支撑,是不稳固的。 美苏争霸加剧了苏联的经济困难,助长了国内社会矛盾的激化,增加了通过改革来医治国内各种弊病的难度。表现:放弃争夺军事优势的作法,转为裁减核军备;从阿富汗撤军、同中国改善关系,并放弃了70年代扩张所获得的势力范围,放弃了对东欧等地区的控制,并最终退出这些地区。3. 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美苏对中国采取的政策及原因 第一阶段:美国孤立和反对中国,原因是它敌视社会主义的中国,对新中国的发展壮大感到恐惧和不安;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造成苏中关系逐步恶化,原因是双方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和苏联企图控制中国。 第二阶段:美国同
4、中国关系实现正常化,原因是这时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对外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出于对外扩展的目的,苏联加紧对中国进行压制和军事威胁,以致酿成中苏武装冲突,中国和苏联的国家关系严重恶化。第三阶段:从80年代中期起,苏联开始放弃同美国争夺军事优势的做法,由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同中国改善关系也是其中的一环。其原因是国民经济军事化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美国同中国的关系时好时坏,特别是在美国售台武器等问题上矛盾突出,其原因是美国仍没有放弃霸权政策,推行强权政治。4. 非洲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的三个阶段及成就,非洲独立运动的历史意义阶段及成就: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非洲大陆诞生了
5、三十多个新独立的国家。其中,仅1960年就有17个国家获得了独立,这一年称为“非洲独立年”。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这一时期是葡属非洲殖民地人民争取独立的时期。1975年,莫桑比克、安哥拉获得了独立,结束了葡萄牙在非洲长达500年的殖民统治。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这是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统治最终崩溃的时期。其标志性事件是纳米比亚的独立。1994年,南非举行了第一次各个种族都参加的大选,非洲人国民大会主席曼德拉当选为南非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这样,南非摆脱了种族隔离制度,揭开了历史发展的新篇章。意义: 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胜利,使遭受殖民奴役的非洲人民获得了解放,改变了非洲的面貌。 非
6、洲民族解放运动的胜利,还具有重大的国际意义。首先,战后非洲国家的独立,标志着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的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崩溃,其次,新兴的非洲国家在联合国中占有近13的席位,成为第三世界一支重要的反帝反殖力量,在国际舞台上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5. 第三世界崛起的标志,崛起的政治经济原因,第三世界的崛起对世界产生的影响标志:1961年不结盟运动的形成。原因: 战后五六十年代,美苏争霸加剧了世界局势的动荡,引起了整个世界的不安。 许多刚刚独立的亚非拉美国家,面临着反对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和维护独立、发展经济的共同任务。许多独立国家不愿介入美苏之间的斗争,希望在两极化的国际格局中保持和平中立,采取不
7、结盟的外交政策。影响: 第三世界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亚非拉美发展中国家构成的国际政治力量,有力地冲击了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6. 亚洲经济发展的重要经验(1)抓住发达国家向外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遇,引进外资和技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2)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3)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劳动者素质。7. 从共性角度比较二战后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的经济发展方式。日本、韩国和新加坡成为二战后迅速崛起的工业大国的典型,其共性有:抓住机遇,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依据国情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不断进行产业的更新换代,发展高技术产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发
8、展外向型经济;大力发展教育、科技,造就经济发展所需的后备人才;创造稳定的社会经济环境。8. 二战后亚洲经济发展中的机遇与挑战 面临的机遇:A. 亚洲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走上独立发展道路。B. 二战后,世界局势处于相对稳定时期。C. 世界经济进入调整发展时期,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D. 第三次科技革命。 面临的问题:A. 人口多、基础差、各地发展不平衡,长期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地位;B. 长期的殖民统治,受西方列强控制较严重,易产生政治或经济的动荡;C. 国际经济旧秩序、世界大国的影响和制约;D. 亚洲国家差异大,内部矛盾复杂。 中国的态度:抓住机遇,迎接挑战。9. 从历史机遇
9、、经济发展战略分析德、美、韩经济发展原因:联邦德国经济发展迅速,成为西欧最强的经济大国。美国则在原有雄厚经济实力的基础上稳定发展。韩国则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并一跃实现了工业化。历史机遇:联邦德国利用战后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和马歇尔计划援助。美国则在战后利用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有利地位,大力拓展世界市场。韩国利用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遇,开始工业化进程。 经济发展战略:联邦德国积极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并大力发展市场经济,推行较广泛的社会福利制度。美国加强对科技的扶植和资金投入,发展高科技产业。韩国政府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从发展密集型产业到发展外向型经济和高技术产
10、业,实行不均衡发展。10. 新加坡、韩国经济发展方式的相同点,存在的隐患,有益的启示相同点: 抓住机遇,吸引外国资本和技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依据本国国情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不断进行产品的更新换代,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积极参加国际竞争,发展外向型经济。隐患:由于过分依赖国际资本和国际市场,经济发展的风险性不断增大。启示:要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要改革开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大力弘扬科教兴国的思想;要坚持独立自主,不能过分依赖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本。11. 西亚产油国家经济发展的特点,存在哪些问题,有益的启示特点:一是利用石油财富发展本国经济。70年代以后,海湾石油国家将石油工业全部或大
11、部分资本收归国有,然后团结发展中国家的广大产油国,冲破石油垄断资本的控制,提高石油价格,增加收益。二是努力改变单一的经济结构,积极发展石油化工和其他工业,逐步建立起以石油开采为主、石油化工为主导的工业生产体系。存在的问题:海湾地区的石油富国利用丰厚的石油利润建设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较高。而西亚的其他国家相对比较贫困,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西亚穷国和富国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引入瞩目。启示:发展经济要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充分利用本国的资源;反对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必不可少的一项艰巨任务。 第五章 世界格局的变化阶段特征: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标志着“二战”后支配了国际关系达
12、40多年的两极格局最终结束。苏东剧变,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出多极化的局面和发展趋势。美国企图独霸世界,到处插手;民族主义思潮抬头,地区性冲突加剧,局部战争不断。争取世界和平,是当今国际社会的重大问题。80年代后期以来,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进一步发展,但不公平、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依然存在,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以促进经济发展,是世界各国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重大问题。1.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相似之处(1)从原因上来看,都是根源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都由于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中的错误政策引起;都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
13、(2)从时间上来看,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都发生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 (3)从性质上看,都是共产党丧失了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社会主义力量遭受重大挫折。2. 认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苏东剧变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的曲折,并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彻底的一次革命,其发展历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必然受到来自资本主义势力多方面的敌视、遏制甚至和平演变等多种形式的颠覆。从苏东剧变中,我们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注意结合自己的国情,要以发展生产力为目标,同时要注重民主政治的完善和坚持社会主义方向。3. 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总特点,当今世界国际形势的不稳定因素世界
14、形势的总趋势是走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明显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不稳定因素:(1)美国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借助北约进行干涉,严重干扰了和平与发展。(2)一些国家和地区内部长期形成的深层矛盾,如民族、种族、宗教、领土等矛盾不断爆发。(3)一些地区爆发局部战争,如海湾战争和南斯拉夫解体后出现的地区性战争。(4)国际裁军和军控出现停滞甚至倒退的趋向。4. 当前世界格局的多极化与以往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的不同点 (1)它是在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争的情况下发生的。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都是战争的产物,而当今国际格局的变动则是在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情况下发生的。(2)它
15、不是通过将战胜国的意志强加给战败国来实现变化的。两极格局是在世界经济政治发展出现多极化趋势的国际大背景下走向没落的,直接原因是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3)以前国际格局都是在短时间内形成的,而当今国际格局的变化需要一个长时期的过程。5. 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形成过程 (1)随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日本和欧共体逐渐加强与美国的竞争。1973年,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崩溃;与此同时,日本和欧共体积极地为提高自身的政治地位而努力。这样,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2)20世纪70年代中期,第三世界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他们展开了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
16、斗争,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从此,在东西方两大军事集团之外,出现了一支由绝大多数亚、非、拉美发展中国家构成的国际政治力量,它有力地冲击了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 (3)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直接导致了两极格局的解体。(4)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以恢复,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5)当今,美国是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但欧洲联盟、日本、俄国、中国等国,家都是国际格局中的重要力量。从长远来看,世界格局的
17、多极化趋势是不可逆转的。6.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出现的背景,20世纪90年代形成了哪三大区域经济集团。背景:冷战结束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关系中经济因素迅速上升;各国之间围绕综合国力的较量日趋激烈;国际经贸领域的竞争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于是,越来越多的国家选择了走区域集团化的道路。三大区域集团: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说明:在共同的机遇和利益的驱动下,地理位置相近、政治意愿趋同,但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组成区域性经济集团非但具有可能,而且还具有相当的内在动力。7.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之间的关系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经济全球化的形
18、势下,由于世贸组织成员之多,而且在发展水平上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经济自由化的进程不可能同步推进,这时,一些区域性的经济组织便应运而生了。区域经济集团化对经济全球化进程具有促进和阻碍双重作用。一方面,区域经济集团都存在一定的保护倾向,具有一定的排他性,一段时间内对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有不利的影响。另一方面,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迅速发展,又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因为,区域经济组织的出现,使世界社会生产力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各区域经济组织通过谈判制定相关的政策,使各国经济逐步参与并融人世界经济关系中,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经济的进一步联合和融合。区域经济集团化是最终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途径和步骤,经济
19、全球化则是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最后归宿。8.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崭新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它的目标是保证社会经济具有长时期持续发展的能力,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也不对后代人的需求能力构成危害。它的要点是:发展是核心。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既包括社会发展,也包括经济发展和保持、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这就要求必须把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结合起来。资源的永续利用是物质基础。可持续发展主要依赖于可再生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的永续利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努力维护整个生命支撑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保护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多样性。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重要的标志。可持续发展谋求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和维持新的生态平衡,这
20、就要求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是基本要求,可持续发展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把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和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第六章 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近代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阶段:近代自然科学的开端是天文学革命,哥白尼的“日心说”成为天文革命的开端,这是宇宙观的根本转变。笛卡尔创立的解析几何,实现了数学转折。高等数学的建立标志着近代科学的诞生。牛顿力学体系建立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这是人类认识上
21、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理论性大综合。19世纪至20世纪: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是电磁学的辉煌成就。电磁学的建立,为人类打开了电气时代的大门。道尔顿建立的科学的原子论开创了人类在物质认识方面的新纪元。物质的分子、原子结构学说的确立使化学取得了飞速发展。门捷列夫发现化学元素周期规律,制定了化学元素周期表;是无机化学的系统化和大综合。达尔文创立的生物进化论学说,是对生物学的伟大综合,从根本上推翻了统治生物学的“神创论”思想。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是天体物理学和宇宙学的基础,是利用原子能的理论基础,是物理学思想的一场重大革命。飞跃阶段:20世纪40、50年代兴起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
22、机的应用为代表,还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科技各领域之间相互渗透;一方面学科越来越多,分工越来越细,研究越来越深入;另一方面学科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科学研究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学习中注意的问题:1. 三次工业革命的基本特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科学和技术没有密切结合;主要的发明主要在英国出现,其他国家的工业革命都受到英国的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坚实的科学基础;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几乎同时发生,新的技术和发明超出一国的范围,其规模更加广泛,发展也比较迅速;有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便于采用新技术。第三次工业革命: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发展
23、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科研领域不断开阔;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2. 第三次科技革命及兴起的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是指从20世纪四五年代开始的新科学技术革命,它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还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科学理论出现了重大突破,科学技术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另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的需要,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各国对科学技术迫切需求的结果;同时,第三世界的兴起,发展工业需要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客观上为发达国家提供了工业产品市场。3. 简析
24、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生产力的各个要素发展产生的影响电子计算机等新技术的应用,使得生产工具和机器设备等劳动资料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发生了变化。人们研制新型材料,按照人的需要设计、制造特殊性能和结构的材料,使劳动对象发生了变化。与这种变化相适应,对劳动者素质和技术水平的要求大大提高了。因为整个生产力的提高主要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所以,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提高生产力方面的作用将越来越大。4. 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科学、技术、生产三者之间的关系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科学、技术、生产三者之间的联系大为加强。科学提供物化的可能,技术提供物化的现实,生产则成为物化的具体实现过程。对于
25、科学而言,技术是科学的延伸;对技术而言,科学是技术的升华;对生产来说,科学与技术是其实践活动的必要前提。三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以至出现了密不可分的趋势。【模拟试题】(答题时间:60分钟)一. 选择题1. 下列哪项不能表明美苏争霸的重点在欧洲( )A. 欧洲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地B. 美苏在欧洲都集结重兵,处于两军对峙状态C. 德国和西柏林问题僵局随时可能成为燎然火星D. 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独立2. 赫鲁晓夫对外的基本战略是( )A. 打击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B. 坚持同资本主义阵营的对抗C. 建立苏联的军事霸权地位D. 实现苏美共同主宰世界3. 资本主义阵营接受“柏林墙”的既
26、成事实,是因为它们( )A. 忙于恢复二战破坏的国内经济B. 力图维持对德国分区占领的局面C. 不想同苏联发生军事冲突D. 与苏联签订了和约,苏联承认联邦德国4.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的美、苏争霸中,双方关系缓和方面事件包括( ) 签订对奥地利和约,结束对奥地利的占领 1959年赫鲁晓夫第一次访美 1961年“柏林墙”的修筑 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A. B. C. D. 5. 导致尼克松调整美国对外战略的根本原因是( )A. 苏联军事实力增强 B. 美国经济增长缓慢C. 美国陷入侵越泥潭 D. 苏联攻势咄咄逼人6. 严重阻碍印度经济发展的因素有( ) 人口膨胀 环境恶化 民
27、族和宗教矛盾复杂 英国对印度的经济控制A. B. C. D. 7. 二战后西亚各国经济发展方式差异很大,发展速度极不平衡,主要原因是( )A. 自然因素 B. 政治因素 C. 民族因素 D. 宗教因素8. 二战后西亚经济发展的最突出特点是( )A. 石油工业发展迅速 B. 石油化工和加工工业发展迅速C. 单一的经济结构逐渐改变D. 成立了石油输出国组织9. 1960年西亚国家发起成立了石油输出国组织,其根本目的在于( )A. 摆脱西方石油垄断资本的控制 B. 发展石油化学工业C. 促进国家实现富裕的步伐 D. 改变单一的经济结构10.“二战”后亚洲部分国家经济腾飞和东欧剧变给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
28、最大的启示是( )A. 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B. 要保持社会稳定C. 要结合本国国情进行改革D. 要重视科教兴国11. 东欧剧变最主要的原因是( )A. 西方“和平演变”战略B. 苏联的历史和现实的影响C. 东欧各国的民族矛盾和宗教冲突D. 国内经济危机和政治腐败所致12. 东欧剧变的实质是( )A. 各国放弃了社会主义原则B. 执政党向反对派妥协C. 各国共产党丧失了政权D. 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13. 戈尔巴乔夫所谓“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纲领所造成的直接后果( )A. 引起苏联人民的思想混乱B. 党内斗争日趋尖锐C. 苏联经济大滑坡D. 民族矛盾日益尖锐14. 苏联“八一九”事件使
29、( ) 叶利钦掌握了国家政权 苏联社会制度发生了剧变 直接导致苏联解体 共产党被排挤出政权A. B. C. D. 15. 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这表明( ) 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在全世界遭受到失败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 东欧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缺乏经验、不够成熟 社会主义国家应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A. B. C. D. 16. 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之时,中国却走上了健康的社会主义道路,其根本原因在于( )A. 中国较早摆脱了苏联模式的束缚B. 中国改革开放比苏联东欧早C.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D. 中国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取得成功17. 两极格局瓦解产生
30、最重大的影响是( )A. 和平与发展更突出地成为时代的主题B. 各大国更加重视发展经济,增强经济竞争力C. 美、欧、日三极矛盾的突出,昔日盟友变成了经济对手D. 社会主义力量遭受了重大挫折,力量对比变化有利于西方18.“冷战”和美苏争霸局面结束后,原来掩盖的许多矛盾激化的主要原因( )A. 世界力量对比的失衡 B. 政治经济一体化C. 民族、宗教、地区的冲突 D. 长期殖民统治的影响19. 当今世界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是( )A. 西方敌对势力进行“和平演变”战略B. 地区民族矛盾、宗教纠纷和领土争端突出C.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存在D.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差距加大20. 2000
31、年韩国和朝鲜两国首脑在平壤举行朝鲜半岛有史以来的第一次首脑会晤,这次会晤( )A. 实现了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B. 标志着朝鲜南北统一的实现C. 进一步推动朝鲜半岛的缓和进程D. 标志着朝鲜南北两方开始对话 二. 20世纪5090年代,亚洲各国经济呈现出不同发展模式,原来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许多地区经济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请回答:(1)比较分析日本、韩国、沙特与中国的几种不同模式的特点。(2)你认为一个国家发展经济应注意哪些方面的因素?三. 简要概括20世纪八九十年代社会主义运动在苏联东欧地区和中国的发展状况,并分析各自的原因。【试题答案】一. 1. A 2. D 3. C 4. A 5
32、. B 6. A 7. A 8. A 9. A 10. C11. B 12. D 13. A 14. C 15. D 16. C 17. A 18. A 19. C 20. C二. 答:(1)不同模式: 日本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自身良好的基础、美国的保护扶植,采用正确经济发展战略,经济迅速恢复发展; 新加坡利用有利条件,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注重教育与科技的发展,协调环境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国际竞争力日益增强;经济腾飞、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沙特利用丰富的石油资源,以石油工业带动国民经济发展,努力改变单一经济结构; 中国探索出一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优先发展沿海地区,经济迅速发展。(2)发展
33、因素: 环境因素。周边国家与本国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科技教育因素。国际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就是教育的竞争,科教可以兴国。 国际因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必须要利用世界市场、世界资源,必须要发展外向型经济、参与国际竞争。 本国特点。各国制定经济政策必须要按照本国国情,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经济模式、经济战略。三. 答:东欧和苏联:80年代面临着一系列困难,虽经改革,未能成功,最终导致剧变,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未能从根本上克服,导致经济困难,引起政治危机;改革不成功,东欧国家受苏联的控制、影响,使得各国均未找到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道路;西方国家长期进行“和平演变”。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并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原因是:中国打破了教条主义束缚,进行了改革开放,对生产关系进行了重大调整,找到了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坚决顶住西方的压力。用心 爱心 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