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教育学原理》课件.ppt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748903 上传时间:2024-03-01 格式:PPT 页数:321 大小:3.0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原理》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21页
《教育学原理》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21页
《教育学原理》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21页
《教育学原理》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21页
《教育学原理》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教育学原理教育学原理主讲:黄主讲:黄 欣欣 祥祥 本章主要内容:本章主要内容:一、一、教育学的历史发展教育学的历史发展 二二、教育学原理与教育学科群的关系教育学原理与教育学科群的关系 三三、教育学原理课程内容编写的逻辑顺序教育学原理课程内容编写的逻辑顺序 绪绪 论论 本章重点:教育学概念与教育学科发展本章重点:教育学概念与教育学科发展的关系的关系本章难点:教育学原理在教育学学科群本章难点:教育学原理在教育学学科群中的定位中的定位一、教育学科的历史发展一、教育学科的历史发展 孕育孕育萌发阶段萌发阶段独立阶段独立阶段学科群形成阶段学科群形成阶段学科群深化、整合阶段学科群深化、整合阶段 (一)教育学

2、孕育(一)教育学孕育萌发阶段萌发阶段 时间跨度: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和西方的时间跨度: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和西方的古希腊城邦时期古希腊城邦时期公元十七世纪初叶。公元十七世纪初叶。该阶段可划分为两个小的时期:孕育时期该阶段可划分为两个小的时期:孕育时期和萌发时期和萌发时期 1 1、孕育时期孕育时期 没有专门的教育家或教育思想家没有专门的教育家或教育思想家。如中国的孔子、孟子、墨子等,又如古如中国的孔子、孟子、墨子等,又如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等。没有专门的教育著作。没有专门的教育著作。孔子的弟子孔子的弟子们所写的们所写的论语论语和柏拉图的和柏拉图的

3、理想国理想国是论及教育最多的两本著作是论及教育最多的两本著作。孔子孔子柏拉柏拉图 2 2、萌发时期萌发时期 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教育著作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教育著作:中国古代的:中国古代的学记学记 西方第一部教育专著:古罗马帝国昆体良的西方第一部教育专著:古罗马帝国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培养论演说家的培养。3 3、这一时期有关教育的文字和著作,、这一时期有关教育的文字和著作,具有下述几个特点:具有下述几个特点:其一,属于教育经验的描述,缺少理论其一,属于教育经验的描述,缺少理论分析;分析;其二,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其二,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其三,没有提出其三,没有提出“教育学教育学”这一概念。这一概念。(

4、二)教育学的独立阶段(二)教育学的独立阶段 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是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是大教学论大教学论,还是,还是普通教育学普通教育学?教育学的创始?教育学的创始人是夸美纽斯还是赫尔巴特?尚有争论。人是夸美纽斯还是赫尔巴特?尚有争论。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了斯出版了大教学论大教学论。但。但没有提出没有提出“教育学教育学”这一概这一概念。念。德国的康德于德国的康德于1776年首先在年首先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夸美纽斯夸美纽斯德国人赫尔巴特是最早视教德国人赫尔巴特是最早视教育学为一门科学,并创立教育学为一门科学,并创立教育学体系的

5、人。育学体系的人。1806年他出版了年他出版了普通教育普通教育学学,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独,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形态的学科。立形态的学科。赫尔巴特赫尔巴特这一阶段之所以被称为教育学的独立学科这一阶段之所以被称为教育学的独立学科阶段,是因为:阶段,是因为:第一,提出了第一,提出了“教育学教育学”概念;概念;第二,有建立第二,有建立“教育学教育学”的明确目的;的明确目的;最后,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最后,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三)教育学学科群形成阶段(三)教育学学科群形成阶段 从十九世纪中叶起,人们开始从三个维度研究教育:从十九世纪中叶起,人们开始从三个维度研究教育:一个维度是应用相

6、关学科如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一个维度是应用相关学科如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众多学科的视角和方法研究教育。伦理学等众多学科的视角和方法研究教育。另一个维度则是把教育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在纵另一个维度则是把教育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在纵向和横向上把教育划分为不同层次与种类的教育。向和横向上把教育划分为不同层次与种类的教育。第三个维度是把教育学系列问题如德育论、教学论、第三个维度是把教育学系列问题如德育论、教学论、美育、课程论等加以分离与拓展。美育、课程论等加以分离与拓展。1 1、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英国斯宾塞英国斯宾塞(H.Spencer,18201903

7、)的)的教育论教育论。英国著名的实证主义者,他重视英国著名的实证主义者,他重视实科教育,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教实科教育,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怎样生活。导人们怎样生活。斯宾塞斯宾塞 德国教育家拉伊(德国教育家拉伊(W.A.Lay,18621926)1903年出版的年出版的实实验教育学验教育学,完成了对实验教,完成了对实验教育学的系统论述。育学的系统论述。美国的杜威(美国的杜威(J.Dewey,19591952)1916年出版年出版民本主民本主义与教育义与教育。杜威杜威 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H.A.Kahpoba,18931978)主编)主编的的教育学教育学于于1939年出版。

8、年出版。这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这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规律的教育学。凯洛夫凯洛夫 中国以中国以1901年王国维翻译日本立花铣三郎的年王国维翻译日本立花铣三郎的教育学教育学为起点,逐步开始了编写自己的为起点,逐步开始了编写自己的教育学,先后出版了一些比较好的教育著作。教育学,先后出版了一些比较好的教育著作。如孟宪承的如孟宪承的教育概论教育概论,吴俊升的,吴俊升的教育教育哲学大纲哲学大纲,钱亦石的,钱亦石的现代教育原理现代教育原理等。等。2 2、此阶段教育学科的特点:、此阶段教育学科的特点:第一,研究视野开阔。打破了以前就教育

9、论教第一,研究视野开阔。打破了以前就教育论教育的封闭状态。育的封闭状态。其二,开创了教育研究的诸多新领域。其二,开创了教育研究的诸多新领域。其三,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形成了不其三,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形成了不同的教育学流派。同的教育学流派。(四)教育学学科群深化、整合阶段(四)教育学学科群深化、整合阶段 时间跨度:自时间跨度:自20世纪世纪50年代以来年代以来 学科的深化、整合是沿两条路线开展的。学科的深化、整合是沿两条路线开展的。一条路线是整合各分支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一条路线是整合各分支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研究成果。科的研究成果。另一条路径是深入研究众多分支学科、交叉学

10、科另一条路径是深入研究众多分支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之间的关系和联系。和边缘学科之间的关系和联系。1、这一阶段较为著名的教育著作、这一阶段较为著名的教育著作 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年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B.S.Bloom)出版了)出版了教育目标的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分类系统。1963年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年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纳(J.S.Bruner,1915)出版)出版了了教育过程教育过程。布卢姆布鲁纳 1975年,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年,苏联教育家赞可夫(JI.B.3aHkoB,1901-1977)出版了)出版了教学与发教学与发展展。1972年,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巴班斯基年,

11、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巴班斯基(.K.aaHc)出版了出版了教学过程最教学过程最优化优化。2 2、特点、特点 教育学科群深化、整合尚在初始阶段,远教育学科群深化、整合尚在初始阶段,远未完成。因此,目前我们还无法概括出这未完成。因此,目前我们还无法概括出这一阶段的特点。一阶段的特点。二、教育学原理学科与教育学原理课程二、教育学原理学科与教育学原理课程 1、教育学原理存在的价值与定位、教育学原理存在的价值与定位 单数的教育学演变为复数教育学单数的教育学演变为复数教育学 2、教育学原理课程介绍、教育学原理课程介绍 教育学原理学科与教育学原理课程相关而不教育学原理学科与教育学原理课程相关而不相同。相同。本

12、课程的内容和逻辑体系本课程的内容和逻辑体系 本课程的内容和逻辑体系本课程的内容和逻辑体系 第一编第一编 教育教育社会社会人人第一章第一章 教育概念教育概念第二章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第三章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二编第二编 教育活动与过程教育活动与过程第四章第四章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第五章第五章 他人教育活动他人教育活动第六章第六章 自我教育活动自我教育活动第七章第七章 教育过程宏观分析教育过程宏观分析 第三编第三编 教育模式教育模式第八章第八章 关于教育模式的论争关于教育模式的论争第九章第九章 他人教育阶段的教育模式他人教育阶段的教育模式第十章第十章 以他人教

13、育为主阶段的教育模式以他人教育为主阶段的教育模式第十一章第十一章 以自我教育为主阶段的教育模式以自我教育为主阶段的教育模式 3 3、本课程参考文献、本课程参考文献 王道王道俊俊、扈中平主编的、扈中平主编的教育学原理教育学原理,该书系,该书系国家国家“八五八五”期间重点图书,期间重点图书,1998年由福建教育年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出版社出版。其他主要参考文献:其他主要参考文献:1、黄欣祥著:、黄欣祥著:从他人教育到自我教育从他人教育到自我教育,南海出版公司,南海出版公司2001年出版。年出版。2、陈桂生著、陈桂生著教育学原理教育学原理,湖南教育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年版。版。3、瞿

14、葆奎主编:、瞿葆奎主编:教育基本理论之研究教育基本理论之研究(19781995),福建教育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年版。4、瞿葆奎主编:、瞿葆奎主编:中国教育研究新进展中国教育研究新进展2002,华东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年版。5、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社:、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社:教育学教育学(1980年至今)。年至今)。6、顾明远主编:、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教育大辞典(1),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年版。本章复习思考题:本章复习思考题:1、教育学研究对象与目的是什么?、教育学研究对象与目的是什么?2、简述教育学历史发展各阶段

15、的特点、代、简述教育学历史发展各阶段的特点、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表人物及其代表作。3、何为单数教育学、复数教育学?、何为单数教育学、复数教育学?4、与其他社会学科相比较,为何教育学独、与其他社会学科相比较,为何教育学独立较晚?立较晚?第一章第一章 教育概念教育概念u 1、权威教育定义的介绍与分析u 2、教育的基本特征及其存在的基本方式u 3、教育、他人教育的与自我教育的定义重点:教育的基本特征及基本存在方式重点:教育的基本特征及基本存在方式难点:教育与其他社会活动的联系与区难点:教育与其他社会活动的联系与区别别 本章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与难点第一节 根深蒂固的误识:教育就是他人教育 一、两部教育

16、大辞书的一、两部教育大辞书的“教育教育”词条释文:词条释文:教育就是他人教育教育就是他人教育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教育的的“教育教育”教育大辞典教育大辞典的的“教育教育”“现在一般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现在一般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同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着密活动,它同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广义上说,凡增进人们的知切的联系。从广义上说,凡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其涵义是教育者根

17、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这个词,有时还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教育这个词,有时还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同义语使用。同义语使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教育的的“教育教育”条目释文条目释文 “教育(教育(education)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并培)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并培养人的社会活动。通常为:广义的教育,泛指养人的社会活动。通常为:广义的教育,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

18、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产生于人类社会初始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产生于人类社会初始阶段,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种活动过程中。阶段,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种活动过程中。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根据一定社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根据一定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以培养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是人类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特指义的教育,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特指义的教育

19、,指有计划地形成学生一定的思想政治观点和道指有计划地形成学生一定的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品质的活动,与德育同义,德品质的活动,与德育同义,。”教育大辞典教育大辞典的的“教育教育”词目释文词目释文 “什么是教育什么是教育”?有两种完全不同有两种完全不同倾向的看法:一种向的看法:一种过于于宽泛,一种泛,一种过于偏狭。于偏狭。对教育作教育作宽泛解泛解释的只有少数教育家,如的只有少数教育家,如法国的法国的卢梭梭、美国的杜威;、美国的杜威;大多数教育家大多数教育家对教育作偏狭的解教育作偏狭的解释,如英,如英国的斯国的斯宾塞塞、法国的涂、法国的涂尔干、前干、前苏联的加的加里宁。里宁。二、人们普遍认同:教育即他

20、人教育二、人们普遍认同:教育即他人教育人们是如何得出人们是如何得出“教育就是他人教育教育就是他人教育”这一结论的呢?这一结论的呢?三、循环论证:教育即他人教育三、循环论证:教育即他人教育 第一种方法,是从探求第一种方法,是从探求“教育教育”一词的原始一词的原始涵义入手,去认识和解答涵义入手,去认识和解答“什么是教育什么是教育”这一这一问题。我国学者陈桂生先生堪称应用这一方法问题。我国学者陈桂生先生堪称应用这一方法的代表人物。的代表人物。大致有三种认识方法:大致有三种认识方法:中国古代:中国古代“教育教育”一词和西方的一词和西方的Education一词并不等同于古代教育事实本身。一词并不等同于古

21、代教育事实本身。第二种是采用对古今中外具有广泛影响或具有第二种是采用对古今中外具有广泛影响或具有代表性的教育定义进行归纳、概括和抽象的方代表性的教育定义进行归纳、概括和抽象的方法。如法。如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教育和和教育大教育大辞典辞典中的中的“教育教育”条目释文条目释文。:这种方法都只是涉及到人们对:这种方法都只是涉及到人们对“什么什么是是“教育教育”的认识,而不是教育事实、现象本身。的认识,而不是教育事实、现象本身。大致有三种认识方法:大致有三种认识方法:第三种是寻求某些能区分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第三种是寻求某些能区分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标准,并进而揭示教育涵义的方法。如彼得的标

22、准,并进而揭示教育涵义的方法。如彼得斯对斯对“教育教育”概念的分析。概念的分析。:人们既然认为教育就是他人教育,就会:人们既然认为教育就是他人教育,就会按照这种认识去设计、建构教育,其结论必然是:按照这种认识去设计、建构教育,其结论必然是:只有典型的、专门的他人教育只有典型的、专门的他人教育学校教育,才是学校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教育。大致有三种认识方法:大致有三种认识方法:上述三种上述三种认识或研究方法或研究方法虽然不一然不一样,但却有,但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循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循环论证:首先假:首先假设某种某种教育涵教育涵义是教育的真正涵是教育的真正涵义或某种教育或某种教育现象是象

23、是真正意真正意义的教育,然后以此的教育,然后以此为出出发点去推断或点去推断或论证教育的涵教育的涵义或或标准,最后又回到原点。准,最后又回到原点。循环论证:教育即他人教育循环论证:教育即他人教育第二节第二节 教育现象及教育定义教育现象及教育定义 一、教育现象与非教育现象的两个区别点一、教育现象与非教育现象的两个区别点 二、教育的起源二、教育的起源 三、他人教育和自我教育:教育存在的两三、他人教育和自我教育:教育存在的两 种基本方式种基本方式四、教育的定义四、教育的定义 v首先,人的活动(包括教育活动)是一种首先,人的活动(包括教育活动)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有目的的活动。v其次,人的活动(包括教育

24、活动)具有社其次,人的活动(包括教育活动)具有社会性。会性。(一)、人的教育与(一)、人的教育与动物的物的“教育教育”的区的区别 一、教育现象与非教育现象的两个区别点一、教育现象与非教育现象的两个区别点 教育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在于目的教育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在于目的的指向性。人的其他社会活动的目的不是直的指向性。人的其他社会活动的目的不是直接为了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唯有教育才是以接为了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唯有教育才是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二)、教育与其他社会活(二)、教育与其他社会活动的区的区别 综上分析,教育现象与非教育现象有两

25、个综上分析,教育现象与非教育现象有两个区别点,其一是社会性,其二是以影响人的区别点,其一是社会性,其二是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的。它们也是教育现象两个基身心发展为目的。它们也是教育现象两个基本特征。本特征。(三)、教育的两个基本特征(三)、教育的两个基本特征 生物学起源生物学起源论(法(法 利托利托尔诺)心理学起源心理学起源论(美美 孟禄孟禄)劳动起源起源论(前(前苏联学者)学者)二、二、教育的起源教育的起源三、他人教育和自我教育:教育存在的两种基本方式 不不论教育教育现象如何象如何纷繁复繁复杂,其基本形式,其基本形式只有两种,那就是他人教育和自我教育。只有两种,那就是他人教育和自我教育。教育

26、、他人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广义定义:教育教育是人是人类有意有意识地去影响自身地去影响自身发展的一展的一种社会活种社会活动。与此相。与此相应,他人教育他人教育是某个是某个人或某些人有意人或某些人有意识地去影响他人身心地去影响他人身心发展展的一种社会活的一种社会活动,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个人有意是个人有意识地去影响自己身心地去影响自己身心发展的一种社会活展的一种社会活动。四、四、教育的定义教育的定义 教育、他人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狭义定义:狭狭义的教育的教育就是人就是人类有目的、有有目的、有计划、系划、系统地影响自己身心地影响自己身心发展的一种社会活展的一种社会活动,狭狭义的他人教育的他人教育就是某个人或某

27、些人有目就是某个人或某些人有目的、有的、有计划、系划、系统地影响他人身心地影响他人身心发展的展的社会活社会活动,狭狭义的自我教育的自我教育就是个人有目就是个人有目的、有的、有计划、系划、系统地影响自己身心地影响自己身心发展的展的社会活社会活动。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学教育学第二章第二章本章主要内容:本章主要内容:一、一、教育在社会大系统中的定位与移位教育在社会大系统中的定位与移位二二、教育与社会其他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教育与社会其他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三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 重点与难点:教育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教育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政治政治经济经济文化文化教教 育育 人

28、口、人口、环境等环境等“教育与社会其他子系统的关系教育与社会其他子系统的关系”第一节第一节 教育在社会大系统中的定位与移位教育在社会大系统中的定位与移位一、教育在农业社会中的定位一、教育在农业社会中的定位 二、教育在工业社会中的定位二、教育在工业社会中的定位 三、教育在信息社会中的定位三、教育在信息社会中的定位 一、教育在农业社会中的定位一、教育在农业社会中的定位农业社会教育分化为非正式教育与正式教农业社会教育分化为非正式教育与正式教育,正式教育的发生与发展与政治、军事育,正式教育的发生与发展与政治、军事或宗教的需要密切相关。或宗教的需要密切相关。二、教育在工业社会中的定位二、教育在工业社会中

29、的定位工业社会的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受到生工业社会的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受到生产力强烈需求的牵引,逐步改变了农业社产力强烈需求的牵引,逐步改变了农业社会时期的定位,不再偏向于政治或军事、会时期的定位,不再偏向于政治或军事、宗教,而是迅速向经济发展方面移动。宗教,而是迅速向经济发展方面移动。三、教育在信息社会中的定位三、教育在信息社会中的定位信息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社会。工业社会时信息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社会。工业社会时期个人在特定年龄、特定空间接受教育将期个人在特定年龄、特定空间接受教育将成为历史。成为历史。第二节第二节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一、教育与政治关系的几种主张一、教育与政治关系

30、的几种主张“政教合一政教合一说”“政教分离政教分离说”“政教互助政教互助说”三种三种主主张1 1、从政治角度出发,政治就是教育。、从政治角度出发,政治就是教育。2 2、从教的角度出发,教育就是政治。、从教的角度出发,教育就是政治。“政教合一说政教合一说”1 1、就目的而言,教育和政治活动都在于影响人。、就目的而言,教育和政治活动都在于影响人。2 2、就教育行政系统而言,、就教育行政系统而言,1818世纪末的产业革命世纪末的产业革命后,公共教育迅速发展,国家参与教育活动和对后,公共教育迅速发展,国家参与教育活动和对教育的组织管理日益完善起来。教育的组织管理日益完善起来。3 3、教育应独立于政党之

31、外。、教育应独立于政党之外。“政教分离说政教分离说”1 1、政治影响教育。、政治影响教育。2 2、教育也影响政治。、教育也影响政治。“政教互助说政教互助说”(一)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一)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二)教育对政治的影响(二)教育对政治的影响二、教育与政治的双向关系二、教育与政治的双向关系(一)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一)政治对教育的制约政治决定教育的性质政治决定教育的性质政治政治决定教育的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决定着决定着谁受教育的受教育的权利利决定教育目的的性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二)教育对政治的影响(二)教育对政治的影响1 1、教育为政治培养所需人才、教育为政

32、治培养所需人才2 2、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3 3、创新政治理论、创新政治理论第二节第二节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一、人一、人类对教育与教育与经济关系的关系的认识的的发展展(一)教育对经济而言,是一种纯粹消费(一)教育对经济而言,是一种纯粹消费(二)人类对教育与经济关系的初步认识(二)人类对教育与经济关系的初步认识(三)教育即生产力(三)教育即生产力认识的飞跃认识的飞跃 二、学校教育与二、学校教育与经济关系的关系的历史演史演变(一)古代社会,学校教育与经济的脱节、分离。(一)古代社会,学校教育与经济的脱节、分离。(二)工业社会初期,学校教育开始分化,部分与(二)工

33、业社会初期,学校教育开始分化,部分与经济发生联系。经济发生联系。(三)(三)20世纪世纪7070年代后,年代后,学校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与学校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与经济的结合。经济的结合。三、教育与三、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的相互关系(一)经济对教育的影响(一)经济对教育的影响(二)教育的经济意义(二)教育的经济意义(一)(一)经济对教育的影响教育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制制约教育的性教育的性质和目的和目的 制制约教育教育发展的展的规模和速度模和速度制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形式和着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手段手段(二)教育的(二)教育的经济意意义1 1、教育是社会再生产的必要条件。、教育是社会再生产的必要条

34、件。2 2、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科研成果对、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科研成果对经济具有愈来愈重要的作用。经济具有愈来愈重要的作用。3 3、教育产业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教育产业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从字源角度来看,从字源角度来看,“文化文化”一一词源于英源于英语中的中的culture,而,而culture的的词源是拉丁源是拉丁语中的中的cultus,该词的原的原义中有中有“耕作耕作”的意思。因而的意思。因而这个个词原就有人原就有人们在自然界中在自然界中劳作,作,从中取从中取得收得收获物的意思。引申来物的意思。引申来说,就有了就有了教养和教养和摆脱自然状脱自然状态而久而久经锤炼得以得以存在的意思。存在的意思。

35、第三节第三节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教育与文化的关系作为译语的作为译语的“文化文化”王蓬的王蓬的诗句句“文化有余戒事略文化有余戒事略”汉朝刘向朝刘向说苑苑中所中所说的的“凡武之凡武之兴。然后加。然后加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文文”这个个汉字的起源是,它是一个由字的起源是,它是一个由线条相互条相互交叉呈交叉呈“父父”状,万物相互交叉,有装状,万物相互交叉,有装饰花花纹的的单调的文字。的文字。“化化”则是人是人“入入”和和“七七”的会的会意,意,“七七”即回首从人之意。即回首从人之意。故故“文化文化”在文学上也就表示在文学上也就表示“物物纵横而无隔横而无隔阂,引,引导人

36、从善人从善”。汉语意义上的汉语意义上的“文化文化”文化的定义文化的定义 爱德华爱德华B泰勒(泰勒(Edward.B.Tylor)的定义:)的定义:“所所谓文化或文明,在其广泛的民族志的意义上来说,谓文化或文明,在其广泛的民族志的意义上来说,是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及其他是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及其他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所有能力和习性的复合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所有能力和习性的复合的总体的总体”。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罗伯和克鲁柯亨的定义;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罗伯和克鲁柯亨的定义;苏联和日本等国的学者的定义。苏联和日本等国的学者的定义。大多数学者都承认文化是一个含义非常广泛的

37、名大多数学者都承认文化是一个含义非常广泛的名词,它包括了人类通过后天的学习掌握的各种思词,它包括了人类通过后天的学习掌握的各种思想和技巧,以及用这种思想和技巧创造出来的物想和技巧,以及用这种思想和技巧创造出来的物质文明。这其中既有属于经济基础的部分,也有质文明。这其中既有属于经济基础的部分,也有由此决定的上层建筑的部分;既包括了精神产品,由此决定的上层建筑的部分;既包括了精神产品,也包括了物质产品。可以说这是一种最广泛的文也包括了物质产品。可以说这是一种最广泛的文化观。化观。文化的定义文化的定义 一、文化对教育的影响一、文化对教育的影响(一)大众文化传播对教育的影响(一)大众文化传播对教育的影

38、响 (二)校园文化对教育的影响(二)校园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一)大众文化传播对教育的影响(一)大众文化传播对教育的影响 1 1、大众文化传播的概念、大众文化传播的概念 大众文化大众文化传播是文化播是文化传播的一种主要方式。是播的一种主要方式。是指通指通过报纸、杂志、志、书籍、广播、籍、广播、电视、电影影等等传播媒介,向播媒介,向为数众多的人提供信息、知数众多的人提供信息、知识、思想、思想、见解、解、娱乐、广告等文化活、广告等文化活动。大众文化大众文化传播作播作为一种交流一种交流过程,主要由即程,主要由即传播者、守播者、守门者、媒介、受众等者、媒介、受众等这几种要素构成。几种要素构成。2 2、大

39、众文化传播的特性:、大众文化传播的特性:信息信息传递的数量大、速度快,但的数量大、速度快,但传播者与播者与受众之受众之间却出却出现分化分化现象。象。大众大众传播播带有有间接性和非人格性。接性和非人格性。传播内容往往是一般都能接受的通俗的播内容往往是一般都能接受的通俗的东西,也容易偏向于西,也容易偏向于轰动社会的内容和富有感情社会的内容和富有感情的因素。的因素。3 3、大众文化传播的教育功能、大众文化传播的教育功能 大众文化大众文化传播影响人的行播影响人的行为规范范大众文化大众文化传播播带给人人经验、知、知识和技能和技能大众文化大众文化传播可以影响人的心理和人格播可以影响人的心理和人格 4 4、

40、大众文化传播的教育局限性、大众文化传播的教育局限性不利于人的理解力和不利于人的理解力和创造力的造力的发展。展。不利于人的全面、充分不利于人的全面、充分发展。展。容易造成容易造成“麻醉性逆反功能麻醉性逆反功能”现象。象。它既可以它既可以传递积极、先极、先进的文化,又可以的文化,又可以传递消极落后的文化。消极落后的文化。1 1、校园文化的概念、校园文化的概念 广广义的校园文化,是学校的校园文化,是学校这个群体全部存在方个群体全部存在方式的式的总和,包括学校物和,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反文化和精神文化,反映着学校园映着学校园风貌、貌、办学内容、学内容、办学特色,表学特色,表现于物于物质精神、内

41、容形式、精神、内容形式、课内内课外、外、组织制度、制度、师生生员工等各方面。工等各方面。狭狭义的校园文化,的校园文化,则单指学校精神文化。指学校精神文化。(二)校园文化对教育的影响(二)校园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学校物质文化与学校精神文化学校物质文化与学校精神文化学校物学校物质文化,是人文化,是人们对象化活象化活动的一种的一种产物,既是物,既是校园文化的空校园文化的空间物物态形式,又是学校精神文化的必需形式,又是学校精神文化的必需的物的物质载体,大体有三种形体,大体有三种形态:一是:一是环境文化,二是境文化,二是设施文化,三是方式文化。施文化,三是方式文化。学校精神文化,是在教学学校精神文化,是在

42、教学过程中程中产生、与学校管理有生、与学校管理有直接直接联系的校园主体(即系的校园主体(即师生生员工)的意工)的意识形形态,以,以及与之相适及与之相适应的的规范制度和范制度和组织形式。形式。2、校园文化的功能、校园文化的功能 陶陶冶冶功功能能 社社会会化化功功能能 教教育育促促进进功功能能 导导向向功功能能 社社会会整整合合功功能能 (一)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传承功能(一)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传承功能(二)教育对文化的融合、创新功能(二)教育对文化的融合、创新功能二、教育的文化功能二、教育的文化功能本章复习思考题:本章复习思考题:1、你、你认为“政教合一政教合一说”、“政教育分离政教育分离说”和和“政

43、教互助政教互助说”中哪一种要合理一些?中哪一种要合理一些?为什么?什么?2、教材关于教育与政治、教材关于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的制度的关系的论述述属于哪一种政教关系理属于哪一种政教关系理论?其?其论证有无有无值得商榷得商榷的地方?的地方?3、教育是一种、教育是一种纯粹的消粹的消费吗?为什么人什么人类长期把期把教育教育视作作对经济发展没有直接关展没有直接关联的活的活动?4、现代教育是生代教育是生产力力吗?为什么?什么?5、教育的功能就是、教育的功能就是传递文化,文化,这一一说法法对吗?为什么?什么?6、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相比、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相比较,有何特点?,有何特点?教育与人的教育与人

44、的发展展本章要点:本章要点:1、关于人的发展的几种片面认识;、关于人的发展的几种片面认识;2、人发展的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人发展的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3、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局限性、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局限性。教育学教育学 第三章第三章本章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与难点重点: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重点: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难点:活动与人的发展之关系难点:活动与人的发展之关系第一节第一节 关于人的发展的种种认关于人的发展的种种认识识 一、单一因素决定论一、单一因素决定论(一)(一)遗传决定决定论美国的霍尔:美国的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教育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教育”。中国古代孟子:人性善,人生而有四端。中国古

45、代孟子:人性善,人生而有四端。民间谚语:民间谚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美国的桑代克认为:美国的桑代克认为:“人性有种原本趋向,通过人性有种原本趋向,通过多中择一反应形成一切行为和道德品格,这一切多中择一反应形成一切行为和道德品格,这一切是受精卵的遗传基因决定的。是受精卵的遗传基因决定的。”(二)(二)环境决定境决定论中国古代的墨子从染丝推及的人的发展,中国古代的墨子从染丝推及的人的发展,认为素丝由染缸颜色决定其颜色,人由环认为素丝由染缸颜色决定其颜色,人由环境决定其发展。境决定其发展。古人云: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

46、三迁的故事。孟母三迁的故事。狼孩、熊孩、猪孩狼孩、熊孩、猪孩 第一节第一节 关于人的发展的种种认识关于人的发展的种种认识(三)教育万能(三)教育万能论法国的卢梭:法国的卢梭:“植物的形成由于栽培,人植物的形成由于栽培,人的形成由于教育。的形成由于教育。”德国的康德说:德国的康德说:“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一个人。人是教育的产物。为一个人。人是教育的产物。”英国洛克的白板说。英国洛克的白板说。美国的华生: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可美国的华生: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可以随意使他们成为医师、律师、乞丐或小以随意使他们成为医师、律师、乞丐或小偷偷。第一节第一节 关于人的发展的种种认识

47、关于人的发展的种种认识 二、多因素合力论二、多因素合力论(一)合金(一)合金论 前苏联学者认为,人的发展是遗传、环境、前苏联学者认为,人的发展是遗传、环境、教育三要素合力的结果。其中遗传是内因,教育三要素合力的结果。其中遗传是内因,环境与教育是外因。环境与教育是外因。(二)(二)阶梯作用梯作用论我国有学者提出,人的发展是遗传、环境我国有学者提出,人的发展是遗传、环境与教育合力作用的结果。与教育合力作用的结果。前苏联维、列、鲁学派和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几乎同前苏联维、列、鲁学派和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几乎同时提出一种关于人的发展的全新理论时提出一种关于人的发展的全新理论活动理论。活动理论。他们的认识可

48、简要归纳为下述几点:他们的认识可简要归纳为下述几点:(一)活(一)活动是人生存与是人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方式,如同运展的基本方式,如同运动是物是物质存在的基本方式一存在的基本方式一样;(二)人如何活(二)人如何活动就如何就如何发展;展;(三)人的活(三)人的活动愈多愈多样,其,其发展就愈全面;展就愈全面;(四)个人的(四)个人的发展只有通展只有通过他自身的活他自身的活动才能才能实现,没,没有任何其他人可以替代;有任何其他人可以替代;(五)人的全面(五)人的全面发展只有通展只有通过人的全面活人的全面活动才能才能实现。三、活动理论三、活动理论 第二节第二节 影响人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影响人发展的因素及其

49、作用 一、人的发展概述一、人的发展概述人的人的发展展包括身体的包括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展和心理的发展。展。身体的身体的发展是指机体的各种展是指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系统(骨(骨髂、肌肉、心、肌肉、心脏、神、神经系系统、呼吸系、呼吸系统等)等)的的发育及其机能的增育及其机能的增长,是人的生理方面,是人的生理方面的的发展。展。心理的心理的发展是指感展是指感觉、知、知觉、注意、注意、记忆、思思维、想象、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想象、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发展,是人的精神方面的展,是人的精神方面的发展。展。人的发展人的发展生理发展生理发展心理发展心理发展物质基础物质基础影响作用影响作用 人的发展内容关系图

50、人的发展内容关系图人的发展人的发展遗传环境境教育教育个体的活个体的活动 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二、人发展的必要条件二、人发展的必要条件 遗传在人的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展中的作用环境在人的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展中的作用 教育在人的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展中的作用 (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遗传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这些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统的特点等。这些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传素质。遗传在人发展中的作用主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