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新时期高校构建与管理勤工助学育人长效机制的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48742 上传时间:2024-03-01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6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时期高校构建与管理勤工助学育人长效机制的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新时期高校构建与管理勤工助学育人长效机制的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新时期高校构建与管理勤工助学育人长效机制的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8世纪之星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指出我们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1。勤工助学不仅具有鲜明的特点,其独特的优势构成了高校特色,通过学生参加自我劳动,激发内生动力,搭建起了助学育人的桥梁2。它是新时代下具有特殊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实现教育意义的重要资助手 段3。根据高等学校勤工助学管理办法4的相关规定,认为当下,探索建立勤工助学育人长效机制是保证勤工助学工作长效健康发展的抓手。一、当前高校勤工助学现状分析在高校勤工助学工作中,家庭经济困难学

2、生是学校勤工助学的特殊群体,是学校资助的重要对象,也是保障助学学生学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提升的有效途径。在高校资助体系中,勤工助学板块的育人管理工作在面临新时代不断变革的进程中确出现不少问题,值得我们反思。1.助学目标不明确,学生获得感低勤工助学的存在不仅是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最主要的通过不同的方式将学生培养成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目前,高校的勤工助学工作内容主要以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的形式存在,由于部分高校工作单一化、格式化,在实际中,大部分的助学内容都以体力劳动为主,如办公室协助、帮忙搬运物件等,工作内容专业性低,不具备挑战性,导致学校在助学工作中存在感低。绝大多数助

3、学岗位千篇一律,容易出现怠慢心态,工作不积极,学生的上升空间有限,学生在助学过程中不能体现出自身价值,缺乏自我认同感,导致学生获得感低,同时也会对助学工作产生不同的看法。2.助学工作存在轻思想引领情况由于时代发展迅速,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助学工作的方式也随之发生着变化,在助学的过程中对德智体美的关注较重,对学生的教育还比较匮乏,以劳动为荣的理念缺乏,学生在纷繁发展的社会环境中,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干扰,由于长期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出现走歪路,走错路的现象,不利于新时期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勤工助学服务对象多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主,部分学生在物质横流的环境中易产生攀比、跟风等不良价值观,在勤工

4、助学中注重物质索取,轻视社会风险与责任,与助学育人的价值理念背道而驰,在助学工作中形成不良社会风气,最终不利于学生形成奋斗精神和劳动情怀。3.助学育人观念不强高校在勤工助学方面重视不够,育人观念不强。思想上认为勤工助学是一种扶持困难学生的手段,是一种解决问题的途径,高校管理者并未意识到勤工助学对于教育育人的重要作用,对学生重帮扶,轻教育,没有树立教育育人的观念,学生在个人素养、学习知识方面很难实现助学与育人双平衡。内因方面部分学生自律性差,自我约束性不强,以眼前利益为重,轻视个人道德建设,对于勤工助学工作的获得没有喜获之情,对于感恩社会、回馈学校没有敬畏之心,长期的发展导致学生没有树立良好的价

5、值取向;外因方面教学教师及班级辅导员工作精力有限,长期应付各种各样的检查及繁重的教学任务,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加之不够重视育人工作,没有做好教师的示范表率,新时期高校构建与管理勤工助学育人长效机制的研究王琴李倩雯(四川旅游学院四川成都610100)摘要:勤工助学是新时期高等学校学生资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与巩固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有效平台;而育人长效机制是保障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不断丰富和完善勤工助学工作的措施办法。本文依托九位一体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拟构建勤工助学育人长效机制。本文主要论述了新时期高校发展勤工助学育人

6、机制的现状,问题分析,探讨建立勤工助学育人的选拔机制、培养机制、反哺机制、评价机制和跟踪机制,为做好勤工助学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和借鉴。关键词:新时期勤工助学育人长效机制*基金课题四川旅游学院校级课题“九位一体资助体系下高校“3Z”勤工助学的育人机制研究以四川旅游学院为例”(编号:2022SCTUFD28)209探索与交流最终导致勤工助学育人效果不佳。4.管理制度不完善,考核不到位勤工助学是一项制度性很强的工作,制度建立不完善,会导致工作不能良性开展,一是勤工助学的学生并不是属于劳动法保护的范畴,学生权益很难得到应有的保障;二是高校的勤工助学管理办法内容不够细化,不注重学生在勤工助学期间全过程的

7、考核,对学生的出勤情况、工作开展状况、工作成效及工作评估没有具体的表彰办法和考核标准,不能将实际情况做到真实反映;三是在工作中缺少制度约束,开展工作不到位,对一些学院管理不严,使得管理制度流于形式,对于表现较差的学生也没有处罚,使得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四是学院各部门没有进行严格考核,没有形成进出机制,对学生没有开展综合评估,也没有进行指导教育,也导致助学育人工作成效较差。二、助学育人不足原因分析1.宣传内容形式单一勤工助学是一项普惠性的工作,应加大宣传力度。在宣传形式上,高校宣传主要以线上渠道为主,主要通过学校微信公众号,学校官微及官方网站等形式进行宣传,学生主动读取信息兴趣不高,导致宣传效果有

8、限,而线下的宣传方式,如学校宣传栏、电子显示屏、等渠道并未进行广泛宣传,致使勤工助学政策知晓度不高;在宣传内容上,有的宣传只重视对岗位、工作内容、工作形式、工作地点等客观存在进行宣传,在主观方面如思想教育,价值取向,奉献精神等方面宣传较少,导致勤工只助学不育人;在宣传效果方面,在学生间并未形成人人知晓的层面,造成获取信息不对称,个别同学获得助学岗位时,其余相同条件的学生才知晓,导致师生之间或学校与学生间产生一定的矛盾;在宣传结果方面,单一的方式会造成信息的覆盖缺陷,导致符合条件的学生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申报,错失勤工助学岗位。宣传是落实好助学工作一项重要的手段,只有线上线下同时抓才能取得良好

9、的成效。2.岗位供需不平衡从岗位供给端看,高校阶段勤工助学的主要对象为本校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的岗位和数量也不同,研究生方面主要有助教、助管及助研等岗位,本科生方面主要有后勤服务、实验室助理、图书室管理及其他相关岗位,虽然这些岗位都符合学校关于勤工助学的岗位设置,但大部分学生的专业与之不匹配,课程上也无联系,一定程度上无法提升助学学生的专业水平。高校设置岗位一般根据相关规定进行设定,导致部分高校在岗位设定上会出现定量设定,控制范围。岗位一般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岗位设置没有坚持因需设岗,缺少对岗位内容进行专题培训和指导,从而导致岗位设置单一化,一些学生选派岗位不规范的情况出现。从岗位需求

10、端看,学生寻求的是从专业知识水平、创新创业能力及综合素质养成相结合的岗位,从高校的岗位供给端看,与大学生的心里需求不配备,造成有些勤工助学岗位无人问津,有的岗位存在万里挑一的状况,让需求端与供给端严重不平衡。而学院在岗位设定上设定固定岗和小时岗,优缺点明显,固定岗分三个档次,一档480元/月,二挡360元/月,三档240元/月,且各档次不低于12元/小时;小时岗12元/小时,岗位收益上存在一定的差距。3.助学管理有待加强勤工助学工作除了学生需要积极配合外,还需要有精细化的管理。助学育人很大程度上依赖学校的科学管理和运行机制,校内方面学院的助学中心往往提供了工作岗位,大都比较有限,不能最大程度的

11、满足学生的需要;而校外方面则通过社会中介机构、网络等形式获取,数量多,学生也比较活跃,但是常常疏于管理,一些雇佣者利用大学生对劳动法保护不熟悉,把他们视作廉价劳动力,拖欠工资等,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所以,勤工助学工作信息仍然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校外机构或中介组织介绍时收取高额费用,甚至有些单位擅自到学校进行招聘,致使管理工作出现混乱,部分学生存在被骗情况。勤工助学岗位变化频繁,使得助学工作难以纳入规范化管理。辅导员是作为主要负责人,也是第一责任人,是管理好助学工作的第一道关口,在思想认识上存在不到位,管理上疏漏的情况。4.缺乏助学育人长效机制在勤工助学工作中常常存在只注重助学不注重育人,是很多高

12、校工作缺失的表现。育人长效机制是保证助学工作健康有序开展的前提,目前,很多高校已经严格落实教育部颁发的相关文件规定,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学生“四位一体”全新的育人模式5,但一些问题并未得到解决,如高校思想教育老师不足、辅导员或兼职辅导员素质参差不齐、协同育人意识、育人效果和育人合力等都有待进行制度规范、相关的措施和长效机制也未建立。在育人长效方面也未从助学对象选拔、培养、反哺、评价和跟踪这些环节切入,没有形成闭环管理,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导致在助学育人工作中出现诸多缺失,也是导致勤工助学工作落实不深的重要原因。三、构建勤工助学育人长效机制1.构建勤工助学育人选拔机制坚持采用精准化选拔体

13、系,坚持事实求事,客观公正,坚持公开透明与保护隐私相结合的原则,以高校为主导,根据高等学校勤工助学管理办法制定勤工助学选拔机制,落实主体责任。制定选拔实施办法,确保在对的时间将对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鲜明导向积极使用。树牢重一线、重实干、重公平、重公认的导向,对表现优秀、家庭困难、学生公认的优秀学生,要优先纳入勤工助学考量范畴;学校要面向人才培养需要,立足学校和学生实际,规划相关的岗位,重点考量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引导学生自愿申报,学校勤工助学办公室进行审核审查,加大对确定对象的公开公示,接受师生的监督。同时开展确定对象的思想道德考察工作,强化服务奉献意识。210世纪之星签订勤工助学协议,

14、纳入勤工助学规范管理。2.构建勤工助学育人培养机制构建勤工助学育人培养机制的客体对象是学生,始终要将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助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济困育人”与“励志强能”相结合,实现育人、成才的良性循环。建立助学育人培养办法,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开设助学育人教育课堂,定期开展校内课堂和校外课堂,举办“感恩课堂”、“金融课堂”,让学生常怀感恩之心;建立学业困难帮扶措施,帮助困难学生在学业和个人成长上得到提升;建立高校交流学习办法,选拔助学学生进行交流学习,传递不同的理念,让学生能取长补短;开展学院典型案例和评优活动,让助学育人在榜样中发现美、创造美,营造学、赶、超、帮的良好氛围。强化勤工助学管理体

15、系,优先考虑困难学生,培育学生的自助意识。3.构建勤工助学育人反哺机制目前,勤工助学领域反哺机制是缺失的,在一些地区和国家已经在将受助和公益相结合,目的是为了在勤工助学育人的过程中构建起初步的反哺体系,为了让学校勤工助学学生形成反哺意识,不在将受助变得理所当然,把反哺变成一种自然的行为。将反哺纳入学生管理规定6,通过公益劳动,让受助学生参加公益周劳动,建立三方考核通过办法,即学院、学生处、用人单位进行周打卡,月考核,完成内容的,可享受下一年的的受助资格。将契约精神引入勤工助学反哺机制中,构建反哺契约精神,让学生认为感恩和反哺是对学校的承诺,国家、学校、社会、受助生之间的互动就是反哺机制构建的契

16、约精神。建立互助制度,互助在多个领域都被广泛提倡,国家和社会对受助生进行帮助,受助后回馈社会不一定是物质和金钱,可以是精神层面或者其他方式的回馈。反哺机制的构建是对勤工助学育人的创新和完善,能让感恩与反哺深入人心,让助人和育人彰显人情味。4.构建勤工助学育人评价机制构建勤工助学育人的评价机制,要明确勤工助学的评价对象、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7。一是学院用人单位要与岗位设置进行挂钩,在每学期结束后,学院以报告的形式汇总勤工助学育人工作。对一学期以来助学对象的学习情况,思想情况、专业情况、个人素质提升、社会责任感、个人奉献精神等学生的成长进行总结,对发展变化就行记录。对于评价优秀的继续保持岗位设置,对

17、于评价不合格的可减少岗位设置。二是指导班级辅导员提交勤工助学育人记录表,对指导的学生数量、访谈数量、年终绩效等进行挂钩,评价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对于连续2年不合格的辅导员不再担任指导老师。三是校外用人单位将评价考核作为多次合作的前提条件,同时将校外用人单位的意见作为对勤工助学学生的重要依据。5.构建勤工助学育人跟踪机制做好勤工助学育人跟踪机制是对教育制度的延伸,是助学育人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对助学对象进行持续跟踪,信息收集对高校持续开展助学育人教育具有指导性的意义。一是要加强力量服务,建立跟踪机制。统筹政府、高校的各方力量,建立工作协调和服务机制,制定育人跟踪具体举措,从事前

18、、事中、事后环节入手,把握跟踪对象,在不同时期提供不同服务,建立跟踪个人档案,定期进行沟通联系,发挥互联、互助优势,建立勤工助学育人跟踪机制平台8。二是要建立定期回访制度。勤工助学办公室创建跟踪回访小组,对助学对象定期进行联系,了解学生助学情况、教育情况、工作情况,形成书面记录,提出帮扶和支持意见。结语勤工助学是基本,育人长效机制是保障。助学育人的意义在于一切为了学生,以学生的根本需要为出发点,通过精准发力,帮助学生成长成才。构建勤工助学育人长效机制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根本要求,是保证助学育人长期健康有序发展的根本遵循,通过选拔机制、培养机制、反哺机制、评价机制和跟踪机制的合力作用

19、,让助学之路更加公平,让育人之路更显成效。参考文献1党的二十大报告要点J.中国经济周刊,2022(20):10-17.2耿睿,曲莎莎.勤工助学育人的路径探索与思考以清华大学勤工助学工作为例J.教育探索,2013(10):73-74.3彭益全,吴彦宁,徐晓丽,黄蓉.资助育人视角下高校勤工助学精细化管理机制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9(06):44-49.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勤工助学管理办法(2018 年修订)的通知EB/OL.(2018-09-03)2021-11-01.5李明泽,张晓雁.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工作长效机制研究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21,23(06):628-632.6孙维佳.浅析契约精神嵌入大学生资助反哺体系的构建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1(02):215-217.7王璐,赵兴.高校勤工助学资助育人机制的构建及其路径以华北电力大学为例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6):133-140.8朱梅,许琳.构建高校毕业生创业保障服务跟踪机制研究以浙江省宁波市为例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01):87-90.作者简介姓名:王琴,汉族,出生年月日:1993年8月,性别:女,籍贯:四川泸州人,学历:研究生在读,学校:四川旅游学院,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高等教育。姓名:李倩雯,汉族,出生年月日:1992年9月,性别:女,籍贯:湖南衡阳人,学历:翻译硕士,学校:四川旅游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