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院感科-7-20,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第1页,目录,一、概念及现实状况,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危害,三、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原因评分标准,四、医院感染诊疗关键点,五、手术部位感染发生过程,六、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影响原因,七、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办法,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第2页,一、概念,手术部位感染(,SSI,):指发生在切口及手术深部器官或腔隙感染,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第3页,现实状况,手术部位感染是影响
2、患者健康、威胁患者生命、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四种最常见医院感染之一。美国每年发生,SSI,约,30,万,死亡约,1.3,万,直接经济损失近,74,亿美元。欧洲每年发生,SSI45-600,万,直接经济损失近,20,亿欧元。发展中国家,SSI,发病率是发达国家,2-3,倍。不一样手术部位,SSI,发病率存在显著差异。,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第4页,现实状况,.,美国,-,年,,SSI,发病率较高是肝脏手术(,13.7%,),其次是直肠手术(,7.4%,)、小肠手术(,6.1%,)和结肠手术(,5.6%,)。英国,年度,年,,SSI,发病率较高是大肠癌手术(,10.1%,),其次是肝胆胰腺手术(,8.
3、1%,)和小肠手术(,6.8%,)。,.,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率占医院感染,15%,左右,居医院感染发生率第,3,位。,.,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第5页,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危害,1,、造成手术失败,2,、增加病人痛苦、甚至死亡,3,、增加病人经济负担,4,、延长住院时间,5,、增加医疗纠纷,6,、降低医院收入,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第6页,三、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原因评分标准,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第7页,三、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原因评分,标,准,(一)手术时间,75,百分位计算方法:,首先,,75,百分位是一个统计学使用数据变量位置指标,它意义代表了“大多数数据水平”,其次,手术时间百分位数是按照自己
4、样本计算出来。以四分位概念处理,75,百分位问题最为简单。计算话:样本量*,3/4,取整即可。也即:,75,百分位,=,样本量*,3/4,,然后取整数,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第8页,三、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原因评分标准,举例:,SSI,目标性监测搜集了,30,份病例记录表,那手术时间,75,百分位是多少?,325,份记录表呢?,答:,30,例:,75,百分位,=30*3/4=22.5,,然后取整数为,23,;,325,例:,75,百分位,=325*3/4=243.7,,然后取整数为,244,;,即,你,30,例记录表,手术时间按升序排序后,第,23,例以后记录表病例危险指数定为,1,。前面病例均定
5、为,0,就好啦。,325,例同理。,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第9页,三、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原因评分标准,(二)手术伤口清洁度分类:,依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清洁切口,(类切口),: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清洁-污染切口,(类切口),: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显著污染。,污染切口,(类切口),: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显著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第10页,三、手术部位感染
6、危险原因,评分标准,(三),ASA,评分,:,美国麻醉师协会,(ASA),依据病人体质情况和对手术危险性进行分类,于麻醉前将病人分为,5,级:,级:正常健康。除局部病变外,无系统性疾病。,级:有轻度或中度系统性疾病。,级:有严重系统性疾病,日常活动受限,但未丧失工作能力。,级:有严重系统性疾病,已丧失工作能力,威胁生命安全。,级:病情危篙,生命难以维持濒死病人。,如系急诊手术,在评定上述某级前标注“急”或“,E”,。,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第11页,三、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原因评分标准,、,级病人,麻醉和手术耐受力良好,麻醉经过平稳。,级病人麻醉中有一定危险,麻醉前准备要充分,对麻醉期间可能发生并
7、发症要采取有效办法,主动预防。,级病人麻醉危险性极大,,级病人病情极危重,麻醉耐受力极差,随时有死亡威协,麻醉和手术异常危险,麻醉前准备更属主要,做到充分、细致和周到。,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第12页,四、医院感染诊疗关键点,(一)发生时间,(二)病原学特点,(三),SSI,分类,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第13页,四、医院感染诊疗关键点,(一)发生时间,SSI,普通发生在术后,5-6,日,,80%-90%,发生在术后,30,日以内,有植入物手术可发生在术后,1,年以内。,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第14页,四、医院感染诊疗关键点,(二)病原学特点,感染病原体可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内源性感染病原菌主
8、要起源于患者菌群,如皮肤、黏膜和消化道等,以及远距离感染灶病原菌播散。外源性感染病原菌主要起源于手术人员,:,如污染手术衣、无菌技术操作不严、外科手消毒不合格;手术室环境和通风,以及手术部位使用器械、设备和材料等。,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第15页,四、医院感染诊疗关键点,病原学特点:美国,-,年资料显示,最常见病原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占,30%,),其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占,13.7%,)、肠球菌(占,11.2%,)、大肠埃希菌(占,9.6%,)、铜绿假单胞菌(占,5.6%,)等。不一样切口分类,病原菌有所不一样。清洁切口主要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等革兰阳性细菌,非清洁切口主要为大肠埃希菌等
9、革兰阴性细菌,。,伴随耐药形势日益加剧,由,MRSA,等多重耐药菌所致,SSI,越来越多。,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第16页,手术部位感染(,SSI,)诊疗,(三),SSI,分类:,1,、浅表切口感染,2,、深部切口感染,3,、器官、腔隙感染,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第17页,1,、浅表切口感染,概念,:,手术后,30,日以内发生仅累及切口皮肤或皮下组织感染。,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第18页,1,、浅表切口感染,诊疗关键点:,仅限于包括皮肤及皮下组织,感染发生于30天内,并含有下述两条之一即可作出临床诊疗:,1.1、,表浅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1.,2,、,临床,医生诊疗,表浅,切
10、口感染,,病原学诊疗在临床诊疗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第19页,1,、浅表切口感染,不列入切口浅层组织手术部位感染,:,1.1、针眼处脓肿(仅限于缝线经过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1.2、外阴切开术或新生儿包皮环切术后部位感染;,1.3、感染性烧伤创面;,1.4、延伸至筋膜或肌层手术部位感染。,1.5、,切口脂肪液化,液体清亮,不属于切口感染,1,.6、,创口包含外科手术切口和意外伤害所致伤口,为防止混乱,不用“创口感染”一词,与伤口相关感染参见皮肤软组织感染诊疗标准。,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第20页,案例:,案例1:患者甲,于2月2日以化脓性阑尾炎诊疗入院,入院当日急诊
11、行阑尾切除手术。2月6日,患者切口红、肿、热,有脓性分泌物。,案例2:患者乙,于2月2日以化脓性阑尾炎诊疗入院,入院当日急诊行阑尾切除手术,2月6日,患者切口无红、肿、热痛,引流管内排出引流液为脓性分泌物。,以上2例是否属于医院感染?,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第21页,案例分析:,诊疗思绪:,化脓性阑尾炎穿孔为感染性手术,但其感染部位为腹腔,假如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即说明手术过程存在问题,造成手术部位被腹腔或环境中细菌所污染,故应为医院感染。符合,医院感染诊疗标准,中“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它部位新感染,”,诊疗:,案例,7,为医院感染,浅表切口感染;,案例,8,为术后抗感染无效,不属于医院感染。
12、,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第22页,2,、深部切口感染,概念:,无植入物手术后,30,日以内、有植入物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累及深层软组织(筋膜和肌肉)感染。,。,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第23页,2,、深部切口感染,诊疗关键点:,含有下述四条之一即可作出临床诊疗:,2.1、切口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由外科医生打开,同时病人含有以下症状或体征之一:,有脓性分泌物,,发烧(38)局部疼痛或肿胀,.,2.2、经直接检验、再次手术、病理或影像学发觉切口深层组织脓肿或其它感染证据,.,2.3、,从深部切口引流出或穿刺抽到,脓液,(,感染性手术后引流液除外,),。,2.,4,、,临床医生,诊疗为切口深部组织手术
13、部位感染;,病原学诊疗在临床诊疗基础上,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第24页,3,、器官、腔隙感染,概念:,无植入物手术后,30,日以内、有植入物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累及术中解剖部位(器官、组织间隙)感染。,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第25页,(三)器官、腔隙感染,诊疗关键点:,含有下述三条之一即可作出临床诊疗:,3.1、引流,或穿刺,有脓性,分泌物。,3.,2,、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或影像学发觉有脓肿或感染其它证据,。,3.,3,、,由临床医生,诊疗为器官/腔隙手术部位感染。,病原学诊疗在临床诊疗基础上,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第26页,说明,:
14、,感染累及术中解剖部位(器官、组织间隙),但仅从切口部位引流、不进行二次手术感染属于深部切口感染。,切口缝合针眼处有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以及不足外伤感染不属于手术部位感染,临床和(或)相关检验显示经典手术部位感染,即使细菌培养阴性,亦能够诊疗。,手术切口浅部和深部都有感染时,仅需汇报深部感染。,切口脂肪脂肪液化,液体清亮,不属于切口感染。,不足刺伤切口感染不算外科切口感染。应依据其深度纳入皮肤软组织感染。,外阴切开术切口感染应计皮肤软组织感染。,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第27页,案例:,案例3:,患者 男 40岁3月入院,入院诊疗:左跟骨粉碎性骨折3月5日行,“,左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15、,于6月4日因左跟骨术后感染再次入院。医生报了院感一类,手术,表浅切口感染,第二次入院,给患者行换药、抗炎处理,使用抗菌药品11天后停用,伤口干燥但未愈合,两次培养均,为,阴性,于7月2日行左跟骨内固定取出术,在同一切口上进行手术,术前未用抗菌药品,术后三天见切口皮缘稍红,术后第五天,医生换药时挤出大量脓性分泌物,培养阳性。同一切口第二次手术后发生SSI,您认为应该算几次SSI呢?原因是什么呢?,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第28页,案例分析:,患者在同一部位实施两次手术,均发生感染,依据标准诊疗标准,患者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病原体,(排除污染和混合感染),属于另一次感染。,假如第二次培
16、养分离出与第一次相同病原体,为一次感染。,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第29页,案例:,患者,女,,20,岁,以“重复右下腹疼痛,1,年半,再发伴加重,7,天”为主诉于,11,月,12,日入院,诊疗:“慢性阑尾炎急性发 作”,,11,月,15,日行“阑尾手术切除术”。,11,月,21,日患者切口拆线后出现手术切口渗液,呈淡黄色,无臭味,予行切口引流,;,11,月,22,日引流液培养结果:大肠埃希菌生长;,11,月,28,日二次送检培养结果:鹑鸡肠球菌(,D,群)生长;,本科诊疗: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是否为医院感染?,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第30页,案例分析:,切口引流液培养出病原菌为切口感染。,不属于
17、脂肪液化。,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第31页,手术切口脂肪液化和手术切口感染判别关键点,临床表现(全身,+,局部),血常规,渗液涂片显微镜检验,渗液培养结果,CRP,与,PCT,检验结果,换药效果,抗菌药品治疗效果,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第32页,五、手术部位感染发生过程,1,、细菌(内源性、外源性)污染:早期轻易去除;,2,、定植:细菌粘附于组织细胞表面但未大量繁殖,不易快速去除;,3,、感染:细菌大量繁殖引发炎症。,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第33页,六、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影响原因,患者,医院,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第34页,六、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影响原因,患者:,1,、年纪,2,、营养情况:肥胖、
18、营养不良者;,3,、基础疾病:糖尿病,肿瘤患者;,4,、生活习惯:吸烟;,5,、以往治疗:免疫抑制剂,化、放疗;,6,、其它部位有感染灶,已经有细菌定植;,7,、置入人工材料。,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第35页,六、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影响原因,医院,:,1,、医院管理者,2,、主管及主刀医生,3,、参加手术其它人员,4,、病房护理人员,5,、院感专职人员,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第36页,七、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办法与患者相关:,与患者相关:,(一)术前准备:,(二)围手术期抗菌药品预防应用,(三)术中手术患者相关原因控制,(四)术后切口护理,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第37页,七、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
19、办法,与医院相关:,(一)术前准备,(二)麻醉操作,(三)手术操作,(四)手术室环境,(五)手术器械及物品,(六)特殊病原体相关手术管理,(七)额外预防控制办法,(八)不推荐预防控制办法,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第38页,七、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办法:,与患者相关,(一)术前准备:,1,、应进行对应检验,主动控制手术患者基础疾病。,2,、应仔细检验患者手术野皮肤是否清洁、有没有破损及疖肿,确认并治疗远离切口感染。必要时延期手术。,3,、手术患者宜戒烟,术前限制吸烟。,4,、不推荐营养支持作为全部外科患者预防,SSI,方法。,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第39页,七、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办法:,与患者相
20、关,5,、手术患者手术当日或前一天晚上应沐浴,以降低皮肤上微生物数量。,6,、除非手术部位或者其周围毛发会干扰手术,不应在术前往除毛发;假如须去除发毛发,应在术前即时进行,最好使用剪刀或电动剪去除,不应用刮刀和脱毛剂。,7,、尽可能缩短患者术前住院时间,但需完成必要术前检验。择期手术患者应尽可能在手术部位以外感染治愈后再行手术。,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第40页,七、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办法,:与患者相关,(二)围手术期抗菌药品预防应用:,1,、围术期合理预防性使用抗菌药品标准,2,、应用指征:,3,、药品选择标准,4,、用药时机,:,5,、用药方式,6,、用药时间,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第41
21、页,七、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办法,:与患者相关,(二)围手术期抗菌药品预防应用:,1,、围术期合理预防性使用抗菌药品标准:,1.1,、大多数清洁手术不需要预防性使用抗菌药品,手术时间,75,百分位、,ASA,评分,、清洁,-,污染和污染手术方考虑预防性使用抗菌药品,感染手术应使用抗菌药品进行治疗。,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第42页,七、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办法,:与患者相关,(二)围手术期抗菌药品预防应用:,1.2,、依据手术种类、手术部位感染最可能病原菌以及指南推荐选取抗菌药品种类。,1.3,、大多数推荐使用抗菌药品应在切皮前,30-60,分钟,或麻醉开始时首次静脉给药,但万古霉素和喹诺酮类药
22、品应切皮前,120,分钟给药。,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第43页,七、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办法,(二)围手术期抗菌药品预防应用:,2,、应用指征:,2.1,、清洁手术:不宜预防使用抗菌药品,仅在以下情况时可考虑预防使用。(,1,)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2,)手术包括主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心脏、内眼等手术。(,3,)器官移植手术,如心、肺、肝、肾等移植手术。(,4,)植入物手术,如心脏瓣膜、人工晶体、人工关节、人工血管、血管腔内复膜支架等植入手术。,(5),患者为易感人群,如高龄、糖尿病、免疫力低下等。,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第44页,七、外科手术部位感染
23、预防办法,(二)围手术期抗菌药品预防应用:,2,、应用指征:,2.2,、清洁,-,污染手术:宜预防使用抗菌药品。主要是经口咽部、胃肠道、呼吸道、泌尿道、女性生殖道手术。,2.3,、污染手术:这类手术应预防使用抗菌药品,包含因为胃肠道、尿路、胆道体液大量溢出或开放性创伤未经扩创等已经造成手术野严重污染手术。,另:有失活坏死组织陈旧创伤、,已经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手术在手术前后进行抗菌药品治疗,不属于预防用药范围。,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第45页,七、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办法,3,、药品选择标准,3.1,、应依据手术种类常见病原菌、切口类别、患者有没有易感原因等综合考虑。标准上应选择安全、有效、经
24、济、能覆盖引发,SSI,大多数病原菌抗菌药品。,3.2,、不推荐氨基糖苷类为预防使用药品,3.3,、不推荐万古霉素为预防使用药品,除非有特殊适应症,如由,MRSA,所致,SSI,流行。,3.4,、不宜预防使用喹诺酮类药品,除非药品敏感试验证实其有效。,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第46页,七、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办法,4,、用药时机,:,4.1,、给药时间设计应确保在切口切开时,血清和组织中可到达有效杀菌浓度,并在整个手术过程中维持治疗水平血清和组织药品浓度。,4.2,、在择期进行结肠手术前,除了按一项操作外,应该用泻剂和灌肠剂进行结肠准备。在手术前一天分次给予肠道不可吸收口服抗菌药品。,4.3,、
25、对于高危剖宫产手术,在刚才结扎脐带后给予预防性抗菌药品。,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第47页,七、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办法,5,、用药方式:宜静脉用药,,20-30,分钟滴完;假如预防使用万古霉素,滴注时间则不应少于,1,小时。,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第48页,七、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办法,6,、用药时间:,6.1,、清洁手术:在术前,0.5-2,小时或麻醉开始时给药。假如手术时间超出,3,小时而所用抗菌物又为短效者,或超出所用药品半衰期,2,倍以上,术中应每,3,小时追加一剂。失血量大(,1500ML,),术中应增加一次抗菌药品。,抗菌药品有效覆盖时间应包含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小时,,
26、总预防用药时间不超出,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清洁手术,术前用药一次即可。,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第49页,七、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办法,6.2,、清洁,-,污染手术:预防用药时间通常为,24,小时,必要时可延至,48,小时。,6.3,、污染手术:预防用药时间可依据患者情况酌情延长,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第50页,七、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办法,:与患者相关,(三)术中手术患者相关原因控制,1,、维持术中患者正常体温,2,、宜维持血氧饱和度在正常范围,3,、应维持充分血容量,保持血压稳定。,4,、防止围术期高血糖:,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第51页,七、
27、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办法,:与患者相关,(三)术中手术患者相关原因控制:,1,、维持术中患者正常体温:,1.1,关键体温,36,为低体温,术中患者低体温可造成机体防御能力降低,增加手术部位感染风险。,1.2,应维持术中患者关键体温在,36,以上。,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第52页,七、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办法,:与患者相关,(三)术中手术患者相关原因控制:,1.3,术中加温方式分被动加温和主动加温。经过降低患者热量散失维持患者体温方式,如使用保暖棉被、保暖护垫等称被动加温。经过增加患者热量维持患者体温方式,如加盖热空气压力被、电热毯、循环水毯等称主动加温。主动加温效果优于被动加温。,1.4,手术
28、部位冲洗液、输液、输血、消毒剂等应加温至,37,使用,以降低患者热量散失。,1.5,需要局部降温特殊手术执行详细专业要求。,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第53页,七、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办法,:与患者相关,2,、宜维持血氧饱和度在正常范围,手术中给予患者充分氧气。麻醉复苏阶段,确保血氧饱和度大于,95%,。,3,、应维持充分血容量,保持血压稳定。,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第54页,七、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办法,4,、防止围术期高血糖:,4.1,术后第,1,日和第,2,日(手术当日为术后第,0,日)清晨,6,点血糖应,11.1mmol/L,。,4.2,当有糖尿病患者不要常规给予胰岛素控制血糖预防手术部位
29、感染。,4.3,糖尿病患者应术前,3,日改用短效胰岛素皮下注射控制血糖,不推荐对非糖尿病患者惯用规使用胰岛素调整术后血糖水平,并作为,SSI,预防办法。,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第55页,七、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办法,(四)术后切口护理:,1,、切口评定与统计,2,、普通切口处理,3,、引流处理,4,、已发生感染切口处理,5,、切口裂开预防与处理,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第56页,七、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办法,(四)术后切口护理:,1,、切口评定与统计:每位患者出院时均应对其切口愈合等级作出评定,将愈合情况分为甲、乙、丙三级,将手术切口分类与愈合情况一并统计。,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第57页,七、
30、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办法,(四)术后切口护理:,2,、普通切口处理:,2.1,切口应用无菌纱布保护,24-48,小时。,2.2,与切口有任何接触前后均应进行手卫生。,2.3,切口换药应严格恪守无菌标准,应戴口罩和帽子,使用无菌手套和器械。,2.4,应教育患者及家眷了解正确切口护理、,SSI,症状以及汇报这些症状必要性。,2.5,拆线时间应依据手术部位和类型而定,应恪守无菌标准,露在皮肤外面缝线不应经过皮下组织而抽出。,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第58页,七、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办法,(四)术后切口护理:,3,、引流处理:切口内留置引流管应尽早拔出,手术创面较大、渗出物较多时可适当延长时间,但要及时
31、更换被浸透敷料。,4,、已发生感染切口处理:,4.1,应充分引流,必要时拆除缝线,敞开伤口,4.2,更换敷料时,应仔细去除异物和坏死组织,4.3,脓性分泌物应做需氧菌和厌氧菌培养及药敏试验,4.4,若感染逐步控制,肉芽组织快速生长,应及早进行二期缝合,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第59页,七、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办法,5,、切口裂开预防与处理:,5.1,预防:,5.1.1,应在良好麻醉、肌肉松驰条件下缝合,防止强行缝合造成组织撕裂,5.1.2,在逐层缝合切口基础上,宜采取减张缝合方法,5.1.3,术后应及时处理造成切口张力增高原因,如腹胀、膀胱充盈、用力咳嗽等,必要时加压包扎。,5.2,处理:,5.
32、2.1,切口裂开时,应立刻用无菌敷料覆盖切口,在麻醉条件下采取减张方法重新缝合,5.1.2,当切口部分裂开时,应用无菌敷料覆盖切口,必要时应局部加压包扎,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第60页,七、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办法,与医院相关:,(一)术前准备,(二)麻醉操作,(三)手术操作,(四)手术室环境,(五)手术器械及物品,(六)特殊病原体相关手术管理,(七)额外预防控制办法,(八)不推荐预防控制办法,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第61页,七、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办法,(一)术前准备,1,、外科洗手及消毒,2,、防护用具使用:口罩、帽子、手术服及铺单、手套、护目镜及面罩、手术鞋,3,、感染或带菌医务人员监测
33、与工作限定,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第62页,七、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办法:与医院相关,(一)术前准备,1,、外科洗手及消毒,1.1,准备:应确保手臂及甲床皮肤完整,无损伤,无感染。指甲应尽可能剪短,长度不应超出指尖,并去除指缝内污垢,不应戴人造指甲、首饰和涂抹指甲油。,1.2,方法:用流动水将双手和上臂冲洗一遍。用无菌刷取皂液刷洗指尖,再取皂液按手、腕、前臂、肘部和上臂下,1/3,先后次序揉搓,1-3,分钟后用流动水冲洗,用消毒纸(巾)擦干。采取非手触法取适量手消毒剂,分别涂抹并充分揉搓手部、前臂及上臂下,1/3,段,3,分钟。,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第63页,七、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办法:与
34、医院相关,(一)术前准备,1,、外科洗手及消毒,1.3,注意事项:,1.3.1,接台手术、手套破损或被污染时,应重新进行外拉洗衣手及消毒。,1.3.2,整个洗手消毒过程中应保持手指朝上,手位置高于肘部,使水由手指流向肘部。,1.3.3,洗手可使用海绵、其它揉搓用具或双手相互揉搓。,1.3.4,用后清洁指甲用具应每日清洁与消毒;揉搓用具合使用后应灭菌或者一次性使用。,1.3.5,流动水应符合,GB5749,要求(生活饮用水)。,1.3.6,应选取取得卫生部卫生许可批件手消毒剂,并于使用期内使用。,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第64页,七、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办法:与医院相关,2,、防护用具使用,2.1
35、,口罩:进入手术部洁净区时应佩戴符合,YY0469,标准外科口罩。戴口罩时应完全遮住口鼻,潮湿、污染或佩戴,4,小时后应及时更换。,2.2,帽子:进入手术区戴帽子应完全遮住头发及耳部。心脏、脑外、关节等手术,宜使用遮覆式手术帽。,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第65页,七、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办法:与医院相关,2.3,手术服及铺单:应使用符合,YY/T0506,标准手术服及铺单。感染手术及急诊手术时,应使用一次性手术服及铺单;在一些血供丰富区域手术时,宜选择择含有加强抗血液渗透一次性手术服及铺单。手术过程中,当手术服或铺单无菌环境和(或)屏障作用被破坏(渗透血液或其它潜在感染物质)时,应尽快更换或覆盖
36、。,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第66页,七、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办法:与医院相关,2.4,手套:穿手术服后,应使用无接触戴手套法戴无菌手套。应使用无粉手套;对橡胶过敏者宜使用抗过敏手套。手术过程中手套破损应马上重新洗手更换。依据手套类型选择手套:经血液传输疾病手术时宜使用双色双层手套;进行深部手术操作时,宜使用加长手套;对骨组织、关节等硬而尖锐组织进行操作时,宜使用加厚专用手套。,2.5,护目镜及面罩:感染手术及可能发生喷溅手术时应使用符合国家相关标准护目镜或面罩。当发生喷溅事故时,手术室内宜设有紧急冲淋间和眼部快速冲洗喷头。,2.6,手术鞋:手术人员宜选择耐高温、易清洗、含有防护功效手术鞋。,手
37、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第67页,七、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办法:与医院相关,3,、感染或带菌医务人员监测与工作限定,3.1,监测:,3.1.1,对象:手术医生、器械护士、巡回护士、麻醉人员、保洁员。,3.1.2,内容:感染性疾病患病情况、病原菌携带情况、皮肤破损情况。,3.1.3,方法:建立工作人员感染性疾病及多重耐药菌定植情况汇报登记制度。采取主动汇报与定时筛查相结合方法进行监测。出现,SSI,暴发,应及时对手术室人员进行感染排查,由相关单位进行现场检测。,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第68页,七、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办法:与医院相关,3,、感染或带菌医务人员监测与工作限定,3.2,工作限定:对患有感
38、染性疾病可能引发,SSI,暴发或双手和前臂皮肤破损医务人员,应暂时停顿手术工作。不推荐对皮肤或鼻腔携带金黄色葡萄球菌、,A,组链球菌等病原微生物手术医务人员进行工作限制,除非这些人员与,SSI,暴发有流行病学相关性。,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第69页,七、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办法:与医院相关,(二)麻醉操作,1,、麻醉人员操作前后均应进行手卫生。,2,、进行侵入性置管操作时,应戴无菌手套,穿刺部位铺置无菌单,执行无菌操作标准。,3,、气管插管、喉镜、管芯等经过口鼻麻醉器材应灭菌后使用。,4,、经鼻插管前应进行鼻腔消毒。,5,、禁止在手术间内更换钠石灰。,6,、麻醉机螺纹管及呼吸囊、面罩应确保一人
39、一更换,用后清洁消毒。,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第70页,七、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办法:与医院相关,(,三)手术操作,1,、基本要求:应遵照无菌技术操作标准。应尽可能缩短手术时间。,2,、冲洗:不推荐为降低,SSI,进行切口冲洗、腔隙灌洗。有积血和破碎组织切口及污染切口需冲洗时,冲洗液温度应与体温相当。,3,、引流:宜使用闭式引流管。宜在远离手术切口位置做一个独立切口来放置引流管;应尽快拔除引流管。,4,、缝合:应在有效止血基础上,按层次由里向外,将组织逐层对位缝合,结扎缝线松紧适中,组织间不留死腔。切口愈协力低或张力大,除普通缝合外,还宜用减张缝合。对于严重污染切口,宜延迟一期缝合或保持伤口敞
40、开到愈合。,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第71页,七、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办法:与医院相关,(四)手术室环境:,1,、基本要求,1.1,手术室环境应符合功效流程合理和洁污严格分区标准。,1.2,普通手术室应符合,GB15982,类区域环境要求标准,1.3,洁净手术室等级划分应符合,GB50333,标准,1.4,手术室卫生工作应使用不易落絮卫生洁具分区分室实施湿式清洁。,1.5,严格控制进入手术室内人员数量,无关人员不得进入。,1.6,手术室门在手术过程中应保持关闭状态。,1.7,全部进入手术室非无菌用具应进行清洁管理。,1.8,手术室应在每日开始手术前和手术结束后进行清洁与消毒。未经清洁、消毒手术间
41、不应连续使用,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第72页,七、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办法:与医院相关,2,、手术室卫生清扫要求,2.1,手术间地面及所用各种物品,应经常保持清洁整齐,每日手术前用清洁巾进行湿式擦试手术间窗台、在面、无影灯、敷料桌、托盘、输液架、手术床及走廊地面等。每台手术后应擦净地面上污液,去除地面上线头、纸屑等杂物。手术结束后彻底清扫手术间卫生。特殊感染用,500MG/L,有效氯消毒液进行地面及房间物品擦试。每七天最少,1,次彻底清扫,手术间全部物品移出房间,擦净高处物品,墙壁、天花板、门窗等,均要擦净。,2.2,手术室净化空调系统清扫应在运行中进行,清扫工作结束后净化空调系统要继续进行,
42、普通不短于该洁净室自净时间。,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第73页,七、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办法:与医院相关,2,、手术室卫生清扫要求,2.3,为了预防交叉感染,不一样洁净度级别洁净室有各自专用清扫用具,手术室医疗废物应装入黄色垃圾袋中。,2.4,卫生洁具管理:,2.4.1,手术室洁具应分开使用,2.4.2,拖把用后马上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半小时,清洗后干燥备用,2.4.3,手术室抹布每室一块,用后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半小时,清洗后干燥备用,2.4.4,卫生用橡胶手套分红黄两色,红色处理血瓶时用,其它用黄色手套,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第74页,七、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办法
43、:与医院相关,(五)手术器械及物品:基本要求,1,、手术器械及物品使用前均应到达灭菌要求。,2,、外来手术器械,应重新清洗和常规灭菌,到达,WS310.2,要求,并立案。,3,、首次使用手术器械和敷料,应先清洗、消毒后再灭菌。,4,、一次性使用器械及物品不应重复使用,5,、手术器械宜建立可追溯系统,资料保留期三年。,6,、手术器械及物品处理,通常情况下应遵照先清洗后消毒、灭菌标准。,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第75页,七、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办法:与医院相关,(五)手术器械及物品:基本要求,7,、特殊污染(朊毒体、气性坏疽、破伤风)、突发不明原因传染病病原体污染器械处理按消毒供给中心特殊感染器械处
44、理要求进行处理。,8,、手术废弃物应依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要求进行无害化处理。,9,、手术器械及物品处理时所使用各种材料,包含清洁剂、消毒剂、洗涤用水、灭菌蒸汽用水、润滑剂、包装材料、消毒灭菌监测材料,应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10,、重复使用手术器械及物品处理流程应恪守,WS310.2,中要求技术操作流程。,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第76页,七、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办法:与医院相关,(六)特殊病原体相关手术管理,1,、处理标准,1.1,普通手术室处理特殊感染手术时应设置专用隔离手术间,洁净手术部应设置负压手术间。手术间门口应有隔离标志。,1.2,无法设置专用隔离手术间或无负压手术间,应遵照先非
45、感染后感染手术安排次序,每台特殊感染病原体手术之间,应进行终末消毒处理,1.3,术前申请手术时应标明特殊感染种类,手术期间禁止参观。,:,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第77页,七、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办法:与医院相关,(六)特殊病原体相关手术管理,1,、处理标准,1.4,手术物品应使用一次性或耐高压物品,1.5,手术间内外应分别设置护理人员,1.6,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标准,1.7,医疗废弃物应单独密闭回收,双层黄色垃圾袋包装,标明感染种类,参见,医疗废物管理条例,2,、围术期管理(见附表),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第78页,七、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办法:与医院相关,(,七)额外预防控制办法,当采取关键预
46、防控制策略依然不能有效控制,SSI,发生时可采取以下额外预防控制办法。,1,、使用莫匹罗星消除鼻腔内金黄色葡萄球菌定植:对于择期心脏手术以及其它手术,如骨科和神经外科植入手术患者筛查鼻腔内金黄色葡萄球菌定植情况,阳性患者采取莫匹罗星局部用药。,2,、调整肥胖患者(,BMI,30,)围术期抗菌药品预防性使用剂量。,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第79页,七、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办法:与医院相关,(七)额外预防控制办法,3,、定时反馈,SSI,发病率:,3.1,对,SSI,进行目标性监测,并将适当信息反馈给外科医生,被证实是降低,SSI,发生风险主要办法之一。,3.2,但不提议将经过编码特定手术者资料提供
47、给感染控制委员会。,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第80页,七、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办法:与医院相关,(八)不推荐预防控制办法,1,、手术室入口处使用黏性蹭鞋垫预防感染:放置在手术室入口处黏性蹭鞋垫不能降低鞋或者推车上微生物数量,也不能降低,SSI,发考危险。,2,、穿鞋套预防感染:穿鞋套不能降低,SSI,发生危险,相反还会增加手污染风险。,3,、微生物学常规采样:不要常规进行手术室环境微生物学采样。仅在作流行病学调查或检测空气净化系统运行情况时进行手术室环境表面或空气微生物学采样。,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第81页,七、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办法:与医院相关,4,、手术器械常规快速灭菌:快速灭菌仅在手术
48、器械需要马上使用时才可采取。不要因为图方便,或不愿额外购置器械,或节约时间而使用快速灭菌。,5,、手术室采取紫外线照射预防感染:术中紫外线照射消毒并未显示有降低,SSI,发生危险作用。,6,、常规限制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或,A,群链球菌定植手术人员参加手术:除有流行病学证实,SSI,与细菌定植相关,不要常规限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或,A,群链球菌定植(鼻、手或身体其它部位)手术人员参加手术。,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第82页,七、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办法:与医院相关,7,、限制手术患者输注必要血液制口预防感染:当前尚无循证医学证据显示降低对手术患者进行输血与降低切口或器官(组织),SSI,发生危险之间有任何关联。,8,、常规预防性使用万古霉素:不要常规预防性使用万古霉素,但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检出率高医疗机构如进行人工材料植入手术,可选取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预防感染,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第83页,感激各位领导、同仁聆听!因为本人水平有限,有不到之处请批评指正!,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第8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