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寡人之于国也》复习PPT课件.ppt

上传人:胜**** 文档编号:748521 上传时间:2024-03-01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2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寡人之于国也》复习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寡人之于国也》复习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修三第三单元1.v1 1、熟读背诵,有效积累文言语言材料,形成语感。v熟读背诵寡人之于国也、劝学全文(高考默写篇目),过秦论3 3、4 4、5 5段,师说第二段2.v2 2、梳理常见的文言虚实词、文言句式等文言知识,v借成语(古汉语活化石)复习古汉语知识,积累成语,可谓一箭双雕一举两得。v 做法:古汉语知识的复习在四篇中各有侧重。v寡人之于国也侧重特殊句式: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v过秦论侧重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v师说侧重词类活用:动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3.v3 3、重视文言知识的同时,不能将课文仅看作是文言知识的载体,更应当作承载思想智慧的文章来读。否则就是小学而大遗了。v传统文化是一条脉,让其一脉相承;薪火相传;传统文化是一条河,流淌过古人的心怀,跨越时空,滋养你我的心田。v四篇篇篇都是儒家经典:“亚圣”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先秦儒家最后代表荀子的劝学,儒家的承递者西汉贾谊的过秦论,唐代以传承儒家道统为己任的韩愈的师说。v四篇篇篇:都跃动着的是忧国忧民大济天下苍生的儒者的热肠4.v在内容上v儒家“善其身”修身追求:劝学学不可已(浅显易懂,琅琅上口,好背)师说学必有师 v儒家仁政理想的一脉相承(治国,平天下)寡人之于国也行王道施仁政孟子治国方略 过秦论不施仁义秦王朝破亡之因(恰为反例)5.v本单元属古代议论性散文单元v必修1 1:古代记叙散文v必修2 2:古代写景记游的散文6.寡人之于国也孟子7.v读读:自读质疑点拨正音v1 1、据义定音:王好h ho o战 养生丧sngsng死无憾 然而不王w wngng者v2 2、注意通假字读音 无失其时通“毋”w w 毋庸置疑 毋庸讳言v3 3、注意旧读 阿房宫 五十者可以衣y y帛矣(旧读)谷不可胜shngshng食也(旧读)8.v孟子简介:孟子(约前372372前289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人,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常称儒家思想为“孔孟之道”。孔子被尊称为“圣人”,孟子被尊称为“亚圣”。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的向背。南宋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儒家经典合为“四书”。9.孟子的思想宋代以后常把孟子思想与孟子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a a、性善学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b b、理想人格:“人皆可以为尧舜”;“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c c、“仁政”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10.v课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梁惠王的疑问是什么?)民不加多v在提出“民不如多”疑问前,梁惠王先是自诩曰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说得有理有据。有论点,论据,论证(背诵指导)v论点: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v论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例证自己治国尽心)v对比论证: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11.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漳州一中 黄安娜12.v又是移民又是移粟,如此“尽心”的目的是什么?使民加多v使民加多又为了什么?梁惠王为什么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这与我们今天的人口国策一样吗?13.v补充介绍:春秋战国时期,列国战争和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以及生产力水平低下,造成人口减少、地广人稀、兵员和劳动力匮乏。为达到富国强兵、拓扩疆土、问鼎天下的目的,各国诸侯的当务之急是千方百计地争夺、吸引和控制人口,以增加劳动力和兵员,发展生产力。当时许多思想家都积极主张增殖人口。v我们当前的人口国策:(事易时移)实行计划生育,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是从国情出发作出的明智抉择。时至今日,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从2016年1月1日开始国家全面放开二胎,人口政策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14.v孟子先不直接正面回答梁惠王“民不加多”的疑问,以梁惠王“好战”为喻,举了个“五十步笑百步”的成语,借梁惠王的回答要表达什么意思?连连看:邻国之君(于国之政)走五十步 梁惠王(于国之政)走百步梁惠王自己说出:走五十步者与走百步者v本质无区别:都是“弃甲曳兵而走”“是亦走也”v数量有多寡:走五十步 走百步15.v成语“五十步笑百步”的意思:作战时后退了五十步的人讥笑后退了百步的人。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毫无自知之明地去讥笑别人。v孟子借“五十步笑百步”要表达的意思(即“五十步笑百步”的喻义)?换一种直言敢谏的说法,怎么说?你与邻国不尽心之君乃一丘之貉,你自诩自矜的“移民移粟”之策,乃小恩小惠,只是形式与数量上可能与邻国之君稍有不同,而在本质上没有区别,都没有施行仁政,都是“行虐政”。所以你“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16.v如若真这么说了,会有什么结果?(体会比喻说理之巧妙)对牛弹琴 惹杀身之祸 自己掉了脑袋不是目的,让对方接受自己的思想方是目的。v如此设喻的好处:掌握说话对象的心理,“王好战”就投其所好以战喻,便于启发对方。使对方更易接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否定自己论点的话“不可”,最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王如知此,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17.v读三、四两段,孟子提出了“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行王道 施仁政 面对战争狂人讲仁政,难而又难,就耐心为其描绘行王道 施仁政下的理想乐土:王道之始行王道 施仁政 递进 王道之成18.v王道之始(第三段):v发展生产三措施及效果(三组排比句,给人以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养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丧死 王道之始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无憾v“养民”:不要耽误生产时机。不要驱使百姓去打仗,穷兵黩武,使民不聊生。19.v孟子的智慧:可持续性发展的经济思想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滥捕滥杀)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滥砍滥伐)焚林而猎,竭泽而渔v古法:鱼不盈尺,市不得鬻,人不得食。20.v王道之成(第四段):养民三措施及效果(衣食足、仓廪实)物质文明 递进 王道之成教民措施及效果 (知礼节、知荣辱)精神文明v其中前三组排比是孟子养民的主张,后一组是教民的主张。这样,作者在这四组排比里,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了一幅美好的前景。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即“王道之成”了。21.孟子的智慧:两个文明一起抓:经济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王者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仲v物质文明的发展是更高精神追求的必要条件。养民是教民的基础。“仓廪实、衣食足”是“知礼节、知荣辱”的必要条件。22.v井田制v孟子滕文公上 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v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公田23.王道之始(三组排比)行王道施仁政 王道之成(四组排比)v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音节铿锵,气势充沛,具有雄辩的气势。24.v孟子一针见血揭示了魏国的社会现实(第五段):梁惠王是否如其所言“尽心”了呢?要看魏国的社会现实。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v“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贫富悬殊v统治者对处于水深火热的百姓的冷漠麻木v统治者不知反省治国政策失当,反诿过于年成,v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虐政。岂能称作尽心?25.以现代观念审识古人的思想 v孟子的王道思想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1 1首先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2 2加强文教德化,提高人民的精神修养;3 3统治者严于律己,不推卸责任。v孟子注意到了可持续发展问题: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不能滥砍滥伐,滥捕滥杀,更不能竭泽而渔。26.尽心焉移其民移其粟而民不加多提出问题五十步笑百步梁惠王 邻国之君喻分析问题行仁政之果之始之成则斯天下之民至焉解决问题走未施仁政数量不同实质相同27.v理清思路(背诵):惠王提“民不加多”之疑孟子析“民不加多”之因孟子阐“使民加多”之措 王道之始(三组排比)行王道施仁政 王道之成 养民(三组排比)教民孟子揭惠王虐政之实28.v积累整合29.v一、通假字:(三会:本字,通假字,意思)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通“毋”,不要。无失其时 通“毋”,不要。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同“斑”,花白。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同“途”,道路。30.v二、古今异义河内凶 古: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今:凶恶河内凶 古:黄河。今:泛指河流。弃甲曳兵而走 古:跑,这里指逃跑。今:行走。或百步而后止 古:有的人,不定代词。今:常 用于选择复句中的选择词。寡人之于国也 古:寡德之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请以战喻 古:请允许我。今:常用于对方“请坐”,让对方坐下;“请指导”让对方做指导。斧斤以时入山林 古:砍伐树木的工具。今:质量或重量单位31.v三、词类活用填然鼓之 名词作动词。敲鼓。树之以桑 名词作动词。种植。王无罪岁名词作动词 归罪谨庠序之教 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然而不王者 名词作动词,为王,使天下 百姓归顺。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名词作动词,穿上。32.v四、特殊句式:v宾语前置v1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v初中:忌不自信 不自信不信自v 未之有也未有之也v具备两个条件:v 宾语必须是代词;v 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33.v成语:v人莫予毒人莫毒予v时不我待时不待我v岁不我与岁不与我34.v2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v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何如如何v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v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何操操何v沛公安在?鸿门宴 安在在安v而今安在哉?赤壁赋 安在在安v成语:v何去何从去何从何v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毛将附焉35.v3 3、介词宾语前置:v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v初中: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与谁归”。v 不然,籍何以至此?何以以何v成语:v一以当十以一当十v夜以继日以夜继日文以载道以文载道v一言以蔽之以一言蔽之36.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